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3)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45320260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3)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2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3)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3)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3)精选文档.ppt(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3)1本讲稿第一页,共十九页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2.太阳光谱:太阳光谱是连续的,且辐射特性与绝对黑体辐射特性近似;能量各波段所占比例不同,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部分约占太阳总辐射的84.62%;X射线、射线、远紫外、远红外及微波波段的总能量不到1%。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曲线与大气外的曲线不同,差异主要由大气引起。吸收:水、氧、臭氧、二氧化碳等;散射。太阳辐照度分布曲线2本讲稿第二页,共十九页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3本讲稿第三页,共十九页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

2、2.2、大气吸收、大气吸收1、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外大气层4本讲稿第四页,共十九页大气成分:两类:分子和其他微粒:分子:氮和氧占99%,臭氧、二氧化碳、水分子及其它(N2O,CH4,NH3等)约占1%;颗粒:烟、尘埃、雾、小水滴和气溶胶气溶胶。气溶胶是一种固体、液体的悬浮物,直径0.01-30m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作用:折射、反射、吸收、散射、透射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2、大气吸收、大气吸收5本讲稿第五页,共十九页严重影响传感器对电磁辐射的探测,导致太阳辐射强度衰减;吸收作用越强的波段,辐射强度衰减越大,甚至某些波段的电磁波完全不能通过大气。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

3、,形成了电磁波的某些吸收带。主要吸收带:水:0.94 m,1.13 m,1.38 m,1.86 m,2.5-3.0 m,3.24 m,5-7 m,7.13 m,24 m以上(微波);二氧化碳:2.8 m,4.3 m臭氧:0.2-0.32 m,0.6 m,9.6 m氧气:0.2 m,0.6 m,0.76 m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2、大气吸收、大气吸收6本讲稿第六页,共十九页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3、大气散射、大气散射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由于粒

4、子的散射作用使电磁波在原传播方向上的辐射强由于粒子的散射作用使电磁波在原传播方向上的辐射强度减弱,增加了向其它各方向的辐射度减弱,增加了向其它各方向的辐射三种散射类型:三种散射类型:瑞利散射瑞利散射 米氏散射米氏散射 无选择性散射无选择性散射7本讲稿第七页,共十九页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3、大气散射、大气散射1 瑞利散射(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由大气中原子、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和氧分子等引起,条件: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很多特点: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 I-4波长越长,散射越弱8本讲稿第八页,共十九页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瑞

5、利散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瑞利散射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紫外线是射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紫外线是红光散射的红光散射的3030倍,倍,0.40.4微米的蓝光是微米的蓝光是4 4微米红外微米红外线散射的线散射的1 1万倍。万倍。瑞利散射对可见光的影响较大,对红外辐射的影响瑞利散射对可见光的影响较大,对红外辐射的影响很小,对微波的影响可以不计。很小,对微波的影响可以不计。多波段中不使用蓝紫光的原因:多波段中不使用蓝紫光的原因: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3、大气散射、大气散射9本讲稿第九页,共十九页10本讲稿第十页,共十九页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6、2.2.3、大气散射、大气散射2、米氏散射(Mie scattering)大气中的微粒如烟、尘埃、小水滴及气溶胶等引起的散射,粒子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这种散射的强度受气候影响大。米氏散射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I-2且散射光的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的散射强度更强,方向性较明显云雾对红外线(0.76-15 m)的散射主要氏米氏散射云、雾的粒子大小与红外线的波长接近,所以云雾对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不可忽视。11本讲稿第十一页,共十九页3、无选择性散射(Non-selective scattering)发生在大气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散射的特点时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

7、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3、大气散射、大气散射12本讲稿第十二页,共十九页散射特征总结散射强度遵循的规律与波长密切相关。在大气状况相同时,同时会出现各种类型的散射。对于大气分子、原子引起的瑞利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波长超过1m 后,瑞利散射的影响大大减弱,而米氏散射的影响逐渐超过瑞利散射。大气中的云层、小雨滴等,由于直径较大,对不同波长产生不同散射作用。对于可见光而言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无选择散射越强。云雾对红外线(0.76-15 m)的散射主要氏米氏散射;对于微波而言,粒子的直径比微波波长小很多,则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

8、长,散射强度越小。在这一条件下,微波探测便可以发挥优越性,将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3、大气散射、大气散射13本讲稿第十三页,共十九页1、大气折射电磁波穿过大气层时,会产生传播方向改变,即折射现象。大气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离地面高度越大,空气越稀薄,折射率越小。地面接收的电磁波方向与实际太阳辐射方向偏离了一个角度,称为折射值。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4、大气窗口及透射分析、大气窗口及透射分析14本讲稿第十四页,共十九页2、大气的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取决于云量和云雾,且波段不同大气影响不同,削弱了电磁波强度2

9、.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4、大气窗口及透射分析、大气窗口及透射分析15本讲稿第十五页,共十九页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4、大气窗口及透射分析、大气窗口及透射分析3、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折射折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并不改变太阳辐射的强度。太阳辐射经过大气传输后,主要是反射、吸收和散射反射、吸收和散射的共同影响衰减了辐射强度,剩余部分即为透过透过部分。遥感传感器只能选择透过率较高的波段透过率较高的波段才有意义。16本讲稿第十六页,共十九页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4、大气窗口及透射分析

10、、大气窗口及透射分析3、大气窗口17本讲稿第十七页,共十九页0.3-1.3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这一波段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也是许多卫星传感器扫描成像的常用波段。比如,Landsat 卫星的TM的1-4波段,SPOT卫星的HRV波段等。1.5-1.8m,2.0-3.5m,即近、短波、中红外波段,在白天日照条件好的时候扫描成像常用这些波段,比如TM的5、7波段等用以探测植物含水量以及云、雪或用于地质制图等。3.5-5.5m,即中红外波段,物体的热辐射较强。这一区间除了地面物体反射光谱反射太阳辐射外,地面物体也有自身的发射能量。如NOAA卫星的 AVHRR传感器用3.55-3.93m探

11、测海面温度,获得昼夜云图。8-14m,即远红外波段。主要来自物体热辐射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测量探测目标的地物温度。0.8-2.5cm至更长,即微波波段,由于微波穿云透雾的能力,这一区间可以全天候工作。而且工作方式为主动遥感。其常用的波段为0.8cm,3cm,5cm,10cm等等,有时也可将该窗口扩展为0.05cm至300cm 波段。主要的大气窗口光谱段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4、大气窗口及透射分析、大气窗口及透射分析18本讲稿第十八页,共十九页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4、大气窗口及透射分析、大气窗口及透射分析4、大气透射的定量分析自学,不要求。19本讲稿第十九页,共十九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