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研究温病常用治法.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43667306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PPT 页数:181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研究温病常用治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1页
现代研究温病常用治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研究温病常用治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研究温病常用治法.ppt(18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现代研究温病的常用治法第一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一、解表法一、解表法 温病初期多表现为表证,所以解表法是温病初期主要治法。在温病中较常用的是泄卫透表法,此法的作用是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泄卫透表法又可分为如下几种:疏风泄热法,代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透表清暑法,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宣表化湿法,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疏表润燥法,代表方剂如桑杏汤。第二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运用泄卫透表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对温病邪在卫表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法,重在疏解透表。在温病初起时,如属里热外发而无表证者,不可用本法。对温病表证的治疗,虽主以辛

2、凉,但也应注意不可过于寒凉,以防凉遏不解。使用本法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第三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1、解表法的发展概况 解表法是中医治疗疾病较早使用的一种治法,在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有着较大的变化。早在内经中,提出了对表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发汗法,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因而直到如今,解表法还称为“汗法”。第四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由于有发汗作用的方药一般都具辛温之性,所以当时所用的解表法后世称之为辛温解表法,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伤寒邪在太阳的表证时,所用的麻黄汤、桂枝汤等都属辛温解表法之例,方中以麻黄、桂枝等

3、辛温解表药作为主药,有发汗祛邪的作用。但在伤寒论中还有在辛温解表法中配合寒凉之品的方剂,如治疗风寒表实证,并有里热的大青龙汤,即以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药与石膏辛寒之品相伍,有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第五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到了晋代肘后方中以辛温解表与寒凉清热药并用,治疗热性病邪在表者,又有了一些新的方剂,如葛根解肌汤治疗伤寒一、二日,药用葛根、芍药、麻黄、大青叶、甘草、黄芩、石膏、桂、大枣等。并且还有一批由解表药与清热解毒药相配伍的方剂,如黑奴丸(又名水解丸),该方由麻黄、大黄、黄芩、芒硝、釜底墨等组成,治疗伤寒五、六日,胸中大热,口噤者。第六张,PPT共一百八十一

4、页,创作于2022年6月而在千金要方中,这类方剂就更多了。如在卷九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中用桂心、香豉、柴胡等配合大青、栀子、石膏;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热暴气斑点方中用葱须、豉、生葛、升麻等配合大青、石膏、栀子等;葛根龙胆汤治伤寒三四日不差,身体烦毒而热,用葛根、升麻、桂心、麻黄等配合大青、龙胆、石膏、黄芩等。这些都是以解表药与清热药相配伍的方剂,由此也可看到,当时在运用解表药的同时就已注意到祛除邪热的重要性。当然,在当时这种用法有部分是针对表里同病的病证而设的。第七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到宋代,对治疗表证佐以寒凉这一认识又有了进

5、一步的发展,如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提出了在江淮地区用桂枝汤时在春末及夏至以前,应加用黄芩,而在夏至以后,则宜加入石膏、知母,这就表明当时在辛温解表方药的运用方面,正在寻求新的实破。特别是宋代医家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明确提出表证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其治疗方法各异:“邪气在表,阴气独有余,可投消阴助阳发表药治之。”即以辛温为主。但另一情况是“邪气在表,阳气独有余,可投消阳助阴药以解表”。显然,这后者属表热之证,故用药在柴胡、豆豉、升麻等解表药中加入石膏等寒凉清热药。韩氏的这一论述在解表法的发展上有重大的意义。第八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金元时代,由于以刘河间为代表的“寒凉派”的崛

6、起,强调“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把肘后方千金要方中以辛温解表药与寒凉清热药并用之法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明确提出了热性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之剂,对邪热在表者,常用滑石、石膏、葱白、豆豉等以辛凉疏泄、开发郁热,并创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说明对热性病的治疗更注重寒凉清热药物的运用。第九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而在张子和儒门事亲中,又明确提出了汗法不仅辛温解表一法:“世俗止知惟温热者为汗药,岂知寒凉亦能汗也”。并提出了有辛凉和辛温两法:“南陲(chui)之地多热,宜辛凉之剂解之;朔方之地多寒,宜辛温之剂解之;午未之月多暑,宜辛凉解之。子丑之月多冻,宜辛温解之。少壮气实

7、之人宜辛凉解之,老耆(qi)气衰之人宜辛温解之”。这为后世的解表法分为辛温、辛凉打下了基础。第十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而在明代由王履提出了温病的病理特点是里热外发,即使有表证,也多属里热郁表所致,因而与伤寒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疾病。因而王氏提出对温病的治疗,除用辛凉之法外,主张:“法当清里热为主,佐以清表之法,亦有里热清而表自解者。”王氏的这一观点对于认识表证的实质和解表法的作用机理有很大的启发,王氏的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第十一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总的来说,从伤寒论以后,对表证的治疗,是以辛温解表为主。但到宋金元以至明代,逐渐出现了一

8、些用寒凉药物治疗表证的方剂,而且对表证和解表法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见解,从而在治疗表证方面出现了一个较大的飞跃。第十二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到了清代,随着温病学的趋于成熟,对表证的认识又进一步出现了新的变化。第十三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对风温、温热等病的治疗,多用牛蒡子、薄荷、桑叶、连翘、山栀等药。该书中明确指出:“上焦药用辛凉,中焦药用苦辛寒,下焦药用咸寒。”其辛凉所治上焦之证,即是指邪犯肺卫。第十四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更进一步创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之方。实际上,所谓辛凉解表,其

9、主要的特点是使用药性寒凉、具有疏表、清热作用的药物,而其中有一些药物在邪入气分甚至入营血分后仍然可以使用,如银花、连翘等。也可以说,辛凉解表法已打破了传统解表药的用药范围,这是治疗表证的一个重要突破。第十五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然而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家对表证的处理并非只有辛凉解表一法,而往往还善用辛温之品,或辛温与寒凉清热药并用。随着温病学的形成,还出现了针对感受暑湿又受外寒而设的透表清暑法、针对湿热病邪初犯所致湿热困遏肌表而设的宣表化湿法、针对燥热之邪初犯肺卫而设的疏表润燥法等。第十六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还有一些医家如杨栗山,在刘河间、王履有

10、关“里热怫郁”的理论基础上,强调温病传变的自里达外,把宣、清、下诸法熔为一炉,制定了升降散等方,从而从多方面丰富了解表法的内容。而在近代,这一治疗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在谈及麻黄汤的运用时,提出对伤寒无汗者要加知母,以解其内陷之里热。第十七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从历代医家对解表法作用认识的发展来看,大体上是从强调发汗到强调泄热,这样就形成了解表泄热这一治法的概念,对表证治疗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在用药上则从单纯的辛温到辛温与寒凉的配合,或主用辛凉,或强调解表与清热解毒的配合等。第十八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2、解表法的

11、作用机理(1)发汗作用:在解表法中有许多方药具有发汗作用,而一般来说,辛温解表方药的发汗作用较强。如麻黄水溶性提取物的发汗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发汗作用,而麻黄碱在灌胃或静脉注射时,也有促进发汗的作用。桂枝在配合麻黄后,因能扩张末梢血管、促进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可增强麻黄的发汗作用。薄荷也可通过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而有发汗作用。实验也表明,桂枝汤对大鼠有明显的发汗作用,并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而相比之下,银翘散的发汗作用要弱得多。第十九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2)解热作用:解表方药绝大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一般表现在能使发热动物的

12、体温下降,有的药物,如大剂量的柴胡皂甙、麻黄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兴安升麻、荆芥油、桂枝及桂皮油、葛根、藁本等,还能使动物的正常体温下降。然而,中药的解热作用机理较复杂,其可能是通过抗感染、抗炎、减轻病损等作用来发挥解热的效果。第二十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3)镇静作用:据文献报道,解表药中有近半数具有镇静作用,如桂枝中含的桂皮醛、生姜油、生姜酚及姜烯酮等,都能显著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对抗甲基苯丙氨所引起的运动亢进,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时间等,表现了镇静的药理作用。而柴胡、荆芥、防风、藁本、紫苏、木贼等,与巴比妥类药物有协同作用。桂枝汤也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如

13、通过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实验表明,本方能延长睡眠时间,并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另有实验表明,本方能显著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增强异戊巴比妥的麻醉效果。第二十一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4)镇痛作用: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解表药有镇痛作用。如柴胡皂甙、白芷煎剂和醚提取物及水提取物、细辛挥发油、荆芥、羌活、蔓荆子、生姜、防风、藁本、辛夷、苍耳子等都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其机理有些可能是中枢性的,如防风的镇痛部位与吗啡相似等。第二十二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5)抗炎、调节免疫作用:解表药多数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如柴胡对多种炎症模型具有抑制作用,它如麻黄、防风、

14、升麻、荆芥、生姜、羌活、辛夷、苍耳子、蔓荆子等也有抗炎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组织胺等过敏介质释放等多方面。许多解表药具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如麻黄可通过兴奋-受体而抑制组织胺过敏介质的释放。荆芥油具有抗慢反应物质和抗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作用。紫苏、辛夷、防风、羌活等具有抗组胺、抗慢反应物质、抗迟发性变态反应性作用。当然,这些抗过敏作用与其调节免疫作用有关。第二十三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6)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许多解表药兼具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如麻黄、桂枝、紫苏、柴胡、防风、薄荷、藁本、香薷、辛夷、蔓荆子等。另外,荆芥、生姜、羌活、葱白、苍耳

15、子、升麻、桑叶、木贼等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第二十四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7)其它作用:解表药另外还有一些药理作用,如麻黄中含的伪麻黄碱具有利尿作用,而麻黄和麻黄碱均有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和升高血压的作用。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和松弛和解痉作用,所以能治咳喘。桂枝具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而桂枝汤对呼吸系统也表现出一定的作用,如有报道,本方可使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咳嗽次数明显减少,提示本方有止咳、祛痰作用,但无扩张小鼠支气管及抗支气管收缩剂的作用,所以不能平喘。荆芥具有平喘、祛痰和止血等作用。第二十五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生姜

16、也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止吐、促进胃液分泌等作用。紫苏也有止血、止吐、止咳平喘化痰、抗凝血等作用。羌活还有抗急性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癫痫等作用。解表药的其它作用还有许多,可见,解表法的方药除了用于表证的治疗,还广泛用于多种病证。第二十六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2、解表法在现代临床上的应用解表法在温病临床上有较广泛的应用。如桂枝汤不仅为伤寒论之第一方,在温病条辨中也列为首方,其在临床上运用相当广泛,加减变化形成许多新的方剂,治疗的病证极多。第二十七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如有报道用桂枝汤加黄芪临床加减治疗流感取效,有报道用本方加黄芪、白芥子、防

17、风为主方,辨证加减,治疗流感95例,平均3天治愈。但按本方性味,所治之证当为风寒性质者,对风寒偏重者,还可加荆芥、防风等,如兼夹湿邪,可加入苍术、白术、泽泻、茯苓等。有报道,用本方加黄芪治疗小儿感冒体弱者有效。对一些过敏性疾病,如顽固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也有用本方取效者。其他,用本方治疗各种发热病证的报道也较多,一般强调要见到营卫不和的表现时方可用之。临床上还有报道用本方治疗夏日腹泻、自汗、头汗、半身出汗、黄汗、痹证、冻疮等。第二十八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银翘散的研究 银翘散是温病学中治疗风热在表的代表方,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上感、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8、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初起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研究发现银翘散具有:解热发汗、抗炎、抗菌、抗病毒、镇痛、抗过敏及免疫作用。第二十九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1)传染性疾病:朱氏综述了近年银翘散治疗流感现状,用银翘散治疗流感有完整记录的45例,治疗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病人均在2天内退热,随之症状减轻而痊愈。长春医学院传染病教研室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及阿司匹林治疗流感130例,其中银翘散组50例,患者在服药后体温迅速下降,自觉症状显著减轻,约在2-3天内出院。第三十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2)感染性疾病:银翘散在呼吸道感

19、染中运用最为常见。范氏用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治疗感冒发热689例,结果痊愈683例,好转4例,无效2例。彭氏等以银翘散治疗20例风热感冒,分为两组进行观察,一组为原方饮片组,共50例。另一组为原方粗末组,共1150例,结果以饮片煎剂稍优。第三十一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银翘散用于肺部炎症的治疗疗效亦较满意。朱氏对银翘散治疗肺炎现状进行总结,用银翘散加黄芩、桑白皮、知母、杏仁治疗小儿肺炎25例,结果全部病例在3-5天内痊愈。王氏以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30例,结果两组在退热、止咳、肺部体征消失、X线吸收好转时间和疗程均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第三十

20、二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3)妇科疾病:李氏用银翘散加减制成合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产后子宫内膜炎6例,收到较好疗效。朱氏报道有用银翘散去甘草、淡竹叶,加黑山栀、细生地治疗产褥感染,应用抗生素无效者2例,服4-5剂后痊愈。第三十三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4)其他疾病:朱氏综合近年银翘散在皮肤科运用现状,用银翘散加减治疗上部疮疡和皮肤病38例,结果服药2-10天后均治愈。用银翘散治疗多种眼病,取得较好疗效,治一色素膜炎患者,服用银翘散4剂后,刺激症状消失,服60余剂后余症均减或消失。第三十四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总之,银

21、翘散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在众多病证的治疗中,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但在科研设计,临床观察等方面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第三十五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药物剂型研究:由于银翘散丸剂、片剂、煎剂有时疗效欠佳,人们从各个角度对剂型进行研究探讨,有报道将银翘散制成口服液,方中含挥发油成分药物以蒸馏法提取,其他药物经水煮浓缩、沉淀、过滤等提取,可从根本上解决丸剂分解迟缓的问题,避免挥发成分的损失。如何寻求较好的剂型来保证足够的治疗药量和服用后如何快速利用吸收是今后需加以重视研究的课题之一。第三十六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桑菊饮的研究 1、桑菊饮也是重要的辛凉解表

22、方,有报道用本方治疗麻疹在疹前或透疹时喘急之危候。如属表实怫郁,身热无汗,点出不快者,宜用桑菊饮去菊花,加麻黄、生石膏、前胡。第三十七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2、有报道用本方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邪在卫分,有汗不解者,可先用辛凉透邪,后用解毒之法。方用桑菊饮加牛蒡、银花,若热盛则可加石膏。3、本方更多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对于以咳嗽、痰稠口干、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用本方有较好的效果,第三十八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1、王某,男,、王某,男,24岁,学生,岁,学生,2004年年4月月9日初诊。昨日活动后汗出当风,今晨起发热日初诊。昨日活动后汗出当风,今

23、晨起发热恶寒(体温恶寒(体温38.7)伴见头痛,咽痛、口)伴见头痛,咽痛、口渴,轻微咳嗽无痰。舌苔薄白,舌尖红,渴,轻微咳嗽无痰。舌苔薄白,舌尖红,脉浮数。脉浮数。医案分析第三十九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医案分析证型分析:患者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口渴,轻微咳嗽无痰,舌苔薄白,舌尖红,脉浮数,证属风热犯于肺卫,立法处方:证属风热犯于肺卫,治宜辛凉解表,宣肺泄热。方剂:银翘散银花12 连翘12 杏仁10 牛蒡子10桔梗10 芦根10 玄参10 竹叶10豆豉6 荆芥穗6 薄荷6 甘草6第四十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2、王某,女,、王某,女,35岁,农民,

24、岁,农民,2006年年7月月4日就诊,自诉:两天前外出受暑,当晚纳日就诊,自诉:两天前外出受暑,当晚纳凉感寒,昨日高热畏冷,头痛、胸闷、烦凉感寒,昨日高热畏冷,头痛、胸闷、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红苔薄躁不安,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稍腻,脉浮濡数,查体:体温黄稍腻,脉浮濡数,查体:体温39.8,X线胸透(一),血检:白细胞线胸透(一),血检:白细胞5.2109。第四十一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感暑受寒,暑热内伏,复为寒闭祛暑解表,清热化湿新加香薷饮第四十二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二、清热法二、清热法 由于邪热亢盛是温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25、,所以清热法在温病的治疗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清热法是以寒凉性质的药物清除邪热的清热法是以寒凉性质的药物清除邪热的一种治法,又称为一种治法,又称为“清法清法”。其中包括了传统所说的清热解毒、清热泻火、辛寒清热、轻清宣气、清热凉血等法。第四十三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1、清热法的发展概说 清热法早在内经中就是一个治病的重要方法。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的治疗原则;对于因阴虚而导致发热的治疗,又提出了“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治疗原则,即对阴虚发热者如投用寒凉清热药不效,就应通过滋养阴液来解除内热,在史记中记载了仓公用火齐汤(按周魁温症指归释,火齐汤即是

26、三黄汤,即黄连、黄芩、黄柏)治疗热病。第四十四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清热法也有较为广泛的运用。该书中创制了若干清热方剂,如白虎汤、栀豉汤、竹叶石膏汤、泻心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黄连阿胶汤等。这些方剂也是后世治疗温病的常用方。第四十五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至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治疗温热病的清热方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些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清热解毒法的选用,在清热方中用了许多伤寒论中未曾用过的药物,如大青叶、龙胆草、玄参、苦参、犀角、羚羊角等;二是该书中创制了治疗血分热盛的犀角地黄汤、抢救温热病高热神昏痉厥的紫雪丹等

27、。第四十六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到金元时期,清热法又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被称为是寒凉派开山祖的刘河间,基于“六气皆从火化”和“六经传受皆是热证”的认识,强调治疗外感温热病当使用寒凉清热方药,其所创制的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即是以寒凉清泄里热药物为主。第四十七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到明清时代温病学形成后,清热法的运用更臻完善,对于温病各个阶段的不同里热证候,都有相应的清热方药,如上焦气分热盛者主以清宣,肺胃热盛者主以辛寒,热入营分者则主以清营泄热,热入血分即投以凉血解毒,邪热久留于阴分则宜滋阴透热等。在此同时,又把清热法用于清心开窍、清热息风、清

28、化湿热等方面,从而使温病治疗中清热一法的理法方药俱备。这些理论和经验,为现代运用清热法和开展清热法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十八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2、清热法的作用机理研究(1)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人体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外在因素,也是发热的主要原因之一,清热方药往往对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作用。现代大量的实验证实,许多清热方药具有广谱的抗病原体活性。第四十九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实验证明,清热药中具有较显著抗病毒活性的中药有黄柏、大黄、虎杖、贯众、连翘、紫草、大青叶、牛黄、蒲公英、银花等。也有报道,银翘散、荆防败毒散、藿香正气散、

29、玉枢丹等复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白虎汤能降低感染乙脑病毒幼鼠的死亡率。第五十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在抗菌作用方面,许多清热方药在体外实验中也表现了明显的广谱抑菌或杀菌作用,如从黄连、黄柏、三颗针等药中分离的小檗碱、小檗胺等,大黄中所含的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等,紫草中所含的萘醌类化合物,白头翁中所含的原白头翁素,鱼腥草所含的癸酰乙醛,连翘所含的连翘酚,金龟莲所含的庆四素及庆四甙,秦皮所含的秦皮乙素,虎杖中所含的白藜芦醇等等。此外,清热方药对其他病原体也有一定的抑杀作用,如千里光中所含的氢醌对钩端螺旋体的最低抑制浓度为1:2550万,大黄素则为1:6.4万,小檗碱

30、为1:12.6万。大蒜油对多种深部致病性霉素的最低抑制浓度为微克毫升。青蒿素则有很强的抗疟作用等。第五十一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2)抗毒作用 微生物毒素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和其他的一些毒性产物,是温邪的组成部分,也是温邪致病力的主要表现。毒素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造成机体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甚则可因感染中毒症而导致机体死亡;二是毒素可以损害机体的抗感染防御机制,从而使人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又进一步加重了感染的严重程度。而现代许多实验证实,一些清热方药对病原体产生的毒素有一定的对抗或中和作用。具体表现在:可抑制毒素的生成,或使毒素减毒、灭活;可对抗毒素对机

31、体的损害,对机体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可加速毒素在体内的廓清。第五十二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3)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免疫系统功能是人体抗感染最重要的防御机制,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现代实验表明,清热方药对人体免疫系统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从而在对提高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及减轻变态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五十三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现代研究表明,清热方药能明显提高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体表现在:一些清热方药可增高外周血白细胞数,增强多形核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如生地、玄参、虎杖、水牛角等,都可提升外周血白细胞;黄连、小檗碱、黄芩、栀子、

32、银花、大青叶、穿心莲、野菊花、白花蛇舌草等,均可在体内或体外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第五十四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4)对发热的影响 清热法的直接效果主要是表现在退热、解热作用方面。清热方药的运用十分广泛,几乎对感染全过程的发热都要选择相应的解热方药。第五十五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现代实验证实,许多清热方药都具有解热作用,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大青叶、银花、连翘、芦根、玄参、紫草、丹皮、苦参、穿心莲、犀角、羚羊角、牛黄、野菊花、大黄、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紫雪丹、葛根黄连汤、复方连翘注射液、清胆注射液、清热解毒注射液等。但这些

33、方药的解热作用不仅限于对发热、散热机制的调整,还包括了对病原体及其毒素等外热原生成的抑制和对抗,并对内热原生成、前列腺素合成的及体温调定点上移等方面也有抑制作用,因而其退热效果较稳定,作用较平和,较少出现副作用。第五十六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5)对炎症过程的影响 炎症过程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理表现之一。炎症反应是机体的重要防御反应之一:早期炎症反应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中补体等调理因子在感染局部漏出,发挥杀菌、中和病毒等作用;中期的炎症反应,白细胞游走,吞噬细胞从血管内皮向游出,发挥消灭病原体的作用;晚期的炎症反应则表现为组织的增生修复。然而,炎症反应过程,则可引

34、起许多症状和痛苦,并对机体造成损害。第五十七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清热方药对炎症的各个阶段均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抗炎作用。如对于炎症的早期阶段,银花、连翘、射干、蚤休、大青叶、穿心莲、黄连、黄柏、黄芩、紫草、龙胆草、牛黄、丹皮、秦皮、大蒜、鱼腥草等中药,以及龙胆泻肝汤、清胆注射液、清热解毒注射液等复方,均可抑制多种致炎因子导致的毛细血通透性增强、抑制渗出和水肿的发展,有助于炎症的消退。第五十八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6)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肾上腺皮质功能是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的重要生理基础之一,在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35、用,对于感染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也有重要的意义。第五十九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清热方药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主要有两途径:一是通过兴奋垂体前叶或其以上部位而引起肾上腺皮质活跃;二是影响肾上腺皮损激素的代谢灭活。如穿心莲、山豆根、大蒜、小檗碱、黄连、秦皮、白花蛇舌草、犀角、养阴清肺汤、清热解毒液等,均有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并证实穿心莲、清气解毒液等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而使肾上腺皮质功能活跃,作用点在皮质下中椎。实验又发现,生地、知母等还可拮抗外源性激素对神经体液途径的反馈性抑制,并能延续肝脏对皮质激素的分解代谢。第六十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36、(7)对微循环及血凝的影响 在感染过程中,多伴有局部血液循环及血凝状态的改变,特别在急性炎症反应中,由于病变的刺激,必然引起微循环异常反应,同时造成血凝增高,又进一步影响微循环,这样势必妨碍人体发挥正常的抗感染作用。所以对感染病证的治疗,特别是当出现D病理改变时,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六十一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现代实验证实,野菊花、金荠麦及其存放成分与黄烷醇及抑制血小板聚集,黄芩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稳定细胞膜等作用,所以可防治内毒素所引起的大鼠实验性。第六十二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8)抗休克作用 感染性休克是感染病证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现代研究发

37、现,一些清热方药有一定的抗休克作用。如清胆注射液对猫的内毒素休克有升压稳压作用,这一作用与其改善心功能、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微循环、对抗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血管痉挛等作用亦有密切关系。银花及其复方制剂对绿脓杆菌内毒素休克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六神丸、消炎解毒丸、黄连解毒汤等均可降低内毒素所致的小鼠休克死亡率。当然,清热方药的抗休克作用是其多种作用的综合,而不仅是对血压的影响。第六十三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9)其他作用 清热方药在治疗机体感染中的作用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如连翘、黄芩、栀子、蒲公英、黄连解毒汤等具有保肝作用;茵陈、大黄、栀子、黄连、清热注射液(柴胡、黄芩、大黄、茵

38、陈、龙胆草、银花)等有利胆作用;八正散、龙胆泻肝汤、清热注射液等有利尿作用;犀角、牛黄、生地等有强心作用;牛黄、羚羊角、栀子、芍药、丹皮、紫雪丹有镇静抗惊作用等。还有一些清热方药兼有镇咳、化痰、平喘、扩张冠脉、提高心肌抗缺氧性损伤等作用。第六十四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2、清热法在现代临床上的运用 清热法在现代临床上,广泛运用于各种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和其他多种热性病。其中疗效较好的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流感、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或暴发型肝炎、病毒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脓疡、急性菌痢、肠伤寒、急性阑尾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泌尿系感染等。第六十

39、五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特别是结合剂型改革,研制了一批治疗高热的清热药,如冲剂中有青羌冲剂(大青叶、连翘、太子参、羌活、川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清热冲剂(连翘、黄芩、大青叶、生甘草)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芒果叶冲剂(芒果叶提取芒果甙后的母液)治疗流行性感冒高热等;第六十六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合剂中有清热饮(薄荷、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鸭跖草、陈皮)和风热合剂(黄芩、柴胡、羌活、板蓝根、蒲公英)治疗风热型感冒;糖浆剂中有热毒清(银花、大青叶、荆芥、薄荷、桔梗、藿香、神曲、蝉衣、芦根、甘草)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等;注射液中有清热解毒针(虎杖、肿

40、节风、败酱草、鱼腥草)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清温灵注射液(水牛角、珍珠粉、板蓝根、黄芩、栀子、银花、猪脱氧胆酸等)治疗各种上呼吸道感染等等。第六十七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白虎汤的研究 白虎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的功能,是治疗阳明胃热津伤之主要方剂,后世温病学家以其作为清气分热的主方,该方药味简练,组方严密,可广泛运用于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及阳明气分热盛之证。近年来,临床工作者对该方临床运用及试验研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实验研究发现该方具有明显的解热、抑菌、抗炎、镇痛、增强免疫、抗痛风、降低血糖和降脂的作用第六

41、十八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1)传染性疾病:白虎汤在传染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广泛,如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等。靳氏治疗病毒性脑炎用白虎汤加黄连、生大黄、党参、丹参、淡竹叶水煎内服,患者3剂服尽,头疼轻、热势减。再守方调服8剂,诸证皆除。安氏用白虎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47例,若皮下瘀斑、血小板减少加牡丹皮,低血压加生脉散,蛋白尿加萆薢、金樱子。同时配合西药利巴韦林(病毒唑)、地塞米松(氟美松)等治疗,总有效率达97.9%。江氏治疗钩端螺旋体病23例用白虎汤加减水煎服,同时服用六一散。结果12例5天内治愈,9例7-9天治愈,2例治愈时间超过10天,平均疗程8

42、天。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8小时,舌苔恢复正常均为6天。第六十九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徐氏以加味白虎汤为主治疗恙虫立克次体所致的斑疹伤寒,日2剂,煎服,并用双黄连3.6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7日为1疗程;血象偏高用穿琥宁160m1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1,静脉滴注,日1次;高热、昏迷用清开灵80m1,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1,静脉滴注,日2次。结果全部治愈,疗效十分满意。第七十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2)感染性疾病:范氏用白虎汤合银翘散治疗感冒发热689例,日1剂,水煎3次,分3次口服,重者日2剂,2h服1次,结果:痊

43、愈683例,好转4例,无效2例。徐氏采用白虎汤加桂枝、白芍等治疗外感高热症86例,并与对照组92例用复方氨基比林对症治疗比较,2组均以7天为一疗程。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85%。黄氏采用白虎汤去粳米加太子参、花粉等,治疗肿瘤性发热30例,对照组30例用吲哚美辛(消炎痛)栓塞入肛门退热。2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00,对照组总有效率63.4%(P0.01)。退热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在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上,中药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中药组的各项指标改善亦较对照组为优。其认为中药有直接清除血浆内毒素和保护器官、调节免疫能力的作用

44、,因而取效明显。第九十五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2)流行性出血热:承气汤方在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中运用广泛,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多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或尿闭、代谢紊乱、尿毒症等一组危重综合征,为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治疗较为棘手。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为瘀热水毒雍阻下焦,并有不同程度的阴津或津气耗伤。周氏据此采用泻下通癖,兼以滋阴利水的治法,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8.6%,总有效率为9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在肾功能恢复、免疫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异常恢复正常时间、微循环障碍恢复正常时间、用药后期情况等方面,均以承气汤治疗组为优。第九十六张,PPT共一百八

45、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徐氏以通腑泄热灌肠液(增液承气汤加鲜茅根、车前子、通草、知母、黄柏)灌肠治疗急性肾衰49例,结果有效率为87.8%。两组相比较以治疗组疗效为好。陈氏根据“急下存阴”之理论,采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重症出血热急性肾衰21例,痊愈20例,死亡1例。冯氏根据乙型脑炎热盛阳明,内陷心营的病机,以牛黄承气汤为主,分别加减治疗,结合对症处理,结果治愈率为92.5%。第九十七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3)急性肺部感染:肺与大肠相表里,病则互为影响。如肺炎的患者常可出现腹满、喘促、便秘等症,治疗上根据两者的关系,病在上取其下,采用通腑泄热,或宣上通下,双管齐下

46、的方法,常有较好疗效。杜氏在治疗肺炎高热时,宗温病条辨之宣白承气汤,常能收到一剂便通热减,三剂热平,咳轻痰少,一周左右痊愈的疗效。对于慢性咳喘急性发作,痰量多者,亦用宣白承气汤化裁,收到较满意疗效。第九十八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史氏等治疗小儿肺炎时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郁滞,失于肃降,可致大肠排泄不畅,而大肠雍塞,腑气不利,亦可致肺失肃降,根据两者相互影响的机制。在治小儿肺炎时,视其证候辨证,采用通腑泻下,仿宣白承气汤施治,获得良效。刘氏治疗小儿肺炎时,对病势急暴凶险,有里实热象者,采用攻下疗法,用大承气汤加减,收效常较显著,体会到肺与大肠相表里,在治疗时如不“上病

47、下取,实则泻之,通利大肠”则不足以减轻肺气奎塞,病情难以改善。第九十九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4)急性胃肠感染:临床胃肠急腹症中,多以发热、呕吐、腹痛、便秘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常以承气汤通里攻下进行治疗,有报道采用大承气汤加味治疗急性肠梗阻115例,结果治愈81例,解除肠梗阻症状与体征时间最短为5小时,最长者7天,平均2.5天,其中77.6%的患者服药3天后症状解除。第一百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李氏以通腑解毒汤(桃仁承气汤加味而成),直肠点滴治疗溃疡病穿孔56例,结果治疗当晚或次晨即排气排便,继之腹痛减轻,体温下降。临床腹膜刺激征消失时间3-7天,

48、平均4.1天,体温恢复时间1-5天,平均2.9天。另外,承气汤方配合用于急腹症术后的治疗亦有显著的效果。王氏报道以大承气汤煎服治疗肠梗阻术后肠麻痹者,可使肠管由静态变为动态,有效地消除肠麻痹所致的肠胀气。第一百零一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医案分析李子,十九岁,伤寒九日,医作阴证治之,予附子理中丸数服,其证增剧,脉沉数得六、七至,夜呼叫不绝,全不得睡,又喜饮冷水,且三日不见大便。第一百零二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证型分析:患者患外感病,误用热药,证见腹痛嚎叫,夜不得卧,大便数日不行,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燥,脉沉数一息六、七至,证属阳明腑实。治法处方:证

49、属阳明腑实,治宜通腑泄热,方用调味承气汤酒煨大黄20 芒硝15 炙甘草6第一百零三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三、祛湿法 由于温病中有一大类是属于湿热性质的,而即使是温热性的温病,也往往兼夹有湿邪,所以祛湿法是治疗温病的一个重要方法。而在温病中较常用的是祛湿解热法,本法的主要作用是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以化湿泄浊。祛湿解热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宣气化湿法,代表方剂如三仁汤。燥湿泄热法,代表方剂如王氏连朴饮。分利湿邪法,代表方剂如茯苓皮汤。第一百零四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 运用祛湿清热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应权衡湿与热的偏轻偏重,所用祛湿、清热之品有

50、所侧重。如湿邪已化燥,即不可再盲目使用祛湿之品,以免助热伤阴。素体阴液亏虚者应慎用,以免更伤阴液。对温病中出现的小便不利,应区别不同情况而施治:如属气化不利而湿邪内阻,致水湿不能外出者,主以宣化气机以利湿;如属阴液消耗而小便不利者,应主以清热养阴,而不能滥用分利水湿之法。第一百零五张,PPT共一百八十一页,创作于2022年6月1、祛湿法的发展概况 对于湿邪致病早在内经中已有较系统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论及湿与脾、肉、口的关系时说:“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并把“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