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932060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7.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础巩固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C.出现地理隔离D.形成生殖隔离答案:D2右图表示某个种群基因型的组成情况,A、a为一对等位基因。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A.11%B.40%C.50%D.55%答案:C3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答案:C4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

2、病的概率是()A.10/19B.9/19C.1/19D.1/2答案:A5下页左上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突变和基因重组B.是自然选择C.是自然选择学说D.是物种多样性解析:是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C6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其后代中a基因的频率是()A.12.5%B.25%C.50%D.75%答案:C7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3、.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一定在进化。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变了基因不一定改变,所以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在进化。答案:C8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决定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方向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自然选择决定种群内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和方向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它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答案:D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

4、化的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C.“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我们人类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应该借鉴的D.寄生关系使寄生者和宿主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共同进化发展解析: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并不是有害无益的,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此外,捕食者一般不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这就是所谓的“精明的捕食者策略”。答案:B10下列说法不支持共同进化观点的是()A.有长着细长花丝的兰花,就必然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B.通过捕食关系猎豹跑得越来越快,斑马的逃生动作越来越敏捷C.随着最早光合放氧生物蓝藻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

5、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和进化提供了前提D.不同物种的进化是互不干涉、彼此孤立的解析: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答案:D11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和30%,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不发生、不发生、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

6、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和;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解析:(1)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和30%,a基因的频率为1/240%+30%=50%。(2)遗传平衡满足的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子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50%=25%。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由于保持遗传平衡,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3)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7、30%、40%和30%,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若某一动物是AA的可能性为30%,与之交配的动物必然是AA,即30%AAAA,子代为30%AA;同理30%aaaa,子代为30%aa;40%AaAa,子代为40%(1/4AA、1/2Aa、1/4aa)=10% AA、20%Aa、10%aa。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20%,40%。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不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答案:(1)50%(2)足够大基因突变(或突变)选择25%不会(3)40%20%40%会能力提升1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

8、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解析:题图中A应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但它并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些新物种(如多倍体)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生物有的不能杂交产生后代,有的能进行交配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答案:B2在自然条件下,二倍体植物(2n=4)形成四倍体植物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减数分裂失败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

9、裂B.二倍体植物与四倍体植物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二倍体植物经长期的地理隔离才能形成四倍体植物D.测定四倍体植物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时只需测4条染色体解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如果染色体不能正常分配到配子中去,也会形成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配子,A项错误;二者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符合生殖隔离定义,B项正确;二倍体在减数分裂异常的情况下可形成四倍体,并不需要地理隔离,C项错误;应测定1个染色体组即2条染色体的DNA序列,D项错误。答案:B3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为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 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侵入了2 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

10、随机交配,则F1中V基因的频率约是()A.43%B.48%C.52%D.57%解析:由题意知原种群数量是20 000只,则可以得出基因型为VV的个体有20 00015%=3 000(只);基因型为Vv的个体有20 000 55%=11 000(只);基因型为vv的个体有20 00030%=6 000(只),后侵入了2 000只基因型为VV的个体,该种群中基因型为VV的个体为3 000+2 000=5 000(只),该种群总数为22 000只,所以该种群中基因型为VV、Vv、vv的个体分别占5/22、11/22、6/22。该种群的个体随机交配,由于没有发生自然选择导致基因的丢失,所以该种群的基因

11、频率不变,即V基因的基因频率是5/22+11/221/2=21/44,即约为48%。答案:B4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解析:本题考查对基因频率概念的理解。对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正常男性和女性中都存在致病基因携带者,所以其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不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A项错误;同理,B项错误。对于X染色体显

12、性遗传病,女性含有一个或两个致病基因都会患病,所以其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也不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项错误。对于X染色体遗传病(非同源区段上),只要男性的X染色体上有一个致病基因其就患病,故X染色体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项正确。答案:D5科学家对某地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B.体色深和体色浅的个体繁殖能力弱C.体色深和体色浅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解析:蟹的体色有多种表现型,是生物变异的结

13、果。中间体色的个体数目明显占优势,是因为与环境相适应(容易获得食物,不容易被天敌捕食等),某种性状的生物个体数目少不是由某一固定因素造成的。答案:A6(2017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每个个体只含这个种群的部分基因,A项错误。亚洲和

14、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未产生生殖隔离,B项正确。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会使具有某种性状的个体数量增多,相应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从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项正确。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平行的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D项正确。答案:A7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

15、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75%B.50%C.42%D.21%解析: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频率不变的前提条件是种群足够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其不起作用。根据题意,两个种群合并为一个种群后,A基因频率为(80%+60%)2=70%,a基因频率为(20%+40%)2=30%,则随机交配,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答案:C8下列叙述中符合中性学说的是()A.中性突变一般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因此中性突变不是突变B.当自然

16、选择作用于中性突变时,有利的变异被积累C.当环境恶劣时,中性突变的进化速率加快了D.中性学说并没有否认选择的作用,承认形态、行为和生态性状,即生物的表现型是在自然选择下进化的解析:中性学说认为多数或绝大多数突变都是中性的,即无所谓有利或有害,因此对于这些中性突变不会发生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的情况。突变大多在种群中随机地被固定或消失,而不是通过选择才被保留或淘汰的。中性学说强调遗传漂变的作用,但它也没有否认选择的作用,它承认形态、行为和生态性状,即生物的表现型是在自然选择下进化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中性学说是在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水平上,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补充和发展。答案:D9登革热病毒感染蚊

17、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和。(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F2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是。(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下图),将该纯合

18、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原因是。答案:(1)受精卵S基因由S基因转录的mRNAS蛋白(2)50%60%(3)减少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登革热病毒复制10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图1(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这是生物进化的。(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图2

19、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加剧。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发生了改变。(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多样性。解析:(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2)小岛上原种蜥蜴个体构成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3)小岛上生存的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4)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使小岛上食物短缺,而联趾型蜥蜴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适应环境,个体数逐渐增加,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5)这种现象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答案:(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2)种群基本单位(3)基因库(4)生存斗争(种内斗争)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基因频率(5)基因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