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xxx吨石油化工产品项目立项报告.docx

上传人:ma****y 文档编号:4558632 上传时间:2021-09-29 格式:DOCX 页数:171 大小:15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产xxx吨石油化工产品项目立项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年产xxx吨石油化工产品项目立项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年产xxx吨石油化工产品项目立项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产xxx吨石油化工产品项目立项报告.docx(17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报告说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五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消费水平加速提升等趋势的深化,下游产业对化工产业的发展质量要求逐步提升,传统产业的提质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为化工行业带来了新发展机遇。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5749.1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1683.2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4.21%;建设期利息259.8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1%;流动资金3806.0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4.78%。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46000.0

2、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8248.97万元,净利润5647.84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5.30%,财务净现值5033.92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27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综上所述,本项目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属于投资合理、见效快、回报高项目;拟建项目交通条件好;供电供水条件好,因而其建设条件有明显优势。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有利于行业结构调整。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全国范围内多地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工作,使化工产业开始焕发生机。

3、我国乃至整个国际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个行业都在谋求新发展,通过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不断落实新发展理念,本质安全得到提升、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低端产能大幅减少、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企业发展思路和园区发展定位得到明晰,化工产业开始焕发生机。目录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9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9二、 编制原则9三、 编制依据10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10五、 项目建设背景11六、 全面畅通经济循环积极拓展内需市场14七、 结论分析17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9第二章 市场分析21一、 空间布局初步形成21二、 整治提升成效明显23三、 江苏化工产业高端发展目标24四、 江苏化工产业全国领先27第

4、三章 背景及必要性29一、 江苏化工产业发展主要问题29二、 深化东西双向开放,加快向开放强省迈进31三、 化工产业优化提升的发展机遇34四、 产业结构特色突出37五、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38六、 园区发展水平领先38七、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39八、 严格危险废物监管40九、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41十、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41十一、 实施双碳目标支撑工程42第四章 项目选址方案44一、 项目选址原则44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44三、 聚力打造制造强省,积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52四、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55五、 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促进省域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59第五章

5、 建筑工程方案63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63二、 建设方案63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64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64第六章 发展规划分析66一、 公司发展规划66二、 主要任务67第七章 法人治理70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70二、 董事75三、 高级管理人员80四、 监事82第八章 运营管理模式84一、 公司经营宗旨84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84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85四、 财务会计制度88五、 重点企业培育工程94六、 技术装备提升工程95七、 创新生态优化工程97八、 人才队伍壮大工程98九、 标准体系建设工程99十、 产业发展保障措施101十一、 防范园区安全风险104十二、 落实产业

6、源头管控104十三、 强化行业安全监管106十四、 加强危化品安全管理107第九章 SWOT分析110一、 优势分析(S)110二、 劣势分析(W)112三、 机会分析(O)112四、 威胁分析(T)113第十章 原辅材料分析119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119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119第十一章 进度实施计划121一、 项目进度安排121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21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122第十二章 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分析123一、 人力资源配置123劳动定员一览表123二、 员工技能培训123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分析125一、 环境保护综述125二、 建设期大气环境

7、影响分析125三、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125四、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126五、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126六、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127第十四章 投资方案分析128一、 编制说明128二、 建设投资128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29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30建设投资估算表131三、 建设期利息132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32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33四、 流动资金134流动资金估算表134五、 项目总投资13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36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3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7第十五章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138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3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38

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39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40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41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42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4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45三、 偿债能力分析146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47第十六章 招标、投标149一、 项目招标依据149二、 项目招标范围149三、 招标要求150四、 招标组织方式152五、 招标信息发布156第十七章 项目总结分析157第十八章 附表附录159建设投资估算表159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59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60流动资金估算表161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62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63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64综合总成本费用

9、估算表164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65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66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6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67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年产xxx吨石油化工产品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集团有限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二、 编制原则1、所选择的工艺技术应先进、适用、可靠,保证项目投产后,能安全、稳定、长周期、连续运行。2、所选择的设备和材料必须可靠,并注意解决好超限设备的制造和运输问题。3、充分依托现有社会公共设施,以降低投资,加快项目建设进度。4、贯彻主体工程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消防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

10、时投产。5、消防、卫生及安全设施的设置必须贯彻国家关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的法规和要求,符合行业相关标准。6、所选择的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应是优化的方案,以最大程度减少投资,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科学论证项目的技术可靠性、项目的经济性,实事求是地作出研究结论。三、 编制依据1、中国制造2025;2、“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3、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4、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6、关于实现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7、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技术参数;8、相关产业调研、市场分析等

11、公开信息。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根据项目的特点,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项目单位及项目概况;2、产业规划及产业政策;3、资源综合利用条件;4、建设用地与厂址方案;5、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6、投资方案分析;7、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力求提供较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对该项目是否可行做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五、 项目建设背景“十四五”期间,继续控制炼油、尿素、磷铵、烧碱、聚氯乙烯、纯碱、电石、黄磷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政策。加强现有传统行业装置的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产品应用研发,开拓传统产品应用消费领域,扩

12、大消费量。鼓励企业搞好节能减排,通过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水价、以及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计划累进加价和差别污水处理费、排污费等差别化政策,提高落后产能使用能源、资源、环境的要素成本。通过资源整合,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健全品牌管理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国际知名品牌。(一)加快炼油产业升级,推进炼化一体化发展坚持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思路,建成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提升南京江北新材料产业基地,将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产业园、江苏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区作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空间拓展区,与基地统一

13、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规划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产业一体化。柘汪临港产业区化工园区依托石化基地,增益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带动作用,承载本省高端产业转移和石化产业集中。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建设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基地,充分体现一体化建设在原料互供、能源梯度优化利用、副产品集约加工、储运销售现代化、产业服务智能化等方面的协同潜力,实现竞争优势的整体提升。探索利用南通通州湾地区空间大、区位好、交通物流条件完备的优势,通过国际合作,重点发展高端化工产品,以对接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下游产业发展所需。省内其它炼厂应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延长产业链条,合理建设催化裂解制烯烃、烷烃脱氢项目,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精细型烯

14、烃产业链。鼓励现有规模化炼厂结合原料性质和产业基础,差别化发展特种油、高端润滑油和特种沥青等高附加值炼油产品,降低成品油产率。传统炼化企业以质量提升,节能、安全、环保为准绳,实施油品质量升级、安全环保节能改造项目。推进炼油结构调整项目,通过新建渣油加氢、催化裂化装置、S-Zorb装置、气分装置、烷基化等装置,提高企业原油加工适应性,提升成品油质量,同时为下游化工装置生产更多的轻烃和石脑油原料。(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石化产业合理布局2025年我省原油年一次加工能力将控制在6000万吨/年以下,合理优化成品油和烯烃原料的比例。沿江石化产业优化全面启动,敏感区域石化装置调整启动实施,合规化工园区外

15、炼油装置、落后产能装置完成关闭。沿江地区石化产业协调错位发展,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特种高端油品生产基地、高端沥青产品生产基地、轻烃综合利用生产基地、石化科研创新基地等特色化产业功能基地。在土地资源、能耗指标、环境容量等客观约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推进南京100万吨/年乙烯项目的建设,为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区长期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原料。在烯烃下游产品选择方面,充分发挥中石化和巴斯夫的技术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化、差异化产品,避免与国内其它新建石化项目进行成本竞争。推进建设扬州60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为扬州化工园区提供充足的烯烃资源。(三)推进原料多元化,加快建设大型石化龙头

16、装置按照原料多元化、资源全球化、工艺低碳化的发展思路,切实落实资源和市场条件,合理发展轻烃裂解、烷烃脱氢、甲醇制烯烃等多元化烯烃产业。在落实具有竞争力的资源前提下,依托龙头企业,择优选择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等沿海临港条件优越的重点园区,布局新建大型轻烃裂解制乙烯项目,带动一流炼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推动现有炼油能力下烯烃、芳烃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集中化工轻油等资源,推动建设百万吨级乙烯和芳烃项目,在切实落实资源的条件下,合理发展轻烃裂解、烷烃脱氢、甲醇制烯烃等多元化烯烃龙头项目。以打造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基础原料产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鼓励企业兼并和重组,立足石化园区形成完善的炼化一体化产业结构。加快推

17、进已备案的多元化原料加工项目,推进连云港丙烷脱氢、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与盛虹炼化一体化共同支撑石化原料生产体系。“十四五”末实现炼油1600万吨/年,乙烯405万吨/年,对二甲苯280万吨/年,丙烯308万吨和成品油496万吨,形成炼化一体化石化产业集聚,为下游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六、 全面畅通经济循环积极拓展内需市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畅通政府、居民、企业三个部门,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建立健全改进供给质量与拓展国内市场、融入全球市场联动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韧性。(一)构建高效内需

18、体系1、释放最终消费潜能培育多元消费业态。实施国内消费振兴计划和海外消费回流计划,引导市场主体精准对接居民多元消费需求,保障绿色健康安全消费,拓展中高端消费市场,提高居民消费率。推进幸福产业培育工程,加快衣食住行等实物消费提升品质,促进文旅休闲、健康养老、家政托幼、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2、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把扩大投资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形成投资规模支撑现代化建设的正向效应,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投资效益增长模式。树牢政府投资公共价值导向,带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二)推进经济循环畅通

19、1、提高供需体系适配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注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优化市场环境,建立高效协调运行机制,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供需有效对接、良性循环。2、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物流运输效率。推动物流基础设施互联成网,提升物流枢纽服务能级,打造对接重点中心城市、融入区域经济循环的物流通道。加快南京、苏锡常、徐州都市圈物流一体化发展,畅通沿海高效物流通道,强化与重大物流枢纽节点直达衔接。3、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建立完善统一大市场,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按照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大力破除行政干预和行

20、政壁垒,维护市场竞争公平,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三)合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1、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提高区域经济循环效率。发挥国家重大战略叠加优势,坚持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促进市场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2、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枢纽坚持开放合作的双循环,同世界主要经济体深化互利合作,扬我所长、趋利避害,巩固先发优势。完善贸易促进计划,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加快内贸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实现内外循环有效链接,建设贸易强省。3、打造畅通经

21、济循环强大支撑体系积极构建经济循环畅通推进体系,主动发起循环、积极融入循环、提升引领循环,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优势。七、 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64.00亩。(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项目正常运营后,可形成年产xxx吨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三)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四)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25749.14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1683.2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4.21%;建设期利息259.8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1%;流动资金3806.07

2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4.78%。(五)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25749.14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5144.67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0604.47万元。(六)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460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38248.97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5647.84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5.30%。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27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21686.51万元(产值)。(七)社会效益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

23、业政策,具有前瞻性;项目产品技术及工艺成熟,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且项目产品性能优越,是推广型产品;项目产品采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方案;项目设施对环境的影响经评价分析是可行的;根据项目财务评价分析,经济效益好,在财务方面是充分可行的。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42667.00约64.00亩1.1总建筑面积77339.481.2基底面积27306.

24、881.3投资强度万元/亩323.112总投资万元25749.142.1建设投资万元21683.262.1.1工程费用万元18824.622.1.2其他费用万元2324.832.1.3预备费万元533.812.2建设期利息万元259.812.3流动资金万元3806.073资金筹措万元25749.143.1自筹资金万元15144.673.2银行贷款万元10604.474营业收入万元460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38248.976利润总额万元7530.457净利润万元5647.848所得税万元1882.619增值税万元1838.1910税金及附加万元220.5811纳税总额万元394

25、1.3812工业增加值万元13822.2013盈亏平衡点万元21686.51产值14回收期年6.2715内部收益率15.30%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5033.92所得税后第二章 市场分析一、 空间布局初步形成我省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有南京市、苏州市和无锡市;南京市、苏州市和无锡市税收水平居全省前三;主营业务收入超五百亿元的还有南通市、泰州市、常州市和连云港市四市。 “十三五”末,我省化工企业入园率为42.7%(以数量计,下同)。入园率较高的设区市为宿迁市、南通市、南京市和镇江市,入园率超过60%;而无锡市和常州市入园率不足20%。在园区外也集聚着部分较具竞争力的化工企业和项目。

26、沿江沿湖区域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石油化工、化学原料、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生产体系,是产业链中下游聚集度最高的地区。南京市依托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石油化工和烯烃下游深加工产业,形成石油化工产业链和碳一化工产业链;苏州市形成以生物医药、电子化学品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以氟材料、硅材料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以合成润滑油为代表的石油化工产业;无锡市形成以聚酯、聚酰胺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及以电子化学品、生物医药、涂料树脂、橡塑助剂为特点的精细化工产业链;常州市依托技术研发优势和盐化工基础原料优势,形成了以涂料、氯下游产品、医药及中间体等为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体系

27、;镇江市形成以醋酸为主的有机原料、以环保专用化学品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以及以有机硅新材料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沿海的连云港、盐城、南通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临港条件,形成了石油化工、有机原料、合成树脂为主的生产格局,同时形成了具有国内重要影响力的农药、医药产业。其中,连云港市形成石油化工、有机原料等产业;盐城市形成农药、医药等优势产业;南通市形成以农药、医药、电子化学品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中部的扬州、泰州依托大型石化企业,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并延伸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扬州市以烯烃芳烃耦合加工为路径,发展高性能纤维等合成材料产业;泰州市依托石油化工和盐化工龙头,延伸发展化工新

28、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北部的徐州、宿迁、淮安依托资源禀赋,形成以煤化工、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徐州市发展以煤基原料深加工为路径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宿迁市发展以化学原料药为主的生命科学产业链和以橡塑新材料为主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淮安市形成了以盐化新材料为主导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总体分析,全省形成了以精细化工为主导,石油化工、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广泛分布,化工新材料加速布局的化工产业体系,各市产业特点鲜明,产业链中下游产品占比逐步提升。但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高端应用品种不足的问题尚需在“十四五”期间进行优化。二、 整治提升成效明显2016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标本兼治,系统开展

29、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和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以整治工作促进安全环保水平提升,以整治工作推动化工产业高端、绿色、安全发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全省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区域产业布局明显优化。沿江八市关闭化工企业数量占全省关停总数近80%。长江干支流沿岸两侧1公里、太湖一级保护区和城镇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内化工企业应关尽关。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安全环保水平有效提升。全省有效关闭退出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硝化企业,完成压减目标。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事故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全省化工园(集中)区废

30、水、化学需氧量、氨氮减幅分别为39.5%、55.7%和30.0%。危险废物集中总处置能力基本满足全省危险废物处置需求。化工园区近九成水质断面优于类标准,环境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三、 江苏化工产业高端发展目标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抓住国际国内双循环等发展机遇,以发展化工新材料,优化石油化工、提升传统化工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原料路线多元化、产品结构高端化、绿色低碳生态化、产业布局集约化作为发展路径,着力提升江苏省化工行业发展质量,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的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化工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

31、标杆。(一)发展原则1、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促进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同完善技术创新链,形成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推动化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2、坚持科学布局。采取集约集聚发展模式,引导化工产业项目进入化工园(集中)区,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优化布局大型石化产业基地,强化园区内产业发展的耦合协同效应。进一步发挥化工园区的产业载体功

32、能,在继续加快化工企业搬迁入园的同时,提升化工园区综合配套功能和规划管理水平,规范园区发展。加强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化工园区,以信息化应用提高园区的安全水平、环保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3、坚持绿色低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完善绿色发展机制,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物治理技术,逐步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提高江苏省化工行业的环保水平。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强化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约束性指标管理,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动化工产业绿色发展。4、坚持安全发展。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为核心,严

33、格危化品安全管理,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消除行业安全隐患。安全生产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社会治理等制度机制更加成熟有效,形成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现代化安全生产保障体系。5、坚持开放合作。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等开放战略,结合江苏产业的主导特征,瞄准关键节点,与主要国家和经济体展开密切合作,深化包括空间、技术、文化、服务在内的全面对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更好地体现全域竞争力以及全域经济的整体提升,加强合作联动,深化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更好地与“一带一路”国家相融相通。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对接,推动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项目落地,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产业

34、高质量发展。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渠道和资源储备基地。健全合作交流机制,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充分发挥外资作为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载体的作用。(二)发展目标1、产业布局目标着力引导化工产业向重点园区集聚,化工企业集中度显著提升。构建绿色低碳、安全智能的高端产业,成为举足轻重的化工产业发达省份。到“十四五”末,力争全省化工园区、集中区产值贡献率提升至70%以上,化工企业入园率由目前的42.7%提升至50%以上。2、产业结构目标到“十四五”末,按产品产值计,高端产品比重(化工新材料、新领域精细化工)由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23%。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高端化工产品占

35、比显著提升,下游精细化、功能化、特色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传统产品占比逐步下降。与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其他优势产业形成有效对接,打造从基础资源到面向终端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条,提升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努力形成结构完善、产品丰富、延伸度高、循环经济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结构。3、创新驱动目标化工企业研发投入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显著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在重点领域建成国家创新中心和研发平台。建成一批“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和智慧园区、智能工厂。4、绿色发展目标节能、环保、综合治理、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到“十四五”末,

36、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事故风险防控水平全面提升。废水、废气和固废全面实现综合治理和回收利用、达标排放。创建若干示范性绿色园区、打造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建立有特色的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四、 江苏化工产业全国领先江苏省是我国化工大省,现已形成从炼油、乙烯生产到基础化学原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制造等多门类产业体系,化工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在地方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江苏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企业数量看,全省现有化工企业占全国规上化工企业的7.0%。从产能规模看,我省的多个子行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其中,炼油能力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四位,占比为4.9

37、%,原油加工量占全国的比重为6.5%;乙烯产能占全国的比重为8.8%,居第四位;醋酸规模国内第一,占有全国总产能约38,其他部分有机原料如双酚A、丙烯腈、环氧丙烷等在国内也占有较大份额;聚苯乙烯产业具有显著的规模和聚集优势,GPPS/HIPS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48%,居全国第一位;工程塑料中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醚(P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产能全国第一;我省氟化工生产企业总产值约占全国氟化工总产值的16%;精细化工产业中传统精细化工产能全国领先,特别在农药及中间体、涂料、合成材料助剂、多功能中间体、染颜料及中间体、油脂化工等方面优势突出,新领域精细化工中电子化学品

38、领域全国领先,部分品种如电子级双氧水、N-甲基甲酰胺、六氟磷酸锂等全国第一。从技术水平看,我省是全国化工行业技术研发领先的地区。在聚烯烃生产工艺和产品牌号开发、新型聚氨酯扩链剂工艺和产品开发、聚醚胺产品开发、GPPS/HIPS工艺开发等方面确立了引领行业发展的地位。第三章 背景及必要性一、 江苏化工产业发展主要问题(一)产业结构层次尚待优化我省近年来实施“基地型”、“龙头型”高端战略,汽车、电子信息、化工、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对高档化工产品需求保持快速增长。我省虽然在化工新材料等部分领域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39、水平,但整体上产品仍以通用合成材料、传统精细化学品等为主,差异化产品和中高端产品比例相对较低,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特别是向下游终端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延伸能力不强。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特种橡胶、电子化学品等化工新材料产品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国外高端产品仍有一定差距,尚不能充分满足下游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企业间横向关联度较低,副产品综合高效利用体系尚不完善,产业整体竞争实力仍有优化空间。(二)先发劣势特征依然突显我省以农药、染料等为代表的传统精细化工领域企业数量众多,产值占全省化工行业总产值的24.5%,但存在布局分散和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我省涂料产业也存在小而散的问题,亿元以上产值涂

40、料企业仅占25%,而其余75%的企业产值贡献仅占涂料产业总产值的15%。此外,长江1公里范围内水体污染及衍生的环境风险依然存在,沿江企业向沿海、苏北地区适度转移仍需持续推进。(三)产业集约水平仍需提升入园率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化工园区数量的减少,导致“入园率”降低,取消定位的化工园(集中)区企业产业一体化程度低,监管难度大。企业多、规模小的问题仍然存在。全省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78.0%,产值亿元以下企业占比60%,产业组织结构有待提升,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安全环保水平较差的小型化工企业仍然存在。省内化工产业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园区定位不明确。各化工园区整治提升明确重点发展1-2条主

41、导产业链,但整体表现为功能定位趋同,缺乏对不同细分领域的有效引导。部分化工园区表现为企业的简单集聚,并没有集约化、一体化功能,管理水平不高。(四)安全环保水平有待提高我省化工园(集中)区和大型项目多沿江、沿湖和沿海布局,部分沿江园区距离长江近,面临长江和太湖大保护等环境保护要求的严峻挑战和制约,运营成本不断上升,行业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和空间的制约,环保和安全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未来新增产能将受到严格控制,采用节水技术、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技术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势在必行。(五)土地资源制约持续发展我省出台规范园区发展、化工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多项文件,通过压减化工园(集中

42、)区数量、压减沿江地区化工生产企业数量、压减环境敏感区域化工生产企业数量等严格举措,推动全省化工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全省化工园(集中)区可开发用地(含企业内部未利用地)规模约占总面积的35%。发展余地较大、宜布置大型项目的地区主要为沿海/苏北地区,包括连云港、淮安、盐城等市的化工园(集中)区。部分化工园(集中)区产业体系已较为完善,土地资源紧张,未来发展可在科学合规的基础上,适时推动非化企业、落后企业的腾退。二、 深化东西双向开放,加快向开放强省迈进坚定不移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形成新时代制度型开放新优势,加快构建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各展所长的开放新格局,畅通促

43、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通道,着力打造对国际商品和全球资源的强大引力场,统筹深层次开放与维护经济安全,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开放强省。(一)优化全方位开放战略布局1、拓展双向开放新空间优化对外开放布局。引导苏州打造对外开放强支点,持续深化苏州工业园区改革创新,构建国际一流创业宜居环境,着力提升国际创新资源汇聚能力、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竞争能力和本地优势产能海外布局能力,巩固提升苏锡常开放高地整体优势。更大力度支持南京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全面扩大国际合作与交往,建成引领江苏参与全球化的国际大都市。推动南通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更大力度推动跨江融合,更高起点推进通州湾建设,打造江海联动新引擎和开放型经

44、济新增长极。增添苏北、沿海地区开放发展新动能,支持连云港和徐州联合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打造一批对外开放特色支点城市。2、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率先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与高标准全球经贸规则相衔接的规则和制度体系,着力推进投资经营便利、货物高效进出、资金流动顺畅、运输开放便捷、人员自由执业,打造最具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3、高标准建设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自主权,突出全产业链开放创新,探索投资贸易、服务业开放、现代金融、数字经济等领域更具竞争力的制度安排,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高水平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

45、贸易、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等方面作出示范。(二)加快外资外贸提质增效1、推进外贸创新发展优化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拓展重点市场供应链产业链,促进产品贸易向价值链贸易升级。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巩固提升关键零部件、重要中间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2、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发挥国内大市场优势,面向前沿科技、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注重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持续提高外资利用质量,深度融入全球性区域性生产网络。(三)赋能开发区创新提升发展1、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培育特色创新集群,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智能制造普及率。突出主导产

46、业集聚发展,强化产业链建设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加快建设一批省级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园区,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打造产业标杆、省级开发区构建产业优势。2、全面增强体制机制活力分类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行“开发区+功能园区”“一区多园”模式,把握去行政化和市场化改革方向,促进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三、 化工产业优化提升的发展机遇(一)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针对我国化工产业存在的产能结构性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布局不合理、安全环保压力加大等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着力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列为重点任务之首,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负担,相信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偏宽松的货币政策都会以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为重点,以定向积极和定向宽松为目标。特别是民营企业座谈会以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民营经济活力和潜力集中释放,为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