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德育渗透.docx

上传人:ylj18****70940 文档编号:44249357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德育渗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德育渗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德育渗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德育渗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德育渗透摘要:由江苏等四省区联合编写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亲密关注儿童生活,关注儿童主体地位:选材源于儿童生活,教材的主角是儿上,教材是与儿童对话的文本,教材呈现的是儿童的文化,是儿童的成长记录册。面对新教材,教化者应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正确运用新教材,实现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关键词:新教材;特色;课堂教学从2002年春天起,笔者参与了由江苏、湖北、安徽、广西等四省区合作、南京师范高校博士生导师鲁洁教授任主编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教参编写组。我们仔细学习领悟教化部颁发的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忠实体现课程标准内容。我们到学校与老师和学生

2、座谈,并进行调研和试教,了解学生所经验的现实生活问题,把课程标准与儿童生活实际进行对接,着力架构桥梁,完成了从课程标准到教材的再创作,编写出了起始年级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目前已进入试验区试验。一、新教材的特色新教材以现代人学观为理论依据,编写目的是为适龄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绽开辟一条通向生活的通道,供应一个可资对话的文本,以增加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们本着亲密关注儿童生活,忠实反映课程标准和时代要求的原则,力求促进儿童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价值观念和思索问题的取向。(一)选材源于儿童“生活事务”,体现综合性杜威认为,“教化即生活”,“离开了参加社会生活

3、,学校就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道德的形成何以与生活具有亲密的联系?道德教化为什么必需以生活为基础?这是由生活和道德的特别性确定的。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动所绽开的世界,是人通过人自身的活动而生成的。人在生活中伸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愉快和生活的乐趣。”道德存在于人的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因此教材选取的大多是一般人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是日常的生活,并以正在进行中的今日的生活为主。教材从儿童生活动身,不以学问体系为纲,而是以综合化生活中儿童的视野绽开,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也不是德目排列的序列逻辑

4、。教材以儿童的生活事务为基本内容,作为一个个生活事务,它的内容必定是综合的,其中有道德内容,有非道德内容,有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有科学文化的内容等等,把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进行统整,努力体现一种与生活本身一样的综合课程的特色。(二)教材的主角是儿童,教材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以往的德育教材基本是单向传递学问和信息的工具,是写满道德条文的“美德袋”,是编者的独白文本。新教材主子公是与学习者年龄相仿的儿童,是一个个的“伙伴”。教室中的儿童与教材中的“伙伴”交往、对话、共鸣;“伙伴”不断地讲解并描述自己的生活阅历,引起教室中的儿童对自己生活阅历的回顾;“伙伴”不断提出问题,激起教室中的儿童去反思、争

5、论、沟通;“伙伴”不断地发出倡议,引导活动,激起教室中的儿童去视察、访问、探究、实践教室中的儿童与教材中的儿童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相互作用中使相识不断地融合,建构出新的意义世界。(三)教材呈现的文化是儿童的文化手捧新教材,封面上一群欢乐健康、聪颖活泼的孩子正激情澎湃奔向我们,奔向将来。每一个富有爱心的人看了,脸上都会不由自主地绽开会心的微笑,情愿和这些阳光绚丽的孩子们相识、相知。打开新教材,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照、清爽的儿童的话语体系,富有童心、童真、童趣,使教材面貌耳目一新。教材不再是板着面孔的“传道士”,而是孩子们的家园、伙伴、挚友,它引领着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视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

6、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相识社会,用自己的言语沟通表达。品德培育要回来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并为儿童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因此,教材编写过程对儿童现实生活进行流理、反思与拓展,呈现的每个生活场景都经过细心锤炼。儿童渴求学问、渴望发展,儿童发展并不解除间接阅历和学问的学习,对相关的法制、国情、历史、地理环境等学问也通过儿童宠爱的方式作了奇妙支配。(四)教材是儿童的成长记录册教材不仅是信息和学问的载体,而且是激发学生自我建构的文本。新教材中大量的对话。留白,给儿童参加、行动、反思、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儿童刚好贴上了本阶段活动时的照片,画出心中最美的图片或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思索、自己的喜怒哀乐。教材也就

7、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令孩子真情投入,留下的是串串成长的踪迹。当一册教材学完,家长、孩子都会信加珍惜,不忍丢弃,因为教材已成了孩子的创作手册,成了孩子自己的影集、画册、心灵档案,成了孩子宝贵的成长记录册。二、新课堂教学当课程改革由探讨进入到学校实践时,新课程必需由老师通过一节节课、一次次活动来诠释,来表达。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都不能脱离老师的教学实践,不能不关注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内化的过程。只有老师合理的表达才有新课程。因此新时期的老师教学理念要清爽,教学思路要清楚,教学实践要详细。(一)应树立什么样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教化教学活动不行能回避价值观问题,不行能回避教化

8、目的问题,老师的价值观念具有真实的指导老师制订教学目标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为此,我们须要找出教学行为、教学言语背后深藏而实存的教学价值观,相识这种价值观的问题所在。只有在老师的头脑中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长久地去实现,才能使老师新价值观与新教学行为联系、共创、互动,并贯穿于改革的始终。1新基础教化主见今日中国的中小学教化,应当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实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化的一切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一价值。“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2“道德教化从其根本宗旨来说是成人(使人成

9、为人)的教化,就其详细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化(德性是人性的自觉,它使人成为人)”。品德培育的目的不在于告知他们多少道理,使他们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正确观念以及思索问题的正确取向。3德育课程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化与生活指导。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是:培育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酷爱生活的儿童。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品德良好、乐于探究、酷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10、”它不是行为规范、历史、地理等学问的简洁相加,不是一个学问“拼盘”,而是一种“化合物”,一种“合金”。因此品德教学不只是“颈部以上的事情”,而是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躯体“全部沉醉”的过程,是生命整体投入的过程。4教材价值取向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新课程是先进文化的体现者,紧跟时代步伐,促进学生品德、社会性发展,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提倡以现代生物学为基础的“生态观”:人与人仿佛生物链中的生物一样,没有凹凸贵贱之分,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谁也离不开谁;以仁爱思想为基础的“换位思索现”:引导人们凡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诚恳守信、客观公正;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共赢观”:化解过度竞争带来的惊慌、自私、唯利

11、是图,提倡真正的集体主义,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以多元化社会为背景的“多元现”;在分清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殊是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允许有不同的选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敬重、理解为基础的“对话观”、“共享观”:人与人须要商谈、沟通、谅解,助人为乐、消退误会和隔阂,共同前进,共谋发展。在信息全球化时代,西方社会借助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在推销自己的物质产品的同时,必将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中国的道德教化,既要博采众长,又要超越、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二)如何实现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在教学史上,老师主体观与学生主体观都产生过肯定的影响,事实上

12、教学主体是历史的详细教学情境中的主体,随教学情境尤其是教学人员扮演的角色的改变而改变。谁在教学中证明白自己的主体地位,那么他就是教学的主体,这完全取决于他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学主体观的真谛就是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教学人员的主体性由目的性、选择性、创建性与自我调整性等组成,这些属性通常是彼此作用的,尤其是前三者(目的性、选择性、创建性)受后者(自我调整性)制约,以便保持肯定的度。主体性的发挥不以消解和压抑他人的主体性为前提。主体间性是指特定人员发挥主体性与其他人员保持理解关系的属性,由理解性、通融性和共识性组成。在本质上主体间性由不同主体的主体性外化而成,是一种特别的独立于特定个体主体的主体性。

13、但它一旦为特定主体接受并纳入价值观系统,又对特定主体的主体性进行调整。德育课程中要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统一起来,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蹲下来看孩子。德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儿童自然是德育课程的主体。编写教材的人必需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角视察生活,谛视社会,勇于创新,努力建构儿童宠爱的新教材。处于相互作用中的教化者也应当蹲下来,平视每一个儿童,和儿童进行同等的对话,任何一个参加论证者都是通过探讨、回答提出的论点,或者反对其他人的主见表现出自己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而不受其地位的影响,施教者与受教者是同等互动的关系,受教化者之间也拥有同等对话的权利。2设身处地为孩子。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人员在确保自己的主体地

14、位的同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受,将心比心,爱护关怀学生。在解读教材时要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生活阅历动身,有自己的理解,不以权威的角色抑制学生的创建力;应当适当降低自己的限制欲,给学生自由思索、自由发表的空间;要限制自己的表达欲,不要让课堂变为“一言堂”,使自己的发表自由建立在压制或减弱别人言论自由的基础上。3师生共谋发展。课程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敬重:以儿童的生活为主体,以儿童自己的探究、认知、体验来建构完成;课程的实施不仅要促进儿童发展,使这个过程成为儿童有乐趣的学习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目标的实现是以儿童的发展为尺度。然而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是不成熟的社会成员,有接受引导的必要。老师既不能强

15、行灌输,机械训练,也不能像西方的道德教化那样,价值中立,崇尚道德相对主义,而要在敬重儿童与主动引导上找寻结合点。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老师在过程中既负有对儿童引导的责任,又有对自己的教化信念、教化行为进行反思、重构的责任。老师会不断地在师生交互的理解中重新相识学生、相识自己,在看到学生道德面貌发生改变时看到自身教化的力气,自己的教化道德素养也在提升,也得到了成长,达到“教学相长”。(三)如何运用教科书“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给予教材以生命。”教材不仅是老师教学的依据,它一旦进入教学过程,老师必定要依据自己的风格对其进行选择、解读

16、,并在教学的双向沟通中与学生的情感、看法、价值观碰撞、激活,进行再加工,因此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参加了教材的再创作。在“课程标准教材老师学生”的流程中,课程标准是依据,教材依据儿童生活选材,老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向将来的生活,因此是老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1如何运用教科书中的图例?新教科书以图为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呈现内容。图片撷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但不是静态的。每个事务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不同问题。首先不能上成看图说话课,就图说图,就事论事。要用图片去“引发”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的回忆,“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探究;其次,教材中的图片有肯定

17、的逻辑依次,并不要求老师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可以从儿童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切入,把生活场景中遭受的事情重组,让儿童自己来叙述他自己的生活。甚至一册教材中课的排列依次,也可依据实际教学状况进行调整。2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教科书向儿童叙述一个个生活事务,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这就要求教者依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补充学生的确须要的主题。编者编写教材时虽然非常留意兼顾农村和城市学生不同的生活,但我国幅员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教学中就须要面对不同地区发展状况有所侧重。不过,教学要面对现实,但决不屈从于现实,教学应当是一种超越,要用发展的眼光主动引导。如教学“爱惜公用设施”这

18、个主题,教材以“不说话的挚友”为题,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四周有哪些为自己服务的“挚友”,说说“挚友”遭破坏时给生活带来的不便,然后引导孩子替“挚友”说说话,伸出手为“挚友”做点啥?这个话题对农村的孩子怎么绽开?一方面,农村公用电话、邮政信箱、交通指示牌、路灯等可能较少,但是农村的孩子将来肯定有机会接触城市生活,着眼将来,让他们了解有关常识很有必要;另一方面,农村除了水渠、桥梁、河堤等公用设施外,更多的是树林、山丘、河道等公共资源,应引导孩子关注,从小树立公德意识。3如何处理教材的留白?教材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

19、有利于探究、有利于运用地方性教材和实施校本课程留白使教材成了儿童沟通的拐棍和园地,让儿童表现而不再是倾听,是对话的卷入者,参加者;留白使教材成了和儿童对话的文本:引导儿童自己去选择,自己作出推断,自己去操作、创作教材。留白处有的引发道德问题,有的引导学习科学学问,有的激励探究学习方法,有的着力提高生活技能;有的是对已有阅历的唤起,有的是对将来行动的安排,有的是对行动结果的再分析、再展示;有的侧重于认知,有的侧重于体验,有的侧重于实践;有的是对自己的反思,有的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小组合作的结果,有的是全班“公约”对于留白,有的可以让学生书写,有的只需口头探讨,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可以把实践活动时的照片、查找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对儿童而言,最有教化意义的教材是他自己的生活。主要参考资料:1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化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化探讨2002,(1)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化探讨2002,(5)(摘自:课程教材教法,200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