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048319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逝江市同文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1.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采纳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当时的背景看,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郡县制。该制度设立后,用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地方长 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正确,错误。所

2、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名师点睛】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1、相同点: (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不同点: (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

3、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2.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

4、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A.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 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C. 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人们知道从封建变到郡县的原因,就应该知道郡县制也有弊端,也会有变化,那是不是又要变回封建去呢?顾炎武答道:不是的,应该是在郡县中实行封建的某些做法,就是给地方以某些权利,不可过多的剥夺地方的权利,这样天下才能大治啊!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顾炎武思想3.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

5、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谔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A. 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B. 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C. 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D. 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说前人文采浮夸,“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这样擢士“文笔日烦,其政日乱”,不利于选拔实用人才,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项是原因,但不是直接目的。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

6、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4.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必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此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 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的现象B. 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问赈济的社会责任感C. 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D. 宋代时期地主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置庄田,招佃农”“犹至水旱之岁

7、,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等信息可知,地主“招佃农”的目的是收租,而不是行仁义,但遇到水旱之灾,地主害怕农民离去而导致田荒,损失巨大,会减少农民的地租等。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租佃关系日益发展,租佃关系相当普遍,二者的相互依附关系也日益增强,因此选C。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5.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反映了A. 工商皆本思

8、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C. 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D. 政府的赋税改革松弛了人身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说明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社会阶层流动频繁,而这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二十四民”的产生反映了行业的增加,并未涉及平等观念,排除A;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弛,自然经济也没有解体,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府的税赋改革也是基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且材料也并未提及有关税赋的问题,排除D。6.文化学者吴方在著作中写道:“元杂剧成为突出的文化史现象,似乎正反映出传统与时代

9、纵横交会或者说一种文化碰撞。如果元代文人不是抛舍仕途流连于吟风弄曲的光景,一掬其才智,戏曲便仍停留在简陋的艺术和思想水平上。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宋元以来都会生活的要求,也不可能产生雅俗结合的元杂剧”。这说明元杂剧对诗体的解放,逐渐占据文坛重要位置瓦肆、勾栏为元杂剧提供了生存发展土壤杂剧的灵活与通俗隔离了元代社会政治生活元代文人反对科举,表达出对社会的反叛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元代的时候,曾经废止科举制,致使文人致力于元杂剧的发展与创新,故说法错误,排除AD两项;中的“隔离”说法错误,故排除B;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古代

10、的文学艺术元杂剧7.“这些年来,正是这个叛逆集团把大清帝国的统治推到了被颠覆的边缘”。然而,“这两兄弟”却“扮演了希腊战神阿伽门农和斯巴达王的角色”,“各种荣誉和官职像流星雨般落到他们头上”,“如此高贵的爵位一直是属于满族独享的荣耀,在满族人征服汉人以后,还没有把这种称号授给汉人的任何先例”。这段材料可以佐证A. 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B. 选官制度发生重大改变C. “民族主义”的巨大作用D. 晚清中央集权危机出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联系所学知识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叛逆集团”“被颠覆的边缘”,可知清朝受到了某个反叛集团的冲击,可知晚清的中央集权的却出现了危机,这时期有“两兄

11、弟”如“阿伽门农和斯巴达王”为希腊出头一样站了出来,作为汉人却最终得到了爵位,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而非其他的选项。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民族危机8.太平天国时期有这样一张布告:“殷实之家,务要投诚纳贡,以助军饷,贫寒之民,出力报效,共同剿灭胡奴,同扶真主。”该材料表明A.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性质B. 天国政权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C. 天朝田亩制度的“均田”政策被实行D. 天国政权通过消除封建剥削关系吸引农民的拥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布告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

12、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殷实之家,务要投诚纳贡,以助军饷”体现了天国政权征缴赋税的政策,其前提是承认土地私有。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不能从材料中体现,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叙述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土地政策【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在新课标高考中考查的不太多,重点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两个纲领和功绩,对其过程了解即可。这一知识点难点在于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因为战事紧迫,这一政策只是在某些个别地区实施,最后也没有贯彻下去。因为战争的开支,天国政权需要大量税收,于是不得不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这体现出太平天

13、国政权政策的灵活性,当然也预示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结局。9.有学者在评论某场战争时指出“(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此后,中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剧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场战争与下列战争形势图相符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结合知识解读材料和读图的能力。材料体现了此次战争打破中国三十年的和平,并且之后二十年发生一系列的大事件和法国二百年的历程相似,根据所学知识,法国历时二百多年的时间废除封建专制统治最终走向民主政治,而中国走向民主政治结束

14、封建统治是辛亥革命。由战斗主要发生在朝鲜半岛和辽宁、山东,可知为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之前中国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且近20年后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由战斗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可知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之前三十年和战争之后二十年,中国一直在清朝统治之下,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由战斗发生于东部沿海并侵入北京、天津,可知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十几年就爆发,不符合材料中打破三十年的和平的说法,故B项错误。由战斗主要发生于廊坊北京一线,可知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五年爆发,和材料描述不相符,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

15、题答案为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10.晚清政府尽管在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远见。下列议论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A. “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B. “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C. “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D.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涉及到得是“经济改革上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激进和开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则犹豫摇摆和缺乏

16、远见”可知是指晚清政府在经济改革中取得一定成就,政治改革却徘徊不前,这和洋务运动时期经济上采用大机器生产,但是政治上坚持“中体西用”观点相似,正确的答案是D项,A项侧重优先发展政治改革,排除,BC项中没有涉及到政治改革,排除。11.“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17、。”(斯塔夫里阿诺斯)作者试图说明A. 现代化世界大潮中,封闭的国策、落后的经济和僵化的制度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B. 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被迫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C.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现代化文明国家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D. 落后招致民族的屈辱和反思,中国在阵痛中渐渐走出传统并被迫开始现代化探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可以看出作者强调三次灾难性的战

18、争促使中华民族深刻反思、抗争、探索,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故D项符合题意;AB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且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对中国的掠夺,故C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12.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潮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下列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 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先后相继独自存在B. 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C. 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D. 继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

19、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一个社会往往是多种思潮并存的,并非只有一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如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的时候,维新思想蜕变为保皇思想仍然存在。故选C。项明显错误,中国近代基本上是处于多种思潮同时存在的状态;C项错误,在多种并存的思潮中,始终有一种是主流的思潮;D项错误,民主共和的理念并未推出历史舞台。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多种思潮并存13.廷寄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其有关告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

20、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19世纪末“廷寄”开始逐渐被废除,其主要原因是A. 电话在中国普遍使用B. 清朝统治被推翻C. 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D. 电报的广泛使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电报在上海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络,而电话在中国的发展缓慢。清朝统治被推翻发生在20世纪初,因此D表述了起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电报业的发展14

21、.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A. 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B. 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C. 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D. 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的分析都符合时代背景,表述正确,排除;1948年12月,大量文物由南京运往台湾,原因在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岌岌可危,人民解放军已经逼近南京,这应该在于淮海战役的胜利,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

22、意。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15.“在古代西方人敢于展示自己,既敢于展示自己的思想,又敢于展示自己的裸体。中国就知道穿衣服,给思想穿衣服。穿衣服总比脱衣服容易。西方鞭挞自己的黑暗,所以得到了光明。它的思想在驰骋。我们歌颂自己的光明,结果带来千年的黑暗。”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在思想方面的依据是A. 人文主义民贵君轻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 因信称义致良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东西方如何对待人性态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西方的“人文主义”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中国的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压抑人

23、性,维护封建等级,为专制统治服务,所以中国带来的是千年的黑暗; “民贵君轻”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西方宗教改革提倡“因信称义”是人有信仰的自由权利;与材料无关,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16.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欧洲移民表目的地时间范围人数美国182119323420万亚洲俄国地区180019391200万阿根廷18561932640万加拿大18211932520万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世界性经济危

24、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是美国,故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交通方式的进步为欧洲向外移民提供了条件,故正确;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的,故错误,排除;因此答案为B项。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洲的移民潮17.柏克在法国革命论指出:“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

25、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这表明A. 革命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则B. 法国实现了社会领域的自由平等C. 革命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D. 革命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法国大革命中教堂被强制关闭、行政命令必须以公民相称,妇女被强迫一律穿长裤戴红帽,由此可知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可见革命有些背离了自由原则,故正确;中实现社会自由平等错误;中政治权利错误;推翻等级制度不符合事实。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特点法国大革命【名师点睛】法国共和之路历程艰难性表现(1)过程复杂

26、:经过了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反复斗争,最后才确立了共和制;(2)时间长:从1789年到1875年,长达80多年,法国社会处于动荡之中;(3)内外矛盾交织:既有国内斗争,又有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斗争。18.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下列各项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A. 英国代议制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B. 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C.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D. 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这些历史学家在研究美国和巴西19世纪

27、经济发展时采用的是全球化的视角,认为两个国家产生巨大差异是因为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与此视角相同的是D项,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A项体现的是近代化史观,B项体现的是社会史观,C项体现的是革命史观。答案选D。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背景19.阅读下列表格材料,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罗斯福新政时期GNP(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比 年份 GNP总量(10亿美元) GNP增长率% 失业率% 193090.412.38.7193355.64.124.9193572.210.920.1193884.76.319.0摘编自彭斯达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历

28、史、趋势及中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A. 新政时期工人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B. 新政措施使GNP总量及增长率不断提高C. 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D. 新政时期的GNP总量变化与失业率同步【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可以分析,新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故C项正确。失业率中1935-1938年,失业率下降,A项中的“始终”说法错误;从1930-1933年的GNP总量下降,增长率上升;1935-1938年的GNP总量上升,增长率下降,B、D项说法错误。20.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

29、归理想的实验”。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B. 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中的“理想的实验” 指的是在落后的经济状态下,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征集制,工商业国有化,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经济停滞不前,人民极其不满的情况下,局部的恢复了资本主义,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斯大林执政后,放弃了新经济政策,重新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

30、村建立集体农庄,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故A项符合题意。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21.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A. 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 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C. 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D. 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

31、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的最根本的原因;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由此分析,答案为D。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原因和影响。22.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这一事件对中国而言A. 标志着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B. 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

32、固C. 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D. 符合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并且总部设在中国上海”足以证明中国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姿态去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当然并不意味着中国淡化与联合国主要经济机构的联系、也并不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巩固,“从不结盟到结盟外交的转变”和当今中国的外交方针是矛盾的,本身问就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

33、域集团化金砖国家开发银行23.在历史学科的研究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 1846年起西方对华贸易总额开始下降,原因是中国市场开放不够B. 甲午战争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此洋务运动彻底破产C.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原因是中国各阶层的广泛参加D. 北伐战争的开始,原因是国共两党联合来争取民族独立【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历史上历史事件的分析,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可知1846年西方对华贸易额下降,并不一定是中国市场开放不够,排除A项;北洋水师全军覆

34、没,不能说洋务运动彻底破产,该运动的经济、教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排除B项;C项表述符合题意;北伐战争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排除D项。24.这种文化思潮酝酿于19世纪欧洲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遍流行。它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反驳,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不满与反抗,其中凝结着现代人对自身的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下列作品可以体现这种文化思潮的是A. 唐璜B. 等待戈多C. 人间喜剧D. 母亲【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反驳”、“不满与反抗”、“深刻思考”可以看出反映了现代主义的特点。从材料反映的这种文学流派是指现代

35、主义文学。西风颂是雪莱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排除A;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现代主义戏剧代表作品,故选B;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作品,排除B;母亲是苏联高尔基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排除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和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差别,要求学生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特征来分析。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最大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25.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A. 历史学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B

36、. 一切历史都可以思想史来阐述C. 思想史决定了整个历史的发展D. 思想史是人类历史最主要的构成因素【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信息说明作者强调历史研究和个人的主观臆断相关联。故本题选择A项。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学研究方法第II卷(非选择题)26.家训是指长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唐刘禹锡名子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3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宋包拯包拯集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清张英恒产琐言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在家训形式上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

38、“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体现的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家训的“革新”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新”的具体内容。(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答案】(1)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为官切勿贪腐;重视耕读传家。(4分,答出4点即可)因素:专制统治:科举制度;小农经济;儒家传统文化;宗法观念。(8分,答出4点即可)(2)形式方面:(1分)晚

39、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2分)。内容方面:(1分)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2分)重视工商业发展;(2分)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2分) (3)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发展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概括出重视道德修养;由“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可以概括出灌输忠孝观念;由“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可以概括出提倡

40、节俭治家;由“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可以概括出为官切勿贪腐;由“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可以概括出重视耕读传家。第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国的专制制度、科举制度、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及宗法观念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在家训形式上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可以概括出晚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由左宗棠给儿子的信中可以概括

41、出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从李鸿章给儿子的信中可以概括出重视工商业发展;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的家训形式及内容和材料二的家训形式及内容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家训也是子发展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另外今天的我们对传统的家训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子家训中的体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运动左宗棠和李鸿章。27.大历史观主张用宽视野对历史进行整体认识,从长远的社会发展看历史的脉动,从中西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以此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洞悉其背后深刻的自

42、然环境、经济和文化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视角一洞悉中外并生的“思想繁荣”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视角二认识影响近代的“东西文明”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

43、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视角三探寻各具特色的“文明传承”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则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2)依据材料,

44、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3)你是否赞同材料中“文化接力”的观点?说明理由。【答案】(1)东方: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的崩溃。(4分,任答两点即可)西方: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4分)(2)中国古代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西欧,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播。(4分)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4分)(3)赞同:西方文明经历了阶段性毁灭和新生式的大起大落,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

45、果;中华文明的主体一直都是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连续性和扩展性,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明,扩展着中华文明的容量。(4分)反对:中西文明都是波浪式前进的,不断在衰落和再次创造中走向辉煌的。西方文明经历了阶段性的毁灭和新生式的大起大落,西方文明的发展是不同民族主体不断传承创新的结果;中华文明也有波浪式和衰落、兴起的周期。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让人感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是连续的、扩展容量的。(4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周朝,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中出现了大变革,表现为政治上的混战,经济上由于铁器和牛

46、耕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私有制的形成;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西方主要涉及古代希腊的问题,表现为商业的发达和民主政治的发展。(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传到西方,促进西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据“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的入侵使得中国近代社会开始学习西方,进行了思想的解放。(3)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学生首先要标明态度,可以是赞成,也可以是反对,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学生都要说明对应的理由。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社会中的思想传承中有断裂,在出现新生;也可以说是波浪式的连续发展;中国的主要从大历史上看是连续的,没有出现断裂的发展。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表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内涵;28.历史,记录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