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 古诗词鉴赏技巧汇总.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46220334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 古诗词鉴赏技巧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 古诗词鉴赏技巧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 古诗词鉴赏技巧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 古诗词鉴赏技巧汇总.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技巧汇总一、了解古诗体裁与题材二、理清古诗结构特点结构即思路,把握古诗的结构,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知晓 大意。(1)古诗常见思路结构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议 论(第四句最重 要)一般结构:起承转 合两句铺陈,两句 议论或抒情前三句铺陈,第 四句揭示中心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议 论(主)四分法:起承转合二分法:前两联 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 二层三分法:首联为 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 二层,尾联为第三层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 想得家中夜深坐,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三春白雪归青冢,抱膝灯前影伴身。还应说着远行人。朝朝马

2、策与刀环。万里黄河绕黑山。请说说下面诗歌标题的作用。题李世南画扇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 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 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 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 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 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 趣。2、知作者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

3、多诗 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 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 朝政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那么要考虑是否有怀才 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那么要考虑 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 灭亡),那么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 名家名篇的那么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3、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 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 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

4、 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 龙,花月正春风。注: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 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思考:你读出了什么情感?从外表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 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望洞庭湖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注:本诗写于被贬途中。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表达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表现作者虽被贬,但并未屈服的 乐观豁朗的心境。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李

5、弥逊(1085 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 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 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 地方。思考: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 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 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 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4、析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

6、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谈谈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作者通过九个组合的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并 借此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悲苦的情怀。鹏鹄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 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 奈归期未可期。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 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 手。5、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

7、字眼,我 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 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又如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缺乏,谈谈以下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 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6、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 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 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典

8、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那么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杨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谢杨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 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 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 即写于隐居期间。思考:1.诗歌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2.请扼要剖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面前事实(实)和 陶渊明笔下的幻想世界(虚)奇妙地联合了起来。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 寂之情。作者盼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

9、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尾、O7、抓尾句卒章显志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 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 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管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 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 要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安石父王益首为江 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

10、。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 父亲扫墓时所写。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 禄。思考: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思乡之愁。首联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 愁绪。哀悼之痛。颔联写诗人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 痛万分。早衰之叹。颈联写世事艰难,华发已生,朱颜早凋,发 出早衰的深沉感叹。为官之苦。尾联写诗人虽身居官位,却没有享受到“轩 冕之乐”,表现出了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特别提醒】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 上升到综合阅读。3、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

11、 放在首位。古诗鉴赏:如何读懂诗歌一、考试说明有关诗词鉴赏的要求: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 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 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 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表达技巧3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 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 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二、诗歌鉴赏三步走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怎样才算读懂?】1 .明白表层意思能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 .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

12、、气氛)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 .古诗词特点凝练含蓄言简意丰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词语颠倒、超常搭配)4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一一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 等;(2)调整语序一一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3)整合句意一一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 句子。举例:第一、是声律的要求,押韵、平仄和对仗的工稳。“晴川 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词语颠倒)第二、表情达意的需要。“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 春风。”(状语后置)三、如何领会深层意思?(一)读标题

13、从标题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 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 点明主旨,或说明诗人的情感基调。从下面一组题目能读出哪些信息?1 .邯郸冬至夜思家春夜别友人春日登楼怀归2 .西塞山怀古参军行归园田居.春夜喜雨征人怨说明时间、背景及写作内容说明诗歌体裁及题材说明情感对点练习: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交代写作缘由、地点和特定读者;暗示诗歌类别(贬 谪诗)2、咏素蝶诗交代了写作对象点明了诗歌类别(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方法(托物言志)3、征人怨交代了写作对象;全诗的感情基调(怨)暗示诗的

14、类别(边塞诗)4、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交代了时间是中夜;地点是西园;人物动作:中夜 起来后望月亮(二)读作者(知人论世)词上阕(片)首句渲染气氛写景(次)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阕(片)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抒情(主)(2)起承转合一一以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为例起即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 叙、所描之事、物。清晨入古寺,初日 照高林。承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 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是“起”的延伸、拓展。曲径通幽处,禅 房花木深。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 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说明诗意 的转折变换。山光悦鸟性,潭 影空人心。合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 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 现,或议论,或抒情

15、,或寓情于 景等。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 情的凝聚之处。万籁此都寂,但 余钟磬音。知人一一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创作风格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论世一一了解时代背景,相关社会生活知人: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一屈原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一陶渊明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一王维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一李白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一杜甫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一刘禹锡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一白居易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一杜牧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一李商隐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

16、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他的诗 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 对现实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 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屡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 的精神境界。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 和,甚为相得,故那时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夫丧与 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她生活孤苦,决定了她后期的作 品充满愁绪有许多作者的生平,我们不了解,虽给我们做题带来些困 难,但我们还可以从诗歌中找相关的信息。论世: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 时代的烙印。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唐诗题材丰富多彩

17、。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 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 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 作的颠峰时期。北宋诗重义理。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 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 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干谒诗: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唐代在实行科举取土的同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废止 传统的荐举选官的方式。在科举中荐举依然发挥着的巨大作

18、用,而且朝廷还可以直接征录人才。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小结:关注作者,必须知人论世。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 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 于名家名篇的那么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 取。注意:概括只为大致倾向而非全貌,切勿以偏概全(三)读注释(背景)典故注释解释疑难词句提供写作背景、目的等重要信息(四)读题材、体裁弄清诗歌的体裁,我们可以更好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诗歌内容分类:1、怀古咏史2、咏物诗(托

19、物言志)3、写景抒情4、边塞征战5、羁旅思乡6、赠友送别7、山水田园8、爱情闺怨9、哲理诗(五)读内容:诗家语1 .读意象:通过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 托着特定的情感。这些特定的意象,我们称之为“传统性意O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提到“羌笛”,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声音 之中的别意与乡情。2 .关注诗歌“情点”:情点: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达或透露诗人思想感情的字 眼。(1)修饰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尤其是冷暖色调形 容词多能表现悲喜心情。动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 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

20、,又是吹笛人之心。形容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深达人心。特殊词: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 感或内容的形象性。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 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b. 颜色词、活用词:颜色冷暖一般表现心情悲喜,增强描写的色 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两个黄鹉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记得绿 罗裙,处处怜芳草。”(2)关键句首句(联):从首句了解基调,许多诗词,往往在开头 局部,奠定基调,统领全诗。尾句(联):从尾句了解主旨,在最后一两句升华,卒 章显志,或较为

21、鲜明直接地表达出情感、主旨和态度,或婉转 含蓄表现郁积在心中的情感。重要句子:隐含诗歌重要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诗歌内 容,理解诗人情感。典故句: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人情感。【总结】读懂诗歌的突破口一读诗题知门别类,把握情感方向二读作者知人论世,感知情感基点三读注释四读体裁五读内容关键词:情感词、意象词、修饰词(知情达意,揣测情感内容)关键句:尾句(联)、重点句、典故(探究主旨,体悟情 感)(-)整体把握明诗意想象联想,填补空白找意象,想画面,看背景,明情感。(二)逐字玩味赏名句词性词意,修辞句式四、巩固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金陵新亭李白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异,偏

22、伤周II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周崩(yi)情:西晋灭亡 后,南渡豪士在新亭宴饮,周能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 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泪。唯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 黝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15.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前两句写金陵风景和豪士们的聚会,用语平实,与他的 静夜思赠汪伦一样,都用“平凡语”。B.三、四句写周崩举目四望,风景未变而山河易主,悲从 中来,大为哀叹。C.作者选取周噩绝望哀鸣、众人相对哭泣的场景,意在表 现国家灭亡的悲哀。D.作者运用典故,取其意而用之,借古讽今,表达对时局 的

23、感慨,发人深思。16.结合全诗,从尾联“慷慨” 一词入手,分析作者的情 感态度。(6分)参考答案:“慷慨”一词,写出了王导不同于对坐而泣的 众人,颂扬了王导的意气激昂、忧心国家的情怀。面对动乱的 时局,诗人期望时人能够共同努力,用实际行动来光复山河。15.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首句从阳光写起,描摹斜阳余晖透过淡烟疏雨的间隙射 到水面的场景,清新可人。B.江面经雨水一洗,在夕阳的照耀之下愈发新鲜明净,风 从水面阵阵袭来,给人凉爽之感。C.诗人所见之景鲜奇壮美,于是欣喜地取出家中描绘该景 的图画,在上面题诗寄给朋友。D.此诗写景层层铺设,抒情那么既寓情于景,又涵咏

24、在尾联 的点题句中,令人读之有味。16.本诗是怎样凸显题目中的“鲜奇”二字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白居易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蜃注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注蜃:大蛤蝌。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 光线折射,而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到空中或地面上,古人误以为 是蜃吐气而成,称海市蜃楼。参考答案:颔联描绘了难得见到的海市蜃楼和雨后彩虹 两种奇观。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虹影渐渐消残,水中仿 佛映着一座断桥。颈联运用比喻,白浪如花,雁过

25、如字,生 动形象。颈联“白” “青”两种颜色相结合,营造出生机勃 发的意境。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丹青图画。颔联和颈联动静 结合,蜃散云收、虹残水照的静态美和风翻白浪、雁点青天的 动态美相互结合,增添无限生机。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 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 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 的路,却遥遥不可及。鸟儿因为船帆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 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今夜要在哪里投 宿呢?最

26、正确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 枫桥了。【地点、行程】【诗家语】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空伫立。短暂的相逢未及尽情喜悦,却又离别在即,现在又悲伤起 来了。饯别的时候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独子进城呢。天亮 了,微微的寒风趁着几丝哀伤,远方的山间,依旧是那般明净 清幽。黄昏时节,那急湍的黄河水也奔腾咆哮着流向远方。解 开那紧系的缆绳,转眼间友人已经远去,只在身后留下一线滔 滔的江水,而那远去的身影,在诗人的视线里渐渐模糊,却又 是那般清晰,恍假设依旧立在诗人眼前。【地点、事件、题材(送别诗)】【荒城、

27、天寒、远山、日暮、长河】【笑、泣、伤离、愁】【人物、地点、事件】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 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 去。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你呢?岁暮寒 冬,常到山中溪边来住吧,让咱们相互为伴面对风寒。山尖一 轮明月早已悄悄升起,我才刚刚发现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银辉 洒照大地了。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 离骚,(但愿它们能明了我的心志,人同此情,心同此 景!)注释反映了诗人正处于闲居状态,正文中提到了离 骚,说明诗人有志难伸、怀才不遇、忧国忧民。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我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

28、忘记了寒冷,偶尔在春风中 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 在春日的黄昏,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 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参考答案】“晴后雪”是名词短语,中心词是雪,是指 晴天下的雪;“雪后晴”是主谓短语,下雪之后天气放晴。最 后两句中“晴后雪”与后面的“涌银山”构成主谓关系,这样(3)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偶)对仗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 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 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 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 生

29、,美人帐下犹歌舞”,把军中战士和将帅 的两种生活放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 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 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 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 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的是 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 有次序。三、鉴赏古诗语言特点1.古诗语言特点一一读懂“诗家语”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是语言中的最高形态。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言简义丰。更符合逻辑,如果用雪后晴,重心落在晴上,与后面的语法不 相搭配,不协调。余杭四月(元白斑)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绿 树上挂着

30、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 人。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 戏。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 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 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参考答案】(1) “生意”并不是指贸易和买卖兴隆,而 是指阳春四月的乡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繁” 是繁荣的意思,原因是:天下了长时间的雨,突然转晴之后, 农活繁忙起来,乡村野显得生机勃勃了。(2)两句外表上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其内在精神是统一 的。“一晴生意繁”从正面写出久雨放晴之后的万物生机的景 象,而“寂寂昼门关”是农活繁忙的一种表达,从

31、另一角度写 出乡村生机勃勃之景。印证了生意繁,而不是与之矛盾。江城子秦观西城的杨柳逗留着春天的柔情,使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 眼泪很难收回。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绿色的原 野,红色的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而现在你不在,只有 水孤独地流着。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何时才到头? 飘飞的柳絮,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即使江水都化作泪 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参考答案】还记得你亲手为我系归舟,你显得那样温情 脉脉。/还记得我当年为你系归舟,我是那样的热情。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没有力量消除这炎夏的酷热,连落日都像长了翅膀一 样飞上山,余威尚存。人间本已害怕这江河湖海的水

32、蒸发殆 尽,可上天难道也不在乎那浩瀚的银河因此干涸吗!也许在那 终年积雪的昆仑山上还有清凉的去处,也许在那遥远飘渺的蓬 莱仙岛上还有消暑的海风,但是如果不能与天下人一同前往, 那(我)又怎能忍心单独一人弃群众而去呢?【参考答案】(1) “屠”是杀的意思,本句用比较的手 法,写清风没有力量把酷暑屠杀掉,显示出酷暑的强大难挡。“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是说:太阳太毒,天气 太热,人本来就害怕这酷暑难挡的天气,偏偏江河也要被晒 干,但老天爷为什么还要用最毒辣的太阳最令人难熬的酷热来 炙烤人间呢?难道连银河都烤干也不痛惜吗?(2)天下之大,包罗一切,当然不能用手提着前往某地, 作者这样写,用了

33、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此句的天下,实 指天下苍生,即煎熬于酷热中的黎民百姓。后四句写尽管昆仑 有积雪,蓬莱常遗寒,但是诗人既然无法带着天下所有在酷暑 中煎熬的百姓一同前往,也就不忍心单独一人去享受。抒发了 诗人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显示其博大的胸襟。鹏鹄天酬孝峙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曹。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 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 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 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曹: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

34、风。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睁睁地睥睨 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额骨凸起的奇特形状,比那和尚还 怪模怪样。严霜侵袭、暴雨击打对于自己已是平常事,而心态 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这个人,时或轻拄手杖 闲适地慢步远瞻;时或戏把鱼网以临水捕鱼而消遣光阴请 他出任官职吗?回答是:“干不了! ”阵阵炎热的东南风呵,未 能驱除池亭的渥暑;而他新作的词曲竟字字如冰,一派冷气。竹轩诗兴张钺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请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5、?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 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刚栽上了许多竹子。竹梢的 影子好像追随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竹叶的声响宛如追随篆烟轻 轻地飘来。暑天倦卧。可以看到星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 闲来吟诗,可以看到白雪压在竹枝的景象。设想冬季这儿的景 象一定更好,不要移走墙下的一株梅花。古诗鉴赏:从九大题材入手读懂诗歌【学习目标】1、预习诗歌素养任务总启和读懂诗歌,圈点勾画相关知识 点。2、把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3、当堂检测练习,巩固提升。一、读懂诗歌1、宏观上:(1)九大题材入手(酬赠应和诗、咏史怀古 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题画抒怀诗、干谒言

36、志诗、羁 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2)从诗歌本身聚焦,定调明情(明结构章法;读懂“诗 家语”)2、微观上:(1)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看题目;看作者、注释;看正文;看情感)(2)借助选择题巧读,突破障碍深理解。二、依据题材合理推导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大致有 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 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几类。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 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平 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 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入手,尝试着根据 该诗的内容特色

37、,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 用手法和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测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技 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酬赠应和诗一一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赠应和诗,就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表达委婉曲折。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其酬答 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 因而在漫长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且长盛不衰。文体特点读懂技法1 .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赠” “奉和” “酬” “酬 赠,,“答”,见赠”等字。2 .常见情感:对朋友(亲人)的思念、抚慰和答 谢;借诗词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及厌 倦官场的超脱之情;表达对现实的不

38、满 和怀才不遇的苦闷。3 .常用技法:酬赠应和诗“两关 注”1 .要知人论世, 熟悉写作背景,特别注 意原诗后面的注释。2 .要运用联想和 想象,能研读出比兴之 外的深意。(1)比兴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往往含有比兴之外的深意。(2)比照:今昔比照、自己和友人的比照等。(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乐景写哀情(反衬)。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 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栖 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 花不满枝。注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 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楚辞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

39、睨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商 崖:这里泛指山崖。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 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抓诗题和注释 等,确定题材,感 知情感趋向本诗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 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 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 上抚慰。抓诗句多诗歌首联写道“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角度、多层面理解 情感遍未裁诗”,“期”,约会,对于因为病情和 朋友爽约,未能写诗的遗憾;颔联“因吟郢岸 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作者虽然在教 书,但是对外面的春色充满了向往;从尾联“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40、,从注 释可知,沈约的眼疾都能医好,那么您的病一 定也能治好,那时江花满枝,一切都会变好。参考答案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二)送别怀人诗一一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 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类诗歌的感情有的是谢别之意,如李白的赠

41、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 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依依不舍之情,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假设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 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 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鉴赏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 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

42、泪。尽管兄弟情谊颇深,乐观 旷达的苏轼却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颔联劝勉。上句勉励子由要不辞辛苦,“凌风雪”写出了 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子由要不辱使命,要让契丹国王认识仁 德之国派出的使臣,不要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身居沙漠的子由,时时回望故国的月 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 是杭州之景。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代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 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平安而归。联系当时契丹 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忧并非多余。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

43、苏轼对弟弟子由出使契丹的复杂 心理。(三)题画抒怀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 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 的艺术总结。狭义的题画诗就是把诗题在画面上,是绘画章法的一局部;广义的内涵,将品评画作之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统称为题画 诗。题材特题画诗的特点大致有三点:化静为动;变无征为有;借题发挥。常见标标题:常含有“题(书)”“题(书)画志(图、卷)”“丹青”等字词。诗歌内容:常描述题目中涉及图画的具体内 容以及作者借助图画表达的情感等。主旨倾向通过丰富的绘画意境来表现绘画的美妙和画家 高超的技艺等,表达对绘画本身、画家

44、高超技术的赞 美。借助绘画内容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或对社会、人生的个人看法。常用手法常用比喻、夸张、比较等形象化的修辞手 法。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连接绘画的内容和作者的 感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述画面内容。用托 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情感。用视听结合的手法丰富 绘画的内容和意境。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绘画 更丰富的表达空间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丑不除, 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 四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 身相马九方皋。注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无盐:战国时齐 国丑女钟离春。从教:任凭。含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 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

45、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当堂练习(2)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 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 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 家高妙的艺术造诣。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欲超出语言规范。古诗语言的“变形”:诗歌的字数限制一一常会省略很多信息,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改变词性、妙用修辞。古诗语言变形的地

46、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补充省略!还原语序!把握词性改变!联想想象!省略压缩词语诗歌语句 之间往往具有 跳跃性,于 是,就产生了 省略现象,也 就出现了空 白,从而为读 者留下想象的 空间。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 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 不知处。”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 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 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真题拓展:2019年全国卷1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 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