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五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073040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五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五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五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五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核心素养测评二十五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建议用时:45分钟(2020山东联考)我国某地传统民居(如图所示)坐落在河边高40多米的土崖上。当地居民用黏土制作土坯和土块筑墙,墙体厚度达1米左右。据此完成13题。1.推测该民居位于我国的()A.福建省B.陕西省C.内蒙古自治区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该民居建在土崖上的主要目的是()A.登高望远B.方便交通C.防御洪水D.通风采光3.该民居墙体厚度大的主要作用是()A.通风散热B.保温隔热C.防漏吸潮D.防风防沙【解析】1选D,2选C,3选B。第1题,根据材料当地居民用黏土制作土坯和土块筑墙,墙体厚度达1米左右,推测该地气候干旱,沙质物质较多,

2、应该为西北地区;福建省代表性民居为土楼、陕西省代表民居为窑洞、内蒙古自治区代表性民居为蒙古包。第2题,读图可知该建筑坐落在河边高40多米的土崖上,房屋离河流有足够的距离,其主要功能就是防洪。新疆地区夏季高山冰雪融化后,河流水量增加,靠近河岸可能会遭受洪水侵袭;登高望远应该选择在海拔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方便交通应该靠近河流;通风采光与房屋的朝向及窗子的大小有关。第3题,新疆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墙体厚的作用是夏季隔热、冬季保温。(2020湖北联考)乡村重构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化进程驱动我国乡村地区人地关系和地域功能发生

3、巨大变化,广大乡村地域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重构历程。下图为乡村重构的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4.一般而言乡村重构速度加快,乡村发展水平较高的时期是()A.初始期B.发展期C.趋稳期D.稳成期5.下列现象有利于乡村重构的是()A.农民工潮B.空心村C.人口老龄化D.土地整治6.位于北京市西南50 km处周口店镇黄山店村,矿产资源丰富,植被覆盖良好,2016年底随着搬迁、入住新社区,腾退的旧有街区和民宅最可能用于发展()A.种植业B.采矿业C.旅游业D.电子产业【解析】4选B,5选D,6选C。第4题,图示内容反映的是乡村重构发展水平随时间变化曲线,曲线越陡说明发展速度越快,结合发展水平可知B正确

4、;初始期发展速度较快,但水平低;趋稳期和稳成期水平高但速度慢。第5题,分析材料可知,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重构具有推动作用,因此乡村重构的内容应包括空间重构、经济重构和社会重构。土地整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 因此土地整治有利于农村重构;“民工潮”是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所形成的潮流;“空心村”指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第6题,当今社会旅游方式、内容多样化,旧有街区和民宅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当地居民的民风、民俗和生活状况,因此可能被利用发展旅游业;种植业需要的是耕地,而不是旧有街区和民宅

5、;影响采矿业的主要区位条件是资源,与旧有街区和民宅关系不大;影响电子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科技、交通等,与旧有街区和民宅关系不大。(2019滨州模拟)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79题。7.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再到高科技集约农业转变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环境、科技 B.科技、市场C.市场、环境 D.成本、人才8.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A.农业产值在减少,工业产值在增加B.农业部门在减少,工业部门在增加C.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D.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9.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未来最可能的是()A.农业经济消失B.影响演进的因素趋于复杂C.整个社会需要的劳动力越

6、来越少D.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变小【解析】7选A,8选D,9选 B。第7题,石油农业对环境负面影响大,为了减轻石油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始发展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少的生态农业。而由生态农业到高科技集约农业,必然要以科技为先导。第8题,图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以科技提升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工农业产值和部门都在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必然越来越高。第9题,图示农业经济时代,影响演进的因素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要素;而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除了自然要素外,各种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可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经济部门越来越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则影响演进的因素也

7、必然趋于复杂。(2020山西联考)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处于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通过分析耕地类型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关系,可以明确耕地数量的转入、转出情况。下图为长江中游地区耕地转换来源与转换率图。据此完成13题。1.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粮食总产量上升B.粮食自给率上升C.粮食单产下降D.粮食商品率下降2.下列关于长江中游地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获得耕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20002005年耕地转入率最低B.1995200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草地C.20002005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D.20

8、05201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水域3.19902000年耕地转出变化主要表明该地区()A.洪涝灾害频繁B.城乡建设进程缓慢C.生态有所改善D.水域面积增加最多【解析】1选D,2选C,3选C。第1题,耕地面积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耕地转入和耕地转出的数量关系,即耕地的净转化率。19902015年,该地区耕地的净转化率始终为负值,所以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和粮食自给率可能下降,粮食单产从材料中无法获知;耕地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可能导致粮食商品率下降。第2题,耕地的转换方向有转入和转出之分,转出表现为耕地减少的方向,转入表现为耕地增加的方向;据图可知,20052010年耕地转入率最低;1995

9、200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城乡建设用地;20002005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2005201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第3题,由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转入和转出的来源可知,耕地转出的方向主要用于扩大林草、水域等生态用地。伴随着生态退耕,该区域生态有所改善;该区域生态退耕,水域面积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增强,洪涝灾害减少;据图可知,城乡建设用地增多,城市建设进程加快;据图可知,图中只能反映出占比变化,不能反映面积变化。4.(2020浙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世纪金榜导学号材料一18世纪俄罗斯人发现阿拉斯加后,建造了狩猎站和贸易站,发展皮毛贸易,定居点规模小、人口少,星星点点分布于

10、沿海地带,流动性大。1876年美国用720万美元从俄罗斯购得阿拉斯加,1880年该地区发现黄金,揭开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序幕,此后大约四十年里,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费尔班斯克、安克雷奇等一批城市兴起。下图为阿拉斯加地区简图。材料二下表为18801920年阿拉斯加人口(单位:人)。年份18801890190019101920当地人口32 99625 35429 54225 33126 558非当地人口4306 69834 05039 02528 478(1)俄罗斯发现阿拉斯加并建立狩猎站和贸易站时,阿拉斯加处于区域发展的阶段,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2)影响费尔班斯克城市兴起的主导因素是,导致

11、安克雷奇城市形成与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3)相比于夏季,冬季阿拉斯加的黄金开采量;但从西雅图到安克雷奇的海轮一般不会受海冰影响而顺利通行,主要是受影响。 (4)结合表格数据归纳阿拉斯加地区人口的构成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解析】第(1)题,当俄罗斯发现阿拉斯加并建造狩猎站和贸易站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很少,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体现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内部差异较小,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第(2)题,费尔班斯克处于阿拉斯加内陆地区,周边金矿丰富,随着金矿的大规模开采而逐渐形成城市,安克雷奇位于南部沿海港湾,交通的建

12、设和发展导致其城市的形成与进步发展。第(3)题,冬季的阿拉斯加气候严寒,冰雪覆盖,且冻土层厚,不适宜金矿的开采。西雅图到安克雷奇海域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海域不会结冰,对海轮航行影响不大。第(4)题,从表格数据看,阿拉斯加的人口构成主要从该段时间内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数量变化角度阐述,依据数据可得出其变化特点,寒冷的气候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阿拉斯加地区人口稀少,但淘金热的兴起不断吸引外来人口到达阿拉斯加,这两方面是该地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答案:(1)农业社会(低水平)均衡(2)矿产资源交通(港口)(3)较小(阿拉斯加)暖流(4)特点:当地人口波动下降;外来人口先大量增加后有所减少。原因:当地气候

13、寒冷,环境恶劣;受淘金热吸引。读全球石化产业扩散模式图(图中带阴影的圆的大小表示对应量所占比例的大小),完成13题。世纪金榜导学号1.图示三个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生产集聚阶段、产品出口阶段、生产的全球扩散阶段B.产品出口阶段、生产集聚阶段、生产的全球扩散阶段C.生产的全球扩散阶段、生产集聚阶段、产品出口阶段D.生产集聚阶段、生产的全球扩散阶段、产品出口阶段2.产品出口阶段,核心经济体在外围经济体内建厂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地的()A.劳动力B.市场C.科技D.资源3.在生产的全球扩散阶段,核心经济体内()A.石化产业衰落B.原油加工能力较弱C.石化产业市场远小于外围经济体D.石化产业原料多

14、来自进口【解析】1选A,2选D,3选D。第1题,生产集聚阶段原油生产能力和原油加工能力都聚集在核心经济体内,该阶段是石化产业兴起阶段;生产的全球扩散阶段,原油生产能力集中在外围经济体内,原油加工能力集中在核心经济体内,该阶段为石化产业的第三阶段;产品出口阶段为石化产业的第二阶段。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产品出口阶段,外围经济体原油生产能力增强,即核心经济体在外围经济体内建的主要是原油生产厂,其目的是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的全球扩散阶段,核心经济体内的石化产业并未衰落,原油加工能力依然很强,石化产业市场仍大于外围经济体。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国的蔬菜生产已经从

15、昔日的“家庭菜园”快速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如今,蔬菜产业面临着生产集中和产销分离带来的均衡供应、价格波动、质量安全等突出问题。下表为20042013年我国六大区域的蔬菜生产百分比变化表。供销市场显示,全国仅有14个省区蔬菜能够自给,其中,新疆、河北、山东、河南、辽宁四省区自给率在150%以上,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蔬菜自给率由2004年的90%和69%下降至2013年的26%和34%。黄淮海区长江区华南区西北区东北区西南区2004年42.5331.6811.246.734.803.012007年42.2730.8910.876.955.483.532010年40.1231.7110.5

16、39.024.743.772013年38.9932.3310.689.274.504.25变动-3.530.65-0.582.53-0.301.24注:农业部将我国蔬菜产区分为六大区。黄淮海区包含京、津、冀、鲁、豫、辽,长江区包含沪、苏、浙、皖、湘、鄂、赣、川、渝,华南区包含闽、粤、桂、琼,西北区包含晋、陕、甘、宁、新、藏,东北区包含黑、吉、内蒙古,西南区包含云、贵。(1)说明“昔日”我国蔬菜生产以“家庭菜园”为主的原因。(2)描述我国蔬菜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3)分析我国蔬菜时空上的产销分离给蔬菜价格带来的影响。(4)你是否赞同新疆进一步扩大蔬菜生产,增加蔬菜输出量?请表明态度,并说明

17、理由。【解析】第(1)题,由于“昔日”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大都是采用自给自足的形式发展蔬菜生产,但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成熟,蔬菜的生产和销售都趋向于规模化。第(2)题,要充分结合20042013年我国六大区域的蔬菜生产百分比变化表来分析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从分布的主要地区、集中程度两方面分析;变化特征从速度、集中程度的变化、重心变化等方面分析。第(3)题,本题主要从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角度分析。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供需不平衡、运输成本的上升、自然灾害的发生等方面。第(4)题,本题可从新疆发展蔬菜生产的优势和有利影响、劣势和不利影响两方面考虑。如果赞同,应

18、该从当地发展蔬菜生产的自然优势条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蔬菜生产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生产的有利影响方面分析。如果不赞同,应从当地的水资源缺乏、气候等不利自然因素方面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狭小、交通距离远、劳动力不足等不利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当地发展蔬菜生产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方面叙述。答案:(1)小农经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城市化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2)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区和长江区,两区占比保持在60%以上,(西南、西北)西部地区产量低。变化特征:蔬菜生产扩张速度西部地区远高于东部地区,生产重心具有逐步西移趋势;蔬菜生产的集中程度有所减小。(3)蔬菜的产销分离导致蔬菜跨区流通,增加流通成本,使价格上涨;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会导致价格波动;生产集聚可能会因自然灾害、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加剧价格的波动。(4)赞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国际和国内蔬菜市场需求量大;新疆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优良,利于发展生态、有机、特色农业;蔬菜输出,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不赞同。新疆区内市场狭小,蔬菜输出到东部城市距离远,成本高,菜农的利润小,甚至可能出现滞销;当地经济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且水资源和劳动力缺乏,集中生产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新疆秋冬季节气温低,蔬菜的反季节性不强,无法解决我国蔬菜供需的季节性问题。 -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