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作业——情感领域之态度与道德学习2.docx

上传人:ho****ga 文档编号:4335625 上传时间:2021-08-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作业——情感领域之态度与道德学习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育心理学作业——情感领域之态度与道德学习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作业——情感领域之态度与道德学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作业——情感领域之态度与道德学习2.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情感领域之态度与道德学习21、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与小组道德讨论模式答:道德发展阶段论:一级水平(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是外在的,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倾向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为了免遭惩罚而听从权威人物的命令,尚未具有真正的准则概念。第二阶段:个人报酬倾向 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二级水平:(习俗水平):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社会所确定的准则。 第三阶段:好孩子倾向道德行为是为取悦人、有助于人的,从行为者的意向去评价行为。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倾向 个体为了免遭法定权威的谴责而接受和遵从社会准则和社

2、会习俗,主要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是由于相信准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三级水平(后习俗水平):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做出自己的解释,而不是局限于权威人士是否支持这些原则,道德判断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倾向看待法律较为灵活,认识到法律、社会习俗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是道德的,只有按民主程序产生且公正无私的准则才能被接受。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倾向 具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条文的、较确定的概念。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考虑到未成文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道

3、德判断已超越了某些规章制度,更多地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准则。小组道德讨论模式:教师应提供一些可使儿童扩展其现有道德认识的情景,教师与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就是方法之一。 (1)对现有道德认识中的困难和矛盾展开讨论,使儿童不满足于现有水平; (2)以开明的方式对话和交换意见; (3)对更高阶段的道理进行推理。 2、 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发展理论答: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五个阶段第1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包括个人的直接得益,将来的互惠,或者是由于自己需要或喜欢某人才关心他(她)。第2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对他人身体的、物质的和心理

4、的需要表示关注。第3阶段: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证明其助人或不助人的行为时所提出的理由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形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第4阶段:移情推理。分两个阶段。 (1)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儿童的判断中出现了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应或角色采择,他们关注他人的人权,注意到与一个人的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情感。 (2)过渡阶段。儿童选择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到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状况的关心,或者提到保护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必要性等。第5阶段: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是否助人主要依据是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和责任,尽个人和社会契约性的义务、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

5、等。3、 移情及其训练答:移情:移情就是使自己处在他人的位置,考虑他人心理,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研究表明,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与促进亲社会行为,抑制攻击性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因此,道德培养的过程中,移情是最具有动力特征的因素。移情的成分包括辨认和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和情绪反应的能力。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训练方法:表情识别+情境讨论或角色扮演通过表情识别进行情感追忆:将各种不同表情的脸谱图拿给儿童看, 让儿童对图形进行情绪命名 。然后要求儿童追忆自己在过去生活中经历过的情绪、情感体验 ,并如实表述引起这一情绪的原因 、

6、事件。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不要有任何顾虑。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儿童辨别他人情绪和正确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 。情感领域之行为习惯学习1、 习惯的界定、特征及与技能的区别答:习惯的界定 华生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 “任何相当定型的行动方式,不管它是外显的或内隐的反应,而且又非属于遗传性反应,应该都可视为习惯,习惯是学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所形成的稳定关系所构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CLHull): 感受器官和反应器官间的连结关系会经过强化过程建立并增强,而感受器和反应器的连结就是习惯,可以说习惯不是肉眼可观察到的具体行为变量,而是一种假设性的中介变量,它会随着强化的次数、时间等

7、手段而改变。朱智贤:“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总之,习惯就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心理定势;在一定情况下人们自动地进行某些活动的需要。特征: (1) 后天性。习惯不是先天的、遗传的,而是人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人们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良好习惯,克服不良习惯。(2) 稳固性和可变性。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而言,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但这种稳固性也不是绝对的,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即使是已经形成的较为牢固的不良习惯,也

8、是可以改变的。( 3) 自动性和下意识性习惯是一个行为自动化的方式。所谓自动化,就是稳定的条件反射活动,甚至是下意识的动作。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而且成为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4) 情境性与变通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因而有情境性。养成了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与技能的区别:1)技能是合法则的,习惯不一定是合法则的、有效的。2)熟练的技能是自动化,习惯几乎都是自动化和下意识;3)技能可用可不用,习惯未实施会感到不舒服、甚至痛苦;2、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答:经典性条件反射:即刺激替代的过程反射形成之前:刺激A本能反应反射形成之中(刺激B同时出现):刺激A本能反应反射形成之后:刺激B单独出现本能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即选择性强化操作模式A操作模式B操作模式C操作模式B强化(奖励)3、 连锁塑造答:连锁塑造把行为习惯培养的大目标分解为若干等级的小目标,每达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予反馈和强化。4、 在习惯形成和改变中认知的作用答:在习惯的形成和改变过程中,认知起着重要作用。习惯的形成和改变过程是习惯替换过程,对旧习惯和新习惯都要有所认知和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