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aencu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036999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taencu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Ataencu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taencu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taencu基础会计辅导(打印稿.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1页 共31页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基础会计的知识体系基础会计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公共课。学习基础会计学必须明确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一、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会计学是应用性的微观经济管理学科。会计按其服务主体的经营性质,可分为盈利组织(企业)会计和非盈利组织(行政、事

2、业单位)会计,盈利组织会计按其提供信息作用范围的不同,又进一步分为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和成本、管理会计(对内报告会计)。基础会计学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是为学习后续的专业会计课程打基础的。基础的含义,具体理解就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由于记帐、算帐、报帐是会计工作的根本,故而本课程在概括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工作组织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能,主要是借贷记帐法的理论和实务。目的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从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上,为学习会计核算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体系和内容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基础会计学自学考试大纲,按照会计专业自学考试要求

3、,规定了自学考试大纲的实施要求、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等。根据大纲规定的自学考试内容编写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共设十一章,从内容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会计基本理论部分第一章总论,从理论上概括说明会计的概念、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会计的任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以及会计核算的方法。(二)会计核算基本方法部分第二章至第十章,系统阐述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和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程序。其中,第二章至第五章,阐述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帐户和复式记帐原理和应用、帐户的分类。主要围绕帐户和借贷记帐法说明记帐的原理。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第六章至第十章,阐述会计凭证、帐簿、

4、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称会计核算形式)、财产清查和会计报表。根据记帐原理,结合各种凭证、帐簿和报表格式,说明记帐和编表的实务。(三)会计工作组织部分第十一章,阐述会计工作组织,包括科学组织会计工作的意义和要求、会计机构的设置和组织分工、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会计法规、制度的种类和制定,以及会计档案等。三、学习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要求1.学习课程内容要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要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把握重点,而不能采取猜题、押题式学习。其实,也只有对课程进行了全面学习,才能真正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而课程的基本内容就是课程的重点,就是学习和考试的重点所在。从上述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看,会计基本理论

5、、基本方法和会计工作组织是互相联系的,因而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学习这些内容。当然,作为入门课程,对各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也不一样。会计基本理论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学习和理解这些问题,对于学习本课程内容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缺乏会计实际工作经验的初学者来说,诸如会计的职能、特点、对象、任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大多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学习时可以先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一般了解,随着课程内容的学习,逐渐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会计核算的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阐述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从填制和审核凭证

6、,到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一整套会计核算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具体运用。这种安排体现了设置课程的目的和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因而是本课程学习的重点。学习时,应在全面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掌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特点和相互联系,以及记帐、算帐、编表的技能。2.学习基础会计学,要注重原理的学习,吃透原理,活学活用。基础会计学或称会计学原理,主要阐述的是会计核算的原理,包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学习时一定要从原理的角度,吃透原理。学习会计核算方法,不能就方法论方法,要理解其理论依据,既要学会应当怎样做,又要弄懂为什么要这样做。要防止钻入具体业务处理,而忽略对其原理的学习。教材中在阐述规则、

7、方法时多配以实例,目的是通过实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理,并学会运用。要善于将总论中阐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后面阐述的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为学习后续的专业会计课程打好基础的目的。所谓活学活用,是指对课程内容不要理解过死。如借贷记帐法下的帐户结构、帐户分类等。活学活用的基础是吃透原理,因为只有弄懂了原理,才能举一反三;只有掌握了原理,才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3.学习中要处理好识记、领会和应用的关系。在自学考试大纲实施要求中对各章规定了考试目标,包括考试知识点和考试要求。这里的考试要求是指需要应考者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并具体规定了

8、识记、领会、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其中,应用层次再细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子层次。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递进等级关系。按照这一要求,应考者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处理好识记、领会和应用的关系。识记是指能认知有关的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非。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识记这个最低层次的要求上。较高层次是领会,即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理解、把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并能表述其基本内容和基本道理,分析相关的区别和联系。但识记和领会还不够,还要会应用,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所谓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去分析有关的理论问题,处理某些实际问题

9、,进行计算和帐务处理。其中,简单应用是指能应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去计算、分析、处理某个业务问题。综合应用是指能应用学过的若干个知识点综合地计算、分析、处理比较复杂的业务问题。基于上述,应考者在学习本课程内容时,要注意考试大纲的考试目标中对各章节内容的能力层次要求。 4.要把课程内容的学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制度的学习结合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制度的法律依据。它的制定和实施开创了我国会计工作的新局面,对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

10、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企业财务通则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而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的。它的内容体现了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和指南。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财务、会计的两个基本法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各自调节的内容,各有侧重,相互配合。1993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发出通知指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经济管理类专业考试课程内容符合

11、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变化,决定从1994年起,凡内容涉及到会计制度改革的课程,在新的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和组编教材出版前,一律将上述两则列入考试内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是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由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的。其中,除了对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以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作了规范要求外,重点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作了详细、具体的规范要求。本规范自公布之日(1996年6月17日)起实施,同时废止1984年4月24日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人员工作规则。本课程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基础会计学(王俊生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在编写中已将上述内容

12、和要求纳入有关章节。为了更全面地学习、理解和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学习时应将其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 第一章 总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本章,要求着重理解会计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的对象和任务,在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概括了解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内容和相互联系。对于初学者,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懂得什么是会计,做好会计工作对于加强经济管理有何重要作用,以提高对会计的认识。二、本章学习内容(一)会计的基本概念(二)会计的对象(三)会计的任务(四)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五)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六)会计核算的方法三、本

13、章内容辅导(一)关于会计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会计?这是学习基础会计学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初学者只要求先一般的了解,方法就是从分析会计职能及其特点入手,然后再从理论上进行概括。从会计职能及其特点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特殊作用:会计是为决策人提供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目的就是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会计这种管理活动又区别于其他管理,如生产管理、物资管理、劳动管理等,会计不直接处理供产销、人财物等业务工作,而是处理反映这些业务活动的信息;会计反映又与统计、业务核算不同,它主要利用货币计价,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系统性特点,因而对会计进行理论

14、概括,不仅指出它是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要阐明会计的特殊属性,概括会计的职能及其特点,即主要以货币计价,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理解和掌握上述要点,就能对会计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二)关于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教材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的阐述,分为两个层次:(1)会计对象的一般说明。明确指出,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就构成了会计的一般对象。并以工业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过程,说明工业企业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由于经营资金的取得、运用和退出企业等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项资金

15、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增减变化情况;在经营过程中各项生产费用的支出和产品成本的形成情况;企业销售收入的取得和企业纯收入的实现、分配情况。(2)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即会计对象具体化,也就是将上述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分类。会计要素是会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合理地划分会计要素,有利于清晰地反映产权关系和其他经济关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财务状况的静态表现,也是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要素,体现的是企业的基本产权关系;收入、费用、利润,是企业经营成果的动态反映,也是损益表的构成要素,体现的是企业在经营中发生的

16、财务关系。教材中,将会计一般对象和会计要素分别在第一、二两章阐述,学习时,应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一个问题理解。(三)会计的任务与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的关系会计的任务是指会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学习时需要注意的是,会计的任务是如何提出来的?它决定于什么?会计的任务与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是什么关系?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同整个经济管理的任务是分不开的,因而总的讲会计的任务是由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但经济管理不能超越会计的职能和会计对象的范围提出任务,即会计任务的提出还受会计职能和会计对象的特点所制约,会计只能完成与其职能和对象有关的那一部分任务,而

17、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教材中将会计的具体任务归纳为三项。学习时要注意这三项任务的内容和相互关系,从中也可看出,会计任务就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会计职能具有稳定性,而会计任务则依存于会计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体现时代特点,而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会计任务是由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来完成的。基于这一点,学习时,特别是在学习会计实务时要注意与会计任务的联系。(四)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范围、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之所以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因为会计实务

18、中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如核算范围有多少,经营期间有无限制及如何分期,计量基础是什么,币值是否稳定等等。 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先要明确这些前提条件,有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就有什么样的会计核算原则。例如,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条件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的和长期的;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导会计实践而使会计行为达到一定目标的指针,是在会计核算前提条件制约下,进行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质量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提出的12项原则,有的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商品经济对会计核算的共同要求,是会计核算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有的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体现我国特定的

19、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核算的要求。 有的教材将上述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划分为三类:(1)总体性要求的原则:包括有用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及重要性原则;(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包括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3)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不过,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可能有交叉。而且,不同教材中的划分也不完全一样,只能作参考。学习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重点是理解各项原则的要求,以及这些原则在会计处理中的应用。特别是其中的有用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

20、性支出原则等。例如: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应符合有关方面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的需要。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条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的目标就是为决策人提供有用的信息,上述规定,实质上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其中,强调会计提供的信息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是我国会计核算目标的一个重要特点。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会计分期,通过会计分期将持续不断的企业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会计期间。而会计期间的划分使会计核算必然涉及到划分本期和非本期的收入、费

21、用、利润等问题,于是就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根本不同的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权益、责任是否发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费用的原则。采用这种原则,凡属本期的收入,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收入;凡属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不管其款项是否付出,都应作为本期费用。反之,凡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已经收到,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凡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付出,也不能作为本期费用。由于权责发生制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是以应收应付作为标准,而不问款项的收付,因而又称为应收应付制。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不同。收付实现制对于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按照款项的收付日期确定,即以现金收

22、付为准,因而又称现收现付制。采用收付实现制,凡属本期收到的收入,都作为本期收入;凡属本期支付的费用,都作为本期费用,而不管其是否属于本期。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正确反映各个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和为实现收入所应承担的费用,从而正确确定各期的财务成果(利润或亏损)。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配比的原则。这里的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成本费用则是指与上述收入相配比的,即已销商品和提供劳务的成本和期间费用。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费用的定义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各项耗费。这里的费用概念比较笼统。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3、,按照是否构成产品成本,分为制造费用(指制造产品的费用,或称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由于本期生产的产品不一定在本期全部销售,因而只有已销售产品的成本和期间费用才与本期营业收入配比,即从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五)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预测、决策方法等,本课程主要讲述会计核算的方法,这是初学会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学习,要求着重理解每一种专门方法的含义、作用,以及各种专门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其基本内容就是:经济业务发生后,经办人员要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帐法,编制记帐凭证,并据以登记帐簿。对于生产

24、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要进行成本计算;对于帐簿记录,要通过财产清查加以核实,在保证帐实相符的基础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从分析经济业务到会计报表编制,就是循着上述程序进行的,周而复始,形成了会计循环。对于各种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在以后各章将依次系统地阐述。通过本节学习,对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先有个一般了解,待课程学完后回过头来再学习这一问题,就会加深对这一方法体系中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的理解和掌握。第二章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会计科目和帐户,基本原理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会计要素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重点掌握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

25、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影响,明确会计科目的作用以及科目内容和科目级次,进而掌握设置帐户的必要性以及帐户的基本结构,为学习下一章复式记帐打下基础。二、本章学习内容(一)会计要素(二)会计等式(三)会计科目(四)帐户及其基本结构三、本章内容辅导(一)会计要素及其划分会计要素即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分类。为了作好会计核算工作,正确地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就需将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会计要素。合理地划分会计要素,有利于明晰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中的财务关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的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学习时

26、,要明确会计要素的含义和会计要素的组成内容,理解和掌握各会计要素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例如:对资产的学习。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资产之所以是一种经济资源,是由于它是通过生产和交换而取得的对它的使用权和支配权;而且通过对它的有效使用,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的经济利益。要弄清资产的含义,首先必须深入理解它的特征:(1)资产是能为企业提供收益的经济资源;(2)要为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3)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包括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其次就是要了解资产的分类、分类的标准、分类的作用,以及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的具体内容。初学者对各项会

27、计要素的含义和内容先作一般了解,待学到后面章节内容,特别是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时,再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会计等式会计等式,或称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是会计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会计等式体现的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会计科目、复式记帐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方法建立的理论依据。学习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理解会计等式的含义、等式中各项目的关系以及涉及到各会计要素的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尚未发布,因而教材中对会计等式,先是从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平衡关系以及反映这一平衡关系的等式:资金占用总额资金来源总额来阐述的;然后,以企业为例,将资金占用和

28、资金来源具体化为会计要素,阐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基本等式的。资产的构成,表明企业拥有多少经济资源和拥有什么经济资源;权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则表明是谁提供了这些经济资源,谁对这些经济资源拥有要求权。因此,资产与权益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关系: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在数量上存在着必然相等的关系,这一平衡关系用公式表示如下:资产权益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反映了企业特定日期静态的财务状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发生各种经济业务,这些业务在会计上称作会计事项。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按其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只涉及资产和权

29、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另一类只涉及收入和费用。经济业务尽管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四种类型。书中以第一类只涉及资产和权益的经济业务为例说明如下:第一种类型: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金额相等,会计等式左右两方总额不变,仍保持平衡。第二种类型:经济业务发生,引起权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增减金额相等,会计等式左右两方总额不变,仍保持平衡。第三种类型: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权益项目同时增加,增加金额相等,会计等式左右两方等额增加,仍保持平衡。第四种类型: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权益项目同时减少,减少金额相等,会计等式左右两方等额减少,仍保持平衡。以上说明,不

30、论哪一类型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下面讲一下另一类只涉及收入和费用的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在会计年度开始时,基本的会计等式如上面所示,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会计年度中,企业由于经营一方面会取得收入,并因此增加资产(或减少负债);另一方面要发生费用,并因此减少资产(或增加负债)。这类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会计等式中有关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概括起来也不外乎上述第一类经济业务发生对资产和权益影响的四种类型。即:(1)收入发生引起资产增加,等式两方同增。(2)收入发生引起负债减少,等式右方两个项目之间此增彼减。(3)费用发生引起资产减少,等式左方两个项目之间此增彼减。

31、(4)费用发生引起负债增加,等式两方同减。由于上述经济业务的发生,会计等式转化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在会计年结束之时,将收入与费用配比,计算出利润(或亏损),并与年度开始时的所有者权益归并在一起,这时会计等式又恢复为期初的形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综上所述,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由于这一平衡原理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因而它是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帐和会计报表等方法的理论依据。反过来讲,运用按照这一平衡原理建立的各种会计方法,就可以把握会计要素之间的这种规律性联系,为经济管理提供各种会计信息。(三)会计科目与帐

32、户的关系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设置会计科目就是事先在设计会计制度时规定这些项目的名称并限定其核算内容范围。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我国财政部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制定了分行业的会计制度,规定了各行业的会计科目表,企业应该按照这一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企业还可以根据本企业实际增加、减少或合并会计科目。但会计科目本身没有具体的格式,因而不能用来记录经济业务。为了序时、连续、系统地记录由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提供各种会计信息,还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在帐簿中开设帐户。帐户具有一定格式,但是各种帐户本身是没有差别的,帐户要根据会计科目确定

33、其登记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可见会计科目与帐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其联系是:帐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会计科目就是帐户的名称;设置会计科目和开设帐户的目的都是为了分类提供会计信息;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一致的。其区别是:会计科目仅是分类核算的项目,而帐户既有名称,又有具体结构;会计科目是进行分类核算的依据,而帐户则是记录经济业务的载体。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与帐户往往作为同义词来理解,互相通用,不加区别。第三章、复式记帐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阐述复式记帐的理论和方法。帐户和复式记帐是会计核算特有的方法,是基础会计学的核心内容。学习本章,要求理解复式记帐的原理,着重理解和掌握借贷记帐法的理

34、论依据、记帐符号、帐户结构、记帐规则和试算平衡。二、本章学习内容(一)复式记帐原理(二)借贷记帐法三、本章内容辅导(一)学习复式记帐法要与会计等式联系起来采用复式记帐法,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帐户中进行记录。与单式记帐法相比,其优点在于:一是能够全面、清晰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二是便于核对帐户记录,进行试算平衡。为什么一笔经济业务要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帐户、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呢?这就要联系上一章阐述的会计等式平衡原理来学习。前面讲过,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下面的基本会计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并将各种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资产和

35、权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增减变动的四种类型,归纳为两类:(1)经济业务发生同时涉及等式两边的会计要素,表现为同增或同减;(2)经济业务发生只涉及等式一边会计要素内部项目之间此增彼减,而不涉及总额变动。因此,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作双重记录,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帐户中进行等额的增减登记。这就是复式记帐法以会计等式即平衡理论为理论依据的结果。(二)学习借贷记帐法时应注意的问题学习借贷记帐法,必须理解和掌握它的理论依据、记帐符号、帐户结构、记帐规则和试算平衡。关于它的理论依据,上面已讲述。下面重点讲其他几个问题。1.借贷记帐法的记帐符号教材中强调指出,借、贷二字最初是从借贷资本家的角度

36、来解释的,那时借、贷是用来表示债权和债务的增减变动。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用借、贷两字记录的经济业务已不再限于货币资金的借贷业务,已逐渐扩展到财产物资、经营损益等。这样,借、贷两字就逐渐失去原来的含义,而转化为纯粹的记帐符号,用以标明记帐的方向。因此,初学会计的同学,不必花费时间去钻借、贷两字的牛角尖,不要从字面上去理解借、贷。对于记帐符号的理解至关重要,否则它将是学习和掌握借贷记帐法的一大障碍。2.借贷记帐法的帐户结构在借贷记帐法下,帐户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但哪一方记增加金额,哪一方记减少金额,则取决于帐户记录的经济业务的内容。为了便于初学时掌握,教材中将帐户的结构按会计等式两方的

37、关系分成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两类,也有的教材根据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的平衡原理,将企业帐户的结构分成四类:(1)资产类帐户:增加额记借方,减少额记贷方,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2)权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帐户:增加额记贷方,减少额记借方,期末如有余额在贷方。(3)成本费用类帐户:增加额记借方,减少或转销额记贷方,费用结转后期末一般无余额,如有余额在借方。(4)收入、利润类帐户:增加额记贷方,减少或转销额记借方,收入、利润结转后期末应无余额。为什么资产类帐户增加额记借方,而权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帐户增加额记贷方,这应结合会计等式来理解。理解和掌握借贷记帐法帐户的基本结构,对于掌握

38、帐户使用的规律性,特别是对双重性质帐户的理解和运用,具有重要作用。3.借贷记帐法的记帐规则借贷记帐法的记帐规则,概括地说就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根据复式记帐原理。根据复式记帐原理,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帐户中进行登记。对此,教材中列举四项业务,说明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2)根据借贷记帐法帐户结构的原理。通过上述举例也可看出,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是按借贷相反的方向记录。因此,借贷记帐法要求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借贷相反的方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帐户中进行登记。学习这个问题时,还要注

39、意掌握几个有关的概念:(1)帐户对应关系。(2)对应帐户。(3)会计分录,其中又分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编制会计分录。初学者应按以下步骤编制会计分录:(1)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应分析这项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是资产、成本费用,还是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是增加还是减少。(2)根据各要素的增减,确定应记帐户的方向,是借方还是贷方。(3)根据会计科目表,确定应记入哪个帐户的借方或贷方。(4)按照要求编制会计分录,并检查应借、应贷科目和借、贷方金额有无错误。会计分录的书写要规范,实际工作中,会计分录是填写在记帐凭证中,凭证格式中注明借方、贷方,总帐科目、

40、明细科目。在学习过程中做作业时,要求这样书写,如用银行存款1000元归还长期借款,会计分录为:借:长期借款1000贷:银行存款1000借、贷方科目和金额要错开写,会计科目要写全、写准确,不能写成借款,因为借款有长期、短期之分。4.借贷记帐法的试算平衡试算平衡是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按照记帐规则的要求,检查帐户记录的正确性的一种方法。通常是采用编制总分类帐发生额或余额试算平衡表进行的。借贷记帐法的试算平衡,总的讲就是按照借贷平衡的原理进行的。根据这一原理和记帐规则的要求,每一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都是借贷相等,因而当全部经济都记入帐户后,所有帐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与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必定相等

41、;所有帐户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与期末贷方余额合计也必定相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发生额或余额如果不等,肯定是记帐有错;如果相等,一般说来记帐是正确的,除非借、贷方都多记或少记了相同的金额,或者应借应贷科目写错,或者借贷方科目弄反了。 第四章、帐户和复式记帐法的应用一、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通过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较详细地阐述帐户和复式记帐法的应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企业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财务成果等业务的活动内容,帐户设置(帐户的性质、用途和结构)及主要业务的帐户对应关系。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进一步掌握帐户和复式记帐法的具体应用。二、本章学习内容(一)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二)资

42、金筹集业务(三)生产准备业务(四)产品生产业务(五)产品销售业务(六)财务成果业务三、本章内容辅导(一)关于累计折旧帐户的用途和结构 在企业筹资业务核算中,投资者投入企业的固定资产通过实收资本、固定资产、累计折帐户进行核算,学习时,要注意这里涉及的累计折旧帐户设置的意义以及该帐户的用途和结构。在会计核算中,由于管理的需要,对于某些会计核算项目往往需要用两种不同的经济指标进行反映。企业的固定资产要在一个较长的期限内使用并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而其服务潜力随着资产的使用而逐渐衰竭或消逝。所以,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就需要用原始价值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用净值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根据这种需

43、要,设置固定资产帐户,按原始价值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同时,为了便于计算和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就需要开设一个能够用来反映固定资产损耗价值的帐户,这个帐户就是累计折旧帐户。固定资产因磨损而减少的价值属于资产的减少,本应记入固定资产帐户的贷方,但为了分别反映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折旧、净值的情况,固定资产因磨损而减少的价值就不能记入固定资产帐户的贷方,而在累计折旧帐户的贷方反映。期末,累计折旧帐户应为贷方余额,表示现有固定资产已提取的累计折旧额。以累计折旧帐户的贷方余额抵减固定资产帐户的借方余额,即可求得现有固定资产的净值。企业通?quot;累计折旧帐户把固定资产因磨损而减少

44、的价值作为费用,记入生产成本或期间费用中,从收入中得到补偿,不仅实现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而且为将来固定资产报废时重新购置积累了资金来源。(二)在短期借款利息费用处理中预提费用帐户的应用短期借款的利息费用单独在财务费用帐户中核算,财务费用帐户是反映期间费用的帐户。为正确计算当期损益,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合理负担利息费用。考虑到短期借款利息一般采用按季结算的办法,当利息支出较大时,企业为了均衡各月的利息负担,可以采用按月预提的方式,将预提的利息费用先分次计入各月的财务费用 帐户中,然后将已发生的利息费用于季度末一次支付。在这里预提费用帐户是负债性质,每月预先提取而尚未支付的利息费用是负债的增加,

45、记入该帐户的贷方,当季度末实际支付时,则是负债的减少记入该帐户的借方。通过预提费用帐户的利息核算方法,利息支出是按月,也就是按照费用 的归属期分次均衡地记入财务费用帐户中,从而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三)关于材料采购帐户在工业企业的材料采购业务核算中,材料采购帐户是一个核心帐户,围绕着材料采购帐户进行供应过程的核算,应重点理解和掌握三个问题。1.材料采购帐户的用途和结构材料采购帐户是在供应过程核算中用来核算材料采购费用,计算材料采购实际成本的帐户。它的借方归集了购入材料所发生的买价和采购费用,即材料的实际成本,该帐户的贷方反映已购入并已验收入库办理完规定手续而转入材料帐户的实际成本,如有

46、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已收到发票帐单,但材料尚未到达或材料虽到达企业尚未验收入库的在途材料的实际成本。2.材料购入业务核算中帐户的对应关系在材料采购业务核算中,因材料采购而支付的价款及有关采购费用,作为材料采购成本的内容均在材料采购帐户的借方反映,与其发生对应关系的帐户取决于货款的结算情况。一般说来,货款的结算情况可归纳为三类:(1)购入材料,同时付款;(2)材料已到,价款尚未支付;(3)已付款,材料尚未到。对应的帐户相应也包括银行存款、应付帐款、预付帐款等。为正确反映库存材料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当材料已办理完规定手续验收入库时,就要将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进行结转,即将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从材料采购

47、帐户的贷方转入材料帐户的借方。3.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材料采购的实际成本一般由买价和采购费用组成。其中,买价是指按发票价格所支付的货款,它可以直接按照对象(如甲材料、乙材料)计入每种材料的采购成本。采购过程中发生的采购费用则有两种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一种是发生的采购费用能够分清对象,也就是说这种采购费用只发生在某一种材料上,其处理方法与买价的处理方法相同,直接计入该种材料的采购成本;另一种,是发生的采购费用不能分清对象,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共同负担的费用,对此种采购费用的处理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采购费用进行合理地分配。费用分配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按照所选择的分配标准(如材料的买价或重量)计算分配率,用公式表示为:分配率采购费用总额/各种材料的买价或重量之和第二步,分别计算每种材料应负担的采购费用,用公式表示为:某种材料应负担的采购费用某种材料的买价或重量分配率最后将直接计入和分配计入的每种材料的买价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合同协议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