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案(DOC31页).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050770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教案(DOC3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国学经典教案(DOC3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教案(DOC3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教案(DOC31页).doc(3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3页 共33页诫子书一、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2、,修身养性。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诸葛亮是在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二)初读,读熟课文: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2、找

3、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6、学生齐声朗读。(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3、总结交流: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孔子家语一、教材分析:孔子家语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

4、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二、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2、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论语大家都熟悉了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也是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叫孔子家语。(二)初读,读熟课文:1、解题:孔子家语。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芝兰生于深谷,不

5、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3、总结交流: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四)研读,赏析文章:芝和兰这

6、两种香草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但它们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们变得没有香气;人格高尚的人修行道义以身立德,他们也不会因为艰难窘迫物质贪乏而改变气节。所以说,与人格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在了放有芝兰的屋子里,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是因为你已经为之同化,满身是香了;而与品德低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进了卖咸鱼的店铺一样,时间长了闻不出它的腥臭,是因为你已与之同化满身臭气了。放有红色朱砂的地方会实其染红,而放有漆墨的地方会被其染黑,因此,想要做君子的人或者说是君子,都会慎重选择他们所居所处的环境。事实上,君子就象芝兰和松梅一样,不会因为没有人来而不芳香四溢,也不会因为清苦卑微而变得庸俗丑陋;他们的

7、志气如香兰一样天长地久不会改变,他们的信念如芝兰一样坚定不移始终如一。(五)朗读,积累词句: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从军行教学目标:1、边塞诗歌的特点。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教学重难点: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3、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4、介绍从军行一共诗七首,本课

8、学习的是其四和其五。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2、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同桌互读,互相正音。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理解词语。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四、布置作业:熟读古诗第二课时一、复习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一)学习从军行(一)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2、出示

9、问题,引导读、悟:(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4、指导背诵。(二)学习从军行(二)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2、感悟诗情(1)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2)结合诗句说说你从诗的后两句感受到了什么?3、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军队的威武形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

10、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全班齐读古诗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3、指名说

11、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4、疏通诗义后追问: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年了。同学

12、们,年啊,个月啊,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13、,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3、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能凭借课文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能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更好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 动。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大诗人间的深厚情谊、离别情绪,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课文。教学过程:一、共背古诗,感受经典。1. 谈话。 同学

14、们,最近你在我们学校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表现怎么样?都背了哪些古诗文?请你把最近背诵的内容背给同学们听一听。2.学生背。3 .评点:的确,一位好的诗人就像一位好朋友,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友谊,告诉你无欲则刚、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寄放自己心灵的空间。下面老师提供给同学们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大家喜欢。(从学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入手,与学生前期的学习积累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正确、通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1.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

15、.试一试将古诗读正确、通顺。谁已经将古诗读正确、通顺的站起来读一遍。每一组抽一选手读,学生评点(首先学会赞美别人,然后将自己的建议得体地告诉别人)。3.试一试将古诗背出来。4. 默读,想一想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然后小组交流一下,看一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问题。(1) 交流。(2) 出示一些重要问题。(初读古诗,质疑生难,勾起深入研读的兴趣和欲望。)三、 初读课文。1.读一读课文,看一看哪些问题能自行解决,还有哪些问题还有待大家一起继续讨论。2.读课文,先自读一遍,然后小组合作通读一遍。3.各小组组长先协商各组读一节,全班合作读好一篇课文 。(先练习,再配乐朗读)(读好课文,为读懂古诗奠定基础,同时

16、也初步感受文章大意,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四、 解读古诗。1. 各小组交流读后感受,看能否凭借课文内容自行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2. 集体交流问题的答案。3. 相机演示媒体:从黄鹤楼至广陵(扬州)的长江行程,从而理解“西辞”、“下扬州”。4. 再读古诗,看是否比上一次读得更好。(凭借课文自学古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初步读懂古诗,读好古诗。)五、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要章节,体会诗人间的深情厚谊。六、诵读古诗,背诵古诗。1.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诗人间分别时的情景。2.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回归本体,落实目标。)正心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

17、文中的排比句。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 状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创设情境,激发学

18、生诵读的兴趣。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 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 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 (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 (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 、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

19、“患”都有忧虑的意思。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食,即吃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 (3)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者反着说,后者正说。这实际上体现了对比论证的思路。 尽管课文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正其心”的观点,但是,观点已经在对比

20、中显示出来了:“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 四、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 (1)课文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正其心”就是使内心不受主观欲望的左右。但是,文中并没有正面提出,而是通过正反对比显示了这个观点。教师除了要把课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意思解释清楚之外,可以选取日常生活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比如,以学生的生活小事为例,假设你不喜欢一个同学,你会觉得这个同学处处和你作对,其实这个同学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针对你的。 (2)上一篇课文指出,诚意需要靠慎独来修炼,但是本课只是在讲不得其正的情形和后果,那么,正心又有什么办法吗?实际上,“心在焉”就是正心的办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专心致志,面对外界的任何的干扰

21、都不为所动,然而这个专心致志又不能随便用在任何地方,必须要以“止于至善”为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正心。建议教师教学时多启发学生将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比如上课时能否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做作业时是否能够不看电视,不玩游戏;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能否不三心二意、走神打岔等等。齐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尤其需要注意那些难度较大容易念错的字,如“偾”“中”等。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3、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

22、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比如孝、悌、慈的具体内涵,了解“如保赤子”在文段中的比喻义,并能够说出尧舜桀纣在中国文化中的特定含义。 2、对古代的国和家有初步认识,能根据课文解释“治国在于齐家”的理由,并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什么叫“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教学过程: 1、 诵读感悟 本课的篇幅较长,但是文字还是比较简单,义理也不是很难,引导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体悟课文的内容。 (1) 带着问题进入诵读,培养诵读兴趣。 问题一:咱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都应该

23、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家庭变得更好。古人也是这样。它们为此提出了“齐家”的概念。那么,什么是“齐家”?如何“齐家”呢?课文中提供了这样的答案。 问题二:古人认为,一个人做好了,就能够使一个家和睦,使一个国安宁。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人怎么做才是“做好”呢?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2) 读通课文,排除诵读障碍。 首先,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语句:“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等。 其次,播放音频范读,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和语气等问题,出示停顿文章。 3)读熟课文 首先,安排学生跟着音频诵读课文,提醒他们要注意上述的停顿,体会全文的节奏。其次,安排学生自由读,揣摩

24、句意。最后,安排学生齐读几遍,也可以采取分组读,比赛读等方式,进一步熟悉课文。 (3) 学生读课文要达到熟读的程度。“诗歌赏读”模块的诗篇,只有多读几遍就行了。治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课文第一句、第二段第二句的背诵。 2.能结合注释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3.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絜矩之道”和“德本财末”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悟 1、创设情景 情景一假如你是古代的君主,你要怎么治理一个国家? 假设:经济条件、军事力量、严厉的法律。 引导学生学习治国 2.生字出示。 絜矩 恶 悖 等词语 其次播范读。(要求

25、学生注意停顿) 3 熟读课文 跟着音频熟读。 采用男女生对读。 二、字词地梳理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老老”是说国君或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孝敬老人,“而民兴孝”,而后全国民众都兴起重视老人的孝道。“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的人能够以长者为长,老百姓才会尊敬长者。“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寡,去爱惜那些飘零于世道之人,这个国家才会有爱,才不会违背人伦和人道。“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 也”,絜,指的是量围长的绳子,而“矩”就是量直角的一种角尺,就是讲究方圆规矩,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君子有方圆,就是有了遵循道的标准。絜矩之道就是一种达到道的方法。 三、主旨理解和联系生

26、活 大学引用尚书康诰话说:“惟命不于常”,唯独天命不会保持永久。只有善良才能长久地得到它。“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不行善道,就会失去它。只有行道善良才可以长久得到天命的眷顾。一旦不再行善,天命就不再眷顾你。道和善的关系很明白,道居于善。只要为善,道自然与你同在。欧阳伦的悲惨下场,跟他敛财有关系,其实清代弄臣和珅同样如此,聚敛巨额财宝,最后也是身首异处,半国之财富,悉数充公。历史的教训值得人们吸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德修养的程度,是君子能否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所在。子路问强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交流古今中国的一些强者。 3、结合生活认识强者,使自己做一个真正的

27、强者。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的生字词,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北方之强与南方之强的区别以及君子居南方之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人是一个强者?指名回答。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个的学生子路向教育学家孔子请教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学习这个故事。 2、板书揭题:子路问强,学生齐读课题。 二、文中人物简介 1、请学生找出文中的两个人物,并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明确:子路、孔子。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

28、,以及“均以民为体” 子路:字由,孔子的弟子之一。 三、诵其文 1、出示有停顿的课文。试读。注意字读音长短、轻重、停顿。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边读边指正) 3、自己轻声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4、齐读。 5、请学生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晓其义 1、知识抢答。 所以君子与人和睦相处,但并不随便附和流俗。 中立而不倚 2、这才是真强啊! 强哉矫 3、用宽容敦厚去教导别人,能忍受无理的侮辱而不予报复,这是南方的强。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4、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 中立而不倚 5.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贫困时的操守 国有道,不变塞焉。 玩完游戏,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子路终于明

29、白:作为君子要做到强,必须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五、深入探究,分析讲解课文。 在生活中,孔子虽然疼爱子路,但他不开口则罢,开口就夸颜回,不开口则罢,开口就批评子路。当子路向他请教什么是强时,他没有直接回答,反而追问他三个问题?指名回答。 明确: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这三个问题是什么意思,懂的同学说说。 明确:南方之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北方之强: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孔子心目中的强: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

30、,至死不变,强哉矫! 孔子认为,真正的强者就是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那才是强哉娇!君子之道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3、对“君子之道”有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今天我们要一起去看看怎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君子生存之道又是如何的。 2、板书揭题:君子之道。齐读课题。 二、经典研读 1、整体把握 君子之道体现了古代儒家对于高

31、尚人格的追求,本文的主题即是君子之道,也就是如何做一名君子的问题。在课文中,所谓君子之道,其实也就是上节课所说的“中庸之道”。 2、字句梳理 (1)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不肖”在古代“贤”与“不肖”是对举的,因此不肖也就是不贤明的意思。 (2)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语”,动词,说的意思。“语大”就是往大了说,“语小”就是往小了说。“载”,承载,放置的意思。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

32、乎天地。 “诗。指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这是是说君子之道向上向下都是很显明的。“夫妇”,这里指代日常生活。 三、拓展延伸1、学习神奇汉字 “妇”。“妇”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一个妇女拿着扫帚在打扫,因此,“妇”的本意乃是操持家务的女人。但是在现代生活中,女性的地位已经获得了改善,操持家务不再是女性唯一的选择。这个字充分说明了课文中讲“夫妇”二字合用以表示平常人或日常生活得意思。 2、学习日积月累 苏州园林中的一处著名风景“活泼泼地”。“活泼泼地”来源于程颐对中庸的一段评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程颐的这句评语针对的是中庸引述诗经“鸢飞戾

33、天,鱼跃于渊”这句话,他认为这句话用自然景物说明了深刻的道理,有一种活泼的自然和谐的感觉。因此,留园中将一处景致命名为“活泼泼地”。 3、赏读诗歌阙题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4)分析讲解。 达道与达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古诗前出塞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3、对中庸中的为政思想有初步了解,能说出“五达道”和“三达德”的具体内容,并能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儒家思想对于“勇”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给学生看周文王、周武王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文武之政”,给学生讲一讲周文王、周武王是古代最有名

34、的两个君主,他们非常善于管理国家。那么他们管理国家的办法是什么呢?课文就讲述这方面的内容。 2、揭示课题 二、诵读指导 1、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进入诵读:第一,你知道古人把人际关系分成几个方面吗?你知道古人最看重什么道德吗?课文提供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在诵读中去寻找答案。 2、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字音 3、师要有范读。把正确的停顿读出来,要学生一句句跟读,然后齐读全文。齐读要多读几遍。 三、字词句讲解和脉络梳理 (!)“文武之政”是第一段中的重点,它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对国家的治理。向学生讲解为什么课文中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2)“五达道”与“三达德”是第二段的两个重

35、点。 “五达道”又称“五伦”,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时要把“五伦”的内容讲清楚。讲解的时候,要交代每一伦所涉及的关系,要说明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和方法。 “三达德”指的是知、仁、勇。三者分别代表了古人对于理想人格的三方面规定,即智慧、仁慈和胆量。教师在讲解时需联系孔子的话加以说明,点出理想人格三方面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加以说明。 (3)知与行关系的三个层次是理解课文的重难点。4、主旨理解和联系实际 课文中讲的“五达道”与“三达德”其实是治理天下所要推广的道德规范。 (1) 对于“五达道”的理解,明白这是古人对人伦关系的描述,天下所有人都 包含在这五种关系之中。 (2)

36、对于“三达德”的理解,明白这是古人对于理解人格的标准。辅助部分都 是围绕“勇”来展开,适当讲解。讲解时需要将其与日常理解中的“勇敢”区分出来,从“三达德”相配合的角度说明古代儒家对于“勇”的认识,以矫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 (3) 对于“五达道”与“三达德”的理解都必须与现代生活相联系。(用提问 的方式)择善固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3、对古人论“诚”有初步认识,能够大体了解什么叫“诚者”,什么叫“诚之者“;并能够记住学、问、

37、思、辨、行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的环节,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关于诚信的理解入手,教师首先指出,我们知道如今社会非常看重“诚信”这一品德,其实对于“诚”,古人早就非常看重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可以从日积月累部分“重耳大尺”的故事入手,教师首先把重耳和头须的故事讲给学生听,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重耳原谅了头须?引导学生回答,因为信守承诺。然后引入,这篇课文就与“诚”有关。2、 诵读指导 (1)

38、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诵读。 首先,在诵读之前提出如下问题:你知道古代“诚”的意思是什么吗?你知道古人把学习分成哪几个过程吗?边听范读,边思考这些问题。 (2) 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字音。 (3) 在诵读方法上,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个音频范读,将上述的正确提顿展现 16 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感染。其次,让学生跟着音频读,既校正读音,也是进一步感受课文的节奏。最后让学生齐读几遍。 (4) 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特点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背诵。 (5) 诵读要达到熟练的程度,鉴于课文是本单元论诚的第一篇,对于理解后面 的课文相当重要,最好能够背诵下来。 (6) “诗歌赏读”模块的诗篇,重点应放在诵读体会上,

39、只需要背诵“一语不 能践,万卷徒空虚”一句就行了。至诚能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熟读古诗节南山。 2.能结合注释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诚的两种方式。 教学重难点:懂得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教学过程: 一、诵读感悟 1.带着问题朗读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其次播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停顿) 2. 熟读课文 跟着音频熟读。 采用男女生对读。 二、字词地梳理 其文

40、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 三、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 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

41、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

42、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凉州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二、初读古诗。师:这首诗的作者大

43、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三、感悟诗意(一)整体感知。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1播放黄河课件。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3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4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

44、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谴责和憎恨。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四)整体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