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321969 上传时间:2021-08-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同步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8课 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化一、选择题1魏晋时期,刘徽提出“极限”的观念,其思维方向接近近代西方解析几何及微积分的基本观念;南北朝时,祖冲之父子推算球的体积公式,并设定了幂式定理。这表明中国古代的数学研究A注重经验的积累B已形成理论体系C超越了实用意义 D受到国家的重视2战国产生了丝织品和竹简、木简,西汉有了纸张,文字的存在形式直接以手写形式出现,汉字书写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把文字的书写工作从文物形式制作工艺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中解放了出来,成为独立的书法行为。在书写时可以追求简捷和随意,并融入书者的思想感情或个性化的东西及艺术审美的要求。材料说明了A文字载体的变革促进了书法发展 B中国

2、书法开始成为有意识的创作行为C字体简化推动了文化教育的传播 D科技进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普及3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4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对先秦经文的注疏多有相互攻讦之处。唐代以降,政府下令编纂五经正义,去“异端邪说”,并将其列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一变化A有利于儒学融合其他学说 B推动儒学政治地位提升C有利于扩大唐代统治基础 D导致后世儒学发展僵化5康有为说隋代书法的情况是:“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

3、风,故简要清通,汇为一局,淳朴未除,精能不露。”又说:“隋碑风神疏朗,体格峻整,大开唐风。”康有为认为隋朝书法A以南方的秀美为主要特点B淳朴峻整趋向单调C具有融会性与过渡性特征D风格保守缺乏创新6晋唐草书是中国草书史上的两座高峰。晋人王羲之创“今草”,运笔顺势疾行,有时一笔连写两三个字,一方面是突破了汉代“章草”的单字造型,形成“字群结构”,但另一方面,字画方圆变易,仍不逸出常轨,因此既遒美多姿,又易于辨识摹学,如其初月帖;唐人草书,首推“张颠”,传言张旭喜欢借助酒力在友人面前当众表演草书,个人情感得以充分表露,故而其字逸出常态,有如惊雷激电,气蒸烟合,如其肚痛帖。据此可知晋唐之际草书创作的演

4、变呈现出A创作题材生活化的趋势 B创作材料平民化的趋势C审美法度去标准化趋势 D情感演绎浪漫化的趋势7小楚同学酷爱书法,经常临摹“颜体”楷书。有一天发现颜真卿的祭姪文稿(如图)虽然有不少涂改的墨团,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查阅史书方有所悟,颜真卿是在得知颜杲卿父子英勇就义后,激昂悲愤而写下这一传世名作的。这说明A颜真卿书法造诣臻于完善B行书比楷书更具审美功能C唐代文化由守成走向创新D书法家气节提升作品声誉8秦始皇使得篆书成为正统,后来又出现了书写简便的隶书;唐宋书法家在隶书的基础之上抒发自己的创作灵感,艺术性这一“因子”,从实用性与艺术性之合体中游离出来。这反映出书法艺术A促成了文字的统一

5、B推动了文字的简化C呈现出高雅化趋势 D受制于皇帝的喜好9(唐太宗)“昭陵六骏”的六匹骏马神情俊爽刚毅,姿态神武有力;(唐高宗)乾陵石刻的天马体态浑朴劲健,呈凌空翱翔之势;(唐高祖)献陵的石虎、(唐德宗)崇陵的石人石马,也都形体高大,雄健有力。这类作品 A展现出统一国家的繁荣富强B说明了宗教雕刻艺术的高超 C反映了帝陵礼制色彩的淡化D体现了大唐气象的豪迈开放10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A丝绸之路开始传递东西文明B男女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C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D崇武尚文成就

6、了盛世局面11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12右图是唐三彩载乐骆驼俑,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的唐朝古墓。它的现身令人遐想无限。这尊古器A实证了手工业彩瓷技术臻于佳境B再现了当时市民文化的丰富繁荣C折射了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盛况D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13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

7、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14依据表2能够推断出表2 有关唐朝文化政策的部分史料记述记 述出处唐武德年间,颁布先老后释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全唐文唐贞观十一年,颁布令道士在僧前诏:“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尊祖之风,贻诸万叶。”唐太宗诏集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颁布释教在道法之上制:“自今已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全唐文唐开元年间,颁布禁创造寺观诏:“天下寺观,屋宇先成。自今已后,更不得创造。”

8、“道释二门皆为圣教,义归弘济,理在尊崇。”全唐文A武则天时佛教成为主流文化 B佛道正统地位之争最为激烈C唐始终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D中枢政治力影响文化的发展1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在造型上显得含糊一些,给人不可捉摸的混乱现象。唐代佛像各具形态,职能分工也越来越明确。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A佛教艺术开始中国化 B各有职守的大一统的政治秩序C佛像雕塑艺术的发展 D佛教艺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16中文里原来并无“塔”字,魏晋以后才造出“塔”字。印度的塔早期多是“覆钵”或“覆盆”式,也就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而中国工匠将这种佛塔形式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结合,创造出各种造型美观、千姿百态的佛塔。这反映了A佛

9、教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B佛教本土化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C中国墓葬形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D宗教信仰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17唐朝初年,唐高祖在京师聚集高僧,立十大德,同时尊奉老子为道祖,以道教为国教。然而在治国理政时,他却说“自古为政,莫不以学,则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博深。”据此可知,唐初A佛道主导了政策的制定B儒学政治生命力仍强大C儒释道合流趋势的加强D三教并行政策受到冲击18唐代统治者鼓励儒、道、佛之间相互论辩。德宗贞元年间,儒、道佛论辩于麟德殿,“始三家若矛輴然,卒而同归于善”。文宗太和元年,儒、佛、道御前论辩,其情形被载入白居易的三教论衡。据此可知,在唐代A三教并行且相

10、互吸取 B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C“三教合一”趋势明显 D文化心态呈现保守趋向19下图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右图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A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地域特色文化B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C浪漫主义风格始终是古代艺术的主流D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20踏歌是我国古代的民间舞蹈,男女相聚,手袖相连,踏地为歌;到唐代,踏歌成为民间和宫廷庆祝节日的常见节目,参与者多达千余人,长达三个昼夜,场面恢宏。这体现了A宫廷文化与民俗风情的交融B开明政治与开放风气的统一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

11、融合D门阀政治与平民政治的妥协21下图为唐代主要诗人分布图,据图可知A儒学复兴运动不断扩大B历史传统影响文化发展C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缓慢D文化重心北移趋势明显22讽喻诗被唐代诗人应用的“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 A“经世致用”的诗风 B唐代的政治环境开明 C唐代的文化教育繁荣 D唐代庶族阶级的崛起23唐六典中记载:“按摩博士掌教按摩生,以消息引导之法,以除人八疾:一曰风,二曰寒,三曰暑,四曰湿,五曰饥,六曰绝,七曰劳,八曰逸。”材料反映了唐代A

12、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医疗体系B中医按摩疗法注重实用功效C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中医依赖D中医理念和治疗领先于世界24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25图1为南朝萧绎的职贡图、图2为唐朝韦贵妃墓壁画双人献马图,它们分别记录了西域使臣向南朝梁武帝和唐太宗进贡的场景。作品反映了A西域风情同中土文化的融合 B西域政权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下C朝贡成中外交往的特殊纽带 D边疆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

13、力26阎立本的步撵图反映了盛唐“万国来朝”的壮观场面。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则反映了盛唐时期,三教并立,宗教文化开放多元,佛教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中国化的景象。这体现了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绘画形式的多样化 D绘画内容的时代性27长期以来,史学界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年代问题一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汉代发明说”“东晋发明说”“北齐发明说”“隋朝发明说”“唐代发明说”“五代发明说”和“北宋发明说”等七说。这种情况表明A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B史学界争论过大的问题没有价值C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D缺少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28唐中期以来,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祇。各座城市

14、的行政首脑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城隍已被民众奉为专门守护城池的神祇,而且其神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当时,大众的城隍信仰浓烈是源于A官府推崇神灵崇拜B儒学正统面临挑战C土地财富作用削弱D城市经济功能凸显29唐玄宗时高仙芝率军攻打石国(西域古国),石国求助于阿拉伯阿巴斯王朝(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公元751年,怛逻斯之役高仙芝几乎全军覆没。阿拉伯人带着高仙芝部队的大批俘虏班师回朝,其中有一批造纸工匠。阿拉伯人让这些俘虏发挥长处,传授造纸技术。由此,造纸术先传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再传到巴格达,最后传到欧洲。这突出反映了唐代 A造纸术十分发达 B科技传播的特殊途径 C丝绸之路曾受阻 D国

15、内外势力相互勾结30图4为唐朝敦煌壁画五台山图的局部。壁画中既有腾云驾雾的佛、菩萨、神鸟,也有众多的市井俗人和各类建筑,可谓“一壁看尽人神相。”据此可知,该壁画体现出A统治者举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风俗画与文人画的相互杂糅C佛教思想处于社会主导地位 D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二、材料解析题3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关于隋唐文化发展的历史,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试论隋唐时期佛学的主要特点唐帝国的精神文明民俗与文学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

16、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3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773819),大力宣扬“道”在文章中的作用,提出了“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然而这个被反复强调的“道”,已大不同于汉儒建立的儒学体系,在他的友人韩愈看来,“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而是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柳宗元却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的原则,强调文章要有“辅时及物”的作用,即能够针对现实,经世致用。随着对佛学的深刻认识,柳宗元进一步援佛入儒、统合儒释,置韩愈的指责于不顾。魏晋产生的骈文,至唐代更加重视形式主义和辞采的华美,成了“明道”的障碍,要完成“明道”使命,必须选择适宜的形式。许多人崇古倾向严重,主张学用古体散文体,包括韩愈也持这种观点。而柳宗元主张改变“道”的载体,站在文学发展史的高度坚决反对“荣古陋今”的错误观点,用大量的事实为新体古文正名。摘编自夏卫平柳宗元的创新意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及主要目的。(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柳宗元与韩愈主张的异同。(6分)。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