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前三模块知识梳理与讲义.pdf

上传人:君**** 文档编号:43643995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PDF 页数:86 大小: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考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前三模块知识梳理与讲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统考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前三模块知识梳理与讲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考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前三模块知识梳理与讲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考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前三模块知识梳理与讲义.pdf(8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试卷结构试卷结构第一模块第一模块 职业理念职业理念第一讲第一讲 教育观(上)教育观(上)大纲大纲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了解当代我国素质教育观的产生和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教育观大纲教育观大纲1.什么是素质教育?2.如何实施素质教育?3.判断一个案例是否实施了素质教育?统考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前三模块知识梳理与讲义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观与素质教育教育观与素质教育 (一)教育观(一)教育观 一般地说,教育观就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教育观就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具有一定知识和经

2、验的人,都会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教育活动作出自己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观。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二二)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观 我国现阶段建立了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对应的教育制度,也形成了相应的教育观。但是,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教育内部各种关系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出现了偏颇。当人们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考试”这个环节,就出现了所谓的“应试”倾向,进而产生了“应试教育”观。所谓素质教育观,就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所谓素质教育观

3、,就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人的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观。质的一种教育观。素质教育观之“素质”,指人的全面素质。素质教育观之“素质”,指人的全面素质。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得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二、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二、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9931993 年年 2 2 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观”作为国家意志的一个正式表述。这是“素质教育

4、观”作为国家意志的一个正式表述。19991999 年年 6 6 月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素质教育观形成系统的思想素质教育观形成系统的思想,并进一步被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20062006 年年 6 6 月月 2929 日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表明这表明“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三、素质教

5、育的实质三、素质教育的实质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系统地表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及实施方式。认识素质教育需要认真研读这个决定。(一一)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内涵 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内涵的表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200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所明确的

6、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正确地理解党的教育方针,是正确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或者说,素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题中应有之义。2.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将教育目的指向国民素质提高,在这个意义上,素质教育可以理解为国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3.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不是仅仅一般地指向人的素质,而且反映了时代对人的素质

7、提出的特别要求。当今时代是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的国家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人们称这种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人的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所以人们说,“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培养中特别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全面发展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所要培养出来的人的标准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8、有纪律”;第二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第三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培养出达到上述标准的人,才能够说素质教育真正得到了实施,也才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决定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规定,是我们认识、衡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依据。只有做到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要求,才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活动,才真正称得上实施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一方面是个体的人全面素质发展,另一方面是全体教育对象的发展。个体的人的素质只是部分得到发展,或是教育对象中只有部分人得到发展,就不是素质教育。(二二)素质教育的外延素质教育的外延 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9、。素素质教育是连续的全方位的教育活动。质教育是连续的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素质教育的外延,从纵向来看,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从横向来看,素质教育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因而素质教育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教育。素质教育在外延上,甚至超越了学校范围,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

10、教育和社会教育。决定还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学校教育范围内,素质教育的外延从纵向上看应当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从横向上看,素质教育渗透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总之,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总之,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素质教育所具有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与国际社会的教育改革目标不谋而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提出的“四个学会”,即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和学会生存,与我们赋予素质教育的内涵有许多相

11、通之处。(2013,下)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C.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D.引导学生协调发展 第二节第二节 素质教育践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素质教育践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人的全面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发展思想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一直是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20 世纪末(2012,上)改革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核心价值取向是()A综合性取向 B选拔性取向 C发展性取

12、向 D同一性取向(2013,上)常言道“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这句话启示我们教育应该坚持()A以实践锻炼为主 B。以情感体验为主 C以表扬奖励为主 D。以说服教育为主(2012,上)在一堂数学课上,同学们就其中延伸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发生激烈争论,各执己见。此时,老师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课后探究 B及时干预,强行制止学生争论 C暂停教学,即时请教专业人员 D不加干预,让学生继续争论(2012,下)范老师很少留意那些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培养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范老师的做法()A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B有助于教学任务完成 C违背了公正施教的要求 D违背了严慈相

13、济的要求(2013,上)王老师工作勤勤恳恳,每次上课都不辞辛苦地从上课讲到下课,但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这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王老师最应该反思的是()A 教学态度 B 教学方式 C 教学手段 D 教学组织形式 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丰富,其要点有以下几方面:(一)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三)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四)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14、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强调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而且认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发展进程应当被理解为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逐步实现的过程。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灵魂。第三节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与方法一、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与方法 (一)素质教育的途径 素质教育是一项关乎中国教育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和行动,涉及整个基础教育

15、以及高等教育的教育发展战略调整。对学校教育而言,素质教育的具体实现途径主要依靠:其一,国家政策的保障和支持;其二,促进学校文化变革;其三,影响具体的课程结构及其发展;其四,给予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以具体的政策支持。在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也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才能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包括德、智、体、美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及各种类型教育活动的基本实现方式-课程与教学、学校管理活动及课程以外的教育活动等。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组成方面,素质教育作为完整的人的教育,必然要包括完整的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仅如此,这些教育的各个方面,要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有机结合起来。2.

16、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根据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可以区分出德、智、体、美等方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但是“五育”也有一个共同的载体,就是“课程”。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从从 20012001 年开始国家为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建立起的我国基础教年开始国家为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建立起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既然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那么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基础教育课程,就是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如果中学教育者不掌握体现素质教

17、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中学新课程,就不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1)学校管理 素质教育活动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实现的。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也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实现的。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也需要学校管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2)各种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学校正式的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学校的正式课程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3)班主任工作 素质教育活动是有组织进行的。在学校里,班级是有组织地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基层单位。班主任是中学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班级中素质教育的开展,取决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

18、教育方法。(二)素质教育的方法 1.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 教师要成为素质教育者,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在当下就是掌握素质教育观,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掌握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者。只有当教育者成为真正的素质教育者,素质教育的课程及其他素质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才有可能。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发展、有个性地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有个性地发展,在素质教育活动中一切方法的运用,都必须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前提,最终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在素质教育中,素质全面发展与个

19、性发展是相统一的,知识发展与能力发展也是相统一的。既有全面素质基础、又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不同性质的教育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应试教育有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有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性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由评价来引导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实行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第四节第四节 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

20、倾向。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旨在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从指导思想上看(一)从指导思想上看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二)从教育目的上看(二)从教育目的上看 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三)从教育对象上看(三)从教育对象上看 应试教育是面向少

21、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四)从教(四)从教育内容上看育内容上看 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五)从课程结构上看(五)从课程结构上看 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

22、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六)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六)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 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七)从师生关系上看(七)从师生关系上看 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

23、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八)从教育方法上看(八)从教育方法上看 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九)从教学途径上看(九)从教学途径上看 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

24、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十)从评价标准上看(十)从评价标准上看 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从以上 10 点基本可以着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

25、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第二讲第二讲 教育观(下)教育观(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旨在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他们的区别在于(一)从指导思想上看(一)从指导思想上看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

26、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二)从教育目的上看(二)从教育目的上看 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2013,上)对某一数学题,小卫和小波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同样的答案。周老师没有简单判断孰优孰劣,而且请他们上台陈述自己思考、推理、证明的步骤。这一做法体现了周老师具有:A 关注过程的教学理念 B 关注结果的教学理念 C 关注知识的教学理念 D 关注情感的教学理念(2013,上)“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关注()A学生的独特性 B.学生的自主性

27、 C学生的发展性 D.学生的主体性 和学会审美的教育。(三)从教育对象上看(三)从教育对象上看 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四)从教育内容上看(四)从教育内容上看 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五)从课程结构上看(五)从课程结构上看 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

28、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六)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六)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 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七)从师生关系上看(七)从师生关系上

29、看 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八)从教育方法上看(八)从教育方法上看 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九)从教学途径上看(九)从教学途径上看 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

30、育的社会化,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十)从评价标准上看(十)从评价标准上看 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从以上 10 点基本可以着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

31、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依据教育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依据教育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教育的对象 教育的目的 能力的培养 教学的方法 学生的评价 教学的内容 教育的着眼点 案例分析题答题模式案例分析题答题模式 1.点题:这个案例反映了 2.析题:(1)理论。(2)题中是怎么反映的 3.总结:材料一:小刘到某小学工作以来注重尖子生的培养,培养的尖子生多次在全校学生诗歌比赛、演讲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但校长发

32、现她经常对那些不听课、顽皮、不讲卫生的学生采取罚站、不许进教室、罚打扫卫生等措施惩罚他们。家长知道后,多次找她交换意见,但小刘不但不以为然,而且还对家长进行批评。材料二:某初级中学为提高本校中考成绩,对初三年级学生进行排名考试,并决定根据考试结果劝退排名最后的十位学生。学生李某考试成绩一向较差,考前又与同学斗殴,被学校给予记过处分。此次考试成绩又在最后十名之列。于是学校请家长领回李某。校方解释说,学校之所以劝退李某,一是李某的学习成绩太差,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二是李某曾因斗殴受到记过处分。家长苦苦哀求,但学校仍然不为所动。李某因此中断学业。材料三: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该课

33、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很多动物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会儿,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说:“老师,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有出来。”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在让这个学生坐下以后,老师叉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这时候,教室里静极了,再也没有人起来回答问题。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能出来。”材料四:某年长教师对教学

34、知识点掌握得非常透彻、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感觉到自己的教学方法落后,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顿感困惑。另一年轻教师刚进入教育行业,此人在教学时常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相互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因觉得这个好玩而常在讨论时嬉笑,材料五: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上,学生被叫到讲台上朗读语文,有的学生读的疙疙瘩瘩,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了。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1)“你读得不好,回去先坐下,听别人读”;(2)让学生回座位坐下;(3)“你能认真地朗读,比上次有进步,很好!但有的地方读得还是不理想,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好吗?”材料六:一位教师告诉学生,他们必

35、须完成一篇关于某一特定题目的学术报告。这篇报告必须有10 页纸,打印出来,双倍行距,而且报告中必须包含至少 10 篇参考文献;必须在三周内单独完成,并且只能在图书馆或者家中完成。材料七:一位地理老师课堂上给学生讲授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是一个鸭梨状的椭球体。”学生问:“老师,地球的形状为什么会是这样?”教师冷冰冰的回答:“这不是本堂课要讨论的内容,你只要记住它的形状就行了,讲了你们也听不懂。”对于老师的回答,同学们表示茫然与困惑。(2012,下)材料:赵峰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不仅数学成绩好,其他各科成绩也都名列前茅。可是,他上课时发言积极,课余时间却不愿意与同学主动交流,也不喜欢参加班集体活

36、动,显得有些冷漠。每当有同学向他请教问题时,他总是先强调一下:“连这样的题你都不会做?那好吧,就由我来教教你吧”久而久之,同学们渐渐疏远了他,他的成就感只能从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中获得。虽然老师明知同学们都不喜欢赵峰,却视而不见。在学期评语中,班主任老师对他的学习成绩赞赏有加,对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只字不提。数学老师也认为他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问题:请从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材料中两位教师的教育行为。如果你是赵峰的老师,你会如何做?(2013,上,小学)材料 在语文课上,当胡老师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恒星”一处时,刘明同学问到“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全班同学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哄堂大笑。刘明也不好意

37、思得低下了头,懊悔自己不该问这么简单的问题。胡老师见状,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认真地思考起来,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使用“万万”一词,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胡老师进行了总结,又问大家“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得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大家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把目光转向刘明同学,为他鼓起掌来。问题:试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胡老师的教学行为。第三讲第三讲 学生观(上)学生观(上)大纲大纲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

38、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本讲大纲本讲大纲 1.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以人为本”的涵义 3.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4.因材施教 5.新的学生观 一、教育一、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活动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在素质教育思想中,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这里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指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

39、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对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所作的完整认识,主要内容有:1.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主体性必须得到尊重;2.学生是有着身心诸方面需要的“完整”的人,教育必须全面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3.学生是有着发展潜力人,教育的作用在于充分开发出学生的发展潜力;4.学生作为“人”,也是指学生全体,全面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5.学生是有差异、有个性的人,全面发展与有差异、有个性的发展是统一的。(二)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1.学生作为主体的人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具有主体地位、有着主体需求、能够主动发展的人。在教育活

40、动中,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有一些教育者 被批为“目中无人”。因为,知道作为教育对象是“人”,同真正认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人的存在,了解学生作为人的发展需求,按照学生作为人的成长规律开展教育活动,也就是说真正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并不是一回事。(1)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必须承认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具有主体地位 的人。这是说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不是受教育者支配的消极对象,不是总处在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给予的东西的地位。学生作为“人”,是说学生同教育者自己一样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有自己的主观意志,会作出自己的判断等。

41、学生在学习教育者所给予的东西时,都是经过他们自己考量以后,才会作出相应的反应。学生的学习结果之所以会有所不同,正是他们作为主体行动的结果。两个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恰恰可能就是对教学者作出不同反应的结果:积极的学习态度产生积极的结果,消极的学习态度产生消极的结果。(2)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需求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必须认识学生的主体需求。人的主体性,根源在于人的主体需求。人有认识世界的需求,因而把世界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从而成为认识主体;人有改造世界的需求,因而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把世界作为自己改造的对象,从而成为改造世界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有学习的需求,因而能够

42、把学习的内容作为自已的认识客体,从而自己成为认识主 1 本。(3)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作为“人”来对待,必须认识学生主动发展的可能性。人的主体性,根本在于人的发展需求。人因为要发展自己,因而要让周围的环境为自己的发展服务。学生的主体需求,根本需求也是发展需求。学生的真正发展,一定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发展,也没有学生的真正发展。2.学生作为完整的人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完整的人。(1)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的统一体 心理学对人的研究,揭示了人具有“身”和“心”两个方面。“身”是人的生理方面,“心”是人的生理和人所受到的社会文化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

43、社会学、文化学对人的研究,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或文化性层面。人具有生理性、心理性和社会文化性,完整的人是这三者的统一。如果在认识学生的时候,只看到学生作为人的某一个方面,都会产生片面的学生观。(2)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各方面也有具体的完整构成 人的完整性,还体现在人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文化方面,也还有具体的构成:人的生理包括了人的生理构造的各个方面,不能只注重其中一个方面;人的心理有认知、情感、个性等不同方面,也不能只注重其中一个方面;人的社会文化性涉及社会文化对人所要求的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3.学生作为有发展潜力的人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存在,

44、即是从完整的发展过程来看待学生的。把学生眼前的情况,当做学生固定不变的,甚至是一生的情况,也同样没有能够把学生看做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人是发展中的人,人一生都在变化。人生发展理论已经为人们揭示了人的发展过程的完整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处在人生发展可能性尚未充分显现的阶段。人所具有的各种发展可能性,在学生时代都具有。教育者不能只注意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而且要注意学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更不能把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当做他的全部人生。4.学生作为一个整体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仅要求教育者要全面地认识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而且要认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是只针对一部分

45、学生的,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所批判的人的片面发展的情况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人群自身的对立和分裂。如果人类社会中,一部分人得到发展的条件,而另一部分人得不到发展的条件,那么人类社会就会处在分裂状态。如此人就不可能获得真正全面的发展。在教育活动中,全面发展的要求是针对所有学生提出的。无论学生处在怎样的情况下,不管他们的性别、民族、所处的生活地域、家庭经济情况、个人发展水平和个人的身体条件如何,他们的发展权利、发展要求都是必须同样得到尊重的。5.学生作为有差异、有个性的人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否认人的发展的差异性,也不否认人的个性发展要求。(1)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不同方

46、面的平均发展 从个人的全面发展看,有发展的不同方面,譬如,人有德、智、体、美等不同的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发展。但是,必须承认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可能有发展水平的不同。这里的个人发展的全面性,同个人发展各个方面的差异性,应当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但人的不同方面的发展并不能以同样的水平来要求。一个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可以道德高尚;一个并不特别擅长审美的学生,可以有高超的劳动技能;一个身体运动技能有欠缺的人,可以智慧发展优秀;等等。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承认

47、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同可能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1.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所有的人按平均水平发展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承认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个性。人的道德能力、智慧水平、身体技能和审美能力等,不可能有一个普遍的统一的标准,特别是不能有一个平均标准。譬如在智育方面,让学习特别优秀的人,把水平降下来,向中等的学生看齐,或是让学习能力有限的学生一定要达到学习的最高水平,都是有碍学生发展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承认不同人发展的差异性的同时,还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人,不是“千人一面”的人,而是有特点的人;完整的人,也不是各个方面平均发展的人,而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又得到很好发展的人。在全面发

48、展基础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境界。二、“以人为本”二、“以人为本”(一)“以人为本”的内涵(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

49、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第二,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即是“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就是说科学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

50、成果与人民分享。(二)作为一种学生观的“以人为本”(二)作为一种学生观的“以人为本”1.历史上的学生观历史上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学生观。在教育史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即“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赫尔巴特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强调发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学生中心论”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杜威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生长过程或者经验的改造,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资源提供者,教师不应站在学生面前的讲台上,而应站在学生背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学生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