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教学反思2.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6018501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底世界》教学反思2.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海底世界教学反思2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说明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如何让学生认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呢 我认为可以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海底世界正是运用比较等方法介绍海底的景和物的.海底的宁静和黑暗,学生不易体会到,更不易认识深刻.课文把海面和海底作比较,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已知到未知,清楚地介绍了海底的静和暗.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读描绘海面的句子,想自己见过的情景,对比想像大海的深邃,海底的沉积和漆黑.海底的各种声音是一个谜团,学生难以想象,猜解和区分.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列举出来,每句又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声音进行了描摹.这样,海底各

2、种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就介绍得一清二楚.我在教学时,抓住这四个句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模拟一下蜜蜂嗡嗡,小鸟啾啾,小狗汪汪和打鼾的声音,比较他们的不同,从而想象出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奇异的声音.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文章所描写的内容.课文第四段介绍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其中介绍海底动物的行进时,用速度很慢的海参和速度很快的梭子鱼作比较.到底梭子鱼的速度快到什么程度 课文又用火车和它作比较.课文第五段介绍海底植物,用最小的单细胞海藻与最大的海藻长度作比较,具体说明了海底植物大小长短的比较.由此可见,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海底世界的景物.教

3、师要牢牢把握住每段内容中的可比较之处,启发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想象海底的景色,了解海底的物产,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获得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样一个认识,进而使学生产生开发海底物产,造福人类的理想和志愿.我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进行了本课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我认为这也符合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不但了解了有关海洋的知识,还向学生渗透了读文章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要视文章内容而定)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对大海还很陌生,教师可以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等等.以后,我要努力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海底世界教学反思案例:(点击)第二节:交流(1)为什么海面上波涛澎

4、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2)为什么阳光射不到海底,但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 请用因为所以回答(点击第八章,看图:会发光的鱼)(回第七章)(点击)第三节:交流:读句子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1)照样子写一写.例:蜜蜂(嗡嗡)小狗( ) 小鸟( ) 小猫( ) _( )*小羊咩咩 小鸭嘎嘎(呷呷)*(点击出答案)(2)完成填空:猴山上的猴子真可爱,它们有的用尾巴勾住树枝荡秋千,有的_,有的_有的还_.面向全体加分题)请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说话.(回第七章)第四节:交流:(1)比较句子,说出哪句

5、好,为什么海里的动物,人们已经知道的有3万种.海里的动物,人们已经知道的大约有3万种.(用上大约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为准确.)点:完成表格(词句活动室2)(回第七章)(点击)第五节:(1)海底有_,有_,也有_ 和_.(2)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是_,地球上最长的生物是_.(点击答案)(点两张图片)(点击)第六节:交流:(1)从第六节中找出一对同义词( );( )(2)海底蕴藏着丰富的( )( )( )( )和( ).(点击出答案)(回第七章)(点击)第七节:用;划出描写景色奇异的句子.用 划出描写物产丰富的句子.(板书)反思一,情境设置,要结合自身特点课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海底世界的

6、奇异之美,本人教学时特设计了假如我就是小学二年级的山里孩子,从没去过海,从没见过海这么一个角色,用以疑问的方式向学习中的学生适时提问,以达到理解和体会课文奇异的特点.但因本人性稳,太成人化,没有接近孩子的生活和语言,故在扮演这一角色时,未做到入情入境,以致虽设计这个角色,但效果不好.可见,与孩子打成一片,与孩子共呼吸,共命运,才能更好发进行课堂交流.二,研读课文,要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在教学找出中心句时,因时间仓促,本人未能在学生深读课文的基础上,就让学生去找.结果大部分学生找不出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以致课堂一开始就出现冷场.当然,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也学生对过渡句的把握,还没有很强的敏锐性.三,归纳总结,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归纳暗中有光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只是在学生整体感知是基础上就开始,没有让学生在充分朗读和体会有关句子和段落后进行.故此,学生在归纳时,显得很茫然,无法准确地把握特点.也可见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这点有所忽视.因此说,这次的公开课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醒,以后可绝不能出现类似的错误了.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