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063395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1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时强化训练含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1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1,22.群落的空间结构93.群落的演替4,5,6,8,134.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75.综合考查3,10,11,12,14,15一、选择题1.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B)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2.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

2、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D)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析: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逐渐增加,甲、丙降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蝌蚪间的竞争受捕食者影响;无捕食者时,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包括食物或生存空间可能会增加。3.下列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B)A.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

3、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B.淡水湖泊中出现的水华现象都是由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C.水葫芦引入我国后对一些淡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D.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如水葫芦疯长,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淡水湖泊中出现水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入,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从而使藻类大量繁殖;水葫芦引入我国后数量疯长,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入侵植物进入适宜其生长的地区可能呈“J”型增长,会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

4、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演替为灌木阶段,灌木阶段物种的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空间结构更为复杂;与草本阶段相比,灌木阶段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通气性越来越好,从而为灌木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5.某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B)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C.人类活动

5、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解析:在光裸的岩石上发生的初生演替包括以下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该过程会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6.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的过程见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A.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图中各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草本、灌木、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一致D.在针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草本植物解析: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图中各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草本和灌木的丰富度变化一致,但与乔木丰富度的变化不同;在针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针叶树。7.土壤动物具有趋暗、

6、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如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A)解析:土壤动物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要让土壤动物从上面漏斗中转移到下面的收集瓶中,漏斗中的环境应有光、干燥、高温。8.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成了森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实施退耕还林后,增大了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D.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群落的物种一般会被后一阶段群落的物种完全取代解析: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这种“代替”是优势物种的代替

7、,因此,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群落的物种一般不会被后一阶段群落的物种完全取代。9.如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C)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唯一生态因素B.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乙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照的影响;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丙处植物的

8、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森林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照的影响。10.利用已关闭的垃圾填埋场改造为公园等公共娱乐设施场所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对垃圾填埋场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之前,需进行植被的重建和维持。土壤含氧量、垃圾渗液浓度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在垃圾填埋场上生长。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D)A.垃圾填埋场上进行的植被重建与维持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B.垃圾渗液浓度过高会导致植物根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烧苗”现象C.垃圾填埋场土壤富含有机物,微生物需氧代谢旺盛,易造成植物根系缺氧D.填埋场改造成的公园中所有植被和栖息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解析:群落指同一时

9、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填埋场改造成的公园中所有植被和栖息动物以及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11.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B)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解析:由题图可知,幼虫的密度呈周期性波动;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落叶松的松针长度不能体现物种的种类;由于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由题图可知,幼

10、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12.如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种a510200物种b12533物种c01386下列分析合理的是(D)A.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降低B.第12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解析:表中只列举了3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

11、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第 120年内,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这是适应环境的结果。二、非选择题13.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12、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开始就具备了形成森林所需要的土壤条件,而初生演替形成该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人类的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

13、丛出现了荒漠化,使该地区的演替速度变快。由于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该地区最终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故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并未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上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未发生改变14.顶极群落是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只要不受外力干扰,就能永久维持稳定。如图表示不同环境下的顶极群落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受 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北极地区的顶极群落最可能是。图示中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这是因为 。(2)

14、由于雷电引发火灾,某火山岛上的森林被烧毁后发生的演替属于。与火山爆发造成森林被毁灭后发生的演替过程相比,此演替过程形成顶极群落所需的时间更(填“长”或“短”),原因是。解析:(1)据图分析,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受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北极地区温度低、降水量低,因此其顶级群落最可能是苔原;热带雨林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因此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2)某火山岛上的森林被烧毁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历经火灾后的森林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与火山爆发造成森林被毁灭后发生的演替过程相比,此演替过程形成顶极群落所需的时间更短。

15、答案:(1)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或温度和降水量)苔原热带雨林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2)次生演替短历经火灾后的森林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15.塞罕坝历史上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里已是茫茫荒原。三代塞罕坝林场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现已成为高寒地带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群落演替的角度看,塞罕坝林海的形成属于演替,该事例说明了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2)人工造林时人们遵循了物种多样性原则,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

16、提高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该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关。(3)塞罕坝每年能释放氧气55万吨并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景点和科研教学基地。在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的价值中,通过以上叙述得到体现的是。(4)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能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请简述理由:。解析:(1)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里已是茫茫荒原,但塞罕坝群落中一些植被繁殖体还存在,因此塞罕坝林海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该事例说明了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塞罕坝现已成为高寒地带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3)塞罕坝是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景点和科研教学基地,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4)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和塞罕坝的自然环境不同,因此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答案:(1)次生速度和方向(2)抵抗力营养结构(3)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4)不能两地自然环境不同,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同(其他合理答案亦可)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