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深刻复习资料DYG.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30608 上传时间:2021-09-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深刻复习资料DYG.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际贸易理论深刻复习资料DYG.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深刻复习资料DYG.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深刻复习资料DYG.doc(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际贸易主流理论的两个特点:第一,标榜自由贸易或是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国家,从过去至今都代表发达国家的利益,而贸易保护主义反映了后发和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但不能绝对理解,只能说是一个趋势。例外的是,今天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于发达国家(还有一部分来自面临激烈竞争的新兴经济体,这用什么理论来解释?)。第二,自由贸易是一种传承下来的思想,思想基础十分深厚(在斯密那里,一种系统的贸易理论在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相对而言,贸易保护主义一开始就表现为“应对措施”,而且是两败俱伤-现在有争议(在要素流动和知识技术普及和外溢的时代,不可能长期实行保护措施,只可能是应对)。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1,重商主义关于

2、国际贸易的思想观点“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的哲学基础(重视商业和工业-先商后工,从国际贸易-流通领域中获得国民财富)重商主义的信条顺差是国家强大富裕的条件(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进口大于出口,这种局面的出现必然导致国家日趋贫困-曼);财富就是货币(金银)、货币就是财富;政府应当倾全力促进出口并限制进口-(如果允许进口就必须对进口品征收重税-巴尔本);利用国家的力量建立工业等重商主义的立场鼓吹国家主义、国家至上,国家利益的获得必须在竞争中,通过损害他国利益得到对重商主义关于贸易观点的评价(对国家财富衡量标准的看法;重商主义是地道的国家控制所有的经济活动,是地道的经济民族主义。因为他们相信贸易中的利益是损害

3、他国利益为前提的-零和游戏。关于当今贸易顺差就是实行重商主义结果的看法-重商主义所讲的贸易顺差,主要指的是本国生产的产品出口)2,斯密的“绝对利益”(绝对成本或绝对优势Trade based on absolute advantage or cost)与重商主义不同之处说明两国交换是自愿的,且能获得共赢的结局。如果其中一国什么也得不到或者受损,它就必然选择放弃;把真正的财富与金银财宝混淆起来是错误的,财富应当以生产的财富多少衡量;通过贸易积累货币的想法枉费心机,货币流量调整机制将通过价格变动调整贸易数量,影响贸易差额,企图通过持续贸易顺差为本国积累金银的愿望难以实现;国家干预和限制贸易妨碍个人

4、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绝对优势的涵义及后果假定一国在某种商品生产上比另一国更有效率,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却不如后者,通过贸易,结果是两国都集中生产自己具有效率即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把这种产品的一部分用来交换,利用自己的绝对优势,弥补自己的绝对劣势。这样,两国的资源能够更好地配置在各自有效率的生产领域,经济总产出得以提高(只有2个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每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评论第一,贸易使参与者都得益(贸易互利性原理),虽然量上有别;第二,斯密通过这个理论,强烈地为“自由放任”辩护(取消外贸中的一切限制与特权,以自由竞争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框架已经形成);第三,贸易

5、保护的结果并非双赢或多赢,而是损害世界经济福利的。该理论服务于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利益,打击土地所有者利益。第四,在理论上的局限性(忽略了弱小国家在所有方面都不具备绝对优势、必须以同量工人在单位时间里的生产效率来算-劳动是单一的生产要素、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如何衡量,数据不足)。第五,该理论同斯密其他理论(贸易促进市场的扩大和世界性的专业分工)等联系。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涵义尽管两国中的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仍然可以通过交换使双方获益。该国可以从事绝对劣势较小部门的生产,然后出口,换回那些自己绝对劣势较大的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第一,两个表的区别。英国在两种商品上都具有绝对劣势

6、,但在布匹生产上有比较优势,交易也能发生,而且双方共赢(红利);第二,交换率不同对红利的影响(国内交换的比率与国际交换的比率)。 6W6C (U.S和U.K都得利)为什么?U.S在两种产品国内生产基础上的交换,是6W:4C,而与英国交换得到6C,红利2C;U.K在两种产品国内生产基础上的交换,是6W:12C,英国为了得到6W而放弃12C,这多出的就是英国的红利。第三,在的条件下,总红利为。交换率越接近:(美国国内的比率),美国得到的红利就越少,英国反之。而交换率越接近:,美国得到的红利就越大,英国反之。为什么?用货币表示比较优势因为人们在买东西时并不关心哪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在考虑质量差异的基

7、础上,主要依靠价格来判断哪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英国的例子虽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似乎不易出口,但由于劳动报酬低,仍然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假设美国的工资水平是6/小时,而6w/人工小时(美国),所以每蒲式耳小麦价格是Pw=1,另外,因为每人每小时生产4C,则Pc=1.5。再假设在同一时间里,英国的工资水平是1/小时,因为1W/小时人工,所以Pw=1,2c/小时人工,所以Pc=0.5。如果汇率是1=2,则Pw=1=2,Pc=0.5=1。结论第一,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先进国家的理论,这个特点十分鲜明,而绝对优势理论(斯密理论的不严谨之处-若要进行互利贸易,就要求每个国家至少在一种商品的生产

8、上成本最低,并因此向其贸易伙伴出口这种商品。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有商品都比他的贸易伙伴更有效率,情况又会怎样呢?)却不鲜明。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用发达国家自己相比-更多用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第二,比较优势理论未对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做出解释,因此从本质上是一种静态均衡理论。生产率是投入产出比,这个因素的变动是最常见的;也忽略了其他资源要素对生产和贸易的作用。第三,比较优势理论为现代自由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什么是比较优势,就是生产某种产品-使用资源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并不仅仅是劳动成本低-涉及比较优势内涵变化)。不必按照绝对优势,而可以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益。也就是说不论什么

9、国家,都有比较优势;自由贸易有助于深化在相对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贸易能够扩大两国各自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第四,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只强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能够通过自由贸易获益。而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贸易改变了各国国内的利益分配制度。可能出现多数人因贸易受损,而增加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况。李嘉图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经验检验MacDougall 1951年通过比较1937年英美25个独立行业的出口模式首次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检验。在25个行业中,美国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英国,所以美国在这些行业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美国的平均工资率是英国的2倍,所以在考虑货币因素后,美国

10、的劳动生产率高于英国2倍的行业才具有比较优势。下表分别列出美国的劳动生产率高出英国2倍以及不到2倍的行业。出口量指两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出口的数量,反映各自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份额。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设定了许多条件以求得问题的简化,以便说明国际贸易的最终原因。李嘉图以后的人对其理论的发展,开始都是根据更现实的贸易发展情况,从放松其假设条件开始的。新古典贸易理论更重视贸易利益研究,并采用边际分析方法,先进行局部静态分析,从一个封闭国家开始,推导各国相应的提供曲线并依此确定国际贸易均衡。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站在发达国家的立场上,过分强调自由贸易的好处,忽视不同国家的差异,尤

11、其没有注意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1,用机会成本理论来解释比较优势-哈伯勒又可称为“特定要素模型”假定一个国家可以生产2种产品,劳动可以在两个部门间配置(劳动可以流动,其他要素是特定的);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在“假设”上的一个矛盾,每个国家应当专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是现实世界并非完全专业化,如果两国都生产同种产品并向对方出口,他就无法解释;机会成本是什么?为了增加某种商品生产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和生产这些商品资源的数量。(在国际贸易中已经不存在劳动是唯一要素和同质的假设)关于特定要素模型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的发展第一,在劳动力以外还有其他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多为不可流动的“特定要素”。不像李嘉图

12、只有劳动力要素。当然,特定要素和可流动要素之间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第二,各部门的实际产量是由劳动力和特定要素共同决定的。由于劳动力(流动要素)是可变的,而特定要素相对不变,由此产生了流动要素的边际递减问题;(但流动要素也带来竞争,而特定要素却排斥竞争)第三,由于上述规律存在,各国劳动力不能无限制地转移到“比较优势”部门。一国必然存在比较优势和劣势的部门,所以,前者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受益,而后者却要受损。0不变成本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一国在最好技术条件下使用全部资源生产两种商品的组合(表) 美国 英国 小麦 布匹 小麦 布匹 180 0 60 0 150 20 50 20 120

13、40 40 40 90 60 30 60 60 80 20 80 30 100 10 100 0 120 0 1200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相对商品价格假设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假设一国既生产小麦又生产布匹,则小麦的机会成本就等于小麦相对于布匹的价格Pw/Pc美国:Pw/Pc=2/3 Pc/Pw=1.5英国:Pw/Pc=2 Pc/Pw=1/2相对商品价格低(或者说劳动生产率高)是两国各自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反映,并且提供了在贸易中都获益的基础-此概念十分重要。0贸易可能发生(但机会成本不变)下的情况(要画图!)新旧比较 说出问题,点不要标错美国最好都生产小麦180W,英国都生产布匹120C。但是,可能

14、的情况是,如果美国只需要70C,也就是说,它用70W同英国的70C交换之后,它的消费组合就达到E点(110W,70C),而英国可以消费E点(70W,50C)。所以,美国可以从贸易中得到20W,10C的红利-相比E点;英国更可得到30W和10C的红利-相比E点。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得自贸易的利益上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不存在贸易条件下的情况(虽然两国也生产两种以上的产品,其嗜好和消费考虑决定了他们的消费品组合-无差异曲线);由比较优势决定,在贸易发生的条件下,美国和英国都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交换(不可能把生产的单一产品都交换出去),可以得到红利(放弃1单位本国生产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

15、得到比本国的另一种产品更上算的外国同种产品);所以,两国都实行不完全的专业分工(并非生产单一产品)。Balassa的结论:劳动生产率与出口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个结论支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成本优势由劳动生产率高带来。(B-S模型中揭示的一个问题) 2,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机会成本递增下的国际贸易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两种商品生产组合的曲线凹向原点,表明为增加一种商品生产的数量必须放弃更多的另一种商品生产的量(与机会成本不变的曲线比)边际变动率MRT-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反映出追加某种商品生产的量要放弃比以前更多的其他商品生产的量,也就是说,该种

16、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为什么这条曲线比固定机会成本曲线更贴近现实,其原因何在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其含义是:当每个国家集中资源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时,就会引起机会成本递增的情况,分工进程当继续,直到两国相对商品价格趋于相等时,贸易才达到均衡。这时,两国都能实现比贸易前更高的消费水平生产可能性曲线与高一级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点的运动贸易条件下均衡价格的形成(假设切线为45)不完全分工的图形,说明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获利(3.5e The gains from Exchange and from Specialization,point A to point T

17、International Economics,P67)从交换和分工中带来的“红利”(trade triangle分析)需要解释下为什么得到贸易红利,需要画图3,利用资源禀赋和要素 互补的国际贸易理论这里要研究的是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是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补充和发展,H-O的要素禀赋学说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为什么进行国际贸易是各国存在着比较利益,其根源是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的差异,但是劳动成本差异的原因,他未予解释。现实中,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只能部分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而其他要素的拥有也对贸易有重大影响,这是H-O提出的理论。要素

18、强度、要素丰裕概念假如生产一单位的商品Y需要投入2单位资本和2单位劳动,这时的资本劳动比率K/L=1。同时该国生产一单位商品X需要投入1单位K和4单位L,则该商品的K/L=1/4。可以说,Y是资本密集型,X是劳动密集型。(注意:只要Y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X的资本劳动比率,就可以说是资本密集型,而不是K或者L的绝对量)用两种方法定义要素是否丰裕:实物方式(一国可用的全部资本和劳动量TK/TL)相对要素价格(一国资本的租金价格和劳动力时间价格之比PK/PL=r/w-资本利息/劳动时间价格)即一国可用的总资本量和总劳动量的比TK/TL大于另一国,该国就被认为是资本丰裕;用相对要素价格衡量,一国的资本租

19、金价格对劳动力时间价格PK/PL低于另一国,也说明其资本要素是充裕的;从实物方面考虑的仅仅是要素的供给,从相对要素价格方面的考虑则不仅是供给,还有需求;例外的情况。要素丰裕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H-O定理表述:一国应出口使用本国相对丰裕和廉价的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的是使用本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生产的商品。简言之,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应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相对资本密集型的商品。注意:要素丰裕或要素禀赋是决定一国比较优势和参与国际贸易的基础。H-O定理解释了比较优势而不仅停留在假设上。它要求在两国贸易之前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比较要素优势。这个优势-相对要素丰裕和相对商品价格(价格不同是因为要

20、素价格不同引起),转换为绝对要素(数量)和商品价格的绝对差,该绝对差引起国际贸易。对H-O理论的解释(用前述的曲线图和均衡框架)第一,由于两国都使用同样的生产技术(只有要素禀赋不同),消费偏好也相同(区别只是用不同的资源禀赋生产资本或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两国可以面对相同的无差异曲线;第二,贸易条件下新的均衡是如何产生的。在新的均衡点E上,Nation1出口的X商品数量等于Nation2进口该商品的数量。同样,Nation2出口Y商品的数量也等于Nation1进口的数量。如果相对价格PX/PYPB,Nation1就愿意出口更多的商品X,而Nation2当然不愿意在如此高价上购买那么多的Nat

21、ion1的X商品,供求关系决定PX/PY一定要降到PB点;第三,用点E和点A相比,Nation1的X较少,Y较多。但是Nation1获取的“红利”,主要体现在它是与新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因为贸易前它自己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无论如何到不了E点。也就是说,通过贸易的确给它带来新的消费组合。贸易使两国不完全的专业化生产和要素比较优势都得到发挥。要素价格均等化(H-O-S定理)(需要背)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虽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是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会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获得同样的利息,土地获得同样的地租。这是因为两国在实行分工和发生贸易之

22、后,各自经常大量使用本国丰裕的要素进行商品生产,从而使这类要素价格日趋上涨;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外国产品,将使本国这类要素价格不断降低。这样,国际贸易导致两国间工资差异和利息差异缩小,并使要素价格趋向均等。进一步推论,只要存在要素差别,就有国际贸易。但是贸易又使两国要素价格均等(问题,均衡时就不贸易了吗?新的差别比如运输费用等是怎样产生的,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国之间经济结构、发展水平的差异越来越显著,要素和过程都是变化的。按照Krugman的说法,当两国资本对劳动的相对供给或技术工人对非技术工人的相对供给相差很大时,当各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不同,当贸易的人为和自然壁垒发生时,就不会

23、使要素价格均等化)“比较优势陷阱”(比较利益陷阱)按照比较利益格局,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发展中国家相反但是这种贸易结构能否长期化,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否具有长远的国际竞争优势?从理论上看,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划分依据是什么-是从投入要素划分的(投入要素的变化和比较);即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也面临着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这个见解告戒人们不要用静止和僵化的观点看待比较利益理论,更不能拿不变的理论去制定本国对外贸易的长期战略 对H-O理论的经验验证 列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在1953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中,发现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要低

24、于其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与H-O要素禀赋论的结论不符。这一结论被称为悖论。使用了投入产出分析表(input-output table国民经济中的每项产品从要素投入到产成品的流程)对1947年美国用于生产每百万元价值的出口产品所需的生产要素和用于生产同样价值的进口品所需的生产要素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进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要多于出口品资本密集程度30%。这意味着,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与H-O理论相悖评价:列昂惕夫之谜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界碑,投入产出分析开辟了用统计数据全面检验贸易理论的道路;提出“谜”和对谜的检验。说明要素禀赋论已经不能对战后国际贸易的实际做

25、出有力的解释。科技和熟练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作用加强,不容再把它们看成不变的量,而是一个重要的变量;修正后的要素禀赋论,仍然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2、 对H-O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新理论1,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问题提出:H-O模型的第四个假设(两国规模收益不变,技术不变)。在规模收益变化的条件下,即使两国其他方面相同,也可以从贸易中得到好处,H-O模型无法对此做出解释;而且,按照资源禀赋优势出口,就不能解释为什么日本出口汽车,而美国出口飞机?中国在机电产品的出口上屡遭报复和指控的情况;规模收益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指要素投入增加引起产量成比例增加的情况。例

26、如,当全部投入增长1倍,产出增长超过1倍(原因归之于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一是能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效能;第二是能更好地利用外部的环境条件);(可能要画图)假定两国在各方面都完全相同(要素禀赋、技术水平、消费偏好等)的条件下,可以用同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和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规模收益递增的结果,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与边际收益递减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相反);在各方面都相同情况下,无贸易时两国的均衡数量和相对商品价格Px/Py =Pa(A);贸易发生的条件下,两国由于规模收益递增都得到红利,形成新的均衡(E)。E与A相比的结果:两国都多得20X、20Y。2,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27、理解下,不用生背)不完全竞争与完全竞争的区别:产品有无差别,产品的差别是现在大多数贸易行为产生的原因。这种贸易行为被称之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不同于过去讲的完全不同的产品交换(不同产业间的商品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产业内贸易兴起的原因,是利用大规模生产所带来优势的结果,也是保证单位产品低成本的关键所在。Krugman等人从1979年后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新思考 产品差别性与规模经济的联系,规模经济能扩大产品的差别性 在贸易发生的条件下,所有国家都能在相同程度上利用规模优势 工业化国家基于规模经济产业生产的产品贸易可能使所有要素所

28、有者都获得收益(欧盟国家的贸易是基于不同的品牌,不同的嗜好),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凭借劳动力价格优势获得收益从发展和全球化的角度看,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某种产品零部件的国际贸易巨增。诚如Lancaster所言,产业间贸易体现的是天然(自然)的比较优势,而产业内贸易反映的后天(获得性)的比较优势。3,基于技术差别的贸易 (波斯纳和维农的理论)波斯纳(Posner)构造的技术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 gap model)的主要含义是,作为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美国出口大量的高技术产品。然而,当国外生产厂商获得这些新技术后,最后就用新技术生产的新产品征服了外国市场甚至原来的技术出口国-美国的市场。这

29、是因为其劳动力价格低廉从而产品成本低的缘故。同时,美国将引进新产品和新的制造工艺一直到它也能出口这些新产品为止。 由于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引进,使革新型公司和国家获得在世界市场上暂时垄断的权力依赖于专利和版权(专利和版权有利于刺激发明和传播)。 该理论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技术差距规模的大小,技术能否有效扩散,也无法探讨技术差距产生的原因和弥补它的时间。维农(弗农,Vernon)的“产品周期”(Product Cycle Model)理论指产品所经历的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主要关注“新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为了解释美对外贸易的失败(进口的是高技术产品,而这曾是美的优势所在);新产品生命

30、周期的3个阶段(新产品、产品成熟化、产品标准化);该理论揭示了产品生命各阶段比较优势的变化(早期-创新国家生产和出口新产品;中期-发达国家而不仅是创新国家生产和出口这些新产品;后期-发展中国家成为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该理论和波斯纳技术差距论的分歧-后者强调在模仿过程中的时间延迟,而前者强调标准化过程,显然更有说服力后来,Vernon等人发现R&D支出与出口表现有强烈的对应关系。R&D的好处及支持技术差距论和产品周期论的关系产品生命周期图示4,加入运输成本、环保标准等 因素带来的国际贸易问题运输成本包括把所有的货物和服务从一国转运至他国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运费、装货费和卸货费、保险费等)同

31、类产品和服务加入国际贸易的条件-运输成本是否超过贸易前的价差。很多产品和服务不参加国际贸易 non-traded goods and services,就是因为其运输成本超过两国之间的价差,比如水泥和理发运输成本和产业(工业)区位资源导向(resources oriented)产业即靠近原材料产地的产业,如钢铁业、铝加工业等,因为运输成本高市场导向产业(market oriented)产品有利于在当地市场销售,不易运输,比如软饮料Footloose-流动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重量无所要求,同时又倾向于高附加值的产业,比如电脑装配,其条件就是当地的生产成本低廉-成本导向)关于当今运输成本上

32、升对一国发挥比较优势的影响(比如油价上升,比如养路费的收缴)(需要画图,左图为右图的特例,雷布任斯基定理)跨国企业的优势来源技术优势(技术、信息、知识、无形资产和诀窍等)和全球管理优势-波特和海默的观点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R&D与企业规模大小的正相关;大企业有可能在保护专利上付出较多,因此可能垄断程度较大;FDI和贸易壁垒、关税上升时的替代关系)把FDI置于市场潜力大,有巨额回报的国家与减少在本国投资风险相联系的论点,很有价值-全球网络优势国际要素流动国际要素流动的含义特定要素是指专属于某一产品生产的生产要素,它在短期内(不能得到调整)是不能流动的(比如专有设备、专门的技术人才和专有技术等,而

33、在长期内都可以调整)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劳动力、资金、技术和原材料等),与国际商品市场不同。显然这对于资源配置更为重要生产要素市场上涉及的问题更多,尤其是政治问题跨国公司是要素流动的载体。要素流动在其“内部市场”中的作用。显然,对跨国公司而言,要素的有效配置必须符合其全球目标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1,什么是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实行的政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既是一国总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组成,又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有机部分。3个要点: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要求实现一致的国家利益而不能部门分割,各搞一套不能不协调,贻误时机贸易政策必须反映一国面对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及

34、时做出调整2,对外贸易政策的内容对外贸易总政策侧重一个较长时期进出口商品政策根据总政策和经济结构、国内外市场状况而制定国别对外贸易政策根据上述制定的国别和地区政策3,制定外贸政策的目的保护本国市场;扩大本国出口市场;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竞争有序进行;积累资金和其他稀缺的生产要素等当今应该持有的新观念是:外贸已经被证明是开放的起点,它可以影响一系列问题,比如通过外贸引起投资和金融一体化,而且外贸对国家间的政治外交关系也具有辅助甚至决定性作用4,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基本上是2类,即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也有人根据李斯特List的主张分为3类:自由贸易、保护贸易和互惠贸易。3、 贸易政策工具

35、及分析关税的基本分析定义、形式和政策目标作为最简单的贸易政策,关税主要指对进口某种商品所征收的税款。(出口关税是不太常见的关税)从量关税指对每单位进口商品征收的固定税款,从价关税指按进口商品价值收取一定比例的税收。其优缺点分析(上图中间重要),支持自由贸易的观点和依据(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额外收益之一是规模经济额外收益之二是可以为企业家提供更多的学习和革新机会可以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使用-从自由贸易中得到的好处与发挥比较优势的相关性(如果密切,则说明资源的使用越合理)政治依据:从国家利益角度,从自由贸易中得到的收益大于从贸易保护中得到的收益。换句话说,限制自由贸易的代价很大

36、,反对自由贸易的社会福利依据赞成关税的贸易条件改善论。指在一个足够低的关税率条件下,贸易条件改善的收益会超过成本(关税是在政治市场中决定的,反对关税的集团-消费者,组织起来困难-搭便车;赞成关税的集团具有强有力的地位。经济状况脆弱时贸易保护就抬头)反对自由贸易的国内市场失灵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在任何一个市场上,只有当所有其他市场都能正常发挥作用时,自由放任才是最理想的政策。如果不是这种情况的话,政府干预造成的某一市场激励机制的扭曲就有可能通过抵消其他市场失灵的结果增加社会福利)思考题:,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的关系。,试论收入分配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实行出口补贴以后对纳税者造成的影响。(大题,需要画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