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026019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研究综述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部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班级:2010年硕士5班学号及姓名:2010209450 曹刚学号及姓名:2010209458 李如萍学号及姓名:2010209463 孙营营学号及姓名:2010209468 温文学号及姓名:2010209471 张丽媛提交日期:2010年11月11日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研究综述目录一 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1二 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2(一)不同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问题分布2(二)知识管理的定义2(三)知识管理的目标、内容和过程5(四)知识管理模型51 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KBM)52 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KTBM)83

2、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OPKM)10三 关于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管理内容的综述12四 关于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14(一)国外研究状况14(二)国内研究状况14参考文献171一 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

3、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MMansfield)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产品或工艺首次引进市场或被社会使用。曼斯菲尔德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常为后来学者认可并采用,曼斯菲尔德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即 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在报告 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我国著名学

4、者傅家骥(1992)在总结分析国外学者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后,从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改革,力求使技术创新研究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有更普遍的意义与作用的角度出发,把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给出了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

5、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清华大学吴贵生(2000)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二 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在信息时代,知识管理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管理是对管理学科、经济学科、认知学科和信息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研究课题。国外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强调信息和隐性知识作为企业资源的重要性;彼得圣吉 (Peter Senge)强调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

6、郎(Nonaka)基于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962)的个人知识哲学理论,强调从认知维度对组织的知识进行管理,其管理重点是新知识的创造。表2.1列出了国外学者在不同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情况。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得到了理论界与产业界的日益关注,目前依然是国内外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速,知识管理越来越多的被更多的中国理论界和企业界所重视。我国开展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始于1998年前后,从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来看,主要来自从事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学者。如王德禄作为中国知识管理网站的主要负责人,对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认为知

7、识管理是竞争力之源;王众托(2004)从系统工程角度提出的知识运作过程包括确定知识需求、进行知识识别、进行知识收集、进行知识选择、进行知识保存、进行知识传播与共享、转化知识、创新知识、销售知识,这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影响很大;和金生(2002)探讨了如何通过在公司中进行知识管理以实现增值的知识理论模型知识发酵。“知识发酵”是指为了实现知识的有效应用而进行的知识的传播或演变。知识的任何发展都具有延续性,新的知识必然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的使用至少包括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主体是掌握和使用知识的组织或个人,客体是使用知识的对象。(一)不同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问题分布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

8、战略和企业理论研究领域、信息管理领域和组织管理领域。(二)知识管理的定义知识管理作为最新发展起来的一个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广泛认可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知识管理概念作了多种界定:Yogesh 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竟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含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该定义完整地概括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目的和内容,揭示了知识管理的实质。美国德尔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 (Carl Frappaolo)认

9、为,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的智能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戴维沙凯米 (David J.skyrme)认为,“知识管理是对重要知识 (vital knowledge)创造、收集、组织、使用等一系列流程的科学的、系统化的管理。它注重于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并使之表2.1 不同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问题分布得到适当的运用”。美国生产力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所下的定义为:“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

10、的”。我国学者王德禄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的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冯俊文(2000)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知识管理研究也是对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确认和利用己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邱均平教授(2000)及张润彤(2005)认为:“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的与广义的角度来理

11、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王清晓(2007)认为知识管理的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知识的管理”,即通过知识的发掘、优化和传播等,实现知识的共享,进而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利润。简而言之,它是“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二是“知识地管理”,即企业管理者掌握、拥有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管理工作,进而谋取企业稳定的、富于竞争的素质水平

12、。简而言之,它是用最恰当的知识和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最有效的管理。徐向艺(2008)认为企业知识管理师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组织管理,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形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只是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实现知识资本化、产品化。易凌峰等(2008)认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至少包含这样几层含义:(1)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是创造、储存与分享、应用知识,以促进组织绩效的过程。(

13、2)知识管理的重心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并由此实现组织内隐性知识的分享,促进组织的知识创新。从这个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是促进组织或个人隐性知识外显化的过程。 (3)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员工及智力资本的管理。知识员工是创造组织和个人的主体,是组织智力资本载体;组织智力资本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因此,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持续的知识获取、储存与创新过程:由知识员工不断地把个人显性与隐性知识转变成组织知识,并不断扩大组织的智力资本以增加组织竞争力的过程。彭悦(2009)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创新、应用等过程进行测评、组织、控制、技术和领导,以期

14、达成增强企业核心能力的过程。(三)知识管理的目标、内容和过程这部分内容在表2.3中体现。(四)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作为形成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工具,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分类、制度化流程管理等构建了一个能够有效吸收、保持、共享和转换知识的管理机制,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基础,对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积累、创新机制的完善以及规避创新风险、保持创新优势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基于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下文中对知识管理模型进行综述。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是从系统、动态的角度出发,将知识管理的概念三维立体化,时间,知识特性,环境将是这一立体结构的最基本要素。对知识管理模型

15、进行综述可分为三个类型:(a)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Knowledgebased model,KBM):以“知识”为目标,重点研究“知识”的特点,在组织中存在的形式、层面、动态流动的机制等。(b)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Knowledge toolsbased model,KTBM):以“如何管理知识”为目标,从组织的某一层面,如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知识,或管理过程的某一环节,如决策、战略制定等方面入手,研究如何对知识进行高效合理的管理。(c)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based model,OPBM):以“提高组织整体绩效为目标”,对知

16、识的研究已不仅停留于其自身的特征、知识管理工具,而是对知识如何影响组织的整体绩效、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即组织的功能、结构、领导、技术、人力资源等各因素如何与知识管理交互作用、协调发展。1 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KBM)KBM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知识的类型、形式及知识的流转机制。最有代表性也最具奠基性的要数日本学者Nonaka(1991)于1991年首次提出,并被广大学者所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组织知识的产生、转移、再造的“知识创新”模型SECI模型。Nonaka(1991)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角度在个人、团队、组织三个层面对知识进行分析;提出了4种“知识创新”进程:社表2.

17、3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研究的比较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内部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非静止不变,它们可以相互转化。SECI模型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通过这种循环转化而形成一个螺旋形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建立一个知识创新型公司。Gunnar(1994)在知识的类型、形式及所处层面的模型研究中,也将知识划分为默许的(tacit)与明晰的(articullated)两种类型,但在分析的层面上将存在于组织中个人、团队、组织内的知识扩大到组织间的知识来研究,并对知识在各层面上的表现形式作了具体描述。之后,以企业信息系统的研究而闻名的Earl(1998)教授从数据、信息的角度对组织知识的特征进行研究。他从内容、

18、形式、主要任务、人为因素、组织目标和绩效评定的角度对数据、信息及知识的区别作了分类阐述。对于知识的本质研究,Earl(1998)教授进一步将其划分为知道的知识(what Youknow)和不知道的知识(what you dont kow)两种状态,并将人们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化分为认知和不认知两种,以知识的状态为横轴,人们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为纵轴将知识类型作了进一步的细分,提出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蓄意忽视的知识(Planned ignorance)和无意忽视的知识(inno一cent ignorance)4种类型,并将不同类型之间的转移过程描述为清点(Inventorizing),描述个人知识及组

19、织知识的状态;审查,评估蓄意忽视知识的特性;社会化,创建隐性知识的共享活动;经验化,通过学习以往的经验、活动、解决问题的方式发现无意忽视的知识。Carayannis(1999)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元学习(metalearning)、元知识(metaknowledge)的概念。认为元认知是思考所思的内容(think about thinking);元学习是学习如何来学习(1earn about learning) ;元知识是知识的知识;将知识、认知、学习以动态、系统的概念融为一体,是Carayannis对知识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并以此建立了二维矩阵图分析组织知

20、识认知的4个阶段。通常的转移路径为不了解未拥有的知识(Ignorance of ignorance)-不了解所拥有的知识(Awareness of awareness)一了解所拥有的知识(Awareness of awareness,研究,发现,学习的结果)一了解未拥有的知识(Awareness of ignorance);帮助企业明确目前的组织知识状态,并提出以技术和以员工交流为主的两种途径使企业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发生转变。组织是容纳不同类型知识的动态发展系统。因此,对知识类型的划分以及如何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是InkpenDinur(1998)对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Ink

21、penDinur(1998)设计了一个基本模型对知识的特性及可转移程度作了描述:以知识的隐性程度为纵轴,自上而下为隐性程度的增加;以组织的不同层面为横轴,包括个人、团队、组织,最终描绘出知识转移的流动趋势:从各人所拥有的隐I生程度较低的知识向知识的显性程度较高的组织知识转移。可以说,个人知识是组织知识的基础,组织知识的创新可看作是个人知识的扩大与内部化。在国内,对于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是从2001年开始,在基于知识的知识管理研究上有以下几种观点(表2.4.1):表2.4.1康壮,樊治平(2003)双向模型付宏才,邹平(2003) 知识管理模型框架李全亮(2008)整合模型关注焦点注重了数据、信息

22、和知识的内在有机结合企业知识流动的单双循环人际关系和知识共享的社会化过程知识管理活动数据、信息和知识进化和衍生的双向过程知识获取、储存、修改、共享、使用和反馈知识创造与转化特点及启示弥补了以往知识管理研究忽视资源整合的缺陷。依据这个框架,组织可以有效地挖掘、整合和管理现有的资源(数据、信息和知识)。通过交流,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双向转换作用,提高知识共享程度,提高所有员工的知识水平。认为这种人与人之间信息的相互作用使共享的经历能够影响组织效率和知识的创造与转化。2 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KTBM)“如何管理知识”是KTBM 研究的核心内容,这一阶段的主要模型大多是KBM 模型的延伸与

23、扩展。Nonaka与Konno(1998)在SECI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4种“场”。(1)知识的动态流转及相互作用的空间,包括源发场(Originating Ba):“隐性知识一隐性知识”,员工之间对对彼此地感觉、经验、情绪及思维共享的空间。(2)互动场(Interacting Ba):“隐性知识一显性知识”,关键的因素是对话与比喻的引用。(3)网络场(Cyber Ba):“显性知识一显现知识”,虚拟世界的交流空间;通过分配、传递和利用现有的显性知识创造新的组织知识。(4)练习场(Exercising Ba):“显性知识一隐性知识”,促使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空间。“场”的提出旨在为组织创造一种

24、知识交流的环境,为“知识螺旋”的产生提供条件。因此,如果说SECI模型是对“知识”自身的一种机理研究,则“场”的模型是从企业组织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来促进知识创新的进程。那么,主动地在组织中创造相应的“场”要比直接管理知识的流转进程更加有效。在对知识类型及流转机制研究的基础上,Hedlund(1998)进一步作了大量验证,他考察了众多日本和西方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从组织中的技术、员工关系、关键组织层、联系网络、高层管理角色、竞争范围及基本组织形式的角度总结分析提出了基于知识型企业的“N型组织”嘲的概念,区别于传统的M 型组织,为知识的管理与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有效的空间。

25、Edvinsson(1996)在知识领域的研究是以1991年首次提出首席知识长官(CKO)而出名。他将知识看作是组织的资本,从组织资本的角度研究知识价值的评估以及组织知识资本的管理。提出了一个核心模型,描述组织知识资本的4个构成要素:人力资本、商业资产、结构资本及知识产权,并对知识创新过程中这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流转机制进行了研究。其中,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概念的进一步延伸,包括知识和可创造价值的技术或专有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不仅体现在各员工的头脑之中,同时蕴涵在一个组织的发展路径及采取的一系列活动之中。而群体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技能,所有这些体现在公司雇员身上的才能

26、构成了智力资产。知识产权与智力资产紧密结合,是组织智力资产得到法律保护的部分,如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和各种设计专有权等。结构资本是使企业得以运行的工具、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是硬件基础设施与无形资产的结合。商业资产是在商业进程中创造价值的结构性资产,如基本设备,分销渠道。人力资本、商业资产、结构资本及知识产权并不只是静止的组织知识资本要素,人力资源向智力资产的转移以致形成知识产权的过程;市场化进程中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源都是以组织结构资本为支撑成为组织创新的源泉。所以,从组织知识资本的角度对知识进行管理是人力本、商业资产、结构资本及知识产权协同作用的综合系统。Snowden(1999)在认

27、知论、符号论、语言学的基础上对知识管理的实施作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一套行为导向的知识管理系统,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知识资产、信任度、目标或期望与结果的不确定性这四个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它们相互的作用与影响来自于一系列的组织行为 对知识的运用而不仅是知识的静态存贮。员工是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载体,员工之间的信任程度是知识动态流转的前提,组织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系统为显性知识的转移和存储提供了支持 。因此,如何从组织行为的管理来提高知识管理效率是Snowden(1999)研究的主题。基于组织行为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Snowden(1999)从决策论的角度对组织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模型进行设计,强调了知识

28、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其中,隐性知识是否应显性化取决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管理目标和知识管理过程中原因与结果的不确定性 。当这两项不确定性都较高时,应强调隐性知识的高度共享;当目标与过程的不确定性都较低时,可在组织内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达到显性知识的共享;而目标的不确定性较高,知识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较低时,通常凭借领导艺术、心理学机制的研究来促使员工的经验交流,达到隐I生知识的共享,前提是彼此的信任与诚实;当知识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较高,目标的不确定性较低时,可通过试验将隐I生知识显性化,或建立决策支持系统、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等。知识以不同类型存在于组织的不同层面。了解组织各层的不同知识特征以及它们

29、之间的相互作用,转移途径是组织知识管理,的关键。如个人层面,知识的解释及显性化是关键;团队内部,知识的整合与共享是主要任务;而在组织层面不仅需要完成知识的整合,还需将显性知识制度化,形成一个健全的知识管理系统。因此,在组织内部采取何种战略来促使知识转移及组织学习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Inkpen and Dinur在知识流转机制的研究上,进一步提出了组织内知识学习与动态转移的战略模型。在国内基于管理模型工具的管理模型研究观点如下(2.4.2):表2.4.2叶荣华(2003)基于本体论的知识管理模型姜丹(2008)O B K M 模型吴小华(2008)语义网格环境下知识管理模型关注焦点将大量无序

30、的信息转化为企业有用的知识基于本体的知识发现以及在语义网格环境下隐性知识的转化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的俘获和存储及知识的检索知识提取、知识组织和知识应用知识存储、检索和应用特点及启示探讨了XML 知识管理模型实现中作用,解决了知识管理中,知识的俘获、存储与检索问题。将语义w e b 的优势和网格技术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研究,提出知识管理的语义网格构架3 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OPKM)“知识管理是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的纽带,使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协调共生”。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一种手段;管理与组织认知则是个人与集体推理、学习、表述、预期知识的一种能力;而知识管理则是一个包括隐性与显

31、性知识策略和实践的社会技术系统”。基于此,Carayannis(1999)提出了组织知识网络的概念,一个支持、监控、获取、评价和不断丰富组织认知能力进程的知识管理网络嘲,以对智力资产的评价开始,以主要持股者所获取的利息为依据,提出一套科学的评价系统,包括知识产生、知识保护、知识转移及知识再生几个阶段,根据预期目标及各阶段的特征逐一进行评价。最终目的是明确并获取需要的相关知识,以知识资产的各种形式存储,采用组织技术(sociotechnica1)和信息技术的手段最大化的获取和应用知识,促进“元知识”的发展和学习。Wiig(1993)是知识管理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的著作中汇集了大量与知识管理相关的

32、概念和论点,最为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是知识管理框架:将知识的分析、处理,知识的决策、管理的综合性活动比喻为知识管理框架的三条“支柱”。阐述了知识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包括知识的获取,确立知识的价值和积极地知识管理,可以称之为Wiig(1993)的三足鼎立模式。同时也指出了知识管理的基础,即知识的产生、显性化、运用和转移 对知识的广泛理解。在Wiig(1993)的以后著作里,他详细地描述了知识管理,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像“菜谱”似的知识管理方法。Van Buren(1999)通过建立知识资本的管理模型将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相结合,以组织的财务目标和知识资本存量的变化来评价组织的知识管理。模型的提出将组织

33、的知识管理从最初的对知识本质、特性、流转机制的研究扩展到整个组织的管理中。不仅仅是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 Van Buren(1999)将现有智力资本存量作为输入变量,通过组织管理各因素的作用如部门职能、组织结构、领导、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提高原有智力资本存量,组织的财政绩效。模型的核心是管理作为一种杠杆对组织智力资本存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为组织形成以知识为基础的核心能力。国内对于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研究如下(表2.4.3):表2.4.3吴冰,刘仲英,张新武(2004)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研究刘松博(2005)等基于知识平衡计分卡的知识管理模型熊学兵(2009)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

34、理系统模型研究关注焦点虚拟价值链对知识管理的影响衡量知识管理绩效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应用知识管理活动知识获取、生产、保存、传播技术熟练、知识传递和创新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特点及启示企业知识管理的价值链是通过对支持资源 (管理资源和技术资源)的管理而实现的。首次把知识管理与平衡计分卡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知识管理平衡积分卡模型把知识管理的目标战略、具体措施以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都综合在一起。知识管理的全过程与相关因素(愿景、战略、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技术、社会关系等)相互作用决定企业的绩效水平,要重要他们的相互作用。三 关于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管

35、理内容的综述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其成功往往取决于对创新知识的管理。技术创新表面上体现为一个又一个的活动集合,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的每一个活动实质上都伴随着知识的流动。因此,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每一阶段都涉及到了知识管理的每一环节。经过研究发现,国内有关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管理内容的观点有很多,归纳如下:赵宏(2004)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整理与存储,知识的供给,知识传播与共享,知识创造与应用。知识采集是知识管理的起点,知识采集得来的信息和知识需要经过加工处理,使无序的知识转化为有序的知识。知识整理与存储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积累有用知识并汇成组织的知识库通过对知识

36、缺口的识别,将知识以适当的方式提供给创新团队。企业内部的信息和知识要在员工之间畅通无阻的流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创新团队不能利用自己掌握的内外部知识制定满足客户现实和潜在需求的解决方案时,就要启动知识创造过程。刘锦英(2005)认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包括对技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扩散、激活与整合、应用。企业通过建立人才选聘机制、竞争情报系统、外部购买和学习等方式来增加企业知识储备,为技术创新打下基础。获取的知识只有通过激活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知识管理研究整合,才能发挥其作用。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在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

37、。隋佳(2007)将对创新知识的管理分为知识的获取与积累,知识的扩散与共享,知识的整合与应用。知识的获取与积累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知识获取的途径包括企业内部积累和外部引入两种途径。知识通过正式扩散机制和非正式扩散机制实现知识的共享。通过整合,知识得到应用,从而产生价值。范德成(2008)认为客户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只有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如果做不到通过不断改善自己而取悦客户,其客户就会很快流失殆尽。创新永远是持续的流程,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基于客户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体系。马军(2009)认为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同时

38、,知识管理也可以保护技术创新成果,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力。知识管理还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基于上面的观点,可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管理的作用不容忽视。建立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知识管理体系,可以优化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和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得以成功的关键。通过这个体系的建立、维护与运行,对系统内部出现的各种知识管理的业务进行整合,进而可以实现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侯汗坡(2010)将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进行有机结合,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技术创新的分类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出三种知识管理模式,即集成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

39、、跟随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以及原始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集成创新主要是对显性知识的筛选和融合,而跟随创新和原始创新则更多的使用隐性知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类型。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技术创新活动中有关知识管理内容的定义有如下发展及联系:赵宏(2004)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整理与存储,知识的供给,知识传播与共享,知识创造与应用。刘锦英(2005)认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包括对技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扩散、激活与整合、应用,并提出知识产权的保护的问题。隋佳(2007)在刘锦英(2005)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知

40、识的获取与积累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知识获取的途径包括企业内部积累和外部引入两种途径;知识通过正式扩散机制和非正式扩散机制实现知识的共享;通过整合,知识得到应用,从而产生价值。范德成(2008)的观点则侧重了客户知识管理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他认为客户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只有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马军(2009)提出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得以成功的关键。这样就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实现基于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侯汗坡(2010)构建出三种知识管理模式,这样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类型。14四

41、关于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虽然技术创新要远远早于知识管理的提出,而且人们也都知道知识和知识管理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但是在以往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中鲜有对知识及知识管理的单独研究,而在知识管理提出了一段时间内也鲜有将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研究,直到最近几年,国内外的学者和企业界的人士才开始将二者进行结合研究。(一)国外研究状况Yogehs和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都是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一种积极适应。他将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并列起来,作为企业应对复杂外部环境变化的综合性措施,并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知识管理是当组织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实用性、组织的

42、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M.J.Martin认为技术创新可以被看作是组织从相关的环境中吸收新知识而产生的“技术突破” (Technological Mutation),组织的创新效率取决于随时间展开的技术一市场协同识别(Technology-Market Synergy)。Rod Coombs和 Richhard Hull(1998)认为知识发展也遵循一定的发展轨道,并且通过一定的技术创新类型与特定的知识管理方法相配合,使组织的技术创新绩效得到提高。Jno-Arild Johannessen (1999)认为创新过程可被视为信息和知识的互换过程,所以技术创新主要是对知识转

43、化及其过程的管理。(二)国内研究状况汪克强(2003)从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导向出发,把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源头研发阶段,结构功能化阶段,系统集成化阶段。针对技术创新的这三个阶段,他提出了与不同创新阶段相适应的知识管理导向,并且进一步认为: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技术绩效导向是企业的整个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中心环节。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上述的划分忽视了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性,把企业的技术创新作为静态来看,虽然这样的划分对企业技术创新中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一个可依据的理论,但是对知识管理的运作机制没有提及,在实践中仍然难以把握。技术创新的模式不同就会有不同

44、的知识管理方式。针对上述不足之处,张子刚等(2004)开始从动态视角关注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研究了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能动效应,分析了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过程模式、速度和类型等影响,深入研究了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能动效应产生的机理。刘锦英(2005)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其成功往往取决于对技术知识的管理。知识管理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它既体现为对技术知识的积累管理,又包含着对技术知识的扩散、激活、整合与应用管理。刘锦英剖析了整个知识管理过程所应建构的一系列有效措施,论证了动态的知识管理才是技术创新持续进行的根本保证。杨斌等(2005)分析了知识管理的运作

45、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共享、创新以及应用,把知识管理的四个环节贯穿于技术创新系统的各个阶段,阐述了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各阶段的运行机制,明确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詹湘东(2006)较完整地论述了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并且提出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模式。他认为:知识管理有利于序化企业技术创新知识,有利于企业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有利于企业规避技术创新风险,有利于监控企业技术创新反馈,有利于保持企业技术创新优势;从三个方面构建了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即以构建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以优化技术创新流程为基础的知识管理系统,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

46、知识管理作用机理。董小英等(2006)以资源学派理论为依托,提出创新影响要素的实证研究模型和各项概念的测量指标,利用结构方程和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了知识管理水平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认为知识获取、知识内化和知识应用反应的知识管理水平与企业创新能力成正相关关系。孙丽红(2006)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其成功往往取决于对技术知识的管理。通过对知识管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作用的论述,论证了动态的知识管理是技术创新持续进行的根本保证,并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导入知识管理应注意的问题。赵峰等(2009)具体研究了知识管理在企业高新技术创新项目R&D中的应用。他认为,知识管理是

47、企业高新技术创新项目R&D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也是其知识创新和成果创新的来源和基础,它是一个知识发现、整合、共享和创生的发展过程。基于此,作者首先论述了企业高新技术创新项目R&D活动中的知识构成;阐述了企业高新技术创新项目R&D活动中的知识获取和转化机制,并提出了创新项目R&D知识管理体系、流程与 模式;从投入产出方面、输入与输出入手,说明企业高新技术创新项目R&D知识管理的绩效问题,为进一步研究企业高新技术创新项目R&D活动的知识管理打下了理论基础,以提高其研发的成功率。刘蕾等(2010)根据不同的知识管理策略在知识使用成本和知识差异化方面体现出的竞争优势差异来分析每种策略对应的竞争战

48、略。然后根据竞争战略的特点,分析各种竞争战略应选择的技术创新战略。从而,以竞争战略为桥梁,提出基于知识管理策略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如下图所示:图4.1参考文献1邵宁.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说起对创新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述评J.江苏商论,2007,(7):123- 124.2李江,和金生.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决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007):160一163.3傅家骥,姜彦福,雷家潇.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4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5储节旺.识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7樊治平.知识管理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8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9冯俊文.企业知识管理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