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038592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创新设计】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设计】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创新设计】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3-1-2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现象: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选项比较项目现象现象A反射弧的完整性不完整完整B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可以不要一定需要C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少多D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多少解析现象属于非条件反射,现象属于条件反射,二者均有完整的反射弧;现象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且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较多,因是同一效应,故参与的肌细胞数相同。答案BC2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若在B、E两处的细胞

2、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电流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D处时将会使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两次偏转B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若C处缺乏递质受体,则D处将无法得到从C处传来的信息D刺激B处时相应部位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BC解析刺激D处时,兴奋只能传导到E处,而不能传递到B处,因此电流表的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处是突触结构,兴奋传递过程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上一个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只有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将信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因此B处受到刺激后,可以向A处和C处传导。答案A3当条件反射建立之后,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可

3、引起同样的反应,这说明()A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结构基础相同B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可以发生改变的C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性质是相同的D无关刺激已经转化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解析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在大脑皮层上建立了一个新的联系,这样,“无关刺激”就转化成为“条件刺激”,通过这个联系,条件刺激就可以引起条件反射。例如,每次给狗喂食物,狗就流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现在每次喂食物之前给一次铃声,这样多次结合之后,只给铃声狗就流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这是因为无关刺激(铃声)已经转化成了非条件刺激的信号,即成了条件刺激。这时只给铃声与喂食物

4、效果相同,即条件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可引起同样的反应。答案D4将灵敏电位计的两极如下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图中acdb,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刺激后电位计指针偏转的情况及b处内表面的电位变化是 ()A先左后右,再向右;负正负B先右后左,再向左;正负正C先右后左,再向右再向左;正负正负正D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负正负正负解析由于电极分别置于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刺激前,a处外表面为正,b处内表面为负,指针向右偏转,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后,两处电位发生反转,a处外表面为负,b处内表面为正,指针

5、向左偏转,之后恢复初始状态;当c处的刺激通过突触传到b处后,b处内表面再次变为正,与a处外表面电位差变小,指针再次向左偏转。答案D5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图甲中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解析图甲为突触的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X为传入神经元,c为突触结构,a、b为传出神经元上的两个点。若b受损,刺激a,兴奋不能传导到肌肉,肌肉不能收缩,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也不能传到大脑,不能形成感觉,故C项错误。答

6、案C6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通道蛋白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解析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中K外流,导致膜外正电荷较多,膜内负电荷较多(即外正内负),从而在膜的内外形成电位差,产生静息电位。K的外流与Na通道蛋白无关,故A项正确。答案A7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有赖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B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C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解析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这体现了

7、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受体特异性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由于突触小体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那么同一突触后膜上必然相应地存在多种受体;从递质作用的性质来看,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则同一突触小体中的递质若都是兴奋性的,可能起协调作用,促进兴奋加强,若既有兴奋性递质,又有抑制性递质,可能起拮抗作用,完成兴奋的传递功能。答案A8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解析ab段为去极化过程,Na顺浓度梯

8、度内流,方式为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项错误;bc段Na继续内流,B项错误;cd段为复极化过程,K外流即由高浓度流向低浓度,该过程不消耗能量,C项正确;de段K继续外流,D项错误。答案C9下图是闰绍细胞(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调节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抑制自身的活动B闰绍细胞兴奋时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的兴奋性C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是一种负反馈调节D闰绍细胞通过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解析由于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会抑制运动神经元2和运动神经元1,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可使运动神经元1由

9、兴奋状态恢复为抑制状态。能够迅速调整神经元的状态,属于一种负反馈调节,从而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是内负外正,闰绍细胞通过递质使运动神经元1的兴奋性受到抑制,但并不刺激其产生动作电位。答案D10下丘脑存在饱中枢和摄食中枢。现用电刺激某动物下丘脑的某一区域,该动物表现出拒食行为;刺激下丘脑另一区域,该动物表现出多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区域是摄食中枢,区域是饱中枢 B如果区域损毁,将会引起多食和肥胖C如果区域损毁,将会引起厌食 D下丘脑是摄食活动的调节中枢解析区域兴奋时,动物会拒绝进食,说明区域是饱中枢,能够使动物感觉不到饥饿,如果此区域受损,动物将会一直处于饥饿状态,大量进食,

10、导致肥胖。同理,可对区域的作用进行分析。答案A11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课时边听讲边记笔记B听到老师提问后举手C某位打瞌睡同学的大腿被同桌用牙签刺了一下后猛的一抖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解析A、C、D是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C是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不参与。答案C12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A B C D解析跑步是一项复杂的生理活动,是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作用下,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完成的。答案D二、非选择题13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1)发生反射时,神

11、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_神经传到突触前膜,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_,释放神经递质(Ach);Ach与Ach受体结合后,肌膜发生_,引起肌肉收缩。(2)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作抗原,使_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导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导致_转换过程受阻。(3)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可采用胸腺切除法,目的是抑制_发育成T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从而抑制_免疫的应答。解析(1)反射弧传导过程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为反射弧的效应器,所以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兴奋引起肌肉收缩,神经

12、递质释放时由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胞吐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肌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引起肌肉收缩。(2)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受抗原刺激而增殖并分化成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后,造成神经递质不能与肌膜上的Ach受体结合,阻断了突触后膜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产生自身免疫病。(3)骨髓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T细胞。当T细胞产生受阻时,淋巴因子不能产生,体液免疫受到抑制,可达到治疗目的。答案(1)传出融合电位变化(2)B细胞化学信号向电信号(3)造血干细胞体液14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

13、布的神经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1)GA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_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位于图中_上的GABA受体结合。该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某种_离子内流,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上述过程除了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外,还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的功能。如果用电生理微电泳方法将GABA溶液施加到离体神经细胞旁,可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从而进一步证明GABA是一种_性的神经递质。(2)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

14、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_,从而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3)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结构是_,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从而可_(填“缩短”或“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产生麻醉效果。解析GABA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因而内流的是阴离子,也说明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与作用的过程说明了细胞膜有信息交流的功能。氨基丁酸转氨酶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

15、低,突触后膜长时间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可治疗癫痫病。从放大图可看出,麻醉剂分子嵌入的结构是GABA受体,它可延长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从而产生麻醉效果。答案(1)突触小泡突触后膜阴信息交流抑制(2)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3)GABA受体延长15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为_,虚线所围成的部分属于反射弧中的_。(2)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屈肌反射活动。将药物放在X处,刺激Y,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Z,刺激Y,肌肉不收缩。该实验结果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兴奋在_有阻断作用。(3)如果在Y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计,给予X点一个强刺激,X点处神经纤维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电流计指针发生_次偏转。兴奋在神经细胞间只能单向传递,能否利用题中已有条件设计实验证明?请简要说明设计思路:_。答案(1)效应器神经中枢(2)细胞间的传递(或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或突触上的传递)(3)由负变正0将电流计置于Y处,刺激X点指针不偏转,将电流计置于X处,刺激Y点指针偏转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