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调查研究].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524881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调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调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调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调查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调查研究 摘要。失地农民能否实现再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考察当地失地农民概况、生存状态、就业培训问题和所遇障碍,构建了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的范式(另有文章),以期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胡伟(1977),男,河南安阳人,硕士,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语言学。王晓敏(1967),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

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21)05- 一、前言 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伴随这一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部分或全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地,于是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他们主要集中在城市的郊区。在我国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用,农民就失去了基本生存保证,他们种田无地,就业缺岗,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失地农民能否实现再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考察当地失地农民概况、生存状态、就业培训问题和所遇障碍,以期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二、调

3、查说明 (一)调查方式与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两种调查方式。采用的调查方法有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在数据处理上,除开放题外,其他数据均利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时间。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 (三)调查对象。广州市番禺区各镇所辖属行政村的户籍农民。 (四)调查情况。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8份,回收136份,回收率76.40%。有效问卷71份,有效率52.21%,涉及番禺区71个行政村,重点访谈了20个有代表性的行政村。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失地农民概况 1.变量描述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表1),番禺区农民失地问题是比较明显的,本次调查共涉及18687

4、1个农民,其中有126424个农民失去土地,占总体比例的67.65%。番禺区作为广州南拓的重点区域,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各类招商引资、投资开发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开发建设征用耕地逐年增加,在这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民已经失去部分或全部土地,产生了一批失地农民。他们已经失去传统生存方式的支持,如果不及时找到新的谋生手段,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番禺区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和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新形势下必须解决的难点课题。 2.失地农民教育状况分析 据调

5、查数据分析(图1),可以知道71个村中,大部分失地农民(60)的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偏低为他们再就业带来了障碍,也决定了再就业培训要以实操性技能为主,理论够用为辅。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一个国家的gdp就会增加9。而我国农民较低的文化水平,已经严重影响了gdp的增长。人力资本理论也指出,受教育程度越高则失业率越低。而且受职业教育程度多少往往跟文化程度高低是密切相关的。据有关调查,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失地农民无职业技能所占比例分别高达84.08和64.71,而具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的就业率在96.5以上。对失地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是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失

6、地农民待遇和地位的必由之路,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的培训问题已经逐渐被人们重视,特别是2021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农业、劳动、教育等部门制定的2021-2021年农民工培训规划,将农民工培训列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2021年4月7日,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共同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正式进入实质阶段,目标是在7年内通过公共财政的支持,对拟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对已就业的两亿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 (二)失地农民生存状态 1.失地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目前为止,务工工资收入、自主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房屋租金等)是失地

7、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村办企业分红和土地出让金在收入来源中占的比重不高,例如笔者在典型调查中了解到,沙湾镇某村外来企业有60家,村中大部分土地出让,但土地出让金每人每年仅仅只有1千多元,村民必须通过务工的方式才能生存得更好。(图2) 2.失地农民生活方式 土地被征用后,大多数农民通过自谋职业的方式实现了再就业,自主经营的占17.6;到企业做工的人比例最高,占34.4;但仍有大量失地农民就业困难,闲散在家的占14.4,没有固定职业的占28.8;选择其他的最少。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失地农民所从事的大多数是对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要求较低的职业。(图3) 3.农民失地前后生活水平对比 由调查可知,失地农

8、民相对以前而言,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有相当比例的农户收入还比较低,并且收入水平差距比较大。从农民失地前后收入变化情况看,收入增加的占49.3;收入减少的占15.5;收入基本没变化的占35.2。失地农民两极分化的问题比较突出。 4.失地农民整体生活满意度 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对现在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满意度较低,其中感觉一般的占69.0,感觉较差的占5.6。造成不满意比例过高的主要原因包括:在征地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如补偿过低)和农民收入的两极分化;失地农民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失地农民所从事的新工作稳定性较差,未来是否还能得到同样的报酬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因为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增加,失地农

9、户的生活消费支出普遍上升。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综合调研报告(内部稿)中认为,耕地被征用后,绝大部分地区农民的人均生活费开支增长了三成左右。(表2) (三)就业及培训现状 1.失地农民再就业主要渠道 从调查结果发现,现在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比较少,并且方式很陈旧,主要靠人际关系解决,比如托亲戚、朋友、所在社区介绍、或通过自己想办法解决。政府发挥作用还比较微弱,正规的劳动力市场或职业中介机构也没有多大的作用空间,这与高层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有很大的差别。 失地农民的社会资本薄弱,严重影响就业信息的获取。在社会学视野中,决定一个劳动力是否找到工作的主要因素,除了他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外,社会

10、资本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上的。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开创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决定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的因素有:第一,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第二,网络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第三,个体与社会网络成员的关系强度。简言之,社会资本是个体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这就意味着,一个劳动力要找到一份工作,除了具有比较高的人力资本之外,就业信息对他来说也比较重要。而就业信息的获取,在很大程度

11、上依赖于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质量与数量。对失地农民而言,他们中低学历的占了大多数。而学历越低,则意味着他能够从事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也就越低,工作的可替代性也就越强,竞争也就更为激烈,求职信息的复杂程度也就更高。在这种状况下,社会资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社会资本方面,失地农民由于是本地人,又在本地就业,有一定的优势;征地前累积的人际关系可以在工作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也很有限。笔者认为,失地农民在失地前的身份就是农民,他们与交往对象之间大多具有共同的背景,在职业类别与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不大,从关系网络中获取的信息也比较单一,因此他们的同质性比较强。实际上,这种关系对于他们找工作的帮助并不大

12、。在社会资本方面,失地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具备比较优势。(图4) 2.失地农民提高职业技能的方式 当前农民提高职业技能的主要方式是参加短期职业培训和自学,可以看出短期职业培训是比较受失地农民欢迎的方式,因为快捷有效的短期培训能够适应他们文化水平低但又面临迫切需要就业的心理特点,这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实用性强的方式。(图5) 3.针对失地农民组织过技术培训的部门 在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中,基层组织起到了一定作用,如街(镇)劳动保障部门和村委会组织技术培训比较多,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还没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 4.针对失地农民有无组织过技术培训和培训效果 调查发现,有46的

13、村选择组织过技术培训,有54的村选择没有组织过技术培训。这反映政府和村委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还不到位,有的村组织过培训但失地农民知道的不多。村组织过培训的项目主要有电脑、焊工、叉车、电工、家政、园林、插花、农业科技(如种养)、物业管理、驾驶、手工(机器方面)、职业道德、企业上岗培训等。 培训效果选择很好的占2.3;选择好的占36.4;选择一般的最多,占54.5;选择较差的占6.8。 5.失地农民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可以看出,失地农民不太热衷于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非常积极的占4.3,积极的占38.6,一般的占45.7,不积极的占11.4。 6.影响失地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性的障碍因子 政

14、府缺乏对失地农民培训的配套政策。失地农民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失地农民素质,使失地农民适应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实现在城镇就业,最终融入城镇。但是现在对失地农民非农化问题的配套规划不够。 政府、企业对失地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首先,政府的投入不足。在当前培训费用较高的情况下,农民在接受培训中获得的只是政府的少部分费用资助,不是大部分或全部的费用资助。其次,企业对培训投入不够。目前,企业和失地农民之间往往缺乏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所以企业更看中短期的成本收益。在失地农民频繁流动和跳槽的情况下,企业对失地农民培训的投资容易发生收益外溢的现象。这使得企业对失地农民的培训投入缺乏积

15、极性,形成了企业对农民工重用轻养的现象。 失地农民对培训的认识缺乏开拓性、长远性。失地农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自然经济冲击下诞生的,其思想与农村自然经济思想一脉相承。失地农民受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的束缚,视野较窄,目光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首先,对参加培训缺乏足够的动力。其次,对培训内容的选择缺乏长远性。为了让失地农民永远转移进城市,培训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如法律知识、纪律与时间效率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但是,失地农民即使参加培训,大多也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在对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更看中的是短期收益。第三,对培训的成本和收益缺乏正确的选择。农民参加培训都是有成本的。这里可以将成

16、本细分为直接成本(显性成本)和机会成本(隐性成本)两大类。前者是参加培训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后者是由于参加培训而损失的在相当时间内能够获取的货币收入。失地农民自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时间对于失地农民来说是和收益直接挂钩的,有限的时间是投入培训、为长期工作积累技能,还是加班工作增加收益,大多数失地农民选择了后者。调查显示,机会成本对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动力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缺乏对现有培训资源的有效整合。首先,在培训机构上缺乏有效供给。以学校为本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忽视劳动力市场需求,还没有转入向失地农民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教育培训阶段。其次,在培训内容上缺乏有效的供给。各类培训机构在培训

17、内容供给上极不平衡,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缺乏有效的培训质量控制体系。目前政府还没有有效的失地农民培训质量评估控制体系,难以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农民渐渐失去了激情。当前失地农民培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乏优秀的师资,切合实际的培训教材不多,教学手段陈旧单一,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培训手段普遍存在“讲课靠黑板、设备靠挂图、实训靠模拟、操作靠参观”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难以满足失地农民培训需求和用人单位的用工要求。 7.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障碍因子 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最大困难是文化素质过低与非农产业从业技能缺乏。广州市的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而失地农民长

18、期从事农业生产,技能单一,难以适应企业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较高企业的用工需求。造成失地农民缺乏非农产业从业技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失地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番禺区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在学习新的知识和非农产业技能时比较困难。二是职业技能教育缺乏。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竞争力不强。 失地农民就业观念落后,是导致他们再就业困难的主观因素。伴随着土地征用,失地农民被推向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民工也涌进城市,而城市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也困难重重。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失地农民再就业就是雪上加霜。一般来说,城郊农民的生活水平要比普

19、通农民的生活水平高得多,而且借助其区位优势,生活水平提升得也比较快,对劳动报酬的要求也比外来民工高一些,不愿从事苦、脏、累、险的工种,也有部分人习惯农村那种自由、自主的生活方式,经受不了工厂严格的劳动纪律的约束,尤其不愿意进厂当作业工人,宁愿在家等待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与“能吃苦、报酬要求低”的外来民工形成鲜明对比。强烈的地域优越感和生活优越使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不愿屈身于一般性就业,从而错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主要是因为失地农民与外来劳动力各自的参照物不同:对失地农民而言,他们的参照物是自己原来的收入以及周围本地人的收入状况,而绝大多数的外来劳动力的参照物主要是其家乡的收入水平。大量企业

20、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方便管理,一般都倾向于选择吃苦耐劳、年轻力壮、对工资待遇要求不高的外来劳动力。由此可见,失地农民落后的就业观念也是导致他们再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失地农民的人力资本较低,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在经济学的视角中,劳动力要找到工作,其决定因素是个体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说明人口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概念,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寄寓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美国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农民的精英,他们的文化程度要高于农民的平

21、均水平。下岗职工原来的职业主要是工人(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限),其文化水平一般来说要比农民高;而失地农民原来身份则绝大多数是农民,他们的文化水平与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当。在就业观念上,失地农民缺少商品意识与竞争意识,比较保守,而且原有的农民这一职业的惯性,也妨碍了他们就业观念的变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他们的就业。可见,在人力资本方面,失地农民与外来劳动力、下岗职工相比较,他们并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城市社会最为显著的表现是它以工具与知识作为主要运行手段,因此有没有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专门化的知识就成为衡量失地农民是否具备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指标。很多失地农民很难找到工作,其人力资本的薄弱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22、 因此,失地农民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应然追求。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进行开发和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源开发,就是以发掘、培养、发展和利用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和过程。它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前提,包括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管理以及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与调剂等诸多环节,旨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挖掘人的潜力,力求人尽其才、才尽所能。失地农民培训的内容以职业技能开发与培养为重点,以引导性培训为辅,很显然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从开发途径上讲,人力资源的培育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是各种各样的教育和培训的综合,失地农民培训是对失地农民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社

23、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失地农民“生计可持续”对策n.经济参考报,20211225. 2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流动j.管理世界,1997,(5). 3赵锡斌,温兴琦,龙长会.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1,(8). 4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21,(35). 5姜长云.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及政策调整趋向j.经济研究参考,2021,(35). 6杜妍,姜长云.农民培训的国际(地区)经验及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21,(35).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编号:07b13;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07b281。 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