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502694 上传时间:2022-09-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课后限时集训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一二十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间:40 分钟分值: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9南充二模)苏俄 1920 年 11 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 年 7 月又决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在流通方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材料说明苏俄()A已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B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C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D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产品生产分配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苏

2、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故选 B 项;新经济政策不是放弃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故排除 A 项;新经济政策是利用资本主义渐进过渡到社会主义,故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产品生产分配的信息,故排除D 项。2据统计,截至 1929 年 10 月 1 日,苏联共收到 267 份承租申请,19211927 年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 172 份租让合同,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在()A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B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C利用大萧条发展经济D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A材料“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 172 份租让合同”说明苏联承认私有和利用外国资本,故选 A 项;材料“租让合同”说明

3、是租让不是援助,故 B 项错误;大萧条是 19291933年而不是材料“19211927 年”,故 C 项错误;材料“苏联与外国公司”说明没有封锁,故 D 项错误。3(2019合肥一模)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 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 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C题干反映苏俄(联)政府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再到集体农庄,农业政策在近十年左右作了三次调整而适应形势需要,故选 C 项;固定的粮食税下,农

4、民生产积极性高,故排除A 项;集体农庄下反映的苏联模式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忽视农业发展,故排除 B 项;苏俄(联)政策的调整是必然形势,故排除 D 项。4(2019洛阳、许昌二模)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苏联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2机、种子,减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从 1929 年起,还建立机器拖拉机站,从组织上、物质技术上帮助集体农庄,这些措施()A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规模B促进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C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保障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由材料“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帮助集体农庄”可知,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 B 项;材料强调的是给集体

5、农庄优待,并不一定扩大集体农庄的规模,故排除 A 项;给农庄优待与挫伤农民积极性相矛盾,故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采取措施推动集体化的发展,故排除 D 项。51930 年,时任苏维埃外交官亚历山大巴米尔纳在国外待了四年后回到苏联,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候。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经济()A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B呈现模式僵化与衰退的景象C取消自由贸易导致生活水平的骤降D行政干预过多导致弊端显现D1930 年苏联模式逐渐形成,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导致民生萧条

6、,故选 D 项;苏联的计划经济跟世界市场联系很少,受到危机影响不大,故排除 A 项;“模式僵化与衰退”到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才出现,故排除 B 项;“取消自由贸易”是 1918 年开始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排除 C 项。6(2019德阳二模)到 1940 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 1913 年增长了 13.5 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D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落后的东部建立重

7、工业,到 1940 其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其原因在于建立了苏联模式,故选 D 项;苏联引进欧美新技术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A 项;材料强调东部由落后到发展的原因,而 B 项是在陈述事实,故排除 B 项;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是一般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C 项。71929 年,苏联开始转向一种短期内迅速形成的、全新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其建立3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国家所有制,消除私有的经济活动。这一模式()A集中了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B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C主要针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D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D由材料“1929 年其建立原则是党的绝对领导,实行完全的

8、国家所有制”可知是建立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短期内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故选 D 项;国内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A 项;苏联模式压制了农民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故排除 B 项;1929 年,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故排除 C 项。8(2019洛阳一模)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苏联模式”实施初期成效显著B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C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增产下降D新经济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B由材料可知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

9、经济策略,即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故选 B 项;材料强调苏联模式的弊端而非成效,故排除 A 项;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粮食增产下降,故排除 C 项;1930 年新经济政策已被苏联模式所取代,故排除 D 项。9(2019株洲一模)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再投资时,这便意味着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一位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材料主要表明苏联()A工厂管理僵化未调动生产积极性B轻重工业及农业结构严重失衡C工业化模式未能使民众有获得感D工人的工资水平长期处于低位C苏联工业化发展是以牺牲农业及轻工业的发展为代价,

10、这样势必使民众缺乏获得感,故选 C 项;题干没有提及工厂管理僵化问题,故排除 A 项;通过题干“低工资与消费品的短缺”可知没有涉及工业与农业的失衡问题,故排除 B 项;题干没有提及工人工资长期处于低位,故排除 D 项。10(2019南通一模)20 世纪 70 年代上半期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3.2%,下半期降为 1.0%,而 19811984 年已经降为 0.6%。同时,苏联国内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在不断激化。这些现象表明()A苏联模式弊端初步显现B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4C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D戈尔巴乔改革已经失败C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初期是勃列日涅夫执

11、政时期,故选 C 项;苏联模式弊端初步显现在斯大林执政后期,故排除 A 项;赫鲁晓夫改革陷入困境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故排除 B 项;戈尔巴乔改革是在 1985 年之后,故排除 D 项。11美国人的研究认为,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第三世界政策上出现新动向,降低了对第三世界的义务、减少对东欧盟国的承诺,要盟国提髙自力更生程度等。这种动向的出现()A源于苏联实力的相对下降B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C表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D彰显了苏联的大国战略A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苏联实力下降承担不起更多的义务与承诺,故选 A 项;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世界的崛起问题,故排除 B 项;材

12、料没有涉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问题,故排除 C 项;材料体现的是苏联的霸权衰落,故排除 D 项。12(2019武汉调研)对下图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D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D由材料中漫画内容可知漫画反映了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改革导致苏联全面解体,故选 D 项;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没有缓解苏联的政治经济危机,导致苏联解体,故排除 A 项;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故排除 B、C 两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

13、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 分)材料一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5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功,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 30 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

14、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10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15 分)解析第(1)问大多数西方人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5、的成就,原因在于“苏联模式”的弊端,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苏联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弊端即可。第(2)问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苏联对比的差距,西方国家民主制度比较完善、经济发达、科技领先,因此不太认可苏联的成就;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落后于苏联,因此苏联成为其羡慕学习的对象。答案(1)原因: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法制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交流媒介受到政府的控制。(10 分)(2)原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人民

16、的自由、民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看到苏联民主、民生、民权方面存在的弊端。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地位,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落后,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15 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19271936 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单位:万吨)年份苏联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1927358.84 565.6168.51 626.7838.0924.31928425.15 237.1190.61 447.6947.9865.661929485.45 733.9229.41 621.0971.6979.1

17、1930576.44 135.3228.91 151.1944.4744.31931562.02 636.2188.3826.9781.6528.61932592.71 390.1239.8574.7563.8534.61933684.22 360.5319.8758.6657.7713.71934969.32 647.3384.41 188.6615.5899.219351 252.03 464.0470.41 641.9627.71 001.719361 633.94 853.4522.31 917.5670.81 197.4据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会钢铁统计要览1970 年版从表中提取

18、与世界史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紧扣表中数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根据材料表格信息从美苏等国粗钢产量中提取任意一个信息作为论点。分析表格中苏联的数据,可以得出在 19271936 年苏联粗钢产量整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得出论题:苏联粗钢产量整体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然后结合所学史实进行分析,19271936 年苏联国内逐步确立苏联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粗钢作为重工业的组成部分产量不断增长,而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计划经济,未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波及。分析表格中美国的数据,可以得出在19271929

19、年美国粗钢产量绝对数值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 19301932 年产量大幅度下降,1933 年后开始小幅回升,1936 年基本恢复到下降之前的产量,得出论题美国粗钢产量呈现升降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结合美国历史背景分析,19271929 年产量高,是由于一战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19301932 年产量大幅度下降是因为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1936 年基本恢复到下降之前的产量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另外,其他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从经济危机导致下降,后来政府采取经济干预措施(德国、日本军国主义政策)促使产量回升的角度归纳论题。论述要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该国国内和国际环境两个视角进行分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答案示例一论题:苏联粗钢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2 分)阐述:苏联模式的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抵御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苏联经济发展存在比例失调弊端。(10 分)示例二论题:美国粗钢产量呈现升降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2 分)阐述:一战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10 分)(“示例”仅作为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