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行业月度投资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983789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零部件行业月度投资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汽车零部件行业月度投资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零部件行业月度投资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零部件行业月度投资分析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0页 共30页汽车零部件行业投资月度分析报告(2008年第2期)目 录汽车产业趋势分析3一、2007年汽车市场分析31、2007年汽车产销现状32、2007年汽车行业利润分析43、2007年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5二、2007年全国汽车进出口分析61、2007年汽车进口分析62、2007年汽车出口分析7三、汽车产业战略分析9汽车零部件产业战略分析11一、汽车零部件市场现状分析111、产业总体利润在下降112、市场整合力度加大123、本土企业投资缓慢12二、汽车零部件企业战略分析131、走出去战略132、技术战略143、规模化战略

2、144、管理战略14三、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模式分析151、彻底脱离母体模式152、专业化模式153、合资模式154、依靠技术创新模式165、战略联盟模式16深度研究:汽车减振器17一、2008年中国汽车减振器行业研究报告内容简介17二、2008年中国汽车减振器行业研究报告目录17深度研究:汽车散热器21一、2008年中国汽车散热器行业研究报告内容简介21二、2008年中国汽车散热器行业研究报告目录21汽车零部件行业投资月度报告介绍25欢迎成为西杰会员262008年最新汽车零部件行业报告27关于西杰优盛28汽车产业趋势分析一、2007年汽车市场分析 1、2007年汽车产销现状2007年中国汽车产

3、销首次突破800万辆,达到88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超过20,继续保持全球第二大新车市场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2008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考虑到钢材等原材料涨价、进口车价格坚挺等因素,2008年国内汽车价格下降的幅度会减弱,价格将趋于稳定。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在零部件、自主品牌、结构性产能过剩、新能源车的推广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表 2007-2008年汽车分类别产销情况汇总指标名称生产量(辆)销售量(辆)2007年2006年同比增长%2007年2006年同比增长%汽车总计8882456727971822.028791528721552521.84乘用车总计63

4、81116523302921.946297538517541921.68基本型乘用车4797688386939123.994726617382832023.46MPV22473319471015.4222574519109018.14SUV36006023811351.2135736623810650.09交叉型乘用车9986359308157.299878109179037.62商用车总计2501340204668922.212493990204010622.25客车24202219533323.924749019102229.56货车1522605131814015.51151637513

5、1731215.11半挂牵引车1780409101595.621777769266091.86客车非完整车辆101983982883.76101990978844.19货车非完整车辆45669034391332.7945035934122831.98私人购车比例不断增加是2007年乘用车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乘用车市场已经进入私人需求为主的阶段。紧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经济发达的二、三级城市的汽车市场也开始迅速启动。二、三级市场,地广人多,消费潜力十分巨大。许多汽车厂家已经盯上了这个巨大的市场,在不放弃大城市的同时,努力开拓二、三级城市汽车市场。汽车市场在私人消费的拉动下

6、,将在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08年我国汽车消费仍将继续两位数的增长,产销或可突破千万辆大关。2007年有两大热点,即油价上涨和法定节假日调整,就直接或间接地对车市产生了影响,并且或多或少的将继续影响着2008年的车市。根据国外市场经验,如果油价短时间内大幅度上涨,对汽车市场的冲击会很大。例如美国1974年石油危机时,油价上涨达两倍,对当时美国车市的打击非常明显。而我国2007年11月1日油价调整的幅度并不大,汽、柴油零售价每升仅约提高0.4元和0.46元。按私家车每个月行驶10001200公里,平均百公里油耗10升计算,每个月油费上涨50元左右,这在车辆的总使用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小,甚至

7、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这次油价上涨对汽车销售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对未来不确定的国际油价和受美国经济的影响,中国汽车业难保不出现震荡。2、2007年汽车行业利润分析07年汽车行业利润增长最快。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29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7%,增幅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39个工业行业全部实现盈利。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68.7%,名列增幅榜的首位。而化工行业增长51.5%,煤炭行业增长49.1%,钢铁行业增长47.2%,电力行业增长39.0%,均低于汽车行业的利润增长。07年1-11月汽车行业实现利润1309亿元,远高于39个工业行业的588亿元的效益平均值,

8、达到行业平均值的2.23倍。汽车行业效益的高基数和高增长成为07年全国工业行业的超级亮点。汽车行业利润成为中国工业中最大的亮点,增长速度最快,从06年的44%增长到07年的69%,成为39个工业子行业的第一。但07年汽车工业的销量增速为21.8%,相对于06年的25.3%下滑明显。商用车和乘用车的同步高增长是决定因素。商用车企业的07年销量高增长决定了企业效益的大幅增长。06年商用车行业的销量增长仅为14%,而07年达到22.3%,商用车增速的大幅提升决定了效益的高增长。而且由于市场形势的较好决定了各商用车企业的效益均提升较大。这为汽车行业的效益提升奠定较强的基础。根据资料,1-11月国有汽车

9、企业的效益从3.2亿元跃升到37亿元,成为汽车整车行业中的盈利第二大户。尤其是重卡等车型的旺销带动了企业效益的超高速增长。一汽集团的效益达到123亿元也有商用车效益大幅提升的贡献。汽车配件行业的高增长高贡献较大。07年汽车行业走势较好,汽车配件行业的效益也进一步改善。随着汽车行业的产品和技术升级,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产品档次提升,效益改善。从跟踪看,1-11月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效益增长达到69%,高于整车行业的效益增长,而且利润总额已经逼近汽车的整车行业,仅差70亿元,达到整车行业的87%。在汽车零部件行业中外资企业的效益高增长成为亮点,其效益增长达到105%。也就是汽车行业的产品技术提升为零部件行

10、业,尤其是外资零部件企业创造巨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每一次的技术标准升级都是外资零部件企业的兴奋点,国内零部件企业利润总量低、增速较慢。因此内资企业必须学习外资企业掌控中国国家政策的高超水平,为自己创造合理的政策空间和市场机会。我们的标准政策跟随某些国家的后尘,必然带来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劣势地位。利润表现就是好的例子。轿车行业的规模效益进一步体现。中国汽车已经进入规模扩张时代。轿车行业的高速增长带来产能的充分利用。随着05年43%、06年37%、07年23%的高速增长,轿车生产企业的产能利用进一步充分,新建的产能大部分即将投产,而前期的产能已经几乎满负荷,因此轿车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国产

11、化率提高确保降价与利润的平衡。从各乘用车企业公布的国产化率看,07年末部分合资企业的整车国产化率最高可达90%以上。同时,超过90%的合资企业新上市的车型起步国产化率超过40%。估计2007年年末,合资企业的平均国产化率达到了80%左右。近两年的主流合资企业的国产化率以每年3%-5%的速度提升,能够化解降价的大部分压力。私车消费升级趋势贡献更大利润。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档次越来越高,需求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直接的结果就是平均购车价格越来越高,当年的夏利为主的私车主体在前两年已经演变为捷达、凯越,而07年已经到了10几万的卡罗拉、思域、速腾、福克斯等,而且新CRV出现短期供不应求的现象。

12、SUV等行业的高增长是巨大的利润增长源。SUV的价格远高于同档次轿车,而且没有明显的厂家促销行为,因此利润贡献巨大。尤其是SUV企业属于严重分化状态,部分企业利润高速增长,而其他企业销量严重下滑,亏损幅度变化大,但利润减少的较少。新势力企业的高速增长形成新增量。轿车行业逐步进入充分竞争的时代,利润逐步回落。但由于不同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同,其利润结果截然不同。07年的日系企业高速增长带来效益的高增长。根据个人判断,07年的效益冠军可能是广州丰田这个07年销售17万台的企业,其效益估计达到50亿元以上。日系企业的低成本高获利能力和所处的高价位市场使其效益增长更加突出。售后服务的利润持续增加。随着合资

13、企业车型的保有量大幅增长,其售后服务的利润也在高速增长。目前部分合资企业4S店的销售利润已经很低,而服务利润已经完全能够支撑整个网点的运行。而经销店的利润是整车企业售后利润的缩影,保有量的快速增长确保企业配件等收入的巨额利润。自主品牌的盈利能力改善。自主品牌利润来源渠道的改善。在自主品牌07年市场份额逐步下滑的背景下,自主品牌不断开拓海外市场,海外市场成为利润的较大贡献者,尤其是俄罗斯、乌克兰、委内瑞拉等市场的快速开拓,规模效益体现,出口退税等贡献利润较大。奇瑞等自主品牌的出口结构也在快速升级,高端产品的价格优势更加明显,利润也相应较大。3、2007年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平

14、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系列突出问题亟须应对和解决。零部件产业仍然掣肘整车发展。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还处于较低层次,重复分散、集中度低、配套单一。大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只为一个整车厂配套,不能形成规模生产,不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8月底,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近6000家,其中,80%以上的销售额在一亿元以下,年营业收入在一亿元以上的只有130家,50万元以下的却高达2700家,集中度低,生产成本高,无序竞争严重,行业整体效益低下。自主品牌竞争能力有待提高。与国外成熟的造车业相比,我国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整体上呈现出数量众多却规

15、模有限的局面。几年前汽车业的准入门槛之低和利润之高吸引了诸多的国内企业参与,目前轿车自主品牌有40个左右,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溢价能力低,其利润率基本上都低于乘用车企的平均利润率。另外,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和系统的品牌规划,在品牌相关指标中与合资品牌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散、乱、差”局面短时难改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汽车整车企业有130多家。2006年,前10大汽车企业销量占总量的84%以上,其余120多家企业总销量不到120万辆,绝大多数汽车整车企业年销量不到万辆,最少的只有几十辆。国产汽车品牌已超过80个,而汽车业最发达的美国也只有47个本土品牌。美国乘用车制造商只有15

16、家,而我国已经达到了50多家。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看,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企业已经不能单独存在,年产销200万辆的企业也将面临重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缓慢。汽车工业是一个重要的能源消耗型行业,节能减排是世界各大汽车集团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要保证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得下大力气推动节能、环保、安全、资源节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二、2007年全国汽车进出口分析 2007年,全国汽车商品累计进出口总值为668.78亿美元。其中,进口总值259.82亿美元,同比增长24.45%;出口总值408.96亿美元,同比增长45.31%。1、2007年汽车进口分析汽车进口保持较快增长, 2007年,

17、汽车累计进口量达到31.42万辆,同比增长37.80%,进口量净增8.62万辆;累计进口金额达到106.80亿美元,同比增长41.40%,与上年同期相比,进口金额净增31.27亿美元,占全部汽车商品进口总额的41%。从2007年汽车主要进口品种来看,轿车和越野车进口与上年同期相比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别达到13.99万辆和14.2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5.13%和64.91%。小型客车进口1.91万辆,同比下降5.29%。2007年,上述三个品种共进口30.12万辆,占汽车进口总量的96%。轿车进口呈平稳增长 来自德国的进口车仍占最大比重。2007年,轿车累计进口13.99万辆,同比增长25.1

18、3%,占汽车进口总量的45%;累计进口金额50.10亿美元,同比增长25.41%,占汽车进口总额的47%。在主要轿车进口品种中,与上年相比,2.5升及以上系列同比增长比较明显,其中2.53升系列进口4.46万辆,同比增长3.36%,进口金额14.88亿美元,同比增长30.79%;排量大于3升系列进口4.85万辆,同比增长47.25%,进口金额24.74亿美元,同比增长26.39%。2007年,上述两大系列共进口9.31万辆,占轿车进口总量的67%,进口金额39.62亿美元,占轿车进口总额的79%。2007年,从轿车主要进口国家来看,从德国进口车市场占有率依旧稳居第一,达到6.38万辆,占轿车进

19、口总量的46%;从日本和美国进口车分列二、三位,分别进口2.97万辆和1.80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从美国进口车不但数量明显增加且市场占有率也有所提升。2007年,上述三国共进口轿车11.15万辆,约占轿车进口总量的80%。越野车进口呈高速增长 各主导品种市场表现均较为活跃。2007年,越野车进口需求再度高涨,累计进口14.22万辆,同比增长64.91%,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34.2个百分点;进口金额43.74亿美元,同比增长72.30%,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32.8个百分点。2007年,1.52.5升系列越野车进口2.08万辆,同比增长1.3倍;2.53升系列越野车进口4.46万辆,同比

20、增长27.79%;排量大于3升系列越野车进口6.98万辆,同比增长71.39%。2007年,上述三大系列越野车共进口13.52万辆,占越野车进口总量的95%。另外,柴油越野车各品种总体表现也较为突出,其中1.52.5升系列越野车进口4476辆,同比增长近3倍;排量大于2.5L系列越野车进口1140辆,同比增长2.5倍。在越野车主要进口国家中,来自日本的进口车占有率仍然最高,共进口6.68万辆,占越野车进口总量的47%;来自韩国和美国进口车继续位居第二和第三位,分别进口2.87万辆和1.57万辆。2007年,上述三国共进口11.12万辆,占越野车进口总量的78%。发动机、零部件等商品进口金额稳定

21、增长 累计进口总额超过150亿美元。2007年,在统计的发动机、零部件等进口商品中,除其他汽车相关商品进口金额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外,发动机,汽车零件、附件和车身,汽车、摩托车轮胎等三大类汽车进口商品与上年同期相比均保持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发动机进口15.33亿美元,同比增长24.69%;汽车零件、附件和车身进口12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45%;汽车、摩托车轮胎进口2.05亿美元,同比增长5.37%;其他汽车相关商品进口7.27亿美元,同比下降7.22%。2007年,上述四大类汽车商品共进口152.86亿美元,占汽车商品进口总额的59%。在发动机主要品种中,排量大于3L系列增幅最为迅猛

22、,2007年,该系列进口1.92万台,同比增长2.4倍,进口金额1.06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两倍。此外,与上年同期相比,一些汽车零部件商品进口表现也依然出色,其中安全气囊、驱动桥和减振器等商品进口金额同比增幅均超过100%。2007年,上述三类商品进口金额分别达到3.35亿美元、1.38亿美元和2.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倍、2.5倍和2.2倍。来自进口金额前十国的累计进口额超过230亿美元。2007年,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金额所占比重依然最大,据统计,进口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8个,累计进口金额253.85亿美元,占汽车商品进口总额的98%。其中,进口金额位居前十位的国家

23、依次是:日本、德国、韩国、美国、英国、法国、斯洛伐克、匈牙利、瑞典和墨西哥,进口金额分别达到88.33亿美元、72.23亿美元、25.40亿美元、20.44亿美元、7.14美元、6.77亿美元、5.80亿美元、5.71亿美元、4.23亿美元和2.7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韩国、法国进口金额略有下降,其他国家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增幅比较明显;另外从排名变化来看,前四位国家排名与上年相比没有变化,英国超过法国位居第五,瑞典由第七位下滑至第九位,墨西哥由第九位滑至第十位,匈牙利则由第十位升至第八位,相比较而言,斯洛伐克表现最为出色,由去年的第十三位升至第七,台湾则退出前十名的行列。

24、2007年,上述十个国家进口金额超过230亿美元,达到238.81亿美元,占汽车商品进口总额的92%。2、2007年汽车出口分析汽车累计出口再创历史新高。2007年,汽车出口总体延续了上年高速增长势头,其中出口量超过60万辆,达到61.27万辆,同比增长78.95%;出口金额超过70亿美元,达到7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出口量及出口金额再创历史新高。在统计的十大类主要汽车出口品种中,除汽车底盘、其他载人机动车、未列名载人机动车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外,其他品种均呈快速增长。其中载货车出口总量依旧名列第一,共出口24.77万辆,同比增长59.28%; 2007年,轿车累计出口18.86万辆

25、,同比增长1倍多。客车和越野车出口也继续保持迅猛增长,分别出口8.51万辆和2.5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倍和2.2倍。此外,牵引车、自卸车和专用车出口表现也比较突出,分别出口1.58万辆、.26万辆和1.0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倍、63.65%和1.3倍。摩托车出口同比增幅有所放缓,累计出口超过940万辆。2007年,与上年相比,摩托车出口总体呈稳定增长但同比增幅有所回落,其中出口超过940万辆,达到945.99万辆,同比增长10.29%,与上年相比增幅回落8.4个百分点;出口金额36.57亿美元,同比增长20.14%,与上年相比增幅回落15.2个百分点。在摩托车出口主要品种中,50m

26、l排量100ml和500ml以上品种同比呈一定下降,其他品种依然保持不同程度增长;从出口总量来看,100ml排量125ml系列继续占据最大比重,2007年该系列出口超过400万辆,达到404.77万辆,同比增长13.21%,占摩托车出口总量的43%;出口金额16.42亿美元,同比增长21.18%,占摩托车出口总额的45%;此外,排量50ml系列出口也超过200万辆,达到203.31万辆,同比增长7.28%,占摩托车出口总量的21%;出口金额接近7亿美元,同比增长46.58%,占摩托车出口总额的19%。相比较而言,150ml排量200ml系列在摩托车出口品种中同比增幅最为显著,2007年,该系列

27、出口32.35万辆,同比增长83.65%,高于摩托车出口总体增幅73.4个百分点;出口金额1.71亿美元,同比增长86.41%,高于摩托车出口总体增幅66.3个百分点。发动机、零部件等商品出口金额较快增长,累计出口金额接近300亿美元。与上年相比,2007年发动机,汽车零件、附件及车身,汽车、摩托车轮胎和其他汽车相关商品等四大类汽车出口商品依旧呈现快速增长势头,累计出口金额分别达到11.85亿美元、155.94亿美元、62.43亿美元和64.7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3.41%、35.38%、36.83%和37.80%。2007年,上述四大类汽车商品共出口金额294.97亿美元,占汽车商品出口

28、总额的72%。在发动机主要出口品种中,除排量超过3L系列出口金额同比有所下降外,其他品种均呈不同程度增长,其中13升、排量250毫升及以下两大系列出口金额所占比重仍旧最大。2007年上述两大系列出口金额分别达到4.31亿美元和4.45亿美元,分别占发动机出口总额的36%和38%。还需要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关键汽车零部件出口表现也较为出色,其中减振器、变速箱、安全气囊装置和驱动桥等商品出口金额均超过1亿美元,分别达到3.66亿美元、2.62亿美元、1.92亿美元和1.2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倍、2.2倍、1.1倍和1.7倍。汽车出口贸易依然活跃出口前十国累计金额超过220亿美元。2007年,

29、汽车出口贸易总体表现依然活跃,在统计的近220余个出口国家和地区中,累计出口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共有53个,累计出口金额376.89亿美元,占汽车商品出口总额的92%。其中出口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德国、伊朗、荷兰、英国、加拿大和阿联酋,出口金额分别达到89.72亿美元、36.35亿美元、18.50亿美元、16.80亿美元、12.04亿美元、10.64亿美元、10.26亿美元、9.33亿美元、8.85亿美元和8.0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1.98%、24.34%、250%、48.16%、58.53%、79.97%、26.29%、87.51%、10.89%

30、和50.20%三、汽车产业战略分析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最为重要且紧急的任务,就是构建一个安全并且足以支持后续发展的市场结构战略,并且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战略重组。具体到企业来说,有两大核心任务:第一,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市场份额,获得生存所需要的资金与品牌;第二,以现有市场为基础,构建更强的竞争优势,进攻更高的细分市场,并最终获得稳定的市场位置与持续生存的品牌忠诚。无论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还是对于每个汽车企业,都需要建立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才可能解决上述的问题。在过去几年之间,中国现有汽车企业(集团)已经分为四类:依托合资企业控制中高端市场的大型企业集团;控制微型车并且持续向中低端市场发展的传统企业集

31、团;控制商务车积极考虑乘用车的商用车发展集团;紧紧依靠有限汽车生存的新型轿车集团。这四类汽车企业(集团)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自的市场中都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是也都面临战略市场突破和资产的重新组合的问题。具有中高端市场的大型企业集团,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利润,但是由于是合资企业占据了高端市场,导致中国企业,依托高端市场或者合资企业,进行中低档车型的技术研发,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说,一汽大众在奥迪和捷达两个品牌当中,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把捷达这个品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在中国本土市场具有绝对领导地位的战略当中,受到巨大的局限,由于技术研发、车型改进方面的不足而受到新三样的打压。相反

32、,像哈飞、华晨等一批品牌,都推出了能够在技术质量和水平同捷达竞争的产品,这就是一个大型合资企业集团受到的局限性。其实,一汽集团其实完全可以在八到十万这一档次的汽车市场当中,推出一个类似于北京现代伊兰特这样档次的汽车,但是由于受到合资企业的局限性,加之,没有前瞻性的战略性的投资,这个目标到目前为止,还受到了一定的局限。第二汽车企业集团,控制微型车目前处于中低档市场的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营销战略与手段的创新上。这类企业实际上都已经取得了轿车的资格,并且开发了轿车,但是由于在战略营销和手段上,还没有摆脱轻型车的思路和内容,尤其是在品牌塑造和品牌价值宣传上,受制于微型车品牌形象的拖累,无法塑造轿车

33、品牌形象,目前,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拥有微型车的汽车集团的轿车销售,是普遍低于单一搞轿车的汽车企业,这说明,在销售思路和营销模式体系上,微型车加轿车的产业集团还没有,真正的构建出一个以轿车为导向的营销体系和营销模式。控制商用车的汽车集团,正在积极向轿车方向发展。从发展战略角度上讲,这支力量更为强大,因为商用车从来是跨国公司并不擅长的领域,所以商用车领先型品牌可以获得虽然量不大但是非常稳定的利润。所以他们进入乘用车市场后,可以持续高投入的背景之下,高起点地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有可能实现异军突起的突破。目前,江淮汽车,北汽福田,都在积极考虑进军乘用车,而这个产业集团,能不能

34、够在乘用车市场当中,借助品牌策略,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赢得市场的稳定支持,则决定这个企业集团最终能够在中国整个产集团当中,处于什么位置和状态。单一的轿车集团,现在最大的问题要实现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品牌形象的转变。这些轿车集团必须依托自己已经拥有的购买者,逐渐地拉升自己的品牌形象,要率先推出创新性的高档产品,使自己的优势性价比,能够被消费者普遍承认。因此,在这个领域当中,创新性的技术、突出一点的价值创新、高的感知价值,是这些企业需要考虑的战略问题。汽车零部件产业战略分析一、汽车零部件市场现状分析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中国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目前,全球汽车行业都在削减成本以提升市场占有率,国内整

35、车制造商的自主开发与创新需要强大的零部件体系作为支撑。国内近几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处于一个全球瞩目的快速扩张阶段,仅在2002年至2006年的5年时间里,中国零部件产业中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从150多家增长到500多家,5年里增长了3.3倍。销售额从1000多亿元,增长了3.2倍,形成了3296亿元的销售规模。1、产业总体利润在下降汽车零部件行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的扩大,产业竞争者快速进入,使总体的利润率被逐渐摊薄,年销售额2亿元以上企业的利润率,从 2002年的10.7下降到了2006年的6.9。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扩大的速度没有竞争者进入的速度快,“烙饼”虽然大了,分食的人也更多了

36、。另外还有著名的“汉堡包效应”,整车的零部件采购价格下压是一方面,电力原材料以及劳动力涨价是另一方面,但人工成本增加不失为一件好事,中国零部件竞争力的获得,不能过多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力可能带来一个缓冲,但最终还得靠技术实力打拼。提升规模、细分垄断、重视研发成为中国零部件市场趋势。在过去的五年间,在中国零部件市场上唱主角的仍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例如业内的龙头企业万向集团,每年以50亿的数量级提升销售规模。透过数据可以发现,销售额前50名的大企业(一类)相比小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他们抵御“汉堡包效应”的能力更强,产品线更丰富,应对市场变化时有更灵活的回旋余地。从大的方向看,规模小一个

37、量级利润率就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一些。前几年常说的“企业要做大做强” 就是指的这个关系。但是行业里还有大量“隐形冠军”,他们往往不为业外所知,规模也不算大,但是在细分领域有绝对的市场占有率,属于“先做强后做大”的一类。在企业的研发投资方面,现在的企业和过去不同,能够在过去5-6年间挺过来的企业都已经修炼成家。大企业的利润相对丰厚,早已经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从销售收入前50的企业来看,他们的研发费用已经占到总销售收入的3,这个水平已经达到了35的世界平均水平。在未来的零部件一级配套市场,不联合开发肯定是做不下去的,不从概念设计开始就参与到整车研发中,就无法总体测试,更别提配

38、套、研发投资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能为零部件厂换来跨越式发展的机会。汽车电子领域利润丰厚,现在基本被外资垄断,但本土企业还有切入的机会。另外,低成本车、零部件的低成本制造、减量化是新的增长点,需要重新开发,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形势。目前汽车零部件的出口处在持续增长阶段,但客观的说主要是贡献了销售额。国内企业由于出口品的附加值比较低,目前的出口增长并没有相应提高企业的利润率,但是出口市场的开辟、经验的积累对企业未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2、市场整合力度加大整合来自外部的压力。整车价格持续下降、能源材料持续涨价、整车带动的利益格局重新划分、关税降低和取消国产化率政策等等,将导致零部件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

39、步压缩,这就对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汽车零部件需要得到支持的不再是大型企业,而是大量中型企业,从所有制方面看主要是国有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大概有1500-2000家左右,销售规模在 5000万元至2亿元之间,多数是二级和三级的配套商、非上市公司。这个是产业变局的主要动荡空间,也孕育着最大的机遇。对于处于产业中间地带的企业来说,市场成长毕竟有限,面临成长的烦恼。在未来的三级配套体系中能否保持自己的地位,竞争态势水涨船高,不进则退。现在必须要考虑是主动整合别人,还是被别人整合,亦或是被市场淘汰。所以一定要重视资本的力量,与资本共舞。现在的资本流动条件好多了,企业改制大

40、多已经完成,资本市场可选择的工具更多了,从这个角度考虑,现在动手操作是有好处的,因为很多案例在以前是很难操作的。在产业和企业大规模重组的时期,也是对资本需求最为旺盛的时期,缺乏有效的股权融资渠道,已成为产业升级、优势企业做强做大的一个障碍。国际水平的竞争环境无疑非常残酷,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主导下,整合更加频繁,已扩展到在全球配置资源,“整合”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工具。仅在2007年7月,私募基金Cerberus已完成收购一家整车企业克莱斯勒、两家汽车金融公司通用汽车金融和克莱斯勒汽车金融公司、三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阿帕卢萨管理公司收购了德尔福的大部分股权。德国大陆集团114亿欧元并购西门子

41、威迪欧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并购案。法国私募基金公司PAI也向法雷奥公司提出了收购意向。国际的整合规模拿威迪欧来举例,威迪欧一个并购的交易额,可以抵得上中国零部件市场总共4000亿元产值的1/4。国外的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平台上经常上演整合大戏,和资本尤其是私募基金的参与有很大关系。10个超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比整车制造的平均利润率高,所以它们纷纷在中国投资,因为中国的确是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参与整合的过程,万向、华翔、福耀等,都在积极谋局海外并购,从生产经营向资本经营阶段转变。比如,今年1月华翔集团出资340万英镑 100收购麦格纳集团旗

42、下一家85年历史的英国劳伦斯内饰件公司,成为凯迪拉克、标致雪铁龙以及萨博的OEM供应商。6月,天津汽车模具公司获赛富成长等基金6000万元风险投资,推动其2008在国内A股上市。8月,中国万得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从OTCBB到纳斯达克上市,该公司是国内汽车发电机起动机行业处于主导地位的供应商。3、本土企业投资缓慢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稳定的盈利性。在过去10年间,世界大型整车企业的平均利润率约为4.7,而10个超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6.4,零部件制造的盈利性好于汽车制造业。而中国销售前50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平均利润率是6.9。同时,汽车零部件行业还具有成长性。2006年中国整车与零部件规模

43、相比为10.68,按照国际汽车产业组织的理论,整车与零部件规模的比例应达到11.7左右,因此,中国市场成长空间巨大,是全球吸引投资最多的国家。此外,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面临着大量新兴的发展机遇。整车厂商加速零件采购本土化的进程,同时全球采购为本土零部件厂商提供的出口机遇。自主整车的销售和出口为自主零部件企业提供了在国际舞台施展拳脚的机会,包括汽车电子领域、节能环保领域,还有燃料电池、电动、混合动力车的新兴市场。中国农村公路近年来将有4500亿元的投资,这为商用车、农用车配件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目前的状况是大量本土企业的投资严重不足。从近几年汽车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看,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

44、比例的30左右。在国外汽车生产发达国家,整车与零部件的投资比例一般为11.111.7,中国零部件工业作为汽车整车的基础,投资明显不足。究其历史原因主要是企业分属国资、地方、航天、兵工等不同部门管理,往往在地方又是税源,整合尤其是并购有很大难度。以前凭借劳动力投入密集的发展方式,中国的“经济产量”与国外的“经济产量”相比要小得多,规模小也可以生存。现在不管愿不愿意,必然往资本密集型扩展路线上走了,这是中国零部件产业良性循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步骤。汽车零部件企业传统的融资渠道是银行,企业间和民间借贷、改制时发行职工股等渠道的规模比较小,与国外相比工具非常单一。目前很多企业对新出现的私募股权投资基

45、金的了解不够,对其程序的要求,如投资范围、投资决策流程、运作模式、投资偏好还不清楚。投融资双向的了解都不够,造成资金引进还无法呈规模地运做。这时就需要有专业的投资咨询公司来服务于优秀的零部件企业,也服务于海内外投资机构。在大量本土企业处于整合或被整合的前夜,相信会有一批具有前瞻意识的资本,与一批具有前瞻意识的中国企业家结缘,从而主导新的产业格局。二、汽车零部件企业战略分析做大做强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必须全面提升竞争力,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应该提升竞争力,注重几大战略。1、走出去战略当前国际正面临新一轮汽车产业转移,实现由本土生产、区域生产转向全球生产,形成一批新的产业集群。据统计,跨国公司到2007

46、年年底前计划在低成本国家采购500亿美元的零部件,其中70%的企业瞄准了中国企业,中国零部件企业要利用已形成的基础,加快零部件基地建设,满足国际OEM及售后服务市场的需求;零部件出口要由以售后配件市场为主向配件市场和OEM配套并重转变。中国零部件出口必须坚持本土化生产的大方向,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逐步减轻和摆脱整车企业和国外企业的影响和控制,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2、技术战略当前,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质量上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硬件建设未跟上,造成本土零部件质量低下,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加大投入。首先,本土零部件企业自身要想办法筹措资金,加大数控化、现代

47、化设备的投入,在硬件设施建设上确保能达到用户满意的要求。其次,要借助政府及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依靠政府的扶植强化硬件建设。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方面加强了力度,如全国科学大会、2006年的“两会”都强势传出了把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发展自主品牌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高度,一系列政策即将出台,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尽快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实现规模经营和多品种配套。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要发挥比较优势,在独具特色的单项产品上尽快形成竞争能力、尽快形成多个汽车零部件细分领域的小型巨人企业,加快进入世界主要OEM供应商的步伐,树立

48、起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标志型企业。3、规模化战略汽车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作为一个有实力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必须达到产业的规模经济,才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和降价空间,给消费者提供很好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面对市场竞争,零部件行业要加快产业兼并重组步伐,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水平。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积极探索企业联盟的发展模式,零部件企业依托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参与同步开发。国内零部件企业应以技术、服务、成本为核心,着力形成零部件企业适度的规模化、有特色的专业化和低成本的综合竞争实力,发展高新技术、电子技术零部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配套,积极开展与有国际优势的零部件公司的合作,民营企业可以积极参与零部件产业的结构调整,兼并重组国内经营发展困难但基础较好的零部件企业,在本土化进程中站稳脚跟,寻求新的发展。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