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41宋明理学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104985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41宋明理学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41宋明理学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41宋明理学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41宋明理学新人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练案41 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19云南大理模拟)北宋时,有人指出:“(魏晋至隋唐)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佛教)耳。”这说明北宋时(D)A佛学成官方主流意识B儒佛思想实现了融合C佛教呈现兴盛的状况D儒学面临复兴的重任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魏晋到隋唐时期儒学影响力减弱,佛教影响力增强,因此到北宋时,儒学面临着复兴的重任,故D项正确。A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虽然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的冲击,但是儒学仍是官方主流意识;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儒佛思想实现了融合;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魏晋到隋唐时期佛教的影响,无法得出北宋时期佛教呈现兴盛的状况。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2(2020安徽皖南八校联

2、考)理学家们吸收、利用传统的文明成果和外来的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使道德信条式的传统儒学理论体系变成了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说明理学(A)A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B成功地化危机为转机C总结了前代哲学成果D增强了文化的开放性解析由材料可知,理学家吸收了外来的文明成果,并且融合到了中国的文化体系中,形成了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故选A项;材料描述的是新儒学的形成,并没有论述理学的作用,故排除B、D两项;总结前代哲学成果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3(2020河南周口联考)张载说:“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

3、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者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这体现出宋代理学(C)A强调怀疑一切B重视读书效果C追求理论创新D突出个人努力解析张载和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都主张对义理除疑,强调赋予义理以新意,体现出宋代理学追求理论创新的特征,故C项正确;朱熹强调“有疑者,却要无疑”,说明不是强调怀疑一切,A项错误;材料能够体现重视读书效果、突出个人努力,但均不全面,B、D两项错误。4(2019甘肃、青海、宁夏联考)春秋学(春秋学的主要特点是“舍传求经”,他们在“舍传求经”时以“明王道”为原则)正统论自北宋庆历年间兴起,至南宋愈来愈盛,“华夷之辨”成为两宋时代的思想主题

4、之一。这一意识的兴起(B)A表明传统天下秩序趋向崩溃B基于两宋的历史形势而产生C反映出中原制度文化的优势D阻绝了华夷之间的文化交流解析两宋之际,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基于两宋的历史形势而产生了春秋学正统论与“华夷之辨”盛行的局面,故B项正确;两宋时期传统天下秩序并没有趋向崩溃,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将其他文化与中原制度文化比较,故C项排除;两宋时期华夷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故D项排除。5(2019湖南怀化二模)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颁布的御制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这反映出(C)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

5、下B戏剧的表现形式受到限制C文化政策受理学影响加深D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阶层解析依据材料“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政府对思想文化进行严格的控制,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乐人扮演角色的限制,并未涉及乐人社会地位的变化;B项错误,法律限制的是扮演的角色,不是戏剧的表现形式;D项中“各个阶层”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项。6(2020山东高考模拟)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烦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

6、样做旨在(D)A推广儒家礼仪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解析朱熹简化儒式婚礼目的在于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D项正确。推广儒家礼仪、生活化均属于手段,不是其目的,题目考查的是行为背后的目的,A、B两项不正确;据材料“他据此将古礼中烦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可知,朱熹没有重塑儒家伦理规范,C项错误。7(2019陕西咸阳二模)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据此推断(A)A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B民族交流有利于文化发展C印刷术发

7、展促进科技进步D当时中国科技已高度繁荣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的洗冤集录和金元时期的医学注重“全体性、系统性综合”“统一的、整体的说明”,这些都是哲理化思想的体现,故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之间的交流,而是强调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印刷术的作用,而是强调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推断出当时中国科技已高度繁荣,而是强调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排除D项。8(2020安徽黄山质检)下面两图是对山东107个县在16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据此可知儒家文化(D)A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抑强扶弱之风B对山东的影响比

8、全国其他地区要大C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D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成反比,可知儒家文化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故正确答案为D项;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9(2019安徽宣城期末)在唐代,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这反映了宋代(A)A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B皇权比唐代有所增强C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D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解析唐朝统治者实行尊道、礼佛、崇儒的三教并行政策,因此将佛诞和老子的诞辰也作为法定假日;从材料中的“宋代不认为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来看,佛教和道教地

9、位下降,说明宋朝时期儒学复兴运动效果显著,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皇权的变化,排除B项;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从材料中只能看出佛诞和老子诞辰不再是法定假日,不能得出政府法定节假日变少的结论,排除。10(2019河北保定模拟)自元代起直至清末废科举,“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而且被视为“六经之阶梯”,为初学者所必读,而其实际地位和影响则是凌驾于“五经”之上的。“四书”地位的提升(C)A巩固了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B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C源于程朱理学地位的官方化D取代了“五经”的文化价值解析宋朝理学产生,朱熹编著四书集注,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受到历代统

10、治者的推崇,科举考试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四书集注为标准,故C项正确;孔孟在儒学中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即已确立,并非通过“四书”地位的提升来巩固,排除A项;“四书”属于儒家经典,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中论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论,“四书”地位的提升不会冲击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排除B项;“四书”始终与“五经”并列,虽然“四书”地位提高但是不能取代“五经”的文化价值,D项错误。11(2020安徽高考模拟)王阳明不但是学界宗师,而且以其非凡的执政能力享誉士林。他曾先后在南北两京的刑部、兵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任职,又以南赣巡抚的身份派驻地方。为官期间,王阳明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体恤百姓,因功受封伯爵,成为一代

11、名臣。王阳明成为一代名臣,是由于(B)A通过“格心”“致良知”B践行“知行合一”思想C注重“气节”“声誉”D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解析四个选项的表述都对王阳明成为一代名臣有作用,但只有“良知”是不够的,关键是能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A项排除;“气节”“声誉”大多数人都会重视,但面对声色物欲的诱惑,往往就“失节”,毁掉声誉,C项排除;社会责任意识是儒家所倡导的,但将社会责任意识落实到一生的实践中是需要意志力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D项排除;为官者,如何为官大多数是清楚问题往往出在“行”上,王阳明践行了“知行合一”思想,成为一代名臣,故B正确。12(2020湖北武汉市联考)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

12、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实际上,王学是由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作者认为“王学”(C)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解析本题考查了王阳明的心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王阳明的心学与程朱理学是有不同之处的,所以他不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故排除A项。根据“王学是由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可知,王阳明对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都有所承袭,并不仅仅是继承陆九渊的学说,和程朱思想也不具有

13、一致性,故排除B、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2019河南名校联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痰,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朱熹材料二欧洲北部各国的世俗统治者多半并不关心宗教改革的理

14、论,而只关心这些理论作为他们控制教会财产和权力的斗争武器的明显价值当他们决定取消教廷的司法权时,他们就必须寻找能够表明整个教会无权行使这种司法权的证据,这就使他们与路德及路德的教徒们有了共同点。摘编自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指出二者的思想缘由。(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朱熹与路德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的共同原因。(3)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答案(1)君权观: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权威,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学说来劝诫君主行德政。朱熹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通

15、过正君心学说,要求君主“存天理,去人欲”。源由:董仲舒主要吸收阴阳五行家等具有神秘色彩的学说;朱熹主要吸收的是具有思辨思维的佛教等学说。(2)原因:符合世俗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思想内涵;继承、发展传统思想并予以创新;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具有超前意识;等等。(3)认识:思想文化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和进步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中外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解析(1)第一小问差异,根据材料一“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

16、之效也。上下不和,而妖孽生矣”并结合所学,归纳为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权威,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学说来劝诫君主行德政,根据材料一“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并结合所学,归纳为朱熹从“理”的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第二小问缘由,结合所学,从董仲舒、朱熹创立或发展儒学的思想渊源的方向思考,董仲舒可以从借鉴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归纳,朱熹可以从吸收佛、道理论的角度归纳。(2)根据材料一“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正君心是大本”和材料二“只关心这些理论作为他们控制教会财产和权力的斗争武器的明显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符合需要、超前意识等。(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17、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以上材料,可以从思想文化发展的国内空间、国际交流、时间先后的继承几个角度来思考,最终归纳为继承发展、与时俱进、顺应潮流、交流融合等。14(2019北京朝阳期中)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

18、,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1)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摘编自中外历史纲

19、要上册(2)说明从汉至唐儒学地位的变化。材料三中国思想的演进,正如韩愈、张载所指出,如果儒家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融合为一体,就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一理论工程,经过韩愈、张载等思想家的运送木石,到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由他们设计建筑,就有了宋代理学大厦的创建。这是佛教与中土文化以及儒、道的高层次融合。这一融合的完成在宋代,不是偶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书院发达。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3)分析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及特点。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使用铁器牛耕

20、,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学术活跃。继承并发展西周的文化。影响:百家争鸣时期形成的思想理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转型,影响深远。(2)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获得独尊地位;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受佛教、道教冲击,形成三教并行局面,正统地位受到挑战。(3)背景: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加强中央集权、重建纲常伦理等客观形势的需要;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儒学自我完善、思想家重振儒学;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科举制的发展;文化繁荣,书院教育发达;印刷技术的改进。特点: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欲望

21、;重视先秦儒家经典;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吸收佛道精神。解析(1)根据材料“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和“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可以得出政治上的原因: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材料“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上: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阶级结构上:士阶层崛起。材料“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得出思想上:继承并发展西周的文化。材料“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结合百家争鸣的影响就可以回答。(2)结合材料“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22、想;结合材料“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可见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受佛教、道教冲击,形成三教并行局面,正统地位受到挑战。(3)根据材料“这一融合的完成在宋代,不是偶然的。宋代经济、文化、科学相当发达。有学者统计,宋代士人在全部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通过科举而做官的不少。书院发达”结合所学知识,从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成就等四个方面归纳。理学是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实现了三教合一。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开始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心学的出现则完成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欲望。-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