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摘用文摘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655520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文摘用文摘心得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学文摘用文摘心得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文摘用文摘心得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文摘用文摘心得体会.doc(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文摘用文摘心得体会 说到教育文摘,这便携的书籍给老师们带来了新视点,新理念。毫无疑问,假期我还是把教育文摘作为学习的对象,因为那里可以看到教育教学的缩影。其中,在教育随笔专栏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教室:出错的地方”,让我记忆深刻。文章描述了我国教师和美国教育代表团对上海一所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一堂物理课的不同评价。文章中说道“我们的教师认为这节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得当。下课时,听课教师掌声雷动,可美国客人却没有表情。他们说,课上既然教师问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有上

2、的必要吗。 教室是出错的地方,这是日本人的说法。你随便问一个日本学生:你回答不好,上课发言还那么积极,就不怕出错。孩子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言。如果人人都怕出错,不敢说出自己怕想法,正确的答案从哪里来呢。让老师一个人讲才是最糟糕的。英国人曾自豪地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生长;别的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矿物,让矿物定型。” 下面是两处故事情节:一位老师当着学生的面,把他的作业本哧啦哧啦撕成碎片,掷在地上,继而怒不可遏的训斥:“这几道题,我在课堂上都讲过,你还错成这样,你的脑子进水了吗。换本子 重做每道题做10遍。”老师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就地转圈;而那位学生则

3、如雷打的茄子,耷拉着脑袋,身体颤颤地蔫在那儿,一声不吭。我在办公室就经常看到一些不会做、做错或玩不成作业的学生,不是被罚站、罚做,就是闷头写检查,或是把家长叫来训斥。这些现象让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在课堂或课后确实存在着。曾经,我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些现象,我在想:这些学生可能是班里的后进生,对后进生应该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吗。也许我们当老师的真应该坐下来冷静想一想,就像文章的作者所感悟的一样:当你无情地撕掉学生作业本的时候,可能会把孩子稚嫩的心灵与可怜的自尊一同撕得粉碎;当你过度惩罚孩子的时候,老师的崇高形象与师生之间的美好感情也将会随之变淡,甚而荡然无存。 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由于观察到一些学生

4、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张口说,所以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从错到对的过程,没有错,怎么会有对。于是,学生们在课堂上一遇到不会的会积极地去问别人,也会很勇敢地问我,学生的提问会让我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立刻做出调整,比如,如果有 五、六个学生同时问一人问题,我必须让学生停下,或者重新讲读一下,或者重复它的要点及关键。学习是允许出错的,但是不允许不劳而获的。在我的再三强调下,我的学生在课堂上会积极地提出自己不会的问题,会在做练习的时候很用心地做自己的答案,哪怕自己错了。 我刚工作时对于教育教学实践缺乏经验,闲暇之余就会搜寻一些相关知识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

5、100条建议成了我 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有效通道。对待“后进生”,这位苏联大师有独到的方法: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最后,学习大师的思想,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找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

6、,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 孙玲君 第二篇:学文摘、用文摘总结学文摘用文摘总结 胶州市北京路小学 为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北京路小学启动了以“读文摘、用文摘”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进一步突出了学校“自能教育”特色,彰显了阅读的浸润作用。 一、加强领导,保证时间,形成制度 学校认真贯彻上级“读文摘、用文摘”精神,专门组成领导小组,由分管副校长牵头,组织各科室、各部门制定出详实可行的“读文摘、用文摘”计划,保证教师读用文摘的时间,切实做到省时、高效。 二、创新形式学用文摘。 1.读书规划为读文摘扬帆 为使读书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每学期开始都根据学校读书活动规划制定教研组读书

7、计划,从读书的内容到读书的要求进行切实可行的规划。组内教师再根据以上规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尤其是对于文摘的阅读更是放在首要位臵。 2.读书时间为读文摘护航 学校规定间周二下午一二节课为语文组教师的团队阅读时间,间周三下午一二节课为数学组教师的阅读时间,间周四下午一二节课为其他老师的阅读时间,在规定时间里,教师必须认真读学校指定的十二五规划中的部分书目以及规定的文摘期数。 其中教师个人阅读时间,学校开展了三个“十”活动。晨读十分钟,午诵十分钟,晚省十分钟(晚上写出自己一天的读书体会)。 三、读书方式为读文摘开道。 1.组团阅读 教师们以学科教研组为读书小团体,在团体活动时互相推荐新书好书,无障

8、碍发表争鸣,通过交流,将读书思考向更广的时空延伸,并形成小组阅读活动记载。组团阅读的形式灵活,注重实效,我们组建多个有个性的读书沙龙:学文摘用文摘沙龙、文学沙龙,教育教研沙龙、治班沙龙等等。 2.接力阅读 受教科所“千册教育图书漂流活动”的启发,学校兴起教研组内外“接 力阅读”图书漂流活动。每个教研组的一位老师读完文摘之后,便提交“爱书人”漂流日志,记录漂流感言。然后把这本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放漂”给组内成员,放漂时,可以通过图书传递小纸条,向下一老师提问或者留言,也可以在精彩处留下自己的寄语,甚至还可以在书中留下自己的“插图”有的图书,还可以漂到其他教研组,我们还统计呈现每一本书的漂流故

9、事,看看哪一本漂得更远,参与阅读的人更多。接力式阅读漂流活动,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我们知道漂流的不光是知识,还漂着诚信、文明、友情与责任。 3.俱乐部会员示范读 学校成立的“悟书香铸师魂”读书俱乐部,吸引了各教研组青年教师踊跃参加,俱乐部全体会员努力做读书写作的楷模、教书育人的典范。他们不仅自己以“完善自身,享受职业”为追求,还始终体现读书俱乐部的“智慧传播,经验共享,个性发展,携手共进。”这一理念,为自己组内的老师布臵读书任务,带动了自己教研组的读书氛围。 4.读者心语智慧读 我们在校报书香致远和校刊一线风景上开辟“读者心语”专栏,引导各教研组教师交流读书心得,报道各教研组读书工程开展情况,定

10、期刊登教师的读书体会,使全校教师人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这激励了各教研组教师阅读的兴趣,掀起“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的热潮。其次,学校在周工作安排中开辟“每周一语”专栏,向教研组教师征集文摘中的智慧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叶圣陶”等名家名言读来如饮琼浆,启迪心智,如沐春风,催人奋进。 5.聚众力沙龙读 每个教研组每学期至少共读几期文摘,做到边读书,边反思。在共同阅读后,每位教师积极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大家读了文摘中的好文章之后,进行了促膝交谈,大家都被名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全组教师决心学习名师教育理念,寻找自己前进的方向,获取自己进取的途

11、径与经验,做一个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 6.好书推介传统读 为全面推动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每个教研组每月举办一次好书推介会。老师们将自己读过文摘中的好文章向同事们推荐,可以是内容简介,可以是品读赏析,也可以是人物分析推介以后,要求全组教师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读完这本书,以读书来促进自己业务能力的提高。 9.读书节上风姿读 我校每年把6月、10月定为读书节。读书节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以赛促读。“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读书演讲比赛”“我讲我的教育故事比赛”“美文诵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评”等等,每个教研组都要参加。比赛时,大家针对自己阅读的文摘,选择一篇篇不同题材,不同风

12、格的文章,老师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散发出无穷韵味;评选中,一本本记录着自己阅读足迹的读书笔记,吸引着每位教师驻足观看;每个老师的教育故事,又在引发着教师们新的思考我校还把教师读书的做法写成经验介绍,发表在青岛教育信息网上。 四、多元评价,彰显阅读激励机制。 书香教师评比每学年一次,根据教师撰写的读文摘笔记数量和每月一次阅读文摘感言及发表文章,由书香校园领导小组评定。学校利用晨会,升旗仪式,校园媒体,对热爱读书,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进行表扬。以点带面,影响全校。评定结果作为教师评优选先的条件。 五、学用文摘结硕果耕耘就会有收获: 如今,教研组内读文摘,氛围初步形成。老师们通过阅读活动拓宽了知识面,

13、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了文化气质,提升综合素养。老师们将自己的读后感、园丁日记、教学随笔、发表论文等梳理编写成一本本装饰精美、内容丰富的个人专著。桃李纷芳秋韵时水木湛清华光是这些名字就很有诗意。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或获奖作品、论文1000余篇。在胶州市组织各种比赛中,李正吉老师获征文二等奖,张海燕、王淑娥在青岛市优秀读书案例评选中分获一二等奖。尹迪、杜林萍等老师分别获演讲比赛省市一二等奖,尹吉刚老师多次荣获青岛市经典诵读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一等奖,并代表山东参加全国演讲比赛。黄涛和高春两位老师被评为胶州市教育读书人物。学校114名教师中,有78人出示过胶州市公开课,20人出示过青岛市公开课

14、,34人参加过青岛市、山东省及全国各类优质课比赛。有85位教师拥有胶州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教学能手、首席教师等荣誉称号,其中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20人,青岛市学科带头人2人,青岛市教学能手2人 随着教研组文摘工程的步步推进,学校先后被评为胶州市十佳书香校园、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十万家长进讲堂优秀学校、四声一影星级学校、青年教师师德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教子一得”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青岛市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青岛市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全国素质教育榜样学校、青岛十佳读书团队。 总之,读文摘让我们尝到了幸福的滋味;读文摘,使我们享受到教育的美丽;读文摘,使

15、我们的思想更成熟。“以身立教,书香相伴教育人生“已成为北京路小学全体教师坚定的信念和永恒的追求。北京路小学这所天然图书馆会更美,更展现悠然书香的迷人魅力。 二一三年十一月 第三篇:“学文摘,用文摘”学习体会闫洁教师是允许孩子出错的地方 -“学文摘,用文摘”学习体会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小学闫洁 说到教育文摘,这便携的书籍给老师们带来了新视点,新理念。毫无疑问,假期我还是把教育文摘作为学习的对象,因为那里可以看到教育教学的缩影。其中,在教育随笔专栏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教室:出错的地方”,让我记忆深刻。文章描述了我国教师和美国教育代表团对上海一所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一堂物理课的不同评价。文章中说道“我们的

16、教师认为这节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得当。下课时,听课教师掌声雷动,可美国客人却没有表情。他们说,课上既然教师问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有上的必要吗。 教室是出错的地方,这是日本人的说法。你随便问一个日本学生:你回答不好,上课发言还那么积极,就不怕出错。孩子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言。如果人人都怕出错,不敢说出自己怕想法,正确的答案从哪里来呢。让老师一个人讲才是最糟糕的。英国人曾自豪地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似乎把学生当成了生物,让生物生长;别的大学,似乎把

17、学生当成了矿物,让矿物定型。” -1 第四篇:开卷有益学教育文摘心得体会教育文摘人不可能总是第一有感 马戈庄中学 于慈成 最近,幸阅读了教育文摘这本杂志。在诸多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人不可能总是第一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现代教育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个小男孩在父母的带领下去看心理医生,他向医生诉说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变化,并且因为这些问题和变化导致他无法正常的生活起居。医生通过几个简单的问答方式解决了孩子心中的疑虑。因为孩子的“不合理情绪”导致的病情在医生的“合理情绪疗法”下迎刃而解。 文章到结尾还发生了最戏剧的:心理医生对孩子的父母说:“下次你们夫妻两个来就可以了。

18、”这句话反映了问题的根本所在。这件事情的产生就是因为父母在给孩子学习上的压力导致的凝结成了孩子自身的一种心理疾病。当今社会像这样的父母还有许许多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被某种社会上不合理的观念感染着,再来感染自己的孩子。因此,书上说的好要救孩子就要先救父母,就像某位教育家所说的:“孩子有病,父母吃药。”的道理。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学历期待和成绩要求与现实的本身严重脱节。他们没有考虑孩子的真正所需,而是将社会上和自身上的导向强压给孩子,告诉他们不考到什么分数就上不了大学,上不了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完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上了大学,读到什么程度呢。读到那个程度出来就一定能找一份好

19、工作吗。我的同学他们很多也没有找到工作,而是在外面打工的,自主创业的。将来都是多变的,所以不要太早的下定论,给一个还在童年的孩子早早的束缚上枷锁,让他们自由的学习,还给他们快乐的童年。而作为老师,我们不但要教好书育好人,还应该帮助孩子的家长消除这种感染孩子的不合理的心理。让孩子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回忆。 教育文摘读后感 马戈庄中学 高浩先 打开教育文摘,开卷篇责任与爱心这篇文章就是我感触颇深。责任源于爱心,更归于爱心。 每个人除了主动而积极的学习之外,还要懂得爱与尊重。即使被认为是“无可救药”的人,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对他进行挽救和改造,尤其作为教师更因担负起教育、引导、发展的责任。 教师育人,最

20、重要的品质是必须具备爱心和责任心。一位名符其实的好老师必须具备这种良好的师德和优良的职业作风,才能在教育过程中,用自己的人格形象去教育、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和熏陶学生,以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工作应该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用爱心和责任心去感染学生。对待差生首先要树立“教育就是要培养人,转变人,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的思想,坚持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观察、分析和教育,尊重教育效果的客观性,探讨教育措施,进行不懈的教育效果的积累,以达到质的飞跃。在塑造人、转变差生过程中,要细致了解和分析学生,找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做到眼中有“人”,因人施教

21、,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学生犯了错误,批评处理要恰当,否则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有了一点进步,教师就要立即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其形成较完美的人格。 教师自始至终都应把一颗爱心融化在学生的心田,以微笑和友谊蕴含学生的不足和过错,以情感和宽容激励学生的志趣,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育人的本职工作。我想,只要每个教师都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就不会有“孺子不可教”的现象存在了,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做孩子心中美丽的天使读教育文摘有感 马戈庄中学 于妮娅 合上手中的书,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慨和疑问。教育,一个无比庄严、无比神圣的词,蕴含着过去、现在和将来,蕴含着已经存在的和即将存在的一切。

22、而教育事业的成败,则把握在每一位平凡的教师手中。是的,教师很平凡,与别人相比只有职业上的不同;然而,教师又是最不平凡的,因为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眼睛里,老师都是天使,是收紧了翅膀降落在人间的美丽天使。如果不相信,你可以看看孩子们亮亮的眼睛,那带着调皮的微笑就是他们帮你保守秘密的承诺。对此,我深信不疑。 然而,现在竟然有人在问教师还是不是天使。“天使很势利吗。”“本子可以摔到地上吗。”“优秀老师也会嘲笑吗。”背着这些沉重的问号,我细细的阅读,读完了,却找不出肯定的答案。文章里看不到温情、和善、亲切的天使,有的似乎只是冷冰冰的“教师”。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简单的一句话道尽了教育

23、的真谛。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使他们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可是要把这句话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又谈何容易。今年已经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四年,刚来学校时的一件小事却依然清晰。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同事,对学生总是温柔和蔼、循循善诱,我特别佩服她。一天放学后,她看起来很低落,一直沉默。原来她班上有个特调皮的学生,临近放学别的孩子早记好作业收拾书包了,他却依然堆着满桌子的书在玩,提醒了三次后实在忍不住了,她把学生的本子扔到了地上。“当着全班同学这样做,他肯定很难受,如果我能再忍一忍就好了。”为了一个如此调皮的学生,为了这么一件小事,同事一直在自责。这件事带给我的巨大震

24、动无法言喻,从那时我觉得自己才真正体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内涵。后来,我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必须承认,反思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充满了自责和歉意。但同时我又乐此不疲,因为我的收获越来越多:爱要平等,要爱每一个孩子,爱他的优点,包容他的缺点,并且充分的信任他;爱要投入,只有深沉投入的爱学生,才能不计较得失,才能赢得孩子们的信任;爱要理智,对待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不能过于苛刻;爱要恰当,可以浓烈如火,也可以淡然如雪。“有时需要让爱放慢脚步,学生会在我们的等待中看到信心、勇气和力量。”这句话说得真好。 今年是我第二次带初一年级新生。过去才短短两个星期,已经让我对“爱”的威力更加深信不疑。孩子们是最有灵

25、性的,像镜子,反射出你自己的言行和表情。我喜欢看到他们灿烂的微笑,这让我相信至少我的身边都是看不到翅膀的天使,包括我自己。 想到这里,开篇的疑问似乎找到了头绪。“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化,更是一种感悟。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少一点浮躁,少一点功利,多一些富有灵性的方式和方法。”真高兴,原来文章里的天使并没有消失,她们只是迷路了。改变一下心境,改变一下方法,坚定最初走向讲台的美好信念,我们依然是孩子心中美丽的天使。 关注每一位学生心声教学案例 马戈庄中学于妮娅 背景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

26、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作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

27、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而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体现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但因他嗓子沙哑,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李

28、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基于此,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着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心声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

29、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

30、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

31、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二、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生3。我觉得文中

32、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 理解探究 师。刚才听了同学

33、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 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

34、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心声教学反思 马戈庄中学 于妮娅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

35、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

36、,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学习方

37、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

38、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 但不管怎样,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愿我们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搭建探究与对话的平台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 马戈庄中学 高浩先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39、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

40、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

41、,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

42、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

43、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

44、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

45、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为学生搭建探究与对话的平台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马戈庄中学 高浩先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

46、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