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鲁教版.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041801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鲁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鲁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无尽夏(下图)”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花友发现,碱性土壤以粉红花为主,酸性土壤以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又有蓝色花。据此完成1、2题。1.“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变化性2.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解析】1选B,2选B。

2、第1题,由材料可知,土壤性质的变化导致植被特点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2题,“无尽夏”的花色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壤偏碱性,应该以粉红花为主;南方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壤偏酸性,花色以蓝色花为主。(2019泰安模拟)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植被(包括叶茎枝)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宁夏贺兰山东麓的大部分地区为洪积平原,平均降水量约200 mm。读图回答35题。3.图中四条折线所对应的季节是()A.春季 B.秋季C.冬季 D.夏季4.与其他季节相比,季节植被覆盖度最高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阳坡,光照充足 B.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C.降水较多,植被生长条件好

3、 D.土层深厚,树叶宽大茂密5.根据21世纪以来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可推测该地区()A.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B.地下水位逐渐上升C.流水侵蚀作用减弱 D.荒漠化程度有所加重【解析】3选B,4选C,5选D。第3题,要正确理解植被覆盖度的含义,注意比较图中四条折线植被覆盖度的数值差异。结合植物的生长规律推断,夏季时,水热条件较好,植被生长条件好,植被覆盖度最高,所以夏季应该对应;冬季时,叶落茎枯,植被覆盖度最低,因而冬季对应;春季时万物复苏,但植被覆盖度低于秋季,所以对应秋季,对应春季。第4题,由上题可知,对应夏季。由题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贺兰山东麓,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植

4、被生长条件好。第5题,由图可知,21世纪以来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整体下降,说明该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恶化;植被覆盖度降低,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逐渐下降,荒漠化程度加重。古湖泊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 000年左右的黄骅海侵时期,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潟湖,此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及大规模的海退,使得潟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注入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下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据此完成68题。6.在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总

5、体变化趋势是()A.反复进退B.向南推进C.位置稳定D.向北推进7.大规模的海退,使得()A.河流流程加长B.湖泊距海变近C.湖泊面积增大D.河流流速减缓8.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A.人为垦殖B.河流改道C.气候变化D.泥沙淤积【解析】6选D,7选A,8选C。 第6题,根据材料提示,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潟湖,此后随着气候的变化及大规模的海退,使得潟湖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可知在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总体不断向北推进。第7题,大规模的海退,使陆地不断向海洋

6、推进,河流入海口不断向海洋推进,所以河流流程加长,湖泊距海变远,湖泊面积没有明显变化,对河流流速影响不大。第8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多,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人为垦殖、河流改道和泥沙淤积会影响湖泊的面积,但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化。(2020北京模拟)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高黎贡山北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调查发现,该地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911题。9.随着海拔上升,该地()A.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减少B.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多C.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减后增的趋势D.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增后

7、减的趋势10.该地海拔3 1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主要取决于()A.气温变化B.降水变化C.土壤变化D.坡度变化11.海拔3 100米以上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多,主要原因是木本植物的变化改变了()A.气温条件B.蒸发条件C.降水条件D.光照条件【解析】9选C,10选A,11选D。第9题,读图可知,随着海拔上升,该地木本植物丰富度总体呈减少趋势,但不是逐渐减少,中间有反复;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减少,在3 100米后增加的趋势。第10题,海拔每上升1 000米,温度约同比下降6摄氏度,所以受热量条件变差的影响明显,读图可知,该地海拔3 1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总体随海拔的上升呈减少趋势。降水

8、变化、土壤变化和坡度变化是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第11题,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海拔3 100米以上增多,说明草本植物物种生存条件在某些方面变好,由图看出该海拔段木本植物丰富度急剧减少,说明木本植物生存条件变差。由于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高,该海拔段木本植物的减少,从而减少了遮挡,使得草本植物获得了更多的光照,所以草本植物物种增多。气温条件、蒸发条件和降水条件不是该段草本植物在木本植物减少的情况下,丰富度增多的原因。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2019河北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2分)高海拔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的天山山地冰川广泛发育,上万条面积大小不一的

9、冰川为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图1、图2分别为近50年来天山不同海拔及不同面积的冰川的变化统计。(1)据图,归纳天山冰川变化的总体特征。(2)简析天山冰川出现退缩的气候背景。(3)推测天山冰川消融导致原冰川覆盖区域气温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4)有人认为天山冰川退缩会增加当地河流的径流量,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由图1知,冰川的退缩速率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3 000米以下最明显);由图2知冰川的退缩速率与冰川面积呈负相关,总体来看冰川面积呈退缩趋势。第(2)题,冰川退缩的大背景为全球气候变暖,随着天山地区气温上升,(蒸发量加大)部分区域的冰川和积雪消融速度加快;

10、气温升高使得部分区域降水形式将由降雪向降雨转变,降雪率减少,导致冰川和积雪的物质来源减少。第(3)题,冰川和积雪消融使得原冰雪覆盖区域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降低,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量,加剧山区的升温速度。第(4)题,当地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从短期来看,冰川消融量加大使得补给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加大。长期来看,天山冰川融化导致冰川储水量减少,进而导致未来冰川消融量减少,径流量减少。答案:(1)总体呈退缩趋势;冰川的退缩速率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3 000米以下最明显);冰川的退缩速率与冰川面积呈负相关。(2)(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天山地区气温上升,(蒸发量加大)部分区域的冰川和积雪消融速

11、度加快;部分区域降水形式将由降雪向降雨转变,降雪率减少,导致冰川和积雪的物质来源减少。(3)气温变化趋势:上升。原因:冰川和积雪消融使得原冰雪覆盖区域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降低,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量,加剧山区的升温速度。(冰川退缩对山区升温过程具有“增强”效应)。(4)赞同。天山地区河流补给的主要来源是冰川融水,短期来看,消融量加大,径流量加大。不赞同。天山冰川融化导致冰川储水量减少,长期来看,消融量减少,径流量减少。【加固训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

12、弯曲变形、低矮且粗壮(图2);枝干或叶片上密布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境的独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图1示意中国南方山顶苔藓矮曲林分布。(1)山顶苔藓矮曲林又被称为“雾林”,试对此作出合理解释。(2)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3)推测我国南方地区山顶苔藓矮曲林海拔高度的东西向变化。(4)说明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解析】第(1)题,结合文字材料,从空气湿度、水汽凝结和上升气流等角度,解释“雾林”的成因。第(2)题,从光照、热量和土壤等方面,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的原因。山顶苔藓矮曲林“矮曲”的原因,要从多风和冷湿环境两方面来阐

13、释。第(3)题,根据矮曲林形成的环境条件和东西向地势的变化,推断我国南方地区山顶苔藓矮曲林海拔高度的东西向变化。第(4)题,从矮曲林生存的环境特点、人类活动及矮曲林的生态功能、科研价值等方面分析加强山顶苔藓矮曲林保护的原因。答案:(1)植被茂密,蒸腾作用和保湿作用大,空气湿度大;地面辐射强,散热快,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山地复杂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雾。(2)由于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阻。(3)变化:分布高度自东向西升高(或分布高度自西向东降低)。原因:山顶或山脊强风、较低

14、的气温及贫瘠的土壤等环境条件,是矮曲林形成的主导因素。因此,我国南方地区自东向西随地势升高, 山顶苔藓矮曲林的海拔高度也逐渐升高。(4)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人类活动不当(转为农地、采药等)的威胁日益严重;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保功效;生境独特,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13.(能力挑战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下图示意黄河下游河道及海岸线变化。(1)指出海岸线变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2)简析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易徙”特点的成因。(3)近年来黄河向海洋的输沙量降低。简析其形成的人为原因及对下游环境的影响。【解析】第(1)题,据图中海岸线的变化可

15、知,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流水沉积、海浪侵蚀和地壳稳定等角度分析其原因。第(2)题,黄河下游“易淤”主要从泥沙淤积角度分析;“易决”主要从洪水泛滥角度分析;“易徙”主要是河流易改道。改道的原因是下游周边地形平坦,河流分叉多,河流决堤后易改道。第(3)题,近年来黄河向海洋的输沙量降低,可能的人为因素是工农业生产消耗大量河水,径流量减少,中上游植被保护(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取得效果。输沙量减小对下游的影响应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如含沙量减少会减缓河床的抬升和淤塞,降低洪涝的威胁,河流堆积作用减弱,三角洲增速变慢,导致海岸线后退等。答案:(1)向海洋方向(东)推进。黄河(等河流)的堆积作用较强,而海浪的侵蚀作用相对较弱(或近海地壳运动相对稳定)。(2)易淤:河流含沙量大;地形较平坦,河流流速较慢,泥沙堆积作用较强。易决:夏季流量大;河流淤积严重,流水不畅;地处温带,河流流向高纬,冬季(冬春季节)容易形成凌汛;河床高出地表(为“地上河”);河堤土质疏松(河堤不牢固)。易徙:周边地形平坦,河流决堤后易改道。(3)原因:工农业生产消耗大量河水,径流量减少;中上游植被保护(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取得效果(或新建水利工程对泥沙的调控作用加强)。影响:减缓河床的抬升和淤塞,降低洪涝的威胁;河流堆积作用减弱,三角洲增速变慢(或导致海岸线后退)。-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