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2015年春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072517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导学】2015年春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名师导学】2015年春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师导学】2015年春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导学】2015年春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3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和灌溉工具(2) 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3)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新课导入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吗?生: (齐声)喜欢。师: 我也非常喜欢这段家喻户晓的戏曲。在听歌时,我留意到其中一句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这是对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从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当然,一句歌词不能概括

2、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的详情,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基础达标 1.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A)A. 铁犁牛耕的出现B. 高转筒车的发明C. 耦犁技术的普及D. 曲辕犁的推广解析本题难度低,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B、C、D三项成就都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 2. 下图中被称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的是(B)解析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将其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

3、耕作方式,所以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3. 下图所示犁耕工具,可以通过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地的深浅。这一开创性技术为后世所沿用。该项技术革新最早是在(D)A. 春秋时期B. 秦汉时期C. 魏晋时期D. 隋唐时期解析本题难度低,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从材料文字和图像上都可以看出是曲辕犁,这一农耕工具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4. (2014年盐城模拟卷)某文献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这里的“此渠”是指(A)A. 都江堰B. 郑国渠C. 灵渠D. 井渠解析从材料中的“蜀守冰”“成都”可以看出是

4、秦国的蜀郡郡守李冰领导修建的都江堰,材料的后半段赞扬了都江堰的效用和意义。 5. (冲A)“戽车寻丈旧知名, 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 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 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A)A. 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B. 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C. 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D. 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解析从材料中的“众筒兜水”可知这种灌溉工具是唐朝时创制的筒车,筒车利用水流的自然冲力转动,其使用解放了人力,所以说“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 6. 古代民间谚语“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B)A. 封建社会农业

5、产值高B. 封建社会以农为本C. 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D. 封建社会商业兴盛解析“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出了农业的重要,所以B为正确答案。 7. 下图是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该邮票主要反映了 (C)A. 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B.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点C.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D.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解析邮票画面上是牛郎织女,反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以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8.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A) 乡野风景的

6、恬适闲静 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安土重迁的思想A. B. C. D. 解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反映了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反映了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开轩面场圃”反映了重视农业的观念,从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9. (判断正误,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2014年宿迁模拟卷)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农经济有利于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A)解析小农经济以户为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耕作,以维持一家人的基本温饱和向封建政府缴纳赋税,这就必须要精耕细作,以提高粮食等作物的产量。10. (判断正误)(2014年南京模拟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

7、种犁安装了犁评,既简便又轻巧,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材料文字与课本叙述完全一致。巩固提升一、 选择题 1. (冲A)(2014年扬州模拟卷)我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比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组谚语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A. 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B.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 面临自然灾害、难以抵御D. 生产效率不高、自给自足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之一是精耕细作,材料谚语也反映了这一特点。这一组谚语主要强调的是“农时”的作用,解

8、题时应紧扣材料。 2. “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A. 封闭保守B. 精耕细作C. 耕织结合D. 艰难脆弱解析注意“反映”在此处的指向。B、C是小农经济的内容,D项不能反映古代农民的向往。排除B、C、D项。 3. (2014年宿迁模拟卷)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应是(B)A. 耦犁B. 曲辕犁C. 翻车D. 水排解析读懂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曲辕犁“这一农具”在“江东”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4. (2014年南京模拟卷)梅

9、尧臣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利才畎浍间,功欲霖雨并。不学假混沌,亡机抱瓮罂。”诗中所咏“水轮”应是(A)A. 高转筒车B. 水排C. 翻车D. 风车解析读懂诗句,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农业灌溉工具,利用水流,不需人力。这样便可排除B、C、D三项。 5. (2013年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卷)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右侧邮票所体现的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A)A. 男耕女织B. 铁犁牛耕C. 集体劳作D. 刀耕火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男耕女织,再观察本题所附邮票图片,上面是男耕,下

10、面是女织。 6. (2014年南通模拟卷)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D)A. 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B. 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C. 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D. 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解析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本题引用的元代散曲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村男耕女织的生活景象,反映了当时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二、 非选择题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康熙御制耕织图原图为南宋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清朝康熙

11、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的基础上,重新绘制。近代有学者将两个时代的耕织图作比较:发现除“焦图应用西洋之透视法以作画”之外,画面内容都没有大的区别。(1) 画面上的这种农具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康熙时代它还在使用说明了什么问题?(2) 材料表明中国当时怎样的农业文明?它有哪些显著的特点?(3) 这一农业文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有什么地位?(4) 中国古代的这种经济形态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解析第一问前半题比较简单,属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后半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学生思维判断、正确作出历史结论的能力,注意时间跨度“南宋清朝”;第二问学生回答问题不大;第三问也是要求学生作出正确的历史结论;第四问要求

12、回答“关系”,如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有机地、正确地联系在一起,对学生来讲历来是一个难题。答案(1)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说明: 中国传统农耕技术自唐宋以来没有突破性的发展。(2) 封建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特点: 以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3) 地位: 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4) 关系: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8.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出现于什么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 (1) 以家庭为单位

13、,男耕女织;(2) 生产主要为自家需要和交纳赋税;(3)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 拥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5) 经营规模小,精耕细作;(6)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容易失去土地或破产。史料研读一、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商周的青铜工具材料一(河南新乡潞王坟商代遗址出土)残铜刀2件,青铜铸造。一件,剖面呈楔形,残长7.5厘米,另一件,柄端圆形,两侧铸有2行6个长方形纹,其旁又有许多小圆点饰物,残长7.5厘米。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新乡潞王坟商代遗址发掘报告材料二(陕西扶风云塘西周遗址出土)铜刀3件,皆残。其中两件身短柄长,刀尖上翘。柄扁平,上有3条凸起的直线,末部有

14、一长方形的孔,残长10.1厘米。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云塘西周墓【解读】关于商周的青铜器农业工具,目前出土的数量还不多,以上两则材料,从考古发掘角度证明了商周时期已出现了青铜农具。目前,考古发掘出土与传世的青铜农具共有60多件。有锸、铲、镰、犁铧、耒、耜、铚等。出土青铜农具的地域分布,有河北、陕西、山东、湖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其中以河南、江西最为集中。河南省有明确出土地点的22件,仅安阳小屯殷墟出土就达16件。商周的青铜冶炼业很发达,制造水平很高,为什么青铜农具数量很少呢?其原因可能是: 第一,西周的贵族阶级不从事农业生产,认为农业劳动是下层人的事,农具不是享受器,贵族死后自然不会把农具作为

15、随葬品。第二,铜器在古代是贵重的“美金”,青铜农具用坏,可以回炉改铸,与石质农具不同,因而墓葬中不见青铜农具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三,春秋战国时通行的货币有铜铲布、铜刀币,这类货币是从实用的农具互相交换发展而来的,这也可以间接证明西周时期曾盛行过青铜农具。(参阅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63年版)二、 精耕细作技术的传统农业 牛耕的推广材料一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令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劳。左丘明国语晋语材料二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吕不韦吕氏春秋重己 【解读】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黄老道学为主,兼采诸家学说,史称“杂家”。(1) 春秋晚

16、期,原来用作祭祀的牛,开始用于田间耕作。(2) 战国时称牛鼻环为“棬”,说明牛被牵引从事劳动。20世纪20年代在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了一件春秋时期的牛尊,牛鼻穿有鼻环,是牛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耕作技术的进步。在河南辉县固围村和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犁铧皆为V形,前端尖锐,后端宽阔,锐端有直棱,能加强刺土力,说明只有牛才能拉动这样的犁。【注释】 牺: 色纯。 棬: 牛鼻环。 恣: 听任。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材料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今也农夫

17、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墨翟墨子非命下材料三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什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材料四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

18、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 【解读】墨子是记载战国墨家思想的著作,对研究战国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农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要年景不太坏,国家服役不太沉重,农民能够维持基本生活。荀子大略也说:“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 小农经济是个体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又承担较重的赋税,小农常常生活在困苦之

19、中。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由于劳动分散,生产工具简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具有易于破产的特点,因而农民必须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正如材料二所说,他们“早出暮入”,“不敢怠倦”。在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正如汉书食货志说:“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注释】 菽: 豆类。 挟: 拥有。 责: 同“债”。资料卡片一、 耦犁由二牛合犋牵引、三人操作的一种新式耕犁。汉武帝时赵过在推行代田法的同时,发明了二牛耦耕的耦犁,其操作方法是一人牵牛,一人掌犁辕,以调节耕地的深浅,一人扶犁。这种犁犁铧较大,增加了犁壁,深耕和翻土、培垄一次进行,可以耕出代田法所要求

20、的深一尺、宽一尺的犁沟。二牛三人一个耕作季节可管五顷(汉大亩每亩当今六分九厘,每顷当今六十九亩)田的翻耕任务。耕作速度快,不至耽误农时。此后,耦犁构造有所改进,出现了活动式犁箭以控制犁地深浅,不再需人掌辕。驶牛技术的娴熟,又可不再需人牵牛。二、 江东曲辕犁曲辕犁,也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太高;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

21、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

22、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目标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 了解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2)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2)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新课导入同学们,报上曾经刊载过这样一则消息: 一尊很可能会创造中国瓷器全球最高价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圆罐,昨天在多位保安的看护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亮相,拍卖公司将在英国拍卖此青花罐。目前专家估计此罐的成交价可达1000万美元以上。据了解,

23、2003年9月在纽约拍卖的一尊元代青花罐拍出580万美元的价格。这些消息表明,我国古代许多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世界古玩市场上的一枝奇葩。中国古代瓷器为什么会受到世人如此青睐呢?这些价值连城的瓷器是怎样烧制出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基础达标 1. 右图是安徽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楚大鼎,1933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重约400公斤,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下列对该鼎的表述正确的是(C)A. 该鼎沿口处文字应是甲骨文B. 该鼎铸造时主要作为生活器具C. 该鼎反映了商周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D. 该鼎可能是周朝民间手工业的杰作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铜鼎上的文

24、字是金文,不可能是甲骨文;铜鼎特别是大型铜鼎是国之重器,是作为政治权力的象征或举行隆重祭祀的礼器,不可能作为生活用具;这种鼎肯定是官营手工业的杰作,不可能是民间手工业制作的。A、B、D三项明显错误。 2. (201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C)A. 开创了郡县制B. 铁官代行地方政务C. 实行冶铁官营D. 铁器成为官方专用解析西汉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从武帝以后将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材料讲述的是“冶铁官营”。 3. 下列有关右侧木棉(棉花

25、)拨车图的叙述正确的是(B) 图中工具反映出农业技术的进步 图中工具主要用于棉纱加工 拨车产品主要供家庭消费 该图经机器印刷而成A. B. C. D. 解析图中妇人使用的是手工棉纺织工具,非“农业技术”,排除;中国古代只有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不可能出现“机器印刷”,排除;“用于棉纱加工”图片已有说明,从图片也可看出是家庭个体式生产,正确,选B。 4. 某博物馆陈列着下列三张图片。下列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信息中不准确的是(D)图一刑窑白瓷图二天工开物中的手工业生产场景图三清代彩瓷A. 唐朝时邢窑白瓷最负盛名B. 清代我国彩瓷生产水平提高C. 明朝中后期烧制出多种彩瓷D. 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走向衰落解

26、析本题考查对基本史实的迁移能力。唐朝时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图二手工业生产场景正说明中国制瓷业水平提高,故D项错误。 5. 下列有关家庭手工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 是农户的一种副业B. 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自己使用C. 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销售D. 在自然经济时代可有可无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家庭手工业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经济时代的手工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是可有可无的。 6. 明清时期的花楼机用于(D)A. 冶铜业B. 冶铁业C. 制瓷业D. 丝织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花楼

27、机是丝织业工具,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7. (2014年盐城模拟卷)“土豪,我们做朋友吧”成为当今一种网络流行语。如果某一土豪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显摆的财富不可能有(B)A. 精美的青铜酒樽B. 色泽鲜艳的粉彩瓷C. 削铁如泥的钢刀D. 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解析武则天时代是唐朝时期,在此以前出现的东西有可能用于显摆,还没有出现的东西当然不可能拿出来。粉彩瓷出现的时间是清代。 8.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株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B)A. 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 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 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D. 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28、解析材料里讲到了雇佣关系的出现(“募旁邑民为佣”、“作佣值二株赢”),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9. (判断正误)(2014年无锡模拟卷)秦朝时期,政府在咸阳设置的东西织室规模很大,其艺术吸收了当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B)解析人教版课本:“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10. (判断正误)右图所示的工具,王帧在农书中作了说明:“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用水激下轮。则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揙冶甚速,过于人力。”这一工具的运用使得农田灌溉得到了迅速发展。(B)解析根据图片和文字材料,这一工具应该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

29、鼓风冶铁工具水排,而不是农田灌溉工具。巩固提升一、 选择题 1. 2013年4月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被选为“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墓中可能出土的文物是(B)A. 开元通宝B. 丝质长袍C. 突火枪D. 青花瓷器解析汉墓中可能发现的只有B项丝质长袍,A项是唐朝的;C项是宋朝的;D项是元明清的。 2. (冲A)右图为东汉错银饰青铜牛灯,1980年在今江苏扬州邗江甘泉山出土,现为南京博物院标志性文物。其结构可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灯座为一头伫立状的黄牛,灯盏的外观如一座亭子,烟道为一弧形圆管,成为灯盏与牛腹之间的通道,在牛腹中储以水,烟炱即可溶于水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B) 反

30、映了东汉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可以窥见普通百姓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面 造型艺术体现古代的农耕文化和环保意识 说明当时扬州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A. B. C. D. 解析本题文字量比较大,又是组合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该文物工艺高超,结构复杂,造型科学,不大可能是民间用品,排除;东汉时,全国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扬州不可能是全国经济重心,排除;正确,选B项。 3. (冲A)(2014年南京模拟卷)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一时期的瓷器上不仅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

31、关于这一时期瓷器烧制的表述中最恰当的是(C)A. 开启了中国瓷器远销海外的步伐B. 反映了中国各民族间联系的加强C. 顺应了国内外市场多样化的需要D. 体现了当时兼容并蓄的对外政策解析从宋元开始,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地销往国外,中国瓷窑开始烧制外销瓷。新航路开辟以后,适应欧洲市场的需要,以瓷器为代表的中外商业交往更为频繁,有人称海上丝绸之路为瓷器之路。从本题的材料看,时间是“清朝康熙年间”,纹饰是“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选C正确。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4. 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D)A. 魏晋B. 隋唐

32、C. 宋代D. 清代解析本题是根据距今最近的历史信息来作出判断的选择题型,由所学知识和题干可以知道珐琅彩出现于清朝,这是距今最近的历史信息,由此得出答案是D项。 5. (2014年镇江模拟卷)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花和尚鲁智深要求铁匠帮他打制兵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D)A. 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B. 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C. “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D.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解析可以帮客户打制兵器的不可能是官营手工业,来自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也没有这种自由;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和“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的历史现象均是明中叶以后才出现的

33、。水浒传故事来自于北宋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选D正确。 6. 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对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B) 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 松江出现雇佣关系 松江纺织领先世界A. B. C. D.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体现,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二、 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的,在战场上交锋时一刺便弯,再刺之前还要放在地上用脚踩直。春

34、秋时中国就有了炼钢生产,把熟铁放入炉内加热吸碳,煅打除掉杂质又渗进碳,从而得到钢,硬度大大增强。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冶炼铸铁(生铁)技术和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得到了可锻铸铁,既有硬度又有韧性,这使生铁广泛用做生产工具成为可能。欧洲直到公元14世纪才有生铁,两种可锻铸铁工艺一直到1722年和1826年才由法国人和美国人发明出来。材料二右图是天工开物中的手工业生产场景锤锚图。(注:锚是船舶停靠固定之物)材料三(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永禁机匠叫歇碑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金属冶铸业有哪些重要的技术成果?它们的发明有何意义?(

35、2) 根据材料二的信息,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生产情况。(3) 材料三体现了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4)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具有哪些特点。解析课本中对冶铁技术的工艺介绍很少,第一问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二问要仔细观察图片,用文字描述生产情况;第三问注意“明清时期”、“生产关系”这些关键词;第四问归纳特点有一定的难度。答案(1) 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炼钢、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意义: 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 情况: 生产工艺复杂,规模大,一道工序需多人合作才能完成。(3) 变化: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36、。(4) 特点: 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并存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规模大、分工细;是农耕经济的附属;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8.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答案(1) 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2) 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3) 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4)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5)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6) 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史料研读

37、一、 素称发达的官府手工业1. 杜诗发明水排材料一(建武七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范烨后汉书卷三一杜诗传材料二白超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冶,以经国用,遗迹尚存。 郦道元水经注卷十谷水注 【解读】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为冶铁炉加氧,提高了炉温。至魏晋时期,依然沿用此法冶炼。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要将矿石冶炼成液态生铁,需有较高的炉温。商周以来,冶炼用皮囊鼓风,礼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缝制皮囊成为冶炼工匠的必备技能。后来,鼓风装置由人力驱动的人排发展到用畜力驱动的马排。杜诗总结了前代冶炼鼓风的经验,发明了

38、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引皮囊鼓风的器具,为冶铁炉加氧,大大提高了炉温。水排的功效不仅比人排,就是比马排也高得多,三国志韩暨传说:“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详细记述了立轮式和卧轮式水排的形制,并绘有图形。水排的发明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这一技术比欧洲早1200多年,使中国的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注释】 建武七年: 公元31年。 水冶: 即水排。2. 景德镇瓷器的发展材料一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至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因改名景德镇蓝浦撰、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卷一

39、图说材料二陶窑: 唐初器也。上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云: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景德窑: 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蓝浦撰、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卷五景德镇历代窑考材料三昌南镇陶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动以数万计。海樽山俎,咸萃于斯。盖以山国之险,兼都会之雄也。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浮梁提封仅百里,土宜于陶,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

40、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蓝浦撰、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卷八陶说杂编上材料四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徽郡婺源、祁门。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造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浙江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锈,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华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歌窑器者即此。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陶埏 【解读】景德镇陶录,清人蓝浦撰。蓝浦为景德镇人,他于乾隆时期修撰此书,汇集大批资料进行整理考证,系统全面地叙述了景德镇

41、及其他古名窑的历史沿革和陶瓷烧制情况。蓝浦在书脱稿前去世,由其同乡门人郑廷桂补辑,嘉庆年间出版,是为中国古代陶瓷史名著之一。天工开物,明末杰出科学家宋应星著。全书共三卷十八篇,并附插图123幅,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是图文并茂的古代科技名著。(1) 景德镇因宋景德年间承造进贡御用瓷器而知名。(2) 景德镇的兴起与此地的瓷土资源有密切关系。(3) 景德镇到明代,已有“瓷都”之名,四方瓷器工匠纷纷集中于此。(4) 景德镇瓷器业发展到明代,为全国瓷业之冠,其他任何地方所造,皆不能与之比拟。资料卡片一、 司母戊鼎现在名为“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

42、,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由于殷商时期字体较为自由,既可正写,也可反写,因此,学者对“司”与“后”难以分辨,故而学术界争论多年。2011年3月28日,新国博展牌把“司(si)母戊鼎”改名“后(hou)母戊鼎” 。甲骨文字书写规则是: 字形可以正写或反写,但字音字义不变。现在新国博展牌把司的反写之形“后”读作“hou”,这个读音下的字义是“君主”,与“司(si)”义已不相同,这违反了甲骨文惯例,所以“后母戊鼎”还不能作为该鼎最后定名。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

43、,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 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是现存的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铸件,铸造年代约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作。二、 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1972年3月至7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一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

44、,出土了基本完整的丝织物和服饰达一百余件。在这批丝织物中,最抢眼的是“素纱禅衣”。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第一代軑侯利苍的妻子。她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后几年。作为第一代軑侯妻子随葬品的“素纱禅衣”是两千一百多年前的丝织精品。它反映了西汉初期我国养蚕、缫丝、织造的高超水平。素纱禅衣,身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领口和袖口有较厚重的绛色缘边。如果除去缘边,重量仅为半两多点。根据计算,这种衣料每平方米仅重12至13克,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两件素纱禅衣。高级的纱料,并不以纺织的空隙多为好,而主要是以蚕丝纤度匀细见长。在纺织学上,衡量纤度有专用的

45、计量单位,每9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1克,其纤度称“一旦”。旦数越小,纤维越细、越好。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乔其绢,其纤度为14旦,而素纱禅衣纤度竟然只有10.5至11.3旦。对此,有人质疑: 人类发明衣裳,原本是为保暖遮羞,素纱禅衣既不能保暖,又不能遮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它怎么穿呢?素纱禅衣的命名是从材料品类和形制特点两个方面着眼的,“素纱”,是说制作衣裳的材料用的是没有染色的白纱;“禅衣”,是说衣裳的形制是没有衬里的。礼记玉藻:“禅为絅。”郑注:“絅,有衣裳而无里。”由此可见,禅衣就是单衣。如果从功用方面命名,素纱禅衣也可以称为“景衣”、“絅衣”、“褧衣”。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释仪礼士昏礼时说:“景与絅、褧,音相近,义正同。”从功用方面上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是合乎景衣或褧衣要求的。素纱禅衣是古代女子出嫁时套在婚礼服外面的罩衫。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目标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1)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2)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1) 叙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2)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新课导入向学生展示范蠡图片。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人。他帮勾践灭吴复仇后,弃职经商,辗转来到陶,变易姓名为陶朱公。由于陶的地理位置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