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719804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2022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doc(7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产业融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农村 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连续正式出现在2015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是党的“三农”工作理念和思路的又一重大创新,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基于当前无序的生产发展和滞后的产业链建设之间的矛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农业发展及资源利用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从国际看,产业融合已日益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建立在科技发

2、展并不断融合基础之上的新型产业革命已风起云涌,正在带动社会经济系统日益广泛、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边界为了适应增长而日渐模糊或消失。从国内看,在新常态新要求下,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深度优化调整,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的步伐空前加快。顺应形势、应对挑战,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通过借势发展增强竞争力。 一、农业产业融合几种基本业态 (一)农户主导型 农户主导型是指在产业链建设中,依托当地农户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并逐步由农业生产向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乡村旅游等方面拓展,最终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3、的态势。农户主导型主要包括农产品地产地销模式、农家乐模式、家庭手工艺品产销模式等。典型的农户主导型,主要是依托当地农户开发当地资源,既延伸了产业链条,又开发了农业的多功能,让产业的增值收益完全留在了农村、留给了农民,是产业融合的一种典型案例。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主要表现为其受农村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的限制,且完全依靠农民的积累会比较有限且速度较慢,发展这种模式往往会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 (二)农民合作社主导型 农民合作社主导型是指在产业链建设中,依托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和流通,将产业链条逐步由生产环节向加工和流通环节延伸,最终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农民合作社主导型主要包括合

4、作社办加工模式、农超对接模式、农社对接模式等。实际上,农民合作社主导型是以农民合作社为组织载体,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农民通过合作社这个载体,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品的增值,并通过合作社的分配机制分享到了增值收益,是一种非常好的产业融合模式。同时,由于农民合作社主导型对合作社的规模和实力有较高的要求,合作社农产品须供给数量较大、质量水平较高、品类较为丰富,且发展资金和人才储备比较充足,一般合作社很难达到。此外,该模式的健康发展还取决于合作社运行的规范性及其产生的向心力,否则很难持续下去。因此,该模式适用于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运行较为规范、人才支撑较为有力的合作社或合

5、作联社。 (三)龙头企业主导型 龙头企业主导型是指在产业链建设中,依托农产品加工或流通龙头企业,向前延伸产业链条,建立生产基地并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将产业链条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最终形成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龙头企业主导型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等。如果说农户主导型与合作社主导型更注重产业链条的延伸,那么,龙头企业主导型更加强调价值链的完善,即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让农户分享到产业化的成果。 该类型的产业融合,其本质是通过龙头企业向农业导入先进要素并与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结合,实现对农业的引领和农

6、民的带动。这种产业融合模式比较普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可复制性。当然,这种模式的成功运行,也需要几个先决条件。首先,公司实力较强,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其次,公司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有自己的品牌和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再次,要构建好系统运行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有效发挥合作社、协会、村集体等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节约企业与农户间的交易成本,减少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实现企业与农户的稳定合作关系。 (四)“互联网+”型 与以上三种从主体的维度进行划分不同,“互联网+”型是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手段,将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产品的销售半径延展至全国乃至全球,大幅度减少产品流

7、通的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是产销对接的典型模式。“互联网+”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对接,使生产者得到了流通环节的全部增值收益。当然,这种模式也受一些条件的制约,如产品知名度、稳定供应能力、物流运输能力、质量安全状况等,对经营者的网上营销水平要求也比较高。 二、发挥供销合作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2016年是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全面推开的第一年,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相关部门对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进行动员部署,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影响,供销合作社传统主营业务行情低迷,销售增幅放缓。供销系统在应对上采取了重点突破、创新农

8、业生产服务方式、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社有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电子商务、打造“网上供销社”等系列举措,不断提升供销合作社的综合发展实力。 中央明确强调,要加强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对接,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领办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提升为农服务能力。这些政策赋予了供销合作社新的使命任务。无论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还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都需要供销合作社担负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因此,供销合作社在推进地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9、是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第一,更利于培育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一是供销社对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能够完善流通服务功能,加大主产区、主销区、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市场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流通网络布局。二是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改造提升,创造条件兴办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在产地建设一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够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带动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第二,更利于加快推进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供销合作社具有综合服务优势,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提供信息、营销、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服务。引导社有企业、农批市场、连锁超市与新型

10、经营主体对接,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引导科研院所、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结合自身实际,在质量检测、标准制定、商业模式推介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更利于开展农业多种功能服务。一方面,供销合作社能够发挥体制、网络、品牌等优势,引导带动农民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此外,供销合作社还可以参与推进地方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思路与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把握

11、农业要与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共振,加工流通增值收益要让农民共享这一准则,明确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点在农业,关键在农产品加工业及休闲农业,主体在新型经营体系,保障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 (一)建立消费导向和利益共享机制 一是建立消费导向机制。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建立较为完善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让好的产品卖出好的价格,真正提高特色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让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农户公平分享到产业增值收益,产生“1+12”的效

12、应。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能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环境,有助于稳定合作预期,降低交易成本,增大交易剩余,对交易双方都是大有裨益的。当前实践中的“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农户以土地等要素入股企业、企业以农业设施等投入入股农户、企业与农户实行反租倒包等方式,都是基层自发探索的好的利益共享模式,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二)培育农业企业主体 一是支持和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无论是合作社自身主导的产业融合,还是农民或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合作社都可以依托其组织优势,在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农民谈判地位、降低交易费用、让农民分享增值获益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农民合作社在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中的作用,一方

13、面要加大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合作社经营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推进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和执行,规范运行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让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社。 二是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具备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依托产业化发展机制,带动农民合作社、农户发展生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引领力量。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具有产业链条长、价值增值大、充分发挥各主体比较优势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复制性和推广性。而要发挥好龙头企业的优势,就需要做强做优龙头企业。所谓做强,就是要通过实施财税、金

14、融、人才等配套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让龙头企业有能力有条件在产业融合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所谓做优,就是要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相互入股、龙头企业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等方式,完善利益联结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有效对接,推进各类主体的深度融合。 (三)发挥集群功能优势 一是强化产业集群、企业集聚优势。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上下游各类主体有机联接在一起,通过分工协作,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协同发展。借鉴产业集群的思路,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在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域发展加工和流通园区,配套相应的科研、培训、信息等平台,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互为支撑、相互配套的

15、产业综合体。 二是拓展农业发展多功能性。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新型业态,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实选择。特别是休闲农业未来前景广阔,对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第二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有一个新亮点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件指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

16、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现结合实际,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要意义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根据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经验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

17、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政府按照“果菜富民”战略和塬区苹果业、川道棚栽业、全县草畜业的发展布局,确立了“园区引领、龙头带动、项目支撑、服务优化、产业突破”的现代农业总体工作思路。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持续

18、实现了全县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4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增长6%,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1.17%。农民人均纯收入8157元,同比增长14.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3.65万亩,粮食产量4.2万吨。全县梨果总面积32.5万亩,其中苹果面积29.5万亩,实现苹果产量25.5万吨,产值8.5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8500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实现各类瓜菜产量13.6万吨,产值2.1亿元。全县生猪存栏14.5万头、牛存栏3.69万头、羊存栏7.61万只、家禽存栏32万羽。2015年1-5月份,全县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亿元,同比增5.8%,其中农业总产值0.92亿元,

19、同比增5.7%。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农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7.6亿元增长至13.12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1.7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484元增加到8157元,年均增长8.5%;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23.65万亩,增加了5.51万亩,粮食产量4.2万吨,增加了0.37万吨;梨果面积32.5万亩,增加2.5万亩,产量由12万吨增长至25.5万吨,增长2.125倍,产值由3亿元增长到8.5亿元,增长2.83倍;蔬菜面积达2.2万亩,比“十二五”末1.7万亩增加了0.5万亩,各类瓜菜产量由4.9万吨增加12万吨,增加2.45倍,产值7932万元增长到2.

20、04亿元,增长2.57倍。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比2009年4家增加了11家,其中省级5个,市级10个。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61家,比2010年72家增加了18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百强社2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3个。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十二五”时期,全县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了果业、蔬菜、农机直补和农村沼气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十二五期间新建幼园4.5万亩,建成防雹网1.5万亩,护栏网8500米,集雨窖3260口;建大棚1910座,共建设沼

21、气池7907口、养殖小区27个、服务网点90个、服务中心1处、综合示范基地1处、沼气示范村6个。 (四)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任务,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2万千瓦,农机保有量达到20930台(辆、部)。累计建成3000吨气调库3座,2000吨制冷库12座。 (五)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优质专用粮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20%以上,玉米、豆类等作物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优质苹果、优质瓜菜、优质花椒、优质干果、小杂粮生产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产业经营初具规模,优质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比重提高,2013年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2013年9月农产

22、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建成了试验室,现已投入使用。初步建成了以苹果、大棚蔬菜为主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 (六)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探索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切实提升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农村沼气、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在北京、深圳、内蒙等地共开设延长苹果直销窗口13处,年销量达到2.5万余吨。基本实现了生产有基地、储藏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依托延长农业信息网和建成的村级信息服务站及时为农民提供

23、农业信息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全县现有耕地面 262496亩,受自然地理环境及农民思想认识因素影响,大量的农业土地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靠分户经营的市场主体与全球化市场竞争,既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民与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对接不够,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加上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大,联系农户有限,服务半径小,带动能力弱;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业合作社运作程序不规范,社员联系

24、不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吸引和凝聚农户共创品牌、抢占市场的能力也不够,直接影响到全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抵御自然、市场两大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都市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与城市发展紧密融合,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尤其需要一套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近年来,虽然我县按照省、市的部署,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知识老化、技术能力低,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与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科技普及水平不高。 (四)农业标准化生产相对滞后。现代农业要求没有标

25、准化生产,就谈不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由于受土地经营规模的制约,农民缺乏标准化生产的热情。近年来,虽然农业、质监等部门努力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但总体而言,农业标准化生产进展不够快,难以在短期内取得长足进展,与生态型、健康型、高效型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五)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比较落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高标准农田比例低,农机化、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够强。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和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一是加强优质苹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老果园改造,狠抓幼园

26、管理,继续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全力抓好人才培养、技术管理、市场营销三个体系建设,狠抓节水灌溉和有机肥源建设两个关键,全面推广六大技术,由按季管理向常态管理转变。二是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抓好新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加快完善蔬菜种苗繁育体系,着力推广工厂化种苗,提高蔬菜种苗集中繁育和统一供应能力。全面推行棚栽产业无公害、有机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扎实推进粮食增量提质。坚持“稳面积、调结构、提单产、保总产”的粮食生产总体思路,抓好以地膜玉米生产为主的春播工作,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结合治沟造地项目,组织实施好粮食高产创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

27、范点,确保我县粮食生产安全。 (二)精心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按照“园区带基地”的发展思路,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质量和水平,带动主导产业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积极谋划建设乡镇示范园区,大力提倡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努力打造一些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果业、蔬菜等产业相配套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选择有实力、比较成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建设主体,保证园区建设要素投入和发展内生动力,建立起合作共赢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融资机制,增加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信贷资金投入,并通过制定优惠条件,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

28、业园区建设。延伸和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产业链条和经营体系,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园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三)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积极探索实践承包土地经营权和果园、设施大棚、农业示范园区入股合作等土地流转方式,开展土地银行等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试点,促进兼业农户土地加快向专业大户集中,培养一批苹果、蔬菜、粮食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促进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支持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承担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和贮藏库建

29、设、品牌创建及农产品营销、加工等项目,促进合作社快速成长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支持企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强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围绕苹果、蔬菜、粮食产业,整合技术力量,组建专家+技术员+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推广团队,解决我县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方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认真实施好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年内完成所有乡镇站建设,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全覆盖和“四有”目标。

30、 (五)坚持不懈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完XX县区级检测机构建设项目,建成9个规范化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按照XX市有机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行“三品一标”认证,切实维护品牌公信力,促进优质优价机制形成。 (六)积极推进农机、信息、生态、防灾减灾等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着力于农机装备、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机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创建活动,强化农机安全普法宣传和培训,确保农机生产安全。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终端建设向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园区加快延伸,建设

31、延长名优特农产品网,做好农业信息的及时采集、编排和发布,维护好网络建设。实施好沼气建设工程,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三沼”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密切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和灾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体系,加强苹果蠹蛾等重大农业疫情监测和防控网点建设,推动专业化、社会化防控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苹果防雹网和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七)突出生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和农业资源的循环集约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资源节约体系、农业生态保护体系

32、和农村新型能源体系等“四大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一步推进生态农业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切实抓好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利用,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等各项工作。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充分发挥现代都市农业洁、净、美、绿的特色,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城市与农业和谐发展的环境。 (八)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做好规划。要着眼于我县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认真搞好区域村庄布局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集镇和中心村、农村新社区规划。

33、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强化对口帮扶、小康建设、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创”、城乡一体化试点等多个平台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两化融合调研报告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创新工业发展模式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深度融合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两化深度融合在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道路大有可为。 为做好XX省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讨论两化深度融合的内涵,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加速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一、两化融合的基本知识 当今

34、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技术正全面应用、渗透、融合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 本质上讲,信息化就是信息和知识的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过程。 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 工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工业领域各要素中的应用、渗透、融合、变革和创新,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工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工业基础设施、工业技术、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工业管理、工业市场环境、 1工业经济运行等各个层面应用、渗透与融合,形成全新业务形态和企业运营模式,建立新型工

35、业体系,全面提升工业能力和工业素质的过程。 1、两化融合的目标 两化融合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领域相关要素的应用渗透、融合提升和变革创新,逐渐打造软硬一体化的工业装备,其最终目标是:构筑新型工业体系,提升我国工业的能力和整体素质,提升我国工业的竞争力。 2、两化融合是工业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大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突破了传统车间-企业-社会-国家的界限,迫切需要两化融合构建、形成全球产业链 骨干企业:需要信息化与业务融合,构建支撑业务的能力平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核心能力,参与全球竞争 中小企业。需要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形成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业务模式,积极参与全球制造链的竞争,为

36、全球产业链提供配套、支撑与服务。 3、两化融合是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途径 两化融合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与传统工业领域所有要素融合、提升、变革、创新,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增强装备制造业,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工业能力和素质,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 4、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2科技含量高。将信息化作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动力,变革生产方式,增加产品附加值。 经济效益好:通过两化融合促进工业活动方式的创新,建立新型业务处理模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增强

37、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二、两化深入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我国工业要实现从技术含量低、创新不足、资源环境压力大的产业价值链低端迈向依靠科技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友好的产业价值链高端,需要综合应用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工业物联技术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以及全生命周期,形成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新途径和新模式,具体包括:产品高端化、研发设计知识化、生产制造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制造服务化、企业数字化等途径。 途径1:信息技术融入加速推动产品高端化 应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rfid、移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到产品(装备)中,提高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38、程度,增强产品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运行维护等过程中的信息动态感知、智能处理与优化控制能力,促进产品和品牌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 途径 2、生产过程智能化促进从粗放型生产向精艺生产转变 3生产制造智能化通过提高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水平,实现生产制造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控,促进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 途径 3、安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促进节能环保转变 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制造执行系统、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供应、运行、报废回收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价与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9、,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举例。中石油建立了能耗统计表和能量平衡图,对每个企业建立能源运行模型,实现了利用强大的数据信息资源生成整个化工板块能源平衡图的功能。通过系统可以全面掌握化工板块的能耗情况,可以分析企业能源消耗结构、能源投入产出平衡,进行同类装置能耗的对比、分析,为化工装置能源消耗的统计分析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途径 4、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促进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以云计算、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远程监控与诊断等技术为支撑,拓展产品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大修维修mro、系统集成、物流、电子商务、租赁等服务,促进企业从产品生产销售向专业服务商、总包商、系统集成服务商、专

40、业化公共服务商转型。 途径 5、综合集成促进传统企业向数字企业转变 4应用新一代集成协同技术,实现全业务过程数字化综合集成,拓展和优化企业价值链,形成应对动态不确定的市场竞争的企业战略选择执行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数字企业集团企业信息化管控面向装备工业等产业振兴规划关注的大型制造集团企业,建立以数据中心为核心的决策支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制造服务等核心业务信息化平台,开展应用示范 三、对推动两化融合的建议 1、进一步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 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十八大明确指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制造业”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制造业与

41、服务业的融合、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支撑,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十大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2、明确深度融合重点,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装备类产业,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产品的融合,增强装备产品的性能与功能;构建高端装备产品的研发创新平台,提升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催生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发展模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5钢铁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现代建材等流程制造产业,重点实现基于物联技术的精益控制,建立在线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系统,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与安全生产

42、。 农产品深加工等消费品产业,重点推进生产制造智能化,实现生产制造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控,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生产控制、质量监管和在线检测,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精深生产。 3、积极推进深度融合,发展新兴产业 围绕工业企业的需求,大力开展工业软件、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及重点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并开展应用示范,为两化融合提供支撑,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建设面向工业园区(产业示范基地)的技术服务、行业咨询、电子商务、物流、工业设计、软件公共服务、质量技术检验等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4、结合示范区建设,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结合两化融合试

43、验区建设,以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将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民用航空制造等高端装备自主创新、医药化工、钢铁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现代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企业能力提升、工业软件、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纳入试验区工作体系。 通过在示范区内的引领和示范,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民用航空制造、农产品深加工和光电通讯等优势产业 6的集聚、耦合和互动,带动区域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5、坚持企业在实践两化融合的主体地位 深度认识两化深度融合是全面渗透与融合业务流程中,不断促进产品研制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坚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导

44、向,以主营业务需求为切入点,将信息技术与关键核心业务进行有机融合 两化融合是全局性工作,需要企业领导班子的整体决心,尤其是一把手的认识与决心 坚持全员参与,将两化融合理念神软到全体员工头脑之中 6、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 鼓励大型企业内部信息化服务机构,成立独立法人机构,形成行业性专业化两化融合服务机构,为制造企业和行业提供专业服务。 充分发挥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第三方咨询服务和培训、评估等服务,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 7、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深度融合提升工程 标杆引领工程。瞄准国际先进企业,推动环节关键信息化,建立新型业务模式,树立行业标杆,引领未来发展。 推广

45、应用工程:针对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趋势,推进关键环节信息化集成应用,建立数字化业务能力平台,增强核心竞争力 7基础保障工程:出台行业实施指导意见,制定相关基础标准;扶持开发关键环节信息化工业软件;开展培训,为关键环节信息化提供基础保障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使得工业化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也给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顺应两化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应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渗透、融合和变革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工业发展新模式,显著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能力。 第四篇:园艺产业调研报告园艺产业调研报告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46、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蔬菜、水果在食物构成中的比例愈来愈大,在补充人体营养、增进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他园艺产品(例如花卉等)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2011年仅食用药用花卉销售量就达到9987.9万kg,销售额17.18亿元;据悉,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2009年启动“喝营养”,向公众推荐“喝健康水”、“喝水果”、“喝粮食”等,并计划将其列入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园艺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志。 1园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园艺产业发展现状 园艺产品不仅是人体主要食物来源,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园艺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

47、增强。从2001年开始,蔬菜产值超过粮食成为种植业第一产业,此后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蔬菜播种面积由1992年的571.22万hm2发展到2005年的1772.07万hm 2、2006年的1821.69万hm2)。如果计算上果品(2005年果园面积1003.52万hm 2、2006年1004.23万hm2)和花卉(2006年种植面积72.2万hm2),则园艺产业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更大,园艺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稳固。此外,园艺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效益高,有利于解决就业、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1.2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 我国的园艺生产多为个体分散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土地分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加之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很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