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940653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如何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1页 共21页韩 山 师 范 学 院学 生 毕 业 论 文(2006届)题目(中文) 如何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 (英文) How to break the village fetter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系别: 政 法 学 院 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 20021711 姓名: 柳森辉 学号: 2002171130 指导教师: 于喜繁副教授 韩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制诚 信 声 明我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2、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如何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 【摘 要】:近年来,农村经济一直停滞不前,农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明显提高,甚至有所下降,阻碍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本文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农村经济;滞缓;主要原因;农村现代化; 建议【Summary】: In recent years, the rural economy continuously bogged down, farmers living standard c

3、ould not obtain the distinct enhancement, even had the drop, has hindered the countryside modernization advancement.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slow main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several proposals to our country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rural economy;

4、slow; main reasons; the countryside modernization; proposals目录 题 目:如何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第一部分:引言1第二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2第三部分:打破农村经济发展桎梏的对策7第四部分:结语13致谢14参考文献15【正文】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国大部分的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一部分的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甚至有的达到了富裕型的生活水平,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却一直停滞不前,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由于农村经济不景气,农民的

5、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有的农民重新陷入贫困。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贫穷的阴影依然在农民的头上徘徊,农村经济依然很脆弱。农村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影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尽管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各种政策措施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村经济仍然得不到明显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依然举步唯艰。那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打破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下面,笔者首先分析一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 发端于上实际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发展中显

6、现出隐患,改善中凸出失衡,这亦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三农”问题的暴露,其实只是农村问题的外在表现,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自然条件、历史形成的体制、政策等因素和伴随着农村改革中所产生的新的矛盾的负面影响,这些都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一、农村自然条件在发展农业经济和农村其它经济方面具有一定劣势。中国人多地少,可供耕种的土地面积则更少。随着人口增长,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已不相匹配。而且长期以来,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结构。加之盲目过度的垦殖,破坏了原有植被环境,加剧土壤沙漠化进程。长期以来,由于农业技术落后,中国农业发展走的是一条低水平平面垦殖扩张的道路,农业增产以过

7、多地消耗资源为代价,破坏了生态平衡,污染了环境,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1.63亩,低于世界3.75亩的43%,加之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自然资源中存在的劣势,制约农业经济和农村其它经济的发展。 二、历史形成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体制给农村发展埋下隐患。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了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在当时环境下优先发展工业经济,实行城乡分治的经济体制无疑是正确。但随着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而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却一层未变,那么,原来积极的因素就会逐渐变成消极因素,甚至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人为将国民划分为享有

8、不同的政治身份、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待遇的农民和市民。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结构,限制农民的迁徙自由权和平等身份权,不仅遏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降低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效能,而且还因为国家资源农村和城市的占有和分配的不平等造成市民的高工资、高福利、高劳保。农民的低收入、低福利、无劳保,使农民产生二等公民的感觉。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共同进步,而且会给社会安定带来隐患。其次,“一大二公”的政治体制,限制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生产自主权。单一种植结构,低下的种植水平,将农村劳动力牢牢地捆绑在土地上。既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第三、重工轻农的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长期分割

9、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重工业和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发展壮大了中国的工业经济,但客观上也抑制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公共用品的国家投资,农村共用品的农民自筹,客观上加大了农民负担。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滞留,降低了农业效益;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化服务和社会保障的不到位,加剧了城乡差别。三、伴随农村改革所产生的新矛盾制约了农村发展。农村改革使农村劳动力得到释放,农民逐步得到了土地的使用权、择业的自主权和剩余产品的支配权。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阻力。首先,不规范的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加速了土地资

10、源枯竭进程。比如,不断恶化生态环境加速了农村土地沙漠化进程。由于水资源短缺(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不协调,占耕地面积2/3的地区,水资源不到20%,占全国水资源80%的地区,耕地面积不到1/3)森林面积覆盖率低,占世界总量的3%,加之大量排放的废气、废水使耕地面积受到污染,加速了土地沙漠化。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沙漠化面积已占陆地面积的27.3%,沙漠化使地力下降,农作物产出率降低;使草场退化,草原载畜能力下降。其次,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已日渐成为滞缓农村现代化的阻力。土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了农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劳动率效率,促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11、这无疑是一个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快遇到了一系列单家独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生产结构单调,品种单一,生产、经营分散,无法形成产品优势和产量优势,面对入世的冲击变得难已招架;信息闭塞和缺乏对信息的正确选择,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给生产者以误导;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遇到大的自然灾害一筹莫展。特别是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农村缺乏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分散、弱小的经营方式制约了农产品的交易。农民以自由、零散的方式进入市场,面对社会上各种利益集团的权益侵蚀和不正当竞争,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即便有一些零星、分散民

12、间农产品交易组织,但由于缺乏管理和指导,极不规范,易受利益驱动。在农产品紧俏时,为牟利而哄抬物价;在农产品滞销时,为规避风险一哄而散,农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以我村的甘蔗生产为例,刚开始由于种的人很少,需求量很大,甘蔗的价格很高,一根可以卖到三四元,蔗农所得的利润很可观,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种甘蔗,原来的蔗农也扩大种植规模 。因此甘蔗的产量急剧膨胀,而需求量并没有相应增长,结果导致甘蔗价格直线下降,一根甘蔗只卖到三四毛钱,许多蔗农血本无归。从此,我村的甘蔗种植业一蹶不振。这就是由于缺乏指导,盲目生产导致的结果。 第三、农村投入资金的日趋短缺,使农村生产条件难以改善。由于历史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

13、济体制的思维观念仍未改变,国家对农村投资总额很少,而对农村基础建设投资则更少,加之农民收入经过改革初期增长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呈缓慢增长,甚至一度停滞或负增长,而农民自身又无法筹资来改善生产条件,致使农业效益难以持续提高。特别是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早已超负荷运转。四、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加速农村基层积累的赤贫。农村改革初期,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全面提速,各项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各种达标检查也接踵而来。1、农村结构调整不顾实际一哄而上。首先,乡镇企业昙花一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确实给农村经济带来活力。但由于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缺乏,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先天不足,生产

14、的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销售手段原始,在城市工业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的冲击下,乡镇企业无力招架,纷纷倒闭。2、道路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贪大求洋。这些工程不是胡子工程,就是花架子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如一个人口不足2000,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的村庄,竟修建了一条连接村庄两头的八米宽的高等级水泥路,除少部分争取国家补贴外,其大部分靠村民集资,其承受负担之重可想而知。3、村级学校、诊所重复建设,劳民伤财。如一个不到4000名学生的乡镇,竟有教学楼10座,而且其中9座为普九达标验收而新建,目前校舍空置率达40%以上。这些不切实际的建设或发展,致使乡村负债累累,基层财政十分拮据。加速

15、了基层财政的负担,加速了农民负担。五、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盲目性。随着中国的入世,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信息网络不完备、流通渠道不通畅、技术服务不便利、法律咨询不健全,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1、信息网络不完备。完备的信息网络,是联系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之快速传递的正确信息,是农民致富,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目前农村状况是信息服务不到位,获取信息的成本又较高。在生产和流通上表现为,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由于农民习惯听从于政府号召,加之农民自身素质不是很高,缺乏对信息识别能力,如果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就容易造成农民生产盲目仿效和一哄而上。

16、结构雷同,品种单调,造成流通环节堵塞,市场秩序的混乱,产销价格的扭曲。2、流通渠道不通畅。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健全,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靠一家一户的推销,面对全球大市场,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由于农产品数量有限和运力不足,单个无法家庭进入销售市场,只有卖给农产品销售中间商。而管理上的不规范,有些中间商见利忘义,贱买贵卖。在农副产品销售旺季有些粮食中间商,明知此时不是最佳销售价格,有意一哄而起将农副产品一扫而光,待行情看涨时农户已无农副产品可卖。望着中间商大赚其钱大肆咒骂,或自认倒霉。有的故意哄抬物价,使一些市场信息不灵的农户囤积待价而错失最佳销售良机。如农户平时所需资

17、金大部分靠农副产品变现来换取资金,中间商见农户变现心切,故意压级压价,既赚取市场差价,又套取国家粮食补贴费(因为目前补贴依据是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收购的粮食清单)3、技术服务不便利。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乡村统的功能逐步萎缩,为民服务意识逐步淡化。如对与农业增收有关的种子安全、农资市场等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管理,以劣充优,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充斥市场,坑农害农。对与农民增产有关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牲畜防疫等方面的服务,随着“一刀切”式的改革方案而逐步消失。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受编制所限,不该精简的人员被精简,造成农技人员不足。二是国家对这方面投入有限,劳资待遇低,社会保障差,农技人才大量流失。4、法律

18、机制不健全。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法,但缺乏与之配套的相关细则。即使有也很不完善。特别是农产品销售、病虫防治、防疫、农业品种改良、农业保险、农民工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规、细则更少,致使农民利益受到侵害时无法讨到说法,更不用说得到保护和补偿。上面分析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那么我国应该怎样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呢?中国农村路在何方?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生产中发挥的是人力资本的作用。要获得人力资本,就要进行人力投资,包括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进行的投资。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农

19、村教育条件差,办学资金紧张,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这些都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这又反过来使农民收入水平难以迅速提高,农村教育条件难以得到改善。这也是一种低水平循环。 打破这种低水平循环,目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采取措施,改善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通过宣传和在中小学开设有关课程,在农村普及营养保健和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农村人口的保健意识。对有遗传病的人,政府应通过法律和医疗措施禁止生育。杜绝近亲结婚,做好婚育检查,降低残疾人口率。对于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食物中某些元素缺乏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害,政府要投资进行重点治理。对

20、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减少因盲目兴建乡村工业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要投资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假冒伪劣药品和毒品在农村生产和销售。 2、多方筹措资金,兴办农村教育。要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县、乡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由于教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因素,其效益不仅体现在当地经济发展上,也体现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上,所以,在以县、乡、村为办学主体的前提下,上级政府也应拨出一定款项,用于贫困的农村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特别贫困落后的边远山区的农村子女读书,应采取补贴、少收费或免费的办法。此外,发展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勤工俭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

21、学,集资办学,也是可用的办法 3、拓宽办学领域,加强应用技术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忽视了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忽视了技能素质的培养,使教育的功能只局限在升学上,与农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脱节,造成农村中小学毕业生不少,但各类技术人才奇缺的后果。应在办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开办农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农民职业技术学校、农民中等专业学校等职业技术类教育,搞好“绿色证书工程”建设,使农民学有所用,学到见利、以利促学,形成良性循环。 4、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待遇,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项目予以支持和帮助,增加其获利机会。通过“示范效应”鼓励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提高技能素质。目前,在农

22、村“读书无用论”有抬头趋势,一定要用事实来证明读书有用,激发起农民获取文化科技知识的欲望。 5、努力提高办学效益。严格教师职业入口,保证教师质量;控制教师职业出口,减少以至避免优秀教师流失。努力提高并保证教师待遇,使教师无后顾之忧,安心教育事业。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使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教育事业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发展农业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村经济同样离不开科技。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是我国农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发展农村科技,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

23、农业科技体制。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

24、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

25、;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6、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26、农业科技机构。三、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1、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抓好大型水利工程、农村能源、电力等大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增加县以下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以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的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特别要重点支持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关系密切的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尤其重点支持优势产业和产品。要按照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和特点,由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转向区域布局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结构调整支持重点

27、要立足于优势产业和产品,因地制宜,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作物带和产业带,解决农业进入新阶段和参与国际化进程之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市场竞争力下降的矛盾。另外,要支持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3、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农业是一个弱质型的产业,而农业信息产业又是在这一整体弱质型产业中最弱质的部分。国家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应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信息技术设施硬件的投入,也包括人才培养、政策优惠方面的投入。国家要在政策待遇上向基层技术人员与基层信息组织,如信息网站、信息协会倾斜。4、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与保护的法律体系。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具有政策操作性很强的法律保障。

28、例如美国新农业法长达400多页,其中90%以上都是对项目计划的详细分类和具体描述,包括项目预算、资金分配、申请程序、实施监控等。政策落实具体到的人力、物力条件上,政策操作性强。我国农业政策缺乏这种项目规划清晰并具有量化规定的、容易操作的法律依据。因此,我国农业支持政策要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实现法制化、项目化。四、改革户籍制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农业人口过多,直接影响了农村现代化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就必须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自1982年以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在1997年后随着乡镇企业增速的放慢,自1993年农村劳动力到乡镇企业就业达到1.23亿人后,

29、基本上没有什么增加,直到2000年仍是1.28亿人。而最近两三年间,由于农产品价格下跌使得农业比较效益降低,农村人多田少,一些人无活可干,以及乡镇小企业大量破产,集体企业出现萎缩等原因,使得部分农村劳动力被迫外出寻找就业机会,每年有几千万人大规模外出流动。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一方面要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此基础上加快小城镇建设。另一方面,要求各地各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外流的引导、培训和管理,不能简单封堵,更不能采取歧视性限制政策,要积极拓宽农民就业的门路,努力建设小城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合理发展高科技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五、深化农

30、村政治体制改革。“三农”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决“三农”问题既需要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更需要加快形成农村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这一良性机制的核心,就是提高县乡政权机构的运行效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县乡干部为组织核心与推动力的,县乡干部的积极性和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而调动县乡干部积极性,还缺少相应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现阶段我国县乡机构的设置与运行效果,与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突出体现为:县乡机构设置过多、过滥,政权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掣肘、扯皮,人浮于事,不仅运行效率低,而且压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这种体制下,既“以人为本”

31、,即一切以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意志为本,又不能“以人为本”,即不能尊重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造成干部心气不顺,工作机制不顺,管理体制不顺,再好的资源、再好的政策,都难以发挥最佳效益,从而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体制惰性,形不成县域发展的合力。所以深化农村政治改革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缩减机构,裁减多余人员,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又能提高政府效率。另外还要改革农村选举制度,让农民选出自己的村政府,实现村民自治。结语: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实现农村现代化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障碍,并根据具体国情出发制订和实施正确的措施,深化

32、农村改革。只要党、政府和人民齐心协力、统一思想、艰苦奋斗、认真扎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就一定能够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致谢经过几个月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论文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指导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论文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于喜繁副教授。于教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写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论文初稿的修改,中期检查,后期定稿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除了敬佩于教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

33、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其次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韩山师范学院教务处,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提供的毕业论文撰写标准,此次毕业论文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政法学院和我的母校韩山师范学院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参考文献】 1 马洪 ,王梦奎主编 .中国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 陈立 等编著. 中国国家战略问题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张国 ,林善浪博士等 著.中国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 金鑫 ,徐小萍 著. 中国问题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4、,2000. 5 林毅夫.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6 宗义湘 , 李先德 . 新形势下农村发展与农业政策影响初步观察J.经济问题探索,2005,(4). 7 秦富,王秀清等.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8 李英东 . 阻碍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因素及其解决途径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2). 9王国生 .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探讨综述J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4). 10 梁荣 . 解决好“三农”问题之探索J . 南方经济,2005,(4). 11蔡肪 等 . 户籍制度及劳动力市场保护J . 经济研究, 2001,(12) 12 江桂英 . 乡村公共经济与“三农”问题关系探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05,(2)13 艾云航.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加农民收入J. 上海农村经济,2004,(10) 14 李延栋 . 农场与县区携手提升竞争优势N.经济日报,5 .21, (8) 15 丁福亮 . 山东产业化出现多种经营类型N.经济日报,5 .21,(8)第 21 页 共 2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