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套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365031 上传时间:2021-09-06 格式:DOC 页数:211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套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1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套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套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套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doc(2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 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上册) 目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3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9 - 第一单元:测量.- 9 -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 10 -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 13 - 第三课时: 毫米、分米的换算 .- 16 - 第四课时:千米的认识 .- 18 - 第五课时: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 22 - 第六课时:吨的认识 .- 25 - 第七课时:练习课 .- 28 - 第八课时:单元综合练习 .- 29 -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31 - 第一课时:连续进位加法 .- 32 - 第二课时:进位加法 .- 35

2、- 第三课时:进位加法练习 .- 38 - 第四课时:连续退位减法 .- 40 - 第五课时: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退位减法 .- 44 - 第六课时:加法的验算 .- 48 - 第七课时:减法的验算 .- 51 - 第八课时:练习课 .- 53 - 第九课时:整理和复习 .- 55 - 第三单元:四边形.- 57 - 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 .- 57 -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 60 - 第三课时:周长的初步认识 .- 62 - 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 64 - 第五课时:练习课 .- 66 - 第六课时:估计 .- 68 -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70 -

3、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 70 - 第二课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及练习 .- 73 - 第三课时: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课 .- 76 - 第四课时: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 78 - 第五课时:练习课 .- 80 - 第五单元:时、分、秒.- 81 - 第一课时:秒的认识 .- 83 - 第二课时:简单的时间计算 .- 86 - - 2 - 第三课时:练习课 .- 89 -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91 - 第一课时: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 94 - 第二课时:乘法的估算 .- 97 - 第三课时:口算乘法练习课 .- 103 - 第四课时:笔算乘法(不进位) .- 10

4、4 - 第五课时:不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 106 - 第六课时:连续进位笔算乘法 .- 108 - 第七课时:连续进位乘法练习课 .- 112 - 第八课时: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 .- 114 - 第九课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 116 - 第十课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练习课) .- 120 - 第十一课时:整理和复习 .- 121 - 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23 - 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 124 - 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 130 - 第三课时:巩固练习 .- 134 - 第四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 135 - 第五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练习 .-

5、 138 - 第八单元:可能性.- 140 - 第一课时:可能性 .- 141 - 第二课时: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 145 - 第三课时: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 148 - 第四课时:练习课 .- 150 - 第五课时:活动 掷一掷 .- 151 -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152 - 第一课时:简单的组合 .- 154 - 第二课时:简单的排列 .- 158 - 第三课时:两两组合 .- 168 - 第四课时:掷一掷 .- 174 - 总复习(共5课时).- 181 - (一)复习课:万以内加减法及有余数的除法 .- 181 - (二)复习课:四边形 .- 190 - (三

6、)复习课:多位数乘一位数 .- 193 - (四)复习课:时、分、秒、毫米、千米、吨 .- 195 - (五)复习课:分数的初步认识 .- 201 - - 3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 我教这两个班的孩子已经两年了,对孩子们的性格、爱好都比 较了解。针对孩子们的特点制定这个计划,在以后的工作中相应地 不断调整! 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 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 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册实验教材的教

7、学中有接近二分之 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 内容。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 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 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本册实验教 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 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 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实 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 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

8、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 - 4 - 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 例题数。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 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 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 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 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 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 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 册实验教材

9、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 利用知识的迁移,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而不再 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 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 ,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不完全理解算理、算法的情况下,机械地记 忆“计算法则”,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与算法多 样化的理念相吻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多样 、灵活的解决问题能力。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 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

10、作用。所以,应 该把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 成部分,这样才能使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计算,知道什么 - 5 - 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 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都是十分有利的。本册实验教材的计算教学 部分,仍然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 ,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 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习对培 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所以,估算是标准 中要

11、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本册实验教材中大多数计算教学的例 题都展示了笔算和估算两种算法。这样的安排,既适时地教学了估 算,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又可 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有利于 发展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量与计 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 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 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 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 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

12、和时间的观念 ,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 、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 - 6 - 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 能力的培养。在本册实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 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 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 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 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

13、 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 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 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 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 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 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

14、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 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 - 7 - 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 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 ,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 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 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 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

15、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 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措施四、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 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 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恰当、 适

16、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 - 8 - 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 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五、教学进度表及课时安排五、教学进度表及课时安排 周次周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时课时备注备注 一测量4 二测量4单元测试 三万以内的加法5 四万以内的减法4单元测试 五国庆假 六四边形5 四边形1 七 有余数的除法3 单元测试 有余数的除法2 八 时、分、秒3 单元测试 时、分、秒单元测试 九 期中复习期中测试 十多位数

17、乘一位数5 十一多位数乘一位数5 多位数乘一位数1 十二 分数的初步认识3 单元测试 - 9 - 分数的初步认识2 十三 可能性2 单元测试 十四可能性3单元测试 十五数学广角4单元测试 十六到十九总复习5 二十期末测试 - 10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第一单元:测量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毫米是用来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教学主要是通 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简历1毫米的长度概念。分米虽然不是常用 的计量单位,但对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和后面学 习建立千米的概念是有用的,因此教材中对分米也作了介绍。 在实际应用中,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

18、(公里)作单 位,计量较重的和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这两个计量 单位,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千米和吨都是较大的 计量单位,学生建立1千米长,1吨重的初步概念很困难。因此,教 材中出现的一些单位间的换算,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千米、吨的认识 ,使学生记住进率,重点不是讲复名数和单名数的换算。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 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 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19、,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 量。 - 11 -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 践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吨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通过 实践、观察和推理,使学生初步建立千米、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1吨重的概念,理解“千米”的实际长短 和“吨”的轻重。 课时划分:课时划分:8课时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 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

20、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 12 -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 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 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 估测的结果

21、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 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 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 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 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 13 -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 相

22、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 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 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 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

23、0毫米 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 14 - 学生汇报交流:1厘米1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板板书设计书设计: : 毫米的认识 1厘米=

24、10毫米 课课后反思:后反思: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 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 15 -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建立 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测量记录单、1分米长的小棒。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

25、、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 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 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 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 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 16 -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 动量一量吧。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让学生观

26、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 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 分米。板板书书: :1分米分米=10厘米厘米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 约是1分米。 6、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7、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8、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量完后学生汇报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3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

27、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17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厘米=( )毫米 ( )厘米=5分米 6分米=( )厘米 100毫米=( )厘米 ( )分米=4米 60毫米=( )厘米 3厘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板书设计书设计: : 分米的分米的认识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课课后反思:后

28、反思: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 毫米、分米的换算毫米、分米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毫米、分米的换算。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2、通过观察测量和猜测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 。 - 18 - 3、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楼房高 135厘米 小红身高 60厘米 小刀长 15米 黑板长 1

29、8厘米 铅笔长 4米 二、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35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35厘米短10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三、提问:我们学了哪些长度单位?请大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教师小结: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四、完成教科书P6第4题。 (1)1米-2分米=( )分米 - 19 - 提问:米和分米都是什么单位?那1米减2分米该怎样算呢? (2)14厘米+26厘米=( )分米 提问:这一道题又该怎样思考呢?这道题和刚才的题有什么区别呢 ? 五、学生独立练习。 24厘米+56厘米=( )毫米=( )

30、厘米 35厘米+25厘米=( )厘米=( )分米 78厘米-38厘米=( )厘米=( )分米 82厘米-42厘米=( )毫米=( )厘米 1米-7分米=( )分米 1厘米-6毫米=( )毫米 六、完成教科书P6第5题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讲评。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单位换算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单位换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第四课时: :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P7P8“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教学目标标: :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

31、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并学会千米和 - 20 - 米的简单换算。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 分析问题。 3、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前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了解相关的信息,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 息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信息后

32、教师板书: 1、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 2、沿学校200米的操场走一圈大约需要3分钟。 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用到了一个长度单位 米,如果我们想要测量从遂宁到成都的距离,该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 ?(引出千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 21 - 1、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 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 ?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千米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在你的印 象里,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2、进一步建

33、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 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 。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 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3、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2)、引导: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究竟有多长?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张学校周围的交通图,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 请你画一画,从学校出发走1千

34、米,还可以到哪些地方? 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6、了解用途、体会价值。 - 22 - (1)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它在日 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公 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2)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 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A、(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问:你又看到了什么?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说说你思考的 过程吗?(板书:9千米=9000米) B、(电脑出示汽车速

35、度表)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 C、(电脑出示自行车行驶图)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 D、(电脑出示温州至杭州高速图)温州到杭州高速公路连线全长约41 0千米。 E、(电脑出示万里长城图)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千米。 - 23 -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 驶的路程,还可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长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和第4题。 四、课堂作业: 填上正确的长度单位。 飞机每小时行1800( ) 自行车每小时行15( ) 学校操场的跑道长400( ) 北京到南京的铁路长

36、1157( ) 武汉长江大桥长1670( ) 李林每小时走5( ) 汽车每小时行60( )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感觉如何? 板板书设计书设计: : 千米的千米的认识认识 1千米(Km)=1000米 1千米=1公里(Km) 课课后反思:后反思: 第五课时: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第五课时: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教材P8例5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 五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千米与米、米与千米的进率及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4 -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

37、进行长度单位间换算 及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 实物投影,课本第10页练习二第4、5题的多媒体课件情景图。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回忆: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 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千米=( )米 3米=( )分米 7分米=()厘米 60毫米=( )厘米 300厘米=()米 1000米=( )千米 并让学生说说7分米=70厘米,60毫米=6厘米是怎么想的。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题目:3千米=()米 (1)教师问:3千米等于多少米?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组协作共同完成) (2)汇报讨论结果:3千米=3000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 米,就是3000米。 教师在这里可以多让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只要说 对了其它方法也可以。接着,教师可以出示下列练习题,以便学生巩 固新学的知识。 - 25 - 9千米=( )米 4千米=( )米 2千米=( )米 5千米=( )米 以上这些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