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探究 课件(19张PPT).ppt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408031 上传时间:2021-09-17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8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探究 课件(19张PPT).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探究 课件(19张PPT).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探究 课件(19张PPT).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探究 课件(19张PPT).pptx(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秀出真我,展现风采积累:红船精神 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由来意义: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红船精神”,铸就了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成为我们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每日检查,1.议论文三要素2.论证严密性的分析角度3.平实、有韵味的具体阐释平实: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有韵味:内容丰富,含义隽永。,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渭城朝雨

2、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阳关三叠),千古传诵,脍炙人口。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过这样一番话:“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沈德潜认为,王之涣的凉州曲,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王昌龄的长信怨并列为四首唐诗绝句的压卷之作。清代

3、沈德潜唐诗别裁: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此意须微参。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送别诗要情味俱深,意境两尽,如此篇真绝作也。,此诗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纳入乐府三叠而成为“阳关曲”,被后人誉为唐诗的“压卷之作”(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黄生增订唐诗摘抄卷四、王士桢带经堂诗话卷四等)。宋代刘辰翁王孟诗评: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顾云:后人所谓阳关三叠,名下不虚。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

4、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清代钱良择唐音审体:刘梦得诗云“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诗云“听唱阳关第四声”,皆谓此曲也,相传其调最高,倚歌者笛为之裂。,1.答案:(1)C 【命题点】赏析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解析】“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分析错误。第一首诗提及桃李是为了衬托出梅花的风韵之美,不是“对比”;且第二首诗并未提及桃花、李花。(2)A 【命题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解析】B.选项对应的是第一首诗的后两句。意思是纵使将纯白的梅花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这是夸赞梅花的气质和风韵,而不是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C.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

5、的前两句。前一句把美人之面与高洁的梅花融合在一起,衬出梅花的意态。后一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画,出自画师生花之笔。这是突出画师画技的高超,而不是“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说画师追求的是梅花的意态之美,而不求颜色一致。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总体而言,第二首诗是通过赞美画师的高超技艺来侧面描写梅花的,与“艺术来源于生活”无关。,(3)答案:(1)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就事论事,“墨梅”。);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2)不同: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

6、高妙的艺术造诣。命题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张规臣,字元东,是陈与义的中表兄弟。这组诗是陈与义的成名作。,2.答案: (1)【解析】选C。“寻鹰去”“射雁归”是对少年的正面描写,而非侧面。(2)相同的是: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渴

7、望。(2分)不同的是: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1分)后者则是英雄垂暮,悲叹壮志难酬。(1分)本诗尾联借少年之口,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首无为。(1分)辛词也说想要替君主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但无奈“白发生”。(1分)联系诗歌解释 【作者简介】张祜(约785849?), 字承吉,邢台清河(一说山东德州)人,唐代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

8、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3.(1)C 【解析】命题点: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解析: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尺寸之间。并非“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2. 参考一:“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参考二:(1)含意: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2)评价:这幅画意境深远,韵

9、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解析】命题点: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理解尾联的含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其次,要结合诗题和前面的诗句理解其深层含意。“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许道宁的画意境优美,蕴含诗意,文人墨客可以据此创作出诗词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纵使写尽这些佳句,也与画的意境不相关,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意的优美,致使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诗人的评价:从尾联的含意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4. 读史 王安石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

10、要靠哪一个人?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解析】行藏:这里指一生的经历。行,出仕;藏,退隐。糟粕、粹美(释义:1、纯洁善良。2、纯正美好。3、犹精美。)、精神难写 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 尘:尘土,这里指糟粕。(1)B 【解析】命题点: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2)道理: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启示: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

11、盲从。,【赏析】首联“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突兀而起,以强烈的对比显示了自古以来无数高贤的悲哀。在生前,为了建树自己的功名,他们费尽心力,受尽“苦辛”;但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 颔联“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衰。“黮闇”,不明貌,语出庄子齐物论:“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上句即化用庄子句意,意谓在当时的情况下,高贤们已经蒙受了他人的误解,而

12、自己又无从正之,致使自己真相不明,品德不彰。“末俗”,本指乱世败坏的习俗,如作者韩子诗中就有“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的诗句;这里与“当时”对举,又有表“后来”的时间义。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颈联侧重感叹史书本末倒置,使高贤精神难现。历史所传的是高贤们那无关宏旨的粗劣无用的糟粕,而不是他们一生中的精粹美好的嘉言善行。“丹青”,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种颜色,后泛指绘画艺术。人物的神采韵味在绘画中本来就是最难传达的了,而修史者们有意的删改、倒置,更使他们最为粹美的精神荡然无存、匿然无曜了。 “区区岂尽高

13、贤意”为“岂尽高贤区区意”的倒装,“区区”犹“拳拳”。这句是说,修史者们的胡作非为,怎么能够表尽高贤们的拳拳之意呢?因此,高贤们也就只能蒙受千古不白之冤了。“独守千秋纸上尘”以无比沉痛的笔触,状写了高贤们蒙尘纳垢却又无力中说的凄凉结果:他们永远不会为自己说什么了,生前也不能,更何况千年以后的今天! 王安石曾作过许多咏史或怀古的诗篇,他的这类诗歌常常能够针对千年相沿的历史陈见,发前人之未发,因而立意超卓,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本诗题为“读史”,可见它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发,而是针对整个历史而发,因而具有更大的艺术概括力和更广泛的指对性。在这首诗歌中,他所揭示的先

14、贤们的悲衰固然表现了他深刻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但是这种悲哀不仅仅是先贤们的,而同时也属干作者自己。王安石既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政治家。他任参知政事以后,积极推行新法,本为起弱图强,但是这种改革之举,当时就有人非议,黮暗承误,而后人又将如何评说,他白己更是无从左右的了。他自己对此是不能不感到深深的忧虑的。作者正是把自己这种探刻的人生体验熔铸到这首诗歌的创作中,借古人的悲哀表现了自已悲哀、疑惧和愤激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脸、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

15、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1.在诗中,作者认为史籍难于凭信的主要原因是(3分)A.后人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不够了解。B.历史人物生前可能已经被人们误解。C.历史人物的品质很难用文字记录。D.记录历史的人故意隐瞒篡改历史。2.王

16、安石认为“作史难,须博学多闻”,他曾在游褒禅山记感叹古人 “ ”,所以才能在很多领域有所收获。3.王安石在诗中感叹“区区岂尽高贤意”,意思是史书中那些琐碎的记载怎么能阐释清楚高尚贤良的古人的思想呢。你同意诗人的这个看法吗?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阐述。参考: 1.(3分)B2.(2分)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自选。,第6首诗歌6.(1)A 。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以看出诗人对精卫的赞美之情。(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

17、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5.参考:(1)D 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2)A ( B“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错,C“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错,D“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错)参考一:(3)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

18、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参考二:(1)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2分)(2)“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放之风。(2分)(3)“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缓”的温情。(2分),6.(1)A 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

19、以看出诗人对精卫的赞美之情。(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设置开放性答案,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此题可以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因此凡是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这里介绍两种观点:观点一: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精神的一种自我抒发;(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继承遗志,生命不息,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原因有:(1)这两句咏赞了精卫坚忍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表达了作者的赞扬和崇敬。(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自我之身,成全精卫之志。,总结:一、探究类试题经常考查的内容。二、如何准确、规范解答探究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