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docx

上传人:ylj18****70940 文档编号:44532989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材分析 一、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内容波澜迭起,曲折有致。本文写作上具有以下特点:波澜起伏、详略得当。二、学情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肯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文阅读实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我校是普高,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差,对他们来说文言学问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并且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心情,有许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爱好,所以,老师必需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三、教学目标依据教材以

2、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尽量自主解决翻译问题。【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体会烛之武的劝告之词的魅力,并理解烛之武的形象。【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四、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美伊斗争”、我国春秋时期弱小的郑国与强大的秦国之间的一场特别斗争进行类比导入本课,联系现代斗争,吸引学生留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篇文言文的爱好。(二)整体

3、感知中学语文教学中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引导学生通读文章,疏通词句,总结重点字词句式。”梳理本文脉络,可以分为四大段。第1段:秦晋围郑。第2段:临危受命。第3段:说退秦师。这是本篇的核心。“夜缒而出”,这一步说明兵临城下之严峻形势,为烛之武的胜利作了铺垫。本段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步步紧逼,层层深化。可分四层:第一层:(“夜缒而出”至“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其次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第三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

4、有益。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乃还”),回顾往事,揭出晋的贪而不义,使秦伯意识到自己的危急,最终退兵,而且留兵驻守。第4段:迫晋退兵。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明确并且整体把握文章的层次,为下面的深化研读打下基础。(三)深化研读许多人认为语文是感性的,我更认同钱正权教授的观点,语文教学中也要重视理性的培育。语文教学中明确提出:“发展独立阅读的实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下面我将设计这样的教学问题: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缘由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第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缘

5、由,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示意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白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1)秦、晋围郑的两个缘由“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干脆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劝服秦伯供应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2)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劝服秦伯的隐私活动供应了有利条件。2.开展小组探讨:本文在故事情节的绽开上有何特点?与学生共同总结得出:(1)层次井然;(2)波澜迭起,曲折有致;(3)详略得当这样设计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可以使学生对这样一篇佳

6、作有更为全面的相识。(四)延长作业老师在简要介绍有关朝鲜半岛核危机的新闻和新闻背景资料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三个小组分别选定要扮演的角色:中国、美国、朝鲜,假设中国外交部的特使出访朝鲜和美国,拜见朝鲜主席和美国总统,如何劝服两国领导人和平地解决这一争端。这样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联系课上所学,同时也大大熬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等实力。七、板书设计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三维目标:学问与实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烛之武形象分析。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动,梳理故事情节。2、探究式。烛

7、之武退秦师缘由及现实影响力。3、对比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沟通、沟通。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课时支配: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相关故事背景。3、梳理故事情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秦王威严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快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

8、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劝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爱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盼,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二、了解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具体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务,是探讨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擅长描写斗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9、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解说春秋)左传公羊传谷粱传三、推动新课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找寻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明确: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推想将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文言句式及词语邻之厚,君之薄也。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何厌之有?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分组朗读第三段。(二)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学生回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补充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

10、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秦伯说,与郑人盟。乃还。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四)齐读一、三、四段。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和找寻关键句中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线索。四、结束新课比照板书,回忆故事情节。一、三、四段读熟。五、布置作业1、背诵一、三、四段。2、整理文言词语及句式。板书设计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想将来,劝秦谨慎。其次课时教学目

11、标:1、复习上堂课内容,并归纳总结文言词语及句式。2、分析烛之武形象,并延长探讨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烛之武“怎么退为什么退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再次熟识情节。并归纳一些词语用法及宾语后置句。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以越国以鄙远。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且焉置土石。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之”提宾标记词)何陋之有?莲之爱,陶后鲜有闻。菊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推动新课(从文本动身,逐步引进社会和人生。)(一)朗读其次段,思索:烛之

12、武原委何许人也?(学生探讨,分析其特性化及爱国情怀)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言描写)(烛之武)许之。(烛之武)夜缒而出。(动作描写)明确: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不卑不亢、机灵善辩的辩士、外交家。(二)烛之武为什么会胜利?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郑君擅长纳谏、勇于自责。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去课文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对烛之武加深相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避开了就课文讲课文的的单调枯燥乏味。 烛之武退秦师教

13、案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分析 学问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学问,驾驭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探讨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3熟读全文,赏析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概。 实力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育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实力。 2了解作者运用特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实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和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 2重点理解归纳“贰,军,辞,鄙,敢、济,肆,阙,与”和“若,说,微,之”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左传的

14、语言特点。 教时支配:2教时。 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老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答法。在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 3.拓展阅读法。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巩固所学学问。 教学设想: 1.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理解研析,着重探讨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问题: 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 2.给生字词注音。 3.阅读课文,就自己疑难的字词句做好标记。 教学步骤老师活动学生活

15、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 高境界。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九五五年,闻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气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日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作品介绍2(多媒体显示)有关左传的学问介绍,师朗读提示重点学问笔记。1学生先自主回答有关左传的学问。 3学生做好相关笔记。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状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简介秦晋围郑形势,了解与

16、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为课文学习做好打算。 课文朗读1老师范读 3老师对学生的朗读作评价指导1学生集体跟读 2学生个别朗读培育学生朗读古文的实力。 字词学习3老师就学生的说明予以补充说明。 4老师就重点字词给以重点强调,并板书。1学生向老师就自己的疑难字词的说明提出疑问。 2学生互答。 5学生做好相关笔记。1.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实力。 2.培育学生合作学习的实力。 3.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课文翻译老师补充学生逐段翻译。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实力。 布置作业仔细阅读课文,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别句式。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图(安排,考

17、虑)封(使成为疆界) 利(使得利)朝,夕(在早上;到黄昏)壮(壮年) 远(远方,边远的地方)乏困(缺少的东西)敝(损害) 肆(扩张、延长)退(使.退却)阙(使亏损) 亡(使灭亡) 其次课时 教学步骤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老师补充请学生上黑板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别句式。积累文言词语的意思,驾驭课文翻译。 师生活动(一)秦晋围郑一抑一扬 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张弛有度 曲折多变 临危受命?二抑二扬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三抑三扬请学生概括故事情节。了解故事梗概。 师生活动(二)点拨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示意了事务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

18、、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因为秦郑无根本利害冲突,这就简单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劝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根据开头的预示而绽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终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示意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务交待得很清晰,冲突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非常圆满。找出本文中前后照应的地方。(学生探讨分组回答) 了解故事结构支配的特点。 师生活动(三)点拨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紧急之际,佚之狐举荐烛之武去劝服秦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加了情节

19、的戏剧性。烛之武在游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惊慌起来。最终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最终平静。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一张一弛是本文情节设置的一大特点,请你结合情节具体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了解故事情节设置的特点。 师生活动(四)点拨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

20、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奇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游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到处为秦国着想,到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驾驭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四平八稳,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定进

21、犯秦国,步步深化,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劝服力。 “亡郑”于秦无利 “舍郑”于秦有利 “保郑”于秦有利请你评价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性。 了解故事语言特点。 师生活动(五)杰出的外交家,擅长外交辞令探讨烛之武的性格特点学习如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 拓展延长: 词义推断 1文言文阅读中造成语言障碍的是实词,而不是虚词。而实词又具有多义性。据此,推断词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分析义项 在分析义项的过程中,可以查阅一些工具书,如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把一个词的全部义项排列出来,确定其本义和引申义及其内部联系,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词义。 选择义项? 词不离句。在选择义项的过程中,要依

22、据详细的语言环境加以选用。实词的意义虽然是多样的,但每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是惟一的。 2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驾驭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时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精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务,前因与后果,记叙与争论;对争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详细地、历史

23、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精确进行分析评价。 布置作业:1)完成本课同步作业 2)课外自主阅读一至两篇左传的其他故事,然后沟通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巳巳,同“矣” 共其乏困共,同“供” 秦伯说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 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鄙,当作“邑”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子 行李之往来行李,出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 特别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高一语文烛

24、之武退秦师古文鉴赏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古文鉴赏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n)南。 佚(y)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b)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g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

25、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重点字词 晋侯、秦伯:晋文公和秦穆公。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 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氾(f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佚(y)之狐:郑国大夫。 若:假如。 使:派。 见:拜见进见。 从:听从。 辞:推辞。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用:任用。 过

26、:过错。 然:然而。 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缒(zhu):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既:已经。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越过 鄙:边邑 陪:增加 邻:邻国,指晋国。 以为:作为 行李:古今异义,出访的人。 共:通“供”,供应。 其:代指使者。 乏困:缺乏的东西 尝:曾经 为:赐予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卫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厌:通“餍”,满意。 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肆:延长,扩张。 阙(qu):侵损,削减。 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

27、见智。 说:“说”同“悦”,喜爱,兴奋。 微:没有。 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通“智” 易:代替 不武:不符合武德。 整:指一样的步调。 其:表商议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应) 3.秦伯说(说,通“悦”,赞同,兴奋)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知足,满意) 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行李,阙出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袱)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8、(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款待过客)的主子;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子)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个人,这里指秦穆公;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掌管事务的人,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6.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7.今急而求子。(今,古义:如今今义:今日) 8.且贰于楚也(贰,古义:动词,从属二主。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原文翻译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

29、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愿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急之中,假如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肯定能劝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紧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

30、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减弱了。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子,出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应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赐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卫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意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疆,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假如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减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兴奋,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保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恳求攻

31、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气,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气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作者介绍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左丘明学问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

32、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具体、争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写作背景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凭三寸不烂之舌,利用秦晋之间的冲突,劝服秦伯。最终,秦伯不仅撤走围郑的军队,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最终使郑国得以保全。本文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劝服秦君,维护了国家的平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灵善辩的外交才能。 段落赏

33、析 第一段: 本段是文章的开头,事情的缘起,交代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的缘由和地点。由于两个缘由都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秦国能够退兵作了铺垫。 其次段: 记叙了烛之武接受说秦任务的经过,表现了他在国难当头时,能捐弃私怨,以大局为重,为国效劳的爱国精神。 以上两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叙了晋、秦围郑和烛之武受命说秦的经过。 第三段: 文章的其次部分,记叙了烛之武劝服秦穆公的经过。先说灭郑于秦无益而有害,舍郑于秦有益而无害,再以事实说明晋贪得无厌,必将“阙秦”,层层逼进,到处为秦着想,言辞委婉好听,最终说退了秦兵。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第四段: 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晋不得已而撤军,郑国解了围,交代了事情的

34、结局。 名句赏析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含义:臣年轻的时候,(实力)还不如人呢,现在老了,更没实力了。 应用:表示一种规律的、无奈的伤感与暗怨。相关词语:老而无用;廉颇老矣;日薄西山;江河日下;心有余而力不足;风烛残年;不拘一格降人才;任人唯贤;等。 2.邻之厚,君之薄也。 含义:邻居实力的加强,(相比的)您就实力薄弱。 应用:表示敌我相邻关系。相关词语:敌强我弱;彼竭我盈;此消彼长;等。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含义:凭借别人的力气胜利反而去损害人家,这不是仁义;失去了友好力气,这不是明智;用冲突代替和谐,这不是英勇。 应用:表示仁智勇的三种意思。相关词语:以怨报德;麻木不仁;不仁不义;唇亡齿寒;友好修睦;仁至义尽;杀身成仁;等。 第24页 共24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