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doc 6).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196536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doc 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doc 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doc 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doc 6).doc(3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doc 6) 第一篇。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doc6)学知网(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学知网(www.china-),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课 程与服务。用途。 济时代,谁能够解决人才危机这一难题,谁就能牢牢控制制高点,从而稳操胜券。 3西方的人才掠夺愈演愈烈 3.1“托福一桩不耕耘、只收获的买卖 美国对全世界尖子人才的掠夺由来已久。美国人在经济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善于抢夺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最得意的“战利品”是它抢来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很快在

2、美国本土上开花结果,转化为现实财富。 对全世界的非英语国家,美国人设置了一个被人称为“教育成果收割器”的“托福”考试。只要你能考出连美国青年也望尘莫及的成绩,美国人就给你提供一笔“奖学金”,让你到美国去留学。 一个尖子人才的成长十分不易,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需要20年的漫长岁月。在这期间,各国政府投入了巨额的教育经费。家长们更是省吃俭用,不惜血本。只要孩子能成才,把几十年的家庭积累全花掉也在所不惜。美国人无需考虑你“前期培养”的艰辛,只是巧妙地设置一个“托福”考试(而且须考生自己付学费,自己交考试费),再加上一笔助学金,就把全世界的尖子人才连同凝结在他身上的巨大教育投入一起收购走了。

3、据美国外国留学生协会统计,1998年,在美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有40多万人,这些最具创造力的青年有相当一部分会在美国落地生根,成为美国的财富。难怪有人说,“托福”是美国人经营的一桩最合算的买卖。 3.2政府人才争夺战的急先锋 飞速发展的信息革命加剧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西方各国政府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 美国首先在移民政策上做文章。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将特殊人才移民(h1-b)名额从原来的6.5万人提高到11.5万人。1999年6月初,当年的11.5万h1-b指标已被用完。美国许多高科技公司纷纷要求政府增加h1-b名额。鉴于此,来自德

4、克萨斯州的联邦参议员格拉姆计划向美国国会提出“经济增长新劳工法案”,提议将h1-b名额从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如果格拉姆的法案通过,就意味着美国每年将从世界各地掠夺20万高科技人才。而有资格申请h1-b的人员,一般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998年,中国毕业研究生为4.7万人,即使其中有2万人从事高科技研究和开发,也仅为美国每年所能引进人才的十分之一,且不说其中不少人行将被“二次收割”。 日本也不甘落后,迅即在世界各地展开“抢人”作业部署。日本科技厅的报告称,为了提升高科技竞争实力,在21世纪初,日本的外籍研究员将达到30。 新加坡提出要采取“最大限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政策。对于企业引进

5、的国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政府财政将给予补贴。 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近年来都大大放宽了技术人才移民的政策5 43 2。 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学知网(www.china-),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课 程与服务。用途。 3.3跨国公司把“抢人”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 寡头企业的抢人作业正象它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样,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随着全球性人才短缺危机的加剧,寡头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也日趋白热化。为了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许多企业“感情”、“事业”、“工资”、“福利”、“股权”多管齐下,可谓用心良苦。 跨国公司深感仅靠人力资源部门聘用人才力度已远远不

6、够,对于顶尖人才的引进,多由企业巨头亲自操作。如对于微软看中的大学毕业生,通常由比尔盖茨亲自打电话商谈。 一些跨国公司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人才挽留办公室,专门从事稳定人才的工作。有些公司甚至在其雇员跳槽半年之后仍会打电话询问他们“离开公司的真正原因”或对“新工作的感觉”,竭力争取跳槽的人再回来工作。 跨国公司通过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中推行“本土化战略”,而把“抢人”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如朗讯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通过其在中国的分公司或研究机构,公开地大规模地汲取中国的科技精英。199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的45名硕士研究生,几乎全部被外企挖走。 7 6 4我国由于人才流

7、失蒙受的巨大损失 对于中国尖子学生的流向,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一流的学生去美国; 二流的学生去外企; 三流的学生下岗学外语。 1997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45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3;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5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4.5。1998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0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3.6;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79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4。我国许多著名高校,每年都有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近年来,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自费出国留学的也有增无已。还有一些中青年科技人员,所在单位工作环境、条件不理想,联系到较为理想的单位却被原

8、单位卡住不放,办不了调动手续,最后只好通过技术移民的方式一走了之。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30多万人出国留学,目前回到中国来的尚不足10万人,有20多万尖子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滞留未归。而通过各种渠道移民出去的人数可能会更多,且技术移民能够回国的更是微乎其微。 王选院士赴美考察归来后说。“美国硅谷集中了一大批中国工程师,人们说,硅谷的公司中没有美国人并不稀奇,而没有中国人的高科技公司则是罕见的。”据统计,华人约占美国硅谷科技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多为技术部门的骨干。在新成立的硅谷高科技公司中,华人所占的比例则高达三分之二。 硅谷的技术骨干,不少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北大和清华

9、校办企业里工作的青年感受最深,他们与去到硅谷的同学,昨日是校友,今日却成了竞争对手,分别代表着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利益。 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8学知网(www.china-),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课 程与服务。用途。 大批拔尖人才流向国外和外企的直接后果,是国内中青年拔尖人才极度匮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科技队伍的整体质量。我们自身的培养能力十分有限,造就的拔尖人才本就不足,根本无法承受被掠夺、大量流失的重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沈士团院士指出。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引起整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的现代化将受到极大影响。今天,是我们的人才预警系统向全中国发出严重的紧

10、急警报的时候了。” 5积极应对国际竞争 5.1努力为尖子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全球人才争夺战的战鼓隆隆,我们回避不了这场残酷的竞争。随着加入wto日期的日益迫近,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经济全面开放的情况下,处于一个开放型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不可能靠构筑国际人才流动壁垒、限制人才外流来遏制我们的人才流失。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努力为尖子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让那些在国内或国有企业工作的尖子人才也能得到与在国外或外企工作一样的优厚待遇。这才是吸引和保护人才的根本途径。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的民族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让那些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先富起来。

11、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等的实施,为我国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开了先河,突破了传统的人才价值观。近一段时间,报纸及互联网上的“特聘广告大战”此起彼伏,热闹非凡,“重金求贤”已成时尚。许多高校借“长江计划”的东风,推出自己的特聘岗位和吸引人才的各种措施,一批外籍学者应聘上岗,不少华人学者也开始纷纷回流,改善了我国的高层人才结构。 应当指出的是,我国推出的这些吸引人才的计划,大都是数以百计、千计,与美国数以万计、数十万计的计划不可比拟。而且过于强调“择优录用,宁缺勿滥”,令许多饱学之士自叹不如,望而却步。 5.2唤起企业抢夺人才的热情 在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基本上是政府行

12、为,企业界的积极性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面临着愈演愈烈的全球人才争夺战,政府当然应率先冲锋陷阵,任最后刺刀见红,在战场上撕杀,还要靠企业。 美国的人才引进,主要靠企业参与。而且引进的高科技人才中,80以上在企业工作。政府可以给你发绿卡,但不能指令企业雇用你,更不能强迫企业给你高待遇。高薪揽才,那是企业家的事。如1999年1月,微软在北京设立“中国研究院”,一次挖走我国几十位拔尖人才,完全是企业行为。 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能够领导我们的民族工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正如清华大学余寿文副校长所说,我们需要一大批能够拿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同时更需要一大批能够成功运用

13、现有科技成果,促进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向集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9学知网(www.china-),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课 程与服务。用途。 约型转变的创业型人才。世界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籍以抵御西方国家新的“炮舰政策”,支撑起我们的民族工业的脊梁。 令人振奋的是,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有的企业在媒体上打出广告,以十几万、几十万元的年薪招聘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就要给名教授世界一流水平的薪水;要办成能够跻身世界前列的跨国公司,就要让名企业家和顶尖工程技术人才拿世界一流的工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 5.3撤除樊篱,让人才

14、自由流动 据调查,我们的科技人员,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仅占50左右,有些单位甚至不足30。许多人被一个档案袋长期套牢,陷于“欲干不成,欲罢不忍,欲走不能”的无奈境地。在一些人心思走的单位里,有些领导者面对人才外流的压力,考虑的不是如何理顺人心,如何为科技人员创造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条件,而是想方设法制订“管、卡、压”的措施或办法。其实,时至今日,“管、卡、压”所能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且不说私企和外企用人,根本不要档案,不少国有企事业单位,对于急需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若原单位不放档案,也开始采取“重新建档,工龄连续计算”的变通办法。 在一个全球化的人力资本市场正在逐步形成的新形势下,我国彻底改革

15、现行的人事制度已成燃眉之急。撤除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樊篱,让人才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增值,自主选择其安身立命的岗位,心情舒畅地施展聪明才智,是避免人才向国外流失的有效举措10。 6结束语 知识经济使人才成为最为宝贵的稀缺资源。未来财富一书的作者迈耶断言,杰出人才很快会像股票一样公开上市,一批匡世奇才被“包装”后会炒出天价。 一切负责的领导者都应当百倍珍惜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人才资源,靠“事业”、“情感”、“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努力做到人得其所,才尽其用,这才是打赢人才争夺战的最佳对策。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8/99).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6、 2刘微.新世纪: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教育报,1999.6.25 3徐德清.美国扩大引进人才,中国应有相应举措.科学时报,1999.7.20 4李健.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3):3537 5李捷、莫昕玮、陈劲.中国高技术人才素质能力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3):46486 冯之浚.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3):49507 张酉水.科研人才培养、使用与队伍建设探讨.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11):29378 赵彦云.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经济研究,1997(2):611 9刘思峰等.发挥科技人

17、员在“科技兴豫”中的骨干作用.科技日报,1989.9.28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学知网(www.china-),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课 程与服务。用途。 10刘思峰,杨岭.区域经济评估、预警、调控.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globalcrisisfortalentandcountermeasuresofchina liusi-feng(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 nautics,nanjing210016) abstracttheknowledg

18、eeconomyistalentseconomy.intheeraofknowledge-driveneconomy,theglobalfightfortalentsisacruelcompetitionhardtoavoid.theglobaltalentsshortagecrisisandthepolicyofwesterncountriesforrobbingtalentshavebeendiscussedinthispaper.somecountermeasureswhichcouldadoptedbyourcountryhaveputforward. keywords theknow

19、ledgeeconomyrobbingtalentscountermeasures 学知网推荐:企业培训 管理培训 研修班 总裁研修班 营销管理研修班 房地产研修班 清华大学总裁班 企业管理研修班 北京大学总裁班 工商管理研修班 在职博士 在职硕士 海量管理资料下载,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严禁用作商业用途。 第二篇: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论文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论文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论文 摘要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性人才争夺战是一场回避不了的残酷竞争。本文讨论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和西方国家的人才掠夺政策,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关键词知识经济人才掠夺对

20、策 1引言 经济繁荣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单位,得才而兴,失才而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高素质、高智力的优秀人才尤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质上,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人才短缺的严重危机。 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软件技术人才的缺口已达40多万,其中美国缺少19万人。据美国劳动部估计,19982021年,美国每年需要9.5万名电脑专家、系统分析师和程序编制员。这些职位的空缺已经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

21、损失。 据欧洲信息技术观察组织预测,今后五年内,欧洲需要增加50万到200万名it人才。 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的“造血”功能不强,同时又不得不承受人才流失的巨大压力。因此,发展中国家人才短缺的危机更为严重。 在我国,不少重点高校由于缺乏新一代优秀学术带头人,许多传统优势学科正在失去昔日的风采。一些有抱负、有责任心的领导者由于学科梯队后继乏人而忧心忡忡。作为人才摇篮的高等学校尚且如此,企业界的人才荒更不待言。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资金投入自然要向西部倾斜。有资源、有资金,西部大开发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人才。当那些习惯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囿于传统思维方式的人热衷于

22、跑资金、跑项目时,另一些反应灵敏的领导者却已开始筹划如何延揽人才,可谓计高一筹。 知识经济既然是人才经济,人才短缺就必然成为与知识经济共生的永恒话题。在知识经济时代,谁能够解决人才危机这一难题,谁就能牢牢控制制高点,从而稳操胜券。 3西方的人才掠夺愈演愈烈 3.1“托福一桩不耕耘、只收获的买卖 美国对全世界尖子人才的掠夺由来已久。美国人在经济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善于抢夺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最得意的“战利品”是它抢来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很快在美国本土上开花结果,转化为现实财富。 对全世界的非英语国家,美国人设置了一个被人称为“教育成果收割器”

23、的“托福”考试。只要你能考出连美国青年也望尘莫及的成绩,美国人就给你提供一笔“奖学金”,让你到美国去留学。 一个尖子人才的成长十分不易,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需要20年的漫长岁月。在这期间,各国政府投入了巨额的教育经费。家长们更是省吃俭用,不惜血本。只要孩子能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论文 成才,把几十年的家庭积累全花掉也在所不惜。美国人无需考虑你“前期培养”的艰辛,只是巧妙地设置一个“托福”考试(而且须考生自己付学费,自己交考试费),再加上一笔助学金,就把全世界的尖子人才连同凝结在他身上的巨大教育投入一起收购走了。 据美国外国留学生协会统计,1998年,在美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有40多

24、万人,这些最具创造力的青年有相当一部分会在美国落地生根,成为美国的财富。难怪有人说,“托福”是美国人经营的一桩最合算的买卖。 3.2政府人才争夺战的急先锋 飞速发展的信息革命加剧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西方各国政府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 美国首先在移民政策上做文章。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将特殊人才移民(h1-b)名额从原来的6.5万人提高到11.5万人。1999年6月初,当年的11.5万h1-b指标已被用完。美国许多高科技公司纷纷要求政府增加h1-b名额。鉴于此,来自德克萨斯州的联邦参议员格拉姆计划向美国国会提出“经济增长新劳工法案”,

25、提议将h1-b名额从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如果格拉姆的法案通过,就意味着美国每年将从世界各地掠夺20万高科技人才。而有资格申请h1-b的人员,一般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998年,中国毕业研究生为4.7万人,即使其中有2万人从事高科技研究和开发,也仅为美国每年所能引进人才的十分之一,且不说其中不少人行将被“二次收割”。 日本也不甘落后,迅即在世界各地展开“抢人”作业部署。日本科技厅的报告称,为了提升高科技竞争实力,在21世纪初,日本的外籍研究员将达到30。 新加坡提出要采取“最大限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政策。对于企业引进的国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政府财政将给予补贴。 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

26、、新西兰等许多国家,近年来都大大放宽了技术人才移民的政策5 43 2。 3.3跨国公司把“抢人”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 寡头企业的抢人作业正象它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样,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随着全球性人才短缺危机的加剧,寡头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也日趋白热化。为了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许多企业“感情”、“事业”、“工资”、“福利”、“股权”多管齐下,可谓用心良苦。 跨国公司深感仅靠人力资源部门聘用人才力度已远远不够,对于顶尖人才的引进,多由企业巨头亲自操作。如对于微软看中的大学毕业生,通常由比尔盖茨亲自打电话商谈。 一些跨国公司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人才挽留办公室,专门从事稳定人才的工作。有些公司甚至在其雇员跳槽

27、半年之后仍会打电话询问他们“离开公司的真正原因”或对“新工作的感觉”,竭力争取跳槽的人再回来工作。 跨国公司通过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中推行“本土化战略”,而把“抢人”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如朗讯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通过其在中国的分公司或研究机构,公开地大规模地汲取中国的科技精英。199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的45名硕士研究生,几乎全部被外企挖走。 7 6 4我国由于人才流失蒙受的巨大损失 对于中国尖子学生的流向,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 一流的学生去美国; 二流的学生去外企;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论文 三流的学生下岗学外语。 1997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

28、为45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3;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5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4.5。1998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0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3.6;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79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4。我国许多著名高校,每年都有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近年来,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自费出国留学的也有增无已。还有一些中青年科技人员,所在单位工作环境、条件不理想,联系到较为理想的单位却被原单位卡住不放,办不了调动手续,最后只好通过技术移民的方式一走了之。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30多万人出国留学,目前回到中国来的尚不足10万人,有20多万尖子

29、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滞留未归。而通过各种渠道移民出去的人数可能会更多,且技术移民能够回国的更是微乎其微。 王选院士赴美考察归来后说。“美国硅谷集中了一大批中国工程师,人们说,硅谷的公司中没有美国人并不稀奇,而没有中国人的高科技公司则是罕见的。”据统计,华人约占美国硅谷科技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多为技术部门的骨干。在新成立的硅谷高科技公司中,华人所占的比例则高达三分之二。 硅谷的技术骨干,不少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北大和清华校办企业里工作的青年感受最深,他们与去到硅谷的同学,昨日是校友,今日却成了竞争对手,分别代表着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利益。 大批拔尖人才流向国外和外企的直接后果,是国内中青年

30、拔尖人才极度匮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科技队伍的整体质量。我们自身的培养能力十分有限,造就的拔尖人才本就不足,根本无法承受被掠夺、大量流失的重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沈士团院士指出。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引起整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的现代化将受到极大影响。今天,是我们的人才预警系统向全中国发出严重的紧急警报的时候了。” 85积极应对国际竞争 5.1努力为尖子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全球人才争夺战的战鼓隆隆,我们回避不了这场残酷的竞争。随着加入wto日期的日益迫近,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经济全面开放的情况下,处于一个开放型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不可能靠构筑国际人才流动壁垒、限制人才

31、外流来遏制我们的人才流失。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努力为尖子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让那些在国内或国有企业工作的尖子人才也能得到与在国外或外企工作一样的优厚待遇。这才是吸引和保护人才的根本途径。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的民族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让那些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先富起来。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等的实施,为我国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开了先河,突破了传统的人才价值观。近一段时间,报纸及互联网上的“特聘广告大战”此起彼伏,热闹非凡,“重金求贤”已成时尚。许多高校借“长江计划”的东风,推出自己的特聘岗位和吸引人才的各种措施,一批外籍学者应聘上岗,不少

32、华人学者也开始纷纷回流,改善了我国的高层人才结构。 应当指出的是,我国推出的这些吸引人才的计划,大都是数以百计、千计,与美国数以万计、数十万计的计划不可比拟。而且过于强调“择优录用,宁缺勿滥”,令许多饱学之士自叹不如,望而却步。 9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论文 5.2唤起企业抢夺人才的热情 在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基本上是政府行为,企业界的积极性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面临着愈演愈烈的全球人才争夺战,政府当然应率先冲锋陷阵,任最后刺刀见红,在战场上撕杀,还要靠企业。 美国的人才引进,主要靠企业参与。而且引进的高科技人才中,80以上在企业工作。政府可以给你发绿卡,但不能指令企业雇用你,更不能强迫

33、企业给你高待遇。高薪揽才,那是企业家的事。如1999年1月,微软在北京设立“中国研究院”,一次挖走我国几十位拔尖人才,完全是企业行为。 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能够领导我们的民族工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正如清华大学余寿文副校长所说,我们需要一大批能够拿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同时更需要一大批能够成功运用现有科技成果,促进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创业型人才。世界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我国籍以抵御西方国家新的“炮舰政策”,支撑起我们的民族工业的脊梁。 令人振奋的是,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行动,有的企业在媒体上打出广告,以十几万、几十万元的年薪招聘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工程

34、技术人才。要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就要给名教授世界一流水平的薪水;要办成能够跻身世界前列的跨国公司,就要让名企业家和顶尖工程技术人才拿世界一流的工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 5.3撤除樊篱,让人才自由流动 据调查,我们的科技人员,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仅占50左右,有些单位甚至不足30。许多人被一个档案袋长期套牢,陷于“欲干不成,欲罢不忍,欲走不能”的无奈境地。在一些人心思走的单位里,有些领导者面对人才外流的压力,考虑的不是如何理顺人心,如何为科技人员创造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条件,而是想方设法制订“管、卡、压”的措施或办法。其实,时至今日,“管、卡、压”所能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且不说私企和外

35、企用人,根本不要档案,不少国有企事业单位,对于急需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若原单位不放档案,也开始采取“重新建档,工龄连续计算”的变通办法。 在一个全球化的人力资本市场正在逐步形成的新形势下,我国彻底改革现行的人事制度已成燃眉之急。撤除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樊篱,让人才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增值,自主选择其安身立命的岗位,心情舒畅地施展聪明才智,是避免人才向国外流失的有效举措10。 6结束语 知识经济使人才成为最为宝贵的稀缺资源。未来财富一书的作者迈耶断言,杰出人才很快会像股票一样公开上市,一批匡世奇才被“包装”后会炒出天价。 一切负责的领导者都应当百倍珍惜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人才资源,

36、靠“事业”、“情感”、“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努力做到人得其所,才尽其用,这才是打赢人才争夺战的最佳对策。 全球性人才危机与我国的对策论文 第三篇:浅谈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浅谈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内容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受到影响,中国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与经过、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 金融危机经济影响对策 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与经过 全球性金融危机人称金融风暴,广义上是形容因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狭义上是指本次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次级贷款是指那些

37、放贷给信用级别较低和收入证明缺失的借款人的贷款,因而存在较高违约风险。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由于风险较大,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较高,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利润,把“次级贷款”门槛降得很低。在追逐利益的动机下,美国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攀升。美国是一个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不但国民大手大脚借债消费,而且国家也鼓励大规模负债和超前消费,同时银行监管能力与银行金融创新程度的不匹配监管制度和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加之中介机构的作梗,推动了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导致的与次级债相关的损失,金融机构纷纷出现严重亏损,就是所谓的次贷危机

38、阶段;紧接着次贷危机升级为债务危机,产生了“骨牌效应”,引发了衍生证券跌价,优质债、信用卡债、企业债等全面债务偿还危机,经济出现恶性循环,进入了债务危机阶段;由于心理恐慌和信用缺失的传导,次贷危机向着全面信贷危机演变并恶化,经整个金融链条的不断扩散和升级,促成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这是信贷危机阶段;此后美国金融机构把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捆包成金融衍生产品推销给全球投资者,使本应的一个区域内发生的房贷危机,快速地经多渠道向国际市场输出,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和蔓延,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另外多国与美国大型金融机构盘根错节,欧洲、亚洲等诸多国家金融机构受到巨大冲击,使美国的金融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发

39、展,进入了全球性金融风暴阶段。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尽管次贷危机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欧美,但它可能通过其广泛的投资者、衍生品及影响市场预期和实体经济等多渠道向其他地区乃至全球蔓延,美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增长的风险也增大,因而应该更加清醒地看待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境外投资市场风险增大。 (1)经营不景气而蒙受损失; (2)在次贷危机背景下,为寻求资金安全,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向美国国债,美元资产组合和资产定价势必重新调整,这给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带来巨大风险; (3)一些走出去的企业与美国本土企业合资或合作因危机影响将导致一定的利润缩减; (4)华尔街金融

40、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美国经济衰退,抑制美国市场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业增长。 (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股市和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其一,这几年通过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股市,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外资产组合调整和对中国新兴市场的重估,欧美投机性资金会调整风险高收益大的投资取向,撤资回国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其二,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向好、投资回报率高、美元降息、人民币加息及持续升值等因素,我国及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游资的安全避风港,加速热钱流入,阻碍央行抑制流动性过剩,将进一步推高股市和房市价格,促使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加剧,潜伏了金融危机隐患

41、。上述因素均加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我国的汇率制度受到挑战。 美国经济下滑对就需要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目前人民币与美元息差缩小、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热钱流入加快、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使我国处于加息与否、急速升值与稳步小幅升值之间的两难抉择,这使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受到严峻的挑战。 (四)我国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大。 (1)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蔓延,美国投行有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计划,出现了抛售在华房地产资产的现象,呈现了潜在的流动性危机,这让低迷的我国房市雪上加霜。 (2)金融危机使人们的心理预警增强,打击购房者的购房信心,市场的观望气氛更加浓郁。 (3)我国房地产

42、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假按揭和假资产收入证明时有出现,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随着央行近年多次加息,按揭贷款步入违约的高风险期。 (4)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在减少,上市融资的方式也随着股市下跌而破灭,房地产融资的两个主要渠道均受到阻碍,加之二次购房受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提高等等政策,房地产资金供应紧张。 (5)此次金融危机会挤压掉中国房地产自身的泡沫,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所面临的风险。 (五)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通过外贸渠道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1)对出口的影响。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尤其是美国占我国出

43、口贸易中的50%,美国国内需求下降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在国内消费乏力的情况下,出现产能过剩和供给过度的问题,而政府必将采取宏观 调控措施来限制产能,容易导致通货紧缩,另一方面,出口受抑也增加了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连环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进口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均使用美元标价,美元贬值造成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如石油、农产品、能源等价格持续上涨,降低企业利润空间,引发通货膨胀,对以进出口加工为特点的我国企业盈利构成极大压力。 三、应对之策略 根据上述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对之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加强金融监管,规避境外投资的风险 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

44、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风险管理;调整投资结构,发展综合经营,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把对外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坚持自主是基础,要在自主的基础上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趋利避害,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应与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稳妥推进海外扩张,通过资产的在各区域的合理分布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规避或降低总体风险;稳步推进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为各行业创造应对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 美国的金融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能源和资源价格在经济低迷和

45、衰退的影响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我国可以利用世界能源和资源价格走低,这一有利时机促进经济发展。 (二)调整外汇储备战略 调整与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江率制度,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改美元资产为主为多种货币资产共存,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购买海外石油及其他稀缺资源,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尽可能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次核心技术、先进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以鼓励“藏汇于民”。 (三)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我国的监管部门应设立房地产等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危机升级后的处理措施,以避免危机发生或有效应对危机。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

46、实行严格的贷款审核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推进资产证券化,增加融资渠道,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同时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四)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 (1)扩大就业,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我国人力资源总量比较大,既决定了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也决定了我国比较大的就业压力。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符合我国的资源和要素供给特点,有利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并不排斥技术密集的产业,许多高技术产业,如计算机软件、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也是劳动密集产业,我们应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就业率,进而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扩大内需,用国内的消费来消化“过剩”的产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