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课程的关系.docx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4581869 上传时间:2021-10-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与课程的关系.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编撰:和优小生时间:20301111在学校,课程和教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术语。课程是学校一切活动的总和。换句话说,学生走进校园,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课程,都有教育意义。这其中包括显性的课程,如各类学科课程、拓展和研究型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社团活动,等等;也包括那些隐性的课程,如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文化、人际关系等。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学习经验,通常就是上述这些课程共同实现的。从教师的角度看,显性类的课程,教师通常采取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来呈现教育内容,教育的痕迹比较明显,教师自己明确要教什么,学生也知道要学什么。教师实施课程的过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学。而隐形类的课程往往采取暗

2、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教师自己也不一定意识到自己正在言传身教,学生通常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验。换句话说,显性课程是学生有意接受的,而隐性课程则是学生无意之中接受的。由此可以看出,课程和教学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教育术语,它们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课程反映意图,教学指向实践。课程直接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意图。比如说亦庄小学正在实践的“全课程”探索,就是要着力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十一学校构建起来的分层分类的学科课程和主题性综合课程的新型课程体系,就是要凸显学生的可选择性。教学指的是学校的具体实践,即如何将一门门显性课程进行有效的实施;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设计

3、的教育内容以及评级机制,教学则是达成这些教育目标的手段。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目标和愿景,而这些愿景是否能够实现,其关键就在于学校是否为此而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很多学校给人的感觉是“千校一面”,没有自己的特色,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课程的同质化,没有针对本校学生实际、体现办学意图以及校园文化的特色课程来支撑。其二,课程重在建设,教学重在实施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方案的拟定、课程标准的研制、课程实施的途径、课程管理的规范和课程评价的机制等。学校的课程体系,是由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大板块组成的。国家课程虽然已经制定了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制定了评价的标准,但因为这是针对面上

4、学校的共性而制定的,与每一所学校的实际都有差异,所以自然就有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这其实就是通过课程建设,让其更适切学生的成长,十一学校的分层分类课程,所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校本课程充分体现着学校的特色和办学的意图,更是需要在学校层面进行整体设计,拟定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要构建什么样的课程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办学愿景,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建设。建设起来的课程如何在学校里得到有效的实施,将学校的意志转化为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学的事情了。这其中,教学的设计非常关键,包括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确定教学策略等,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实施的基础。其三,课程是自上

5、而下的,教学是自下而上的很多学校都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特色课程,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课程改革、对课程建设的重视。但如果仔细分析研究这些课程,就会发现其存在着这样两大问题:一是课程建设不规范,很多课程缺少从方案到评价的建设规划;二是大多数课程都是依据教师的特长开设的,是草根式的课程,缺乏学校层面的系统思考和整体架构。课程建设应该是自上而下的,依据学校的办学意图和愿景整体设计,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逐步完善,这样才有利于学校逐渐形成课程体系。教学是教师个体的实践,要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框架下鼓励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凸显课程的教育效益。感谢阅读本文,优悦小生将为您奉上更多、更精彩的优质内容!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