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曾公亮精读练习.doc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462689 上传时间:2021-09-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曾公亮精读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3曾公亮精读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曾公亮精读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曾公亮精读练习.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精细阅读篇目之曾公亮1、 阅读全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tu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su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

2、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

3、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

4、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处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

5、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

6、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二、字词积累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 )进士甲科,知( )会稽县。民田( )镜湖旁,每患( )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 )端明殿学士知( )郑州,为( )政有能声,盗悉( )窜他境,至夜户( )不闭。尝( )有使客( )亡( )橐(tu, )中物,移书( )诘( )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 )从者之廋(su, )耳。”索( )之,果( )然( )。公亮明练( )文法( ),更( )践( )久,习( )知朝廷台阁典宪( ),首相韩琦每( )咨访( )焉( )。仁宗末年,琦

7、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 )盗取之,大理当( )以( )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 )矣。”固( )争之,遂下有司议,比( )劫( )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 )界河,又数( )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 ),且( )生事。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 )也。”使谕( )以指意( ,边害讫( )息( )。英宗即位,加( )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 )加户部尚书,帝不豫( ),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 )之曰: “锡( )宴不赴,是( )不虔( )君命也,人主( )有

8、疾,而必( )使亲临,处之( )安( )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 )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 ),起判( )永兴军。居( )一岁,还京师。旋( )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 )朝三日,公亮方厚( )庄重( ),沉深周密( ),平居谨( )绳墨( ),蹈( )规矩;然性吝啬,殖( )货( )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 )之,阴( )为( )子孙计( ),凡( )更张( )庶事( ),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 )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 )信任安石。安石德( )其助己,故引擢( )孝宽至枢密以报( )之。苏轼尝( )从

9、容( )责( )公亮不能救正( ),世讥( )其持禄( )固( )宠云。参考答案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考取,考上)进士甲科,知(主管,任县令)会稽县。民田(名词作动词,种田)镜湖旁,每患(忧虑)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凭的身份)端明殿学士知(名词作动词,担任知府)郑州,为(处理)政有能声,盗悉(全都。同义词:悉、皆、毕、咸、尽、率)窜他境,至夜户(门)不闭。尝(曾经)有使客(使者)亡(丢失。亡古同“无”,没有)橐(tu,口袋)中物,移书(发送公文;布告)诘(追问)盗。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大概,几乎)从者之廋(su,隐藏,藏匿)耳。索(搜查)之,果(

10、确实,真的)然(这样)。公亮明练(熟悉;通晓)文法(公文法令),更(又)践(任职)久,习(熟悉)知朝廷台阁典宪(典章制度),首相韩琦每(经常)咨访(询问)焉(相当于“于之”,向他)。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方略)。密州民田产银,或(有人)盗取之,大理当(判罪)以(按照)强(强盗之罪)。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差别,不同)矣。”固(坚决)争之,遂下有司议,比(比照)劫(抢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捕鱼,这句话省略了介词“于”,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界河,又数(多次)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计较),且(将要)生事。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11、(怎么办)?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担任,胜任)也。”使谕(告诉晓谕,使人知道)以指意(意旨,意图),边害讫(完结,终了)息(平息)。英宗即位,加(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说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不久)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豫”本为安逸舒适之意, “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泛称尊长有疾),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质问)之曰: “锡(通“赐”)宴不赴,是(这)不虔(恭敬)君命也,人主(君主)有疾,而必(一定)使亲临,处之(做这样的事)安(心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

12、城节度使,明年(第二年),起判(唐宋官制,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叫“判”)永兴军。居( 停留 )一岁,还京师。旋(不久)以太傅致仕(退休),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停止)朝三日,公亮方厚(端方忠厚)庄重(严肃),沉深周密(细致周密),平居谨(谨守)绳墨(规矩),蹈(踩,引申为遵守)规矩;然性吝啬,殖(动词,积蓄)货(钱币)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偏向)之,阴(暗中)为(替)子孙计(谋划),凡(所有)更张(变更或改革)庶事(古时指各种政务政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赞同)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更加)信任安石。安石德(感激)其助己,故

13、引擢(提拔)孝宽至枢密以报(报答)之。苏轼尝(曾经)从容(私下)责(责备)公亮不能救正(纠正弊病),世讥(讥讽)其持禄(保持禄位)固(固守)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三、断句练习(划线为专有名词) 曾 公 亮 字 明 仲 泉 州 晋 江 人 举 进 士 甲 科 知 会 稽 县 民 田 镜 湖 旁 每 患 湖 溢 公 亮 立 斗 门 泄 水 入 曹 娥 江 民 受 其 利 以 端 明 殿 学 士 知 郑 州 为 政 有 能 声 盗 悉 窜 他 境 至 夜 户 不 闭 尝 有 使 客 亡 橐 中 物 移 书 诘 盗 公 亮 报 吾 境 不 藏 盗 殆 从 之 者 廋 耳 索 之 果 然公 亮 明

14、练 文 法 更 践 久 习 知 朝 廷 台 阁 典 宪 首 相 韩 琦 每 咨 访 焉 仁 宗 末 年 琦 请 建 储 与 公 亮 等 共 定 大 议 密 州 民 田 产 银 或 盗 取 之 大 理 当 以 强 公 亮 曰 此 禁 物 也 取 之 虽 强 与 盗 物 民 家 有 间 矣 固 争 之 遂下 有 司 议 比 劫 禁 物 法 盗 得 不 死 契 丹 纵 人 渔 界 河 又 数 通 盐 舟 吏 不 敢 禁 皆 谓 与 之 校 且 生 事 公 亮 言 萌 芽 不 禁 后 将 奈 何 雄 州 赵 滋 勇 而 有 谋 可 任 也 使 谕 以 指 意 边 害 讫 息 英 宗 即 位 加 中 书

15、 侍 郎 兼 礼 部 尚 书 寻 加 户 部 尚 书 帝 不 豫 辽 使 至 不 能 见 命 公 亮 宴 于 馆 使 者 不 肯 赴 公 亮 之 曰 锡 宴 不 赴 是 不 虔 君 命 也 人 主 有 疾 而 必 使 亲 临 处 之 安 乎 使 者 即 就 席熙 宁 三 年 拜 司 空 兼 侍 中 河 阳 三 城 节 度 使 明年 起 判 永 兴 军 居 一 岁 还 京 师 旋 以 太 傅 致 仕 元 丰 元 年 卒 年 八 十 帝 临 哭 辍 朝 三 日 公 亮 方 厚 庄 重 沉 深 周 密 平 居 谨 绳 墨 然 性 吝 啬 殖 货 至 巨 万 初 荐 王 安 石 及 同 辅 政 知 上

16、 方 向 之 阴 为 子 孙 计 凡 更 张 庶 事 一 切 听 顺 而 外 若 不 与 之 者 常 遣 子 孝 宽 参 其 谋 至 上 前 略 无 所 异 于 是 帝 益 信 任 安 石 安 石 德 其 助 己 故 引 擢 孝 宽 至 枢 密 以 报 之 苏 轼 尝 从 容 责 公 亮不 能 救 正 世 讥 其 持 禄 固 宠 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四、知识积累1、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字,古代,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成人(男二十弱冠,女十五及笄)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

17、的作用。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名、字由尊长代取,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自号:自己为自己取的号(陶潜,五柳先生。李白,青莲居士。苏轼,东坡居士。辛弃疾,稼轩居士。杜甫,少陵野老) 谥号: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 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谥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 上谥表扬类的谥号:“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 下谥批评类的谥号:“炀”表示“好内远礼”, 好祭鬼怪曰灵,“厉”表示“暴慢无亲”、“

18、杀戮无辜”, 中谥为同情类的谥号:“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绰号:也称诨名、混号、诨号,它和别号、斋号的区别,在于几乎全部为他人所取,然后得到公认。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追尊的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 ,但也有例外。 年号: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19、。明朝以前,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陵号:帝王身后,一般要立三号:谥号、庙号、陵号。谥号并非君王独有,上了秩品的公卿及入品的夫人都有,但皇帝的谥号里一定有“皇帝”二字。庙号、陵号则为皇帝专有,这是皇家的祖先祭祀和葬仪。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两

20、代的皇帝习惯上常称他们的年号。称年号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称他们为“康熙帝”、“乾隆爷”,那就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称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2、 举进士甲科。进士甲科:最初的科举没有甲科和乙科的区分,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到了唐明皇时期,为彰显文德,设甲科,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甲科”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明、清通称经过殿试的进士为甲科,未经殿试的举人为乙科。应举: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对参加科举考试的称呼,明清时指乡试。殿试: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

21、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录取时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一甲即授官职,二、三甲参加翰林院的考试,学习三年后再授官职。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下第:科举时代指殿试或乡试没考中。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3、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学士:职官名。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4、习知朝廷台阁典宪 台阁:台与阁的并称。亦泛指亭

22、台楼阁等建筑物。汉时指尚书台,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5、首相韩琦每咨访焉首相:古代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6、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建储,立皇太子,即确定储君,或者说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太子为古代储君称谓,即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7、大理当以强 大理寺:我国古代的司法审判机构,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

23、寺卿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唐代主要负责审理中央百官及京城徒刑以上案件;宋代于刑部,御史台共同行使审判权;明代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共同行使审判权,但大理寺侧重于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以大理寺卿为长官,少卿为副职。8、遂下有司议 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有”即“有的权利”;“司”即“主管、管理”。9、 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尚书省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

24、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中书省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 东汉时即设侍中,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25、。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吏部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

26、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 、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户部 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礼部 南北朝北周始设。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兵部 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

27、令等。刑部 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 工部 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10、拜司空兼侍中司空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后来司空亦为中国姓氏之一。11、侍中: 古代一度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始设于秦,侍中在秦汉之际原本只是皇帝身边的小臣,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获此荣誉后,可出入皇宫,经常伴随皇帝左右,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12、河阳三城节度使节度使:官名。唐代开

28、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13、起判永兴军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判:担任通判。唐宋官制,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叫“判”。 通判:古代的中央特派员。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 军、监:两宋的行政区划单位。军始于唐,当时称军镇,属军事系统,多设在边区,只管军队不管民政。五代时,军不仅管兵马,也辖有土地、民政,但各军、监皆不辖县;在宋代,军则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监是国家经营的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专业性的管理机构,五代初已开始出现

29、,但也在宋代才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划单位。14、旋以太傅致仕“师”“傅”“保”三者均含有辅佐和教导的双重意义。太师,太傅,太保,都是东宫官职,为“三师”,专事对太子的教导。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为“三孤”。 “三公”和“三孤”又统称为“师保”,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

30、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

31、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

32、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6下

33、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7 把文中画横线

34、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译文: (2)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译文: 【答案】4B5C6C 7(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

35、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句中共有三个人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两个地名(“他境”“吾境”);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橐中物”这两句,其他的就好断了。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

36、,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6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