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4375013 上传时间:2021-09-09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华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五华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华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华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30).doc(8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五华县县城总体规划(五华县县城总体规划(2012201220302030) (公示稿)(公示稿) 2013 年年 6 月月 1 目目 录录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总则总则 .1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县域规划县域规划 .3 第一章区域定位与发展规模 .3 第二章发展目标 .3 第三章发展战略 .4 第四章产业发展与布局 .6 第五章城乡统筹发展 .7 第六章城镇体系规划 .9 第七章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12 第八章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15 第九章县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7 第十章县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8 第十一章县域公用设施规划.20 第十二章县域环境保护规划.23 第十三章县域综合防灾规划.

2、27 第十四章县域生态建设规划.28 第十五章县域空间管制.29 第十六章区域统筹与协调规划.31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县城规划县城规划 .33 第十七章城市性质与职能.33 第十八章发展规模与增长边界.33 第十九章县城空间管制.33 第二十章县城空间布局规划.35 第二十一章住房与居住用地规划.38 第二十二章工业与物流用地规划.41 第二十三章综合交通规划.42 第二十四章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46 第二十五章商业服务业设施规划.52 第二十六章绿地与广场规划.53 第二十七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55 第二十八章四线划定与管制.57 第二十九章市政工程规划.59 第三十章环境保护规划.

3、61 第三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61 第三十二章旧城更新规划.63 第三十三章村庄建设规划.66 第三十四章景观风貌规划.67 第三十五章地下空间规划.68 第三十六章分期建设规划.70 第三十七章远景发展设想.73 2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规划实施与保障规划实施与保障 .74 第三十八章规划实施与保障.74 附附 则则 .76 附表 1:城市发展目标指标体系.77 附表 2:县城 2030 年规划用地汇总表.78 附表 3:县城 2030 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78 1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总则总则 第第 1 条条 编制目的编制目的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提速,建设幸福五华,指导五华县城市建

4、设和发展,协 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 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五华县 城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第 2 条条 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 展; (2)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3)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良性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逐步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突出特色,保护人文资源,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风貌; (5)注重与周边县市及乡

5、镇的协调关系,顺应区域发展的趋势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 城市的发展战略。 第第 3 条条 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 (4)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5)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2002) (6)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2004) (7)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2006) (8)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2006) ; (9)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2011) (10) 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11) 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6、2010-2020) ; (12) 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 (粤发201123 号) (13) 关于开展城市总体规划评估及充实完善工作的通知 (粤建规201220 号) (14) 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 (15) 梅州市域城乡总体发展规划 (16) 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7) 五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18)国家、省、市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2 第第 4 条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 20122030 年,其中: 近期:20122015 年 中期:20162020 年 远期:20212030 年

7、第第 5 条条 规划区规划区 本规划在地域空间上分为县域、城市规划区两个层次: 县域城乡统筹规划范围为五华县行政辖区范围,面积为 3237.83 平方公里,包括水寨、 河区、华城、安流、长布、龙村、潭下、转水、岐岭、横陂、郭田、周江、双华、华阳、 梅林、棉洋 16 个镇。 县城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如下:西至横陂镇新联村、转水镇矮车村、黄龙村一带,南至县城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如下:西至横陂镇新联村、转水镇矮车村、黄龙村一带,南至 横陂镇区、江南村、石下村、新寨村一带,东南至规划畲华高速公路五华段,东至河东镇横陂镇区、江南村、石下村、新寨村一带,东南至规划畲华高速公路五华段,东至河东镇 黄湖村、宝瑞村、沙

8、渴村一带,东北至高车村、赛洞村一带,北至平湖村、枫林塘村,西黄湖村、宝瑞村、沙渴村一带,东北至高车村、赛洞村一带,北至平湖村、枫林塘村,西 北至转水镇区、蛇塘村、青塘村一带,总面积北至转水镇区、蛇塘村、青塘村一带,总面积 145.26145.26 平方公里。平方公里。 县城中心城区的范围如下:西至规划兴汕高速(兴宁至汕尾)县城中心城区的范围如下:西至规划兴汕高速(兴宁至汕尾) ,南至联长、东山、西湖、,南至联长、东山、西湖、 走马村一带,东南至规划畲华高速公路五华段、太和村、苑塘一带,东至下坝村一带,东走马村一带,东南至规划畲华高速公路五华段、太和村、苑塘一带,东至下坝村一带,东 北至牛石村,

9、北至七都、莲洞,西北至輋柯、里塘一带,总面积北至牛石村,北至七都、莲洞,西北至輋柯、里塘一带,总面积 69.3569.35 平方公里。平方公里。 第第 6 条条 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黑体字黑体字的条文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 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 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3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县域规划县域规划 第一章区域定位与发展规模区域定位与发展规模 第第 7 条条 区域定位区域定位 我国南药生产基地;广东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客家文化旅游区;梅州市重要的绿色 工业集聚地。 第第 8 条条 规模调

10、控思路规模调控思路 就业拉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促进人口向县城及各城镇集中,通过就业岗位的增 加吸引劳动力回流以及外来人口迁入,鼓励边远山地人口向河谷地区转移。 集约严控:以保护耕地为重,适度开发低山缓丘地带;以集约紧凑发展,控制建成区 无序蔓延,循序渐进更新旧城,集中连片开发新区。 过程调控:通过人口与用地规模的过程引导与调控,保持城镇发展质量与速度的协调, 优化和调控发展过程。 持续发展:通过城市规模的调控,实现人口、经济、土地、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协调, 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 第第 9 条条 县域发展规模县域发展规模 至 2020 年县域户籍人口 148 万,常住人口 128 万,城镇人

11、口 70 万,城镇化水平约 5055。县域人均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按 115 平方米控制,总量控制为 147 平方公里; 其中,县城及各镇镇区建设用地 78.2 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 68.8 平方公里; 至 2030 年,县域户籍人口 164 万,常住人口 141 万,城镇人口 90 万,城镇化水平约 6065。县域人均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按 110 平方米控制,总量控制为 155 平方公里; 其中,县城及各镇镇区建设用地 93.44 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 61.56 平方公里。 第二章发展目标发展目标 第第 10 条条总体发展总目标总体发展总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推进

12、发展大提速、建设幸福新五华”的总体目标,加强 区域交通、经济和文化联系,加速融入珠三角经济圈、粤东沿海经济圈和粤闽赣客家文化 圈,建立区域分工与协作关系;增强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承接能力、产品竞争能力和综合 服务能力,挖掘县域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优势,通过实现现有产业的提质 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争取成为梅州市经济增长的排头兵、梅州市副中心城市、重要的物资 交换节点、山区休闲度假基地;广东省的绿色产业基地、生态建设示范县、科学发展示范 县、客家文化名县。 4 第第 11 条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建设和谐五华、幸福五华。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和社会贫困问题; 弘

13、扬“勤劳刻苦、团结奋进、自立自强、质朴守信”的客家精神;营造和谐、公平、正义 的人文环境,建设“宜商、宜游、宜居、宜业”和具有幸福感的城市。 实施追赶战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环 境优势,做大现有特色优势产业,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互动发展,建立现代化的绿色产业体系。 近中期(到 2020 年)人均产值达到 27000 元;达到同期国内人均 GDP 水平的 50。 远期(到 2030 年)人均产值达到 8500090000 元;达到同期广东省人均 GDP 水平的 55,达到同期全国人均 GDP 水平的 8

14、0。 第第 12 条条县域空间发展目标县域空间发展目标 构建与生态环境匹配、文化内涵丰富、山水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紧凑、空间布置有序 的城乡空间结构。具体包括生态安全、山水特色、用地集约、文化传承、宜居宜业五个分 目标: 生态安全生态优先,保育和恢复生态环境,凸显山多林茂、河谷良田的自然特色。 山水特色利用山水资源,处理好山、水、城、田、林的关系,打造山水城市。 集约紧凑集约、节约、高效利用重点发展区的土地,形成紧凑、有序的城镇空间。 文化内涵打造客家文化深厚、人文资源多样、传统风俗延续、历史文脉清晰、精 神内涵丰富的城市。 宜居宜业配套设施完善、活动空间充足、城市景观优美、就业机会多、创业环境

15、 好、现代服务业发达的城市。 第第 13 条条目标指标体系目标指标体系 为有效落实城市发展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目标指标体系,作为检测和评价规划实施效 果的手段和依据。其中,控制性指标是刚性控制指标,引导性指标是弹性指引指标。具体 指标体系见文本附表 1。 第三章发展战略发展战略 第第 14 条条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 从消费主导转向制造主导,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定不移的走绿色工业化道路,加快由前工业化阶段向工业化初期、中期阶段过渡的 进程,构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 体系。 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精细农业,观光农业,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建设优质稻基

16、地、 油茶基地、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和中草药种植基地,逐步培育自有农产品品牌,延伸流通 与加工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协调发展加工制造业:依托品牌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制酒、制药、汽配、五金 5 机电产业;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工艺品加工产业和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打造广东省 白酒生产基地、南药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协作,提高汽车配 件和五金机电产业的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引导发展稀土、钼矿的开采掘业,延伸发展 新材料制造业;有条件地引进其他低耗、低排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 培育扶持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现代物流业,提高区域影响力和现代服务水平。 第第 15 条条空

17、间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 中心极化,轴线带动,构建非均衡的空间发展框架。 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将县城及华城、安流、龙村、长布等中心镇或重点镇打造成为 县域经济增长极,形成首位型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近期以极化效应为主,发挥城镇的集聚 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加强对“岐岭华城转水县城安流梅 林龙村”主要发展轴的引导,带动琴江、五华河沿岸谷地及周边城镇的发展。同时引导 形成“华城潭下长布” 、 “长布周江安流棉洋”两条二级发展轴。 鼓励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加快县城工业园、华城经济开发区、安流工业园建设。 率先加强县城与中心镇的交通联系,形成纵贯南北的经济发展轴线。 第第 16 条条新型

18、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魅力城市、美丽乡村。 城市与农村功能互补、相互支撑,实现融合发展、互动发展,让农村与城市的形态及 功能各自充分彰显,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与城市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城市更宜居、农村 更生态,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展现“魅力城市、美丽乡村、幸福村居”新形象。 以城乡一体发展为前提,合理划定功能分区,明确功能定位和空间发展对策;加强非 农产业布局的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农村经济发展用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统筹城乡产业 发展。 注重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宜居程度,高起点规划建设好城区,改善城区的投资环境, 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19、缩小城乡差距,带动乡村发展。 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农民就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强化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通过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本地城镇或乡村地区发 展等多种途径解决就业问题,增加人均收入;高质量整治规范好乡村建设,突出客家特色, 建设村野大公园;完善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农村 的生活环境,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第 17 条条区域协调战略区域协调战略 拓展交通通道,加强区域联系,加快开放对接。 借助济广高速公路、畲华高速公路、汕湛高速公路、五丰高速公路的建设,加强与梅 州、揭阳、汕头、汕尾以及珠三角城市的联系;加强

20、与梅州机场、潮汕机场、梅州高铁站、 汕头港、广梅汕铁路货运站等区域性交通枢纽的衔接,形成更加开放的区域交通网;建立 3 个小时到达出海口、3 个小时到达珠三角、1.5 个小时到达机场的对外交通格局。 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和绿色农产品供应服务 6 于珠三角,强化区域产业互补,突出构建生态竞争力。 加强与周边县市、城镇的联系,拓展经济腹地,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依托资源优 势、文化特色以及正在形成的交通优势,发展度假旅游、文化休闲、商贸流通等服务业, 提高区域内资源配置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成为区域性流通节点和重要的客家文化旅游目 的地。 在梅州市层面,加快基础设施

21、建设和产业对接,与梅州市区、兴宁、畲江新城建立分 工与合作关系,强化产业梯度承接,共同做强特色产业,打造“五华兴宁畲江”新型 绿色工业带,共同促进梅州西南部重点发展区的发展。 第第 18 条条文化城市战略文化城市战略 弘扬传统的客家文化,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与魅力。 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尊重传统风水格局,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发掘客家传 统民居、历史街巷、特色餐饮、民风民俗、石匠工艺等文化资源及其内涵,保护文化载体, 打造富有客家特色的文化城市。 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文化设施,强化县城文化中心职能;低冲击地更新传统街区, 激发老城文化魅力和商业活力,构筑现代城市特色景观与传统历史文化景观相融

22、合的文化 城市;组织客家文化对内对外的交流活动,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第四章产业发展与布局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第 19 条条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发展思路 1、加快推进产业链分工的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2、大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转型,引进先进技术,着力培养健康、生态、可持续 发展的绿色主导产业,建设绿色产业基地,实现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3、着力完善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配套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 第第 20 条条主导产业选择指引主导产业选择指引 (1)新型绿色工业:重点发展汽车配件制造、智能电器制造、南药加工、优质酒生产、 农特产品精加工、稀有材料加工、清

23、洁能源生产等。 (2)精致高效农业:重发展优质水稻种植、无公害蔬菜种植、禽畜及水产养殖等传统 农业和烤烟、高山茶、沙田柚、荔枝、果合柿、板栗等特色农业。 (3)旅游业:重点发展以自然风光与农业观光为主的休闲生态旅游、以探寻岭南地区 秦汉历史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以客家风情为主的特色文化旅游。 (4)物流业:重点发展与农产品零售、批发、配送相关的物流业,大力推进农贸市场、 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发展以农特产品运输为主的仓储物流业。 第第 21 条条产业布局产业布局 (1)新型绿色工业“三园三区” “三园”指的是三个产业园,分别选址在县城、华城镇、安流镇。其中县城产业园是依 7 托现状已发展初具规模的县

24、城工业园、五华县经济开发实验区为载体,建议发展汽车配件、 五金电器、塑料包装、南药加工、绿色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华城镇产业园则是依托现状镇 经济综合开发区,规划建议发展电力器材、电子器件;安流镇规划一个产业园区,并建议 发展以手工艺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三区”指的是三个特色工业区,分别选址在潭下、岐岭、龙村三镇。其中潭下镇规划 为以钨矿、锡矿为主的采矿业为特色工业区;歧岭镇长乐烧酒业白酒生产基础厚实,打造 其成为五华县酒业生产的特色工业区;龙村镇依托大型项目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 规划以电力生产为主特色工业区。 (2)特色生态农业“多基地” 水产养殖基地(依托各

25、镇水塘水库) ;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县城周边较为平坦的谷地) ; 畜牧业基地(县城周边郊区) ;经济林木种植基地(龙村、郭田、双华、水寨、转水、棉洋、 周江、河东) ;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河东、华阳、转水、潭下) ;油茶种植基地(河东、 转水、潭下、周江、郭田、龙村) ;南药种植基地(周江、双华、河东) ;烤烟种植基地 (转水、岐岭、潭下、周江、双华、安流、棉洋) ;沙田柚种植基地(横陂) ;荔枝种植基 地(安流、横陂、河东) ;板栗种植基地(双华) ;高山绿茶种植基地(龙村) ;果合柿种植 基地(长布、潭下、棉洋) 。 (3)旅游业“两个主题区” 北部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旅游区:包括水寨、河东、

26、转水、华城、岐岭、潭下、长布 等镇。区内历史文化、客家文化景点众多,规模较大的休闲度假体验性景点有 4 处。 南部革命教育与高山探险旅游区:包括横陂、安流、梅林、周江、华阳、龙村等镇。 区内共包含景点 12 处。 (4)商贸流通业“三园一中心” “三园”指的是城北物流园、城东物流园、安流物流园。其中城北物流园规划选址于县 城西北工业园,济广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发展服务于城西工业园区的仓储物流园区;城 东物流园规划选址在县城东南部畲华高速出入口附近,主要经营农副产品物流;安流物流 园则是规划选址于安流镇内,形成五华县中南部农副产品交流集散配送中心。 “一中心”指的是城东商贸物流中心,规划选址于县

27、城东南部畲华高速出入口附近,紧 邻城东物流园,主要从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 第五章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 第第 22 条条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以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强化中心城市功能,突 出乡镇特色,优化村庄布点,使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得益彰、和谐互动。严格城乡规划 监管,加强规划建设的集中统一管理。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集聚发展、规模化经营,建立农、工、商一体的产业体系:发 展绿色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中转运输 能力,将农业的产业链条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城乡产业互 补与融合。 统筹城乡交通

28、体系加强联络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与农村居民点的道路及交通设 施建设,建立县域 30 分钟通勤圈;建立覆盖 70城乡居民点的公共交通网络。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协调资源要素在城镇与农村配置比例,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配 8 置中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保证城乡公平的发展权利。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兼顾集约发展要求,城乡给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服务质 量均等化,污水、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提供方式差异化,实现基础设施服务一体化。 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建立城乡统筹的生态安全网络,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城乡 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统筹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使城乡商业、教育资

29、源、文化体 育、医疗保健、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覆盖率达到 70以上,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统筹城乡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市 场和失业率监控机制,保障城乡居民稳定充分的就业。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推进社会保障由“低水平广覆盖”向“高水平全覆盖”发展, 消除城乡社会保障差别。 第第 23 条条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城乡空间整合战略 根据山区城镇发展规律,整合空间区位邻近、交通联系便捷、用地等资源条件优越的 若干城镇及集市,以组合的方式构建集群式城镇发展模式,改变目前过度分散、规模效益 不高的发展状态,由“散点城镇”向“网络城镇”转变。 乡村居

30、民点进行适当合并,重点发展具有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的特色乡村,通过公共 服务设施的集中投入,引导周边一般村向其集聚发展,改变目前乡村土地利用粗放、特色 不突出的发展状态。根据城市发展与村庄的关系分类引导,因地制宜改造城中村、拆除空 心村、合并小型村,加快推进城乡新社区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产业带动城镇化战略 在现有重点城镇地区建设工业园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将城 镇的适度规模化与工业化发展相结合,增加就业岗位,强化产业关联,增强对农村地区的 辐射带动功能。引导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镇地区集聚。结合传统文化、山水景观、观光农 业等资源条件,发展文化、旅游和相关服务业,提高农

31、民收入水平。 3.城乡环境品质提升战略 保护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山水生态格局与客家文化特色;将城乡 生态环境统一规划,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环境品质与文化魅力,建设特 色宜居城乡、美丽城乡。 4.城乡设施共享战略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服务 均等化。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商贸物流等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均等化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在培训、就业、教育、 个人发展方面给予农村人口更多机会。 5.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战略 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加强对农村生产活动的市场引导和技术

32、扶持,使乡村产品 供给更好地与城市的需求互补,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发展观光农业和精细农业,为特色 优质农产品建立城乡对应的市场销售渠道,并积极延伸向农业旅游、农产品深加工、有机 农业等高附加值环节发展。 6.特色城乡发掘战略 发掘五华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水格局和客家人聚居的人文特征,在城乡建设中凸 9 显秀美的山水特色、倚山而居、成组成围的客家民居特色、传统风水格局;发展与环境资 源相适应的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山水观光、文化旅游等为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构建具 有地域特色和专属文化特征的城乡格局。 10 第六章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 第第 24 条条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五华县

33、域城镇职能规划如下表: 县域城镇职能结构表县域城镇职能结构表 名称职能名称职能 五华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横陂镇农工贸综合型城镇 华城镇中心镇、交通节点型城镇郭田镇农贸综合型城镇 安流镇中心镇、商贸工业型城镇双华镇农贸综合型城镇 长布镇重点镇、农贸旅游型城镇棉洋镇重点镇、农贸综合型城镇 龙村镇重点镇、农贸型城镇梅林镇重点镇、农工贸综合型城镇 潭下镇农贸旅游型城镇华阳镇重点镇、农工贸综合型城镇 岐岭镇工贸型综合城镇周江镇农贸综合型城镇 转水镇商贸旅游型城镇 第第 25 条条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规划分为四个等级: (1)一级城镇:五华县城(含水寨镇和河东镇) ,规划人口规模 48 万。 (2)二级城镇:为华城和安流两个中心镇,规划人口规模 8-10 万,为五华县副中心 城镇。 (3)三级城镇:规划人口规模 2-3 万,包括龙村镇、转水镇、岐岭镇、横陂镇、华阳 镇、棉洋镇和梅林镇七个城镇。 (4)四级城镇:规划人口规模 1-2 万,包括长布镇、潭下镇、郭田镇、周江镇和双华 镇五个城镇。 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