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国的战略观.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936150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三国的战略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学习三国的战略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三国的战略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三国的战略观.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9页 共29页三国战略观作者:林洛前言 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独具魅力。 三国始于年魏国代汉,终于年晋代魏。在这短短几十年里,人才辈出,将星闪烁。三国中的君主都堪称明君,手下集中了大批的名臣勇将,斗智斗力,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 而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更是千古流传,深入民间。 要写三国的战略,就必须面对三国演义的问题。平心而论,三国演义始终是小说家言,不适合引作为历史依据。然而三国演义影响之大,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历史为本的三国志,绕过三国演义而谈三国就索然无味了。 想想其实也无所谓,写历史成败,无非是吸取教训。反省过去,就

2、是为了今天少犯错误。写文章,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有所收获也就行了。我既不研究历史,也就没必要跟历史较真。认为符合自己思路的,就老实不客气地拿来使用,管它是野史还是正史,又或是小说家言。一己之见。作此文,自得其乐。亡国的战略 亡国还需要战略吗?要。 中国任何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愿意自己亡国,可偏偏每一个王朝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 立国的君主能够精励图治,反省前朝的策略失误,制定合适的政策,他们的国家出现过一段时期内的安定和繁荣。在天下安定的时候,说以后的君主毫无觉悟执行灭亡自己国家的战略,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尤其是像东汉这样有着相当完善政治体制的朝代。 然而这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中任何一个

3、朝代的灭亡,都离不开君主们的不懈努力。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权力制度。 汉朝任用人才制度很特别,可以说是以德治国。基本上是由地方上推荐孝廉、贤良方正、至孝、有道等等道德典范做官。(唐朝的科举制也是如此,科举制考的是八股文,学的是孔子。孔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仁,国家选取的都是满口仁义道德的人才作为官员,不也是以德治国吗?) 然而治国需要的是有治国才能的人,而不是道德专家。尽管这样的人才录用制度虽然有偏差,却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一方面避免人才将聪明才智发挥到不利于国家的地方,另一方面使国家集中了大量的才智之士,也可算是精英政治。 但是,权力分配是封建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各个权力集团为了利益内讧,

4、将人才的智慧都浪费在了勾心斗角上面,治国早已无从谈起,齐心协力也成了空话。留给老百姓的只是无尽的悲惨命运。 东汉个皇帝中,只有个是以成年继位。其余的不是小孩就是婴儿(难以想象中国人竟然能认同这样的最高统治者)。 这个时候,朝中以皇太后最有发言权,很自然的,皇太后就找自己的亲戚帮忙来治理国家。这就是汉朝为患巨大的外戚成因。 皇帝总是要长大的,长大了之后就要拿回权力。而外戚把持朝政,掌握兵权,不可一世。皇帝又能信任谁?自己的亲戚都靠不住了,当然只能是身边的宦官。 于是,外戚和宦官交替斗争,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打击对手。富国强民的事情,根本就没在考虑之中。 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5、,可是皇帝看不到这一点,很相信宦官是为了自己。(人们总是习惯于信任自己愿意信任的人,而不是值得信任的人。) 外戚和宦官都属于亲信的任用制度,他们相互之间争夺利益,使得对国家的危害加剧。后世各朝各代亡国原因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治国不是靠亲信就能治得好的。 可笑的是,外戚和宦官离开皇权,根本就是无水之鱼。他们的确可以凭借天子的支持、可以假借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他们往往自以为大权在握,得意忘形。却不知道天子一旦失势或者死去,他们就权力尽失。中国历史上不乏气焰嚣张、权倾一时的宦官,可是他们离开皇帝这个后台,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被杀掉了。 外戚和宦官之争,至少还使得权力集中在了中央。但是在多年的天灾人祸,

6、导致了黄巾之乱的爆发,中央政府无力应对,不得不号召各地豪强自行组织武装力量平乱。 于是,各地豪强大肆发展自己的势力,权力慢慢从中央转到了地方。隐患因此埋下。 在各地诸侯的努力下,误国的宦官已经被整肃,黄巾之乱也差不多平息,挟天子的枭雄董卓也被杀死。按道理应该是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到来。 然而这才是乱世的开始。 很快大规模的内战爆发,汉室从此陷入万丈深渊,永远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汉朝就这样的走向了灭亡。 权力制度在中国很奇特,不能说没有制约。其实权力无论是在外戚还是在宦官,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是一种相互制约的方式。只是这种权力制约的出发点与今天的权力平衡完全不同,前者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后者是

7、建立在人权和平等的基础上,所造成的结果自然谬以千里。 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亡国的原因,大抵如此。三国战略三国鼎立的形成,固然一方面有经济制衡的原因,长江流域,发展到了可以自给自足的地步,尤其是江东、荆州、益州等地,没有像北方那样经历长期战乱对经济造成的严重摧残,保持了相对稳定,从而使得吴蜀具备了独立的条件。然而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对人才的任用和执行了正确的战略。袁绍四世三公的门第,拥天下四州之地,北方豪杰之士纷纷归附。但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仰亦人谋也。(诸葛亮语)荆州久为刘表经营,益州更是刘璋的根据地,他们兵精粮足,实力雄厚,却不免速败下场。这更不是天意,而是人谋的

8、作用。其实,曹操、刘备、孙权带领他们手下的文臣武将,生在中国历史的任何一个乱世,都应该能够一统天下。可惜命运作弄,将这些明君、名将生在了同一个时代,互相制约,难遂统一梦想。不过也正是这样,三国才能如此精彩。魏、蜀、吴的成功,根本都是人谋的力量。他们的战略,都是审时度势才做出来的。有一定的成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间又发生了许多不可预料的形势变化,战略的实施或多或少的未如人意。魏、蜀、吴的战略人才、军事人才极多,他们各为其主,发挥聪明才智,制定、实行战略、战术,互相牵制,分分合合,让人眼花缭乱。今天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三国的历史,知兴衰,明得失。可是历史总是一幕幕地重演,失败者不暇自哀,

9、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为之一叹。、魏国攻略曹操的战略才是真正的帝王战略。三国战略一个最重要的抉择依据是汉高祖的战略,几乎所有的战略家都引用当年高祖的战略来确定自己的方向。但是真正像汉高祖那样能败而不馁,能采纳正确战略,知人善任的,只有曹操。汉高祖的战略,只有像汉高祖一样的君主才能做到。三国中的君主,从来没有人像曹操一样经历过这么多惨败,大部分的君主一败就一蹶不振,从此销声匿迹。唯有曹操,一次次坚强的站了起来,反省错误,勇敢面对。 勇气和冷静就是君主的魅力。 ()政治战略 挟天子令诸侯向来被称为曹操重要的政治战略。 挟天子的事情,董卓作过,李催做过,可都没得到什么

10、好处。反而成了众矢之的,招致天下诸侯的攻击。凭什么汉献帝到了曹操手上就可以令诸侯了? 曹操为了挟这个天子,背了一世的骂名,孙权、刘备口口声声就是汉贼如何如何。可笑的是,曹操临死也没有篡位,倒是孙权和刘备迫不及待地称帝。 也不知道这中原军阀割据,豺狼猛虎横行,究竟是谁高举汉旗平定的。 孙权靠了父兄的基业,一个荆州是和刘备争得头破血流才夺回来。而刘备自命汉室正统,在中原混了几十年,每战必败,大大小小的诸侯几乎都投奔过了,最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连哄带骗的弄到了益州,荆州还不小心搞丢了。这些就是他们自以为能够称帝的丰功伟绩。 也不知道孙权、刘备对汉室做过什么贡献?对结束中原军阀割据做过什么努力?更有什么

11、资格指责曹操? 这不挟天子的政治优势,他们倒是利用了个充分十足。 曹操曾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不其然,曹操死后,刘备、孙权如释重负,先后称帝。 看看曹操是怎么做的。 当董卓专权之时,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浩浩荡荡几十万兵马,好不威风。 董卓闻起兵,徙天子都长安。留屯洛阳,焚宫室。 其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有这么强大的军力,可是他们各怀私心,不愿损兵折将,这些自命忠心耿

12、耿诸侯们的表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这个时候,曹操挺身而出,认为举义兵以诛暴乱,大觽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在这个时候,天下间谁在担当起拯救汉室的重任?只有曹操。 曹操见诸侯们没有反应,竟独自率领自己的几千兵力追击董卓,结果被董卓部将徐荣所败。 好不容易逃了条性命回来,见到联军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曹操怒道: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觽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

13、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曹操终于看透这些诸侯的用心,走上了靠自己、靠实力的道路。曹操清楚的明白,要号令诸侯,凭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没有实力的威胁,没有利益的诱惑,就算是天子的名义,也不可能指挥任何一个诸侯。 曹操对迎汉献帝有过疑虑,后来在荀彧的建议下才决定的。荀彧是正统的兵家,虽然后人对曹操的迎汉献帝的目的多有猜测,但是对荀彧的评论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至少认定荀彧对汉室、汉献帝保持了相当的尊重,甚至后来为了曹操加封魏公一事触怒曹操,试问荀彧怎么可能提出不利于汉献帝的计策呢?曹操疑惑迎汉献帝,荀彧对汉

14、室衷心有加,这算计汉献帝,图谋挟天子令诸侯又从何谈起? 对汉献帝来说,从李催手上逃出来,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 可是汉献帝并不会因此满足,他需要的是权力。 然而天下有哪个诸侯会将兵权还给汉献帝?就算是刘备,将汉献帝迎了回来,能把政权和兵权全部交给汉献帝指挥?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汉献帝缺乏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再说刘备手下能听汉献帝的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汉献帝最忌讳的并不是强敌,而是朝中的权臣。想想就算曹操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刘备也不敢笑纳呢。 在曹操、刘备、孙权的战略中,都有胸怀天下的抱负。汉献帝的立场不同,他才不会管人民死活,不去考虑怎样攻克强敌,他需要的只是权力在握。 这个天子不好挟。汉

15、献帝很不简单,他写衣带诏,就是要致曹操于死地。从而引出吉平设计下毒,马腾反叛,汉五大臣的纵火谋叛等一系列暗算事件。后院起火,曹操也是应接不暇,这样的君臣猜忌,乃至献帝心怀对曹操杀之而后快的念头。想必也令曹操很困扰吧。 曹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坐以待毙,加强防卫,限制汉献帝的行为,根本就是理所当然。 话又说回来,假设曹操被汉献帝杀了,天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曹操的部下会联手为曹操报仇,然后因为权力问题走向分裂,强大的曹氏政权开始瓦解,南方各诸侯势必会抓住这个机会入侵中原,这样好不容易才得来的稳定局势将被破坏,中国又将陷入长期的战乱困扰之中。 这些,只怕是汉献帝和那些痛骂曹操的人都没有想过吧。

16、 即算如此,汉献帝一样也得不到任何好处,纵然他能够逃过一死,也避免不了成为傀儡的命运。 这个天子,不挟也罢。 ()人才战略 得天下的战略就是使用人才的战略,说穿了不过知人善任四字。 曹操实在是个性上的爱才,这一点上的意气用事,已经超出了为人才而战略的范畴,然而这也正是曹操吸引人才的魅力所在。 曹操对关羽真算是照顾有加。明知关羽走了之后势必成为心腹大患(后来关羽水淹七军,骇得曹操打算迁都避让),却还十分礼让,这份器量已经完全是人格的魅力了。 真正的君王,对人才应该不惜一切代价的拉拢,即算不能为自己所用,也决不能让强敌得到,这是起码的原则。可曹操不然,曹操为了人才,从来是满不在乎。 三国志中一段记

17、载令人感慨。 (曹操)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曹)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曹)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曹)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魏种一直受到曹操的重用,委任为河内太守。当时是曹操刚占领兖州,因为父亲的事情杀往徐州报仇,结果被吕布和陈宫乘机偷袭后方,几乎无家可归。当时曹操还比较得意地说:魏种不会抛下我的,结果话还没说完,就听到魏种叛变的消息,曹操气得发誓赌咒,要抓住魏种。等到抓住了魏种,曹操完全忘了自己说过的话,马上替魏种松绑,并且还继续重用。 唯其才也,竟然可以做成这样。 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都是死在

18、张绣、贾诩之手,如果不是曹操运气好,只怕自己都难逃一劫。可是当张绣、贾诩投降时候,曹操一样重用。这种重用不仅仅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后来张绣、贾诩都没有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贾诩甚至一直进入到了魏国的决策层,以曹操曾经死敌身份,有过杀子之仇的事实,而身居太尉的职位,(太尉相当于大司马的职位,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远胜那些追随曹操多年的文臣武将。 难以想象,曹操竟可以这样宽容、信任和重用贾诩。 当然,曹操不仅仅是只招纳人才。 吕布的偷袭兖州、张绣投降复而反叛,都是曹操自身失误造成的,曹操在宽容人才的同时,也反省了自身的错误,调整了战略,这才是关键的地方。否则曹操这些惊世骇俗的举动也不过是哗众取宠,

19、与宋襄公没什么区别。 曹操的人才任用很冷静、客观。 官渡之战胜利后。 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君主从来怕的是手下将领不忠心,任用人才必然把忠诚摆在能力之先,而曹操没有在意这些,豁达得令人难以置信。不过也只有曹操有这样的信心和实力,能够让那些桀骜不驯的名将和谋士心服口服。其他人缺乏能力,不玩弄权术,贸然学曹操,就只是东施效颦,徒惹人笑话,自找苦吃而已。 曹操远征乌丸,条件恶劣,当时几乎所有的谋士都反对,但他仍然坚持了郭嘉的战略,大获全胜

20、。回到易州后,却重赏先前劝谏不要攻击的谋士。曹操说: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 其冷静和反省如斯。 曹操从来是不遗余力赞赏、鼓励谋士和将领的思考,甚至每当战败的时候,也没忘记赞扬当初提出正确意见的人。(这点和袁绍大相径。) 曹操部下能独当一面众多名将和谋士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容斋随笔卷第十二对曹操知人善任的评价作了总结。 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而马腾、韩遂遣子入侍。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

21、,而军国饶裕,遂芟群雄。欲复监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国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 若论知人善任,曹操实后世之所难及。确乎! ()天下战略 开始的时候,曹操与吕布争霸濮阳,相持不下。曹操虽然有众多谋士和名将,可吕布也不逊色。谋略方面,陈宫是三国的天才军师,战术高手。战斗力方面,吕布武力天下第一,手下更有张辽、高顺等等。 曹操虽然奇谋迭出,但一直没占到便宜,反而是刘备乘机夺了徐州的控制权。想当年,曹操可就是为了报父仇,一意孤行攻打徐州,结果被吕布偷袭,差点全军覆没。好不容易才缓过起来,如今刘备坐得徐州,曹操很是生

22、气,想要攻打刘备。 这个时候,荀彧提出了中原争霸的重要战略,他指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才能够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劝曹操不要急于攻打徐州,一则防止吕布偷袭,二则防止战线过长。并且提出了解决粮食问题的对策,东略陈地,使军就食汝南、颍川,当时黄巾党多有金帛、粮食,破而取其粮,以养三军更是一举多得。 曹操听从了这个建议。战略实施后,虽然曹操在战术上败于陈宫、败于贾诩,却始终不能动摇根本。吕布、刘备原来都拥有自己的地盘和不弱于曹操的实力,可是当曹操全力经营自己领地、实行屯田制的时候,他们却如梦游一样无所作为,最终败于曹操之手。 取得中原腹地四州后,曹操就直接面对北方豪强袁绍。袁绍自从破了公孙瓒后,实力

23、大增,势不可挡,不久打着奉诏的名义征讨曹操。 曹操乘着袁绍迟疑用兵之机,快速袭击了刘备,招降张绣,免除了后患。 官渡。前期曹操良将颜良、文丑虽被斩杀,但在官渡相持的时候,兵力仍相差很大,虽然事先作了很多的军事准备,比如制造投石车、巩固城防等。但也只能勉强保住城池不失。这样相持了两个月,粮食供应不上来,部队也疲惫不堪。曹操怕支撑不了,派人问荀彧对策。荀彧替曹操下了决心,并且以超凡的远见指出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 果然不出所料,形势真的发生了变化,曹操也抓住了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赢得了官渡的胜利。 官渡之后,袁绍病死,袁尚继位。袁氏实力犹存,曹操

24、急攻不下。郭嘉指出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提出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 于是曹操退兵,开始向荆州进兵。 袁谭、袁尚见曹操退兵,马上开始了互相算计。袁谭斗争失败,前来投降曹操。此时曹操军面临先攻荆州还是取河北的问题。 荀攸指出:天下有事,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展足,其无四方之志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若二子和睦,共守成业,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势穷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后观其变,并灭袁谭,天下定矣。 可见在曹操的战略中,荆州并非没在考虑之中,而是次序问题,主次问题。 辛毗也指出: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

25、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并臻,天灾人困:无问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灭袁氏之时也。今明公提兵攻邺,袁尚不还救,则失巢穴;若还救,则谭踵袭其后。以曹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摇动。况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 曹操采纳了正确的战略方针,继续前进。直到收复并州。并商议西进乌桓。 曹洪等将领认为袁熙、袁尚兵败将亡,势穷力尽,远投沙漠;今引兵西击,倘刘备、刘表乘虚袭许都,救应不及,为祸不浅,请求回军。郭嘉极力反对,认为沙漠之人恃其边远,必不设备;乘其无备,卒然击之,必可破也。且袁绍与乌桓有恩,而尚与熙

26、兄弟犹存,不可不除,以免后患。另外指出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所以纵然曹操大军在外、远离国都,却不必担心。 西进之路极为艰难,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曹操有回军的打算,郭嘉坚持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终于破乌桓,袁熙、袁尚逃往辽东。当时天气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粮,杀马为食,凿地三四十丈,方得水。条件恶劣之极。 曹操回易州时,郭嘉病死。留下遗书,这就是郭嘉的辽东战略。 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 曹操停兵耐

27、心等待。不久,公孙康献上二袁首级。 至此,北方完全平定。 纵观曹操的北方战略,令人叹服。在曹操这些重要战略中,竟然大部分时候都需要不攻才能取胜,的确是难以想象。曹操面临的局面之艰难,对手实力空前的强大,实在是超过了三国任何一个君主,包括刘备。可以说,在战术层面上,曹操并不比对手强大,也没有占到很大的优势。可是曹操有一个强大的智囊集团,进行战略方面的策划,这点才是曹操傲视天下的绝对优势。而曹操本人能够采纳正确的战略,并且不错过可乘之机,的确是三国最优秀的军事人才,更是三国最杰出的君主。 北方安定,接下来就该南下。 曹操轻松的得到了刘表荆州,却遭遇到了赤壁的惨败,从此三分天下之势形成,统一天下的战

28、略功亏一篑。 曹操不是不可能在战略上实现收复南方的。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贾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回过头来看,贾诩这个看似普通的战略,正是符合了不战而胜的道理,这才应该是正确的战略。 可惜曹操荆州得来太容易,对自己战术层面的能力过于自信,已经听不进去这些劝说了。 我们可以当当事后诸葛亮,来分析这个战略。 当时,为什么曹操集团的其他战略家没有提出这个战略呢? 首先,在曹操的天下战略中,荆州并不是最重要的。但荆州是东吴的要害,所谓敌之要地即我之要地。曹操和谋士们都有所疏忽,没有认识

29、到巩固荆州的重要性。其次,曹操的谋士们多来自北方,他们熟悉、了解北方的情况,更了解曹操的北方对手,但是对南方的了解就相对不足,他们缺乏必要的知彼条件来做出正确的战略。 如果曹操按照这个战略执行,留曹仁、满宠守荆州,并且巩固荆州,训练水军。回军许昌,开始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另一方面,保持大军的引而不发,充分利用挟天子的优势,从政治和军事上威慑对手,并且开展以外交为主的战略,等待时机。 而这个时候的南方,最难过的恐怕是刘备、诸葛亮了。刘备军手头上只有刘琦那儿骗来的万余水军,而且没有生存空间。搞不好真的要去投奔吴巨了。 吴蜀联盟也会彻底不存在。刘备不敢去投靠孙权,纵然可能因为受到曹操的威胁,刘备和孙

30、权会有结盟关系,但此时此刻,占据联盟地位主导的必然是孙权,孙权和部下如周瑜、张昭等人都清楚的知道刘备是虎,不能收为己用就要除掉。只要曹操不进攻,使得孙、刘同盟的基础不存在,刘备根本没法从孙权这儿占到便宜。 刘备选择入川,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赤壁后,刘璋是因为曹操的军事威胁才邀请刘备的,不久后就发生了互相猜忌的事情。那时刘备局面还很艰难,可至少外面有诸葛亮的援军,兵力也强大得多。然而刘备这时的入川只有孤军一支,兵力悬殊,而且外无援军,深入敌腹,无论地理条件、人心所向、粮食供应都成问题,诸葛亮再有才能也难有所作为。 等到曹操将荆州变成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时,天下一统的局面基本可以形成了。 其中

31、有一个变数,孙权是否会趁曹操在荆州未站稳偷袭荆州? 想来纵然如周瑜的大胆也不会主动招惹曹操的,如果荆州那么好攻克,刘表经营荆州的时候就可以进攻了,以刘表的能力之弱和实力之差,孙权尚且不敢图谋,更不用说面对曹操。所以孙权纵然垂涎三尺,也不敢虎口拔牙。 然后曹操可以破马超解除后患、征汉中让益州失去屏蔽。等到刘备和刘璋闹翻脸对峙的时候,袭击西川。最后南下江东。进军次序可以调整。总而言之破坏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削弱刘备的发展,以荆州为本,等待时机,怎样看来天下统一也指日可待。 、吴国攻略 吴国的战略一直没有成型。吴国主要的几个战略策划者,孙策、周瑜、吕蒙的都是英年早逝,他们的战略意图很难得到接班人的贯彻

32、,战略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的方针,半途而废没有任何作用,倘若吴国这几个人都在的话,吴国应该更有作为一些。 吴国的战略基本上是以荆州为本,可是荆州先有刘表镇守,后来又被魏国得到,赤壁之战后,荆州又有刘备势力参与竞争,并且屡屡被诸葛亮算计,这些计划之外的事情完全打乱了东吴的战略步骤,使得东吴一直穷于应付。 东吴拼了老命,软的硬的手段都用上,终于赚来了荆州的时候,天下大势已经稳定下来,战略可以施展的范围已经很小了。几次想进攻魏国,始终不能达到目的。 没办法,谁叫东吴运气不好呢。然而在曹操、刘备这样的天下英雄挑战下,东吴能够生存下来,并且成就三国一鼎,孙权的确有过人之处。 ()荆州战略 孙权的战略都是建立

33、在荆州为本的基础上。 如果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是立足荆州、益州,图谋天下的话,那么孙权的荆州本位战略就是退可保全于一方,进可争取机会的关键。而真正能够不为一城一地得失所束缚,立足中原地域,放眼天下,并且成功的战胜强敌者唯有曹操。 荆州对于曹操只是扫平南方的要地,对于蜀却是争霸天下的资本,但对于孙权来说,却是势在必得,生死存亡的关键。 赤壁之后,吴国的战略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占领荆州。 这的确是一个最佳的时机。在吴国的战略中,天下攻略才是最终的目的。这也就是赤壁之战后,为什么东吴并不急于收复、巩固荆州的原因,吴军试图击溃曹操的有生力量,借助赤壁完胜的优势,大举进攻,从而动摇曹操的根本。 弃子而

34、取势,这个战略真正体现了孙权的抱负。对于东吴的命脉荆州先不理会,而是抓住机会,争取更大的利益和战机。这才是心怀天下的战略。 但是东吴忽略了刘备的存在。 刘备固然不会让曹操的胜利,但也不愿意看到孙权的强大,刘备希望的是自己的称霸。 于是,刘备开始悄悄地拖孙权的后腿。 周瑜历尽千辛万苦才破了曹仁,诸葛亮却趁着周瑜追击曹仁的时机夺了南郡、襄阳、荆州。 当孙权与张辽决战合淝时,刘备正在进攻桂阳、武陵、零陵、长沙。 孙权与曹操力战最后失败的时候,才惊奇的发现,他的盟友刘备没有参与孙权对曹操的任何战役,并且掠夺了赤壁胜利战果-荆州,孙权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以江东之力抗拒曹操,竟然是成全了刘备。 孙权的几番

35、攻击招致了曹操的报复。曹操休整一段时候以后,直接把矛头指向了东吴。 曹操发兵四十万,孙权倾全国之兵与之抗衡,濡须口魏吴对峙,相持数月,互有胜负,最后因为气候恶劣,曹操不得已才退兵。孙权总算松了口气。而此时,诸葛亮早已巩固了荆州防线,迅速壮大自己,甚至刘备都可以分兵到益州去了。 思虑不周,纵然是为他人做嫁衣,白辛苦一番,也怨不得别人。 这一次的战略失败,东吴从此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最佳时机。 ()吴国北伐战略 东吴的军力以水军为主,水军据守长江,深得地利,这也是曹操每次以强大的军力攻击东吴却不能取胜的原因。然而水军在陆战方面远逊曹操的陆军和骑兵,这也是东吴每次以军力优势兵力攻击和淝而不能够成功的原因

36、。 的确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后人往往关注魏国和蜀国的战争,尤其看好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以为东吴不思进取,只知道保守一方。其实不然,东吴十分配合蜀国的军事行动,多次出兵吸引曹操主力,刘备军团吞噬荆州,占领益州的时候,完全没有受到曹操的任何威胁,那段时间,基本上都是东吴独立迎战曹操,使刘备顺利地展开自己的战略。甚至是在曹操得到汉中后、威胁西川时,孙权再次出兵合淝,迫使曹操回军,从而使刘备有了喘息的机会。 孙权积极主动,希望能够有所突破。但面对的偏偏对手是魏国五虎上将之首张辽。孙权两次大军进逼合淝,第一次张辽识破计谋,斩了勇将太史慈。第二次张辽发动奇袭,大败吴军,威震逍遥津,孙权仅以身免。 孙权北

37、伐有两条线路,然而樊城有曹仁,合淝有张辽,曹操大军随时可以增援,想要有所作为也真不容易。 曹操死后,曹丕对蜀国有过一次进军尝试。当时刘备刚死,曹丕动员五路大军伐蜀,但是曹真一路还没有和蜀军交战,见到赵云扼守要道,不可力敌,又听说其他四路无功而返,也就主动退兵了。 之后基本上只有诸葛亮对魏国用兵,而魏国没打过蜀国的主意,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对付东吴上。 魏、吴先后有几次大的攻防战役。 曹丕曾亲率大军取广陵渡江,被徐盛火攻破之。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陆逊曾大破曹休于石亭,响应蜀军。后一次诸葛瑾出兵巢湖口,却中计大败,陆逊缓缓退兵,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后司马昭再次入侵东吴,被丁奉雪中奋力破之。 魏国对

38、吴国,一直处于主动进攻的姿态,很像蜀国对魏国的主动。 事实上,诸葛亮的北伐并没有取得像样的优势,当然,魏国对东吴的进攻也是一样。 奇怪的是,蜀、吴再也没有出现过一次合作性质的共同进攻。然而考虑当时的条件,也很正常。蜀、吴都希望等到有利于自己的时机,而蜀、吴不可能同时占到这种利益。一般而言,魏国的主力在吴,则蜀利吴不利;魏国主力在蜀,则吴利蜀不利。很难有共同利益的机会出现。 况且蜀、吴要都能做好进攻准备,要调兵调粮、要同时发兵,其间协调、准备、沟通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做不符合兵法中出其不意的原则,而且魏国完全有可能发现并且破坏这种计划,只要魏国主动发兵威胁一方,使之不敢动弹,蜀、吴联盟两线进攻就

39、无法实现。毕竟魏国的实力超过了吴、蜀的总和。 孙权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却不得其时。一生征战,虽败多胜少,但仍然磐驻一方,其人能屈能升,用人更是独具慧眼,始终保住江东领土不失。 难怪曹操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蜀国攻略 读三国演义,总感觉诸葛亮出来太晚了。诸葛亮露面的时候,北方、江东都稳定了,取荆州的时间和时机都不具备。诸葛亮十年隐居,等到了可以辅佐的君主,却错过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对刘备来说,简直像做梦一样。想当年,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平息黄巾之乱的,先后投奔过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得到过徐州、小沛,见过皇帝,骗了个皇叔当,青梅煮酒时候被曹操认为是天下匹敌的英雄。刘备手下大将都是三国一流

40、的角色,可是这么混混沌沌几十年,却是几乎每战必败,到头来一点成就都没有,竟然只能在刘表这种人手下混口饭吃。好不容易请来了诸葛亮,变戏法一样,短短几年时间连哄带骗得到了能与魏、吴抗衡的地盘和军力。自己想威风一番,离开诸葛亮去带兵打战,却又落得个全军覆没。 于是诸葛亮又捡了烂摊子。虽然诸葛亮有处理危机的嗜好,可是这回篓子也捅得太大了,刘备自己都知道不好意思回成都见大臣。刘备倒也轻松,把国家交给诸葛亮,自己是放心的去了,诸葛亮可被累得半死。 真是有点为诸葛亮惋惜,你干嘛不早点出来帮刘备啊。 ()隆中对战略 隆中对不过短短数言,却是诸葛亮韬光养晦隐居十年之功。 隆中对的战略在三国历史中十分重要。可以说

41、,三国鼎立的形成,就是根据隆中对战略的实施造成的。蜀国战略基本是依靠诸葛亮的把握,而诸葛亮是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来规划。所以说隆中对的战略得失决定了三国的历史。 首先来分析一下隆中对的战略。 诸葛亮以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认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便有望兴复汉室。 诸葛亮的战略是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联吴抗魏。等待或者创造机会,两路出兵,最终统一天下。诸葛亮的战略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十年当中

42、,天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英雄辈出,群雄混战,诸葛亮冷眼旁观,为什么竟十年之功才得出隆中对这个战略呢? 天下的形势很清晰。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在中原混战中,几乎是按兵不动,并未参与争夺天下;张鲁占据汉中,不思进取;公孙度占据辽东、马腾占据凉州,远离中原;公孙瓒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曹操占据兖州,袁术占据扬州,张绣占据南阳,吕布占据徐州;孙策占据江东。(中原混战之后,北方渐渐形成了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官渡之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也稳定了江东。) 要想争夺天下,必须要有根据地。荆州、益州在战乱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经济比较发达。荆州是军事要地,益州地方富饶。更主要的是,荆州、

43、益州的刘表、刘璋都不是能够守住自己地盘的人物。而且,北方、江东已定,荆州、益州已经是唯一可以选择的用武之地了。 然而隆中对毕竟只属于纸上谈兵。诸葛亮闪亮登场的时候,刘备的局面极其恶劣。一方面,曹操积极备战,准备南下。另一方面,刘表及其手下大将都不信任刘备。荆州要怎样得到,怎样应付曹操的大军,都是极其现实的问题。 这个时候诸葛亮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利用刘琦。将刘琦拉拢过来,一方面可以吸收刘琦的兵力,包括训练精良的水军,壮大自己。另一方面,可以以刘琦为旗帜,平定荆州的领土。 曹操大兵压境的时候,诸葛亮亲自上阵,到东吴舌战群儒,终于说服了孙权联吴抗魏。 这个策略很成功。联吴抗魏,在赤壁一战取得了极大的胜

44、利。更主要的是,赤壁之战前,刘备可算是没有地盘、没有部队。赤壁之战后,刘备竟有足够的实力迅速的占领了武陵,零陵,长沙和桂阳四郡,算计孙权,获得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不久后更是分兵入蜀,到夺取益州、汉中,建立自己强大的政权。其实力增长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不能不说与诸葛亮的战略有莫大的关系。而诸葛亮的非凡手段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但是隆中对的战略真的实现了吗? 其时,荆州已经被瓜分了。曹操占据樊城,使得中原腹地有了屏障。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势力深入荆州。 隆中对战略是以荆州为根据地,联吴抗魏,希望的是夺取荆州,向北威胁、牵制曹操,向东制约、压服孙权。荆州已为魏、蜀、吴共有。结果北方受到曹操的威

45、胁,荆州又多了孙权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维护自身在荆州的利益,又要和孙权真诚合作的抗击曹操,这种尴尬是隆中对战略所没有预料到的。 也就是说,隆中对战略的全取荆州计划,已经失败了。虽然这种失败不能归咎于任何人,但是整个形势的变化,对蜀国以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个时候,蜀国并未意识到这些形势的变化,没有修改自己的战略。这样就导致了蜀国鼎盛时期战略认识上的混乱,并且最终导致蜀国的由盛转衰。 关羽荆州立场上的的强硬态度,刘备发动吴蜀之战的坚定决心,赵云以大局为重的忍让主张,诸葛亮的无可无不可的暧昧立场,都是基于以荆州为根据地,联吴抗魏的战略。然而战略本身的矛盾造成了蜀汉领导人的无所适从,也造成了最后的失败。 刘备病死白帝后,诸葛亮才修改战略。 诸葛亮一方面放弃了对荆州的争夺,修复与孙权的同盟(至此以后,吴蜀再也没有交战)。另一方面,全力经营益州,巩固南方。并且将陇西作为北伐的突破口。以后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进中原,都是这样做的。 战略调整现实、有效。但是隆中对战略中两线进攻,相辅相成的思想无法做到,战略所展望的统一天下也不能达成了,只能够勉强维持三分天下的局面。 ()东和孙权战略 关羽守荆州的时候,诸葛亮指导关羽的策略是北据曹操,东和孙权。 北据曹操是理所当然,不提也罢。东和孙权就有些含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