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通史线索梳理 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ppt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321946 上传时间:2021-08-22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通史线索梳理 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古代中国的通史线索梳理 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通史线索梳理 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通史线索梳理 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ppt(4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历史,1.有什么教材? 2.学什么? 3.切入口在哪里,有什么线索,从哪里突破? 4.关键是考什么?认识我有哪些不足?,17年卷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解析:考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的特点,2018年卷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

2、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C,解析:从墨子服务的阶级属性入手分析,2019年卷24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B,2020年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D,解

3、析:考察对西周分封制等级森严的理解,2021年广东卷 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D,解析:周制对于中原文化的辐射,文化间交流,总结遇到的问题: 1.不知道所提问的时间发生什么历史事件? (时空事件混乱) 2.看不懂材料 3.不清楚考点 ,中国史,古代近代现代,夏朝 (殷)商朝 西周 春秋,建立“时间廊”:中国古代史阶段划分,王位世袭制:(父子;兄弟) 公天下-家天下,内外服制;神权和王权相结合,政治(重点):分封制、宗法制、礼乐

4、制(对象都是贵族) 经济:工商食官;井田制(土地国有) 教育:“学在官府”,政治:分、宗瓦解;礼崩乐坏,士阶层活跃。经济:土私出现,小农经济兴起;赋税制度产生(初税亩、相地衰征);商品经济活跃。思想:百家争鸣。教育:.(比较),2019年卷24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B,考察“王位世袭制”方式,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

5、世() A.国家统一安定 B.王权高度集中 C.实行血缘政治 D.违背历史潮流,C,认识“公天下”到“家天下”,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由此可见夏、商、周政治制度 A. 实行政权和神权相结合 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 统治集团实现高度集权,A,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仪礼丧服传指出:“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此自卑别于尊也。若公子之子有封为国君者,则世世祖是人也,不祖公子,此自尊别于卑也。”这反映的是() A.分封制 B

6、.宗法制C.禅让制 D.郡县制,B,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2019年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A,如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B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铁犁牛耕家庭农业,小农经济的认识,A,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五谷六畜 B自给自足 C精耕

7、细作 D铁犁牛耕 “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余年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小农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C,B,认识小农经济的特点,17年卷24题,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A,理解商业也在发展,理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与“思想自由

8、之明效”一致的是() 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 B C D,D,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推崇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A,区分儒法道墨主张,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

9、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先王之政不需要改变 A B C D,区分儒法道墨主张,C,2017年卷2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A,前221年,魏晋南北朝,先秦,明清,隋唐,秦汉,宋元,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创立时期;郡县制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发展时期 统一多

10、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发展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220年,581年,960年,1368年,重点理解汉朝:中央vs地方问题,(2019年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C,(17年卷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

11、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汉朝:中央vs地方问题,理解汉朝经济发展状况,(2018年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B,(16年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D,汉朝:庄园经济,理解汉朝思想变化,(

12、2019年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了解汉朝在巩固统治上所面临的阻力: 1、中央vs地方势力: 中央vs地方诸侯(汉初郡国并行制下产物) 中央vs地方豪强、庄园主、大地主 2、皇权vs相权: 皇帝vs丞相 皇帝vs外戚(“外戚干政”) 皇帝vs宦官(“宦官专权”) 3、国家民族vs外族(匈奴),备考考点和命题方向:秦汉部分 政治:汉承秦制;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宦官专权和

13、外戚干政。 选官制变化:(世卿世禄-军功爵制-察举征辟制);由血缘到才能,由世袭任命。 监察体制:由御史大夫到御史台(监察机构),刺史监察地方(州) 经济上:重农抑商,由横征暴敛到轻徭薄赋;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庄园经济+寺院经济);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汉武帝取消地方和郡国铸钱的权利,统一币制;均输平准; 治国思想:法家思想(秦)黄老之学(汉初)儒家正统;佛教传入、道教盛行冲击儒家地位; 社会变迁: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布衣将相现象出现;士农工商四民秩序;士族地位上升。 对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同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

14、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C,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A隶书的全面推广B儒家思想的传播 C边忠危机的解决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D,有学者考释,汉代赋役征敛项目共有田租、刍稿、算赋、口赋、献、贡、力役七种,前两项出自田土,后五项出自人户;另有学者,计算出西汉小农全部赋役负担与劳动总收入的比率在50%上下。据此可知,汉代 A赋役负担沉重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B赋役制度有

15、利于人口增长 C小农经济为社会运行提供物质基础 D土地兼并加剧了财政困难,C,据历史记载,西汉户前有一般平民籍、宗室籍、商人市籍等多个类别。其中一般平民籍又分为“大家”,”中家”,“小家”(或“细民”)三个等级,西汉这样划分户籍的主要目的是 A为豪强地主崛起助力 B抑制地主的土地兼并 C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 D确立世家大族的地位,C,西汉前期,社会活跃着许多大盐铁商,他们资金雄厚,生产规模庞大,有的冶铁商同时役使上千人的劳动力。西汉中期以后,这些商人转而把资金投入农业,扩大地产。这一变化( ) A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B反映了政府宽松的商业政策 C强化了自耕农的存在基础 D有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

16、地位,A,前221年,魏晋南北朝,先秦,明清,隋唐,秦汉,宋元,政治:国家分裂(南方士族势力强大vs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政局动荡,民族融合。三省体制显雏形;九品中正制(存在贵族政治复燃迹象); 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均田制;曹魏的翻车; 灌钢法;草市出现 思想文化:道教和佛教兴盛;儒家受到冲击。,220年,581年,960年,1368年,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A. 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 门阀政治影响政局 C.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

17、国家处于四分五裂,B,命题点:门阀政治:,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C,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A宗法意识的淡薄B考试入仕的开始 C特权垄断的削弱D三省六部制的影响,C,前221年,魏晋南北朝,先秦,明清,隋唐,秦汉,宋元,

18、思想文化: 文学:唐诗繁荣; 绘画:展子虔、吴道子、阎立本;敦煌莫高窟壁画; 书法:欧颜柳,张怀; 思想: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科技: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战争,220年,581年,960年,1368年,政治:中央:三省六部制完善;地方: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选官制度:科举制 经济:农业:曲辕犁、筒车;工业:南青北白;丝织吸收波斯风格 ;商业:市坊分明、时间限制;柜坊、飞钱、邸店;长安洛阳、扬一益二;外贸:海上丝路、广州设市舶使,(2020年卷)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

19、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C,(2019年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C,(2018年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

20、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前221年,魏晋南北朝,先秦,明清,隋唐,秦汉,宋元,政治: 1.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2. 宋代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推行文官制度,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以削弱地方权力,解决地方分裂格局的问题,但也造成“三冗两积”3.元朝中央设中书省,地方推行行省制。,220年,581年,960年,1368年,经济: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制发展。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市坊界限被打破;交子;商品经济繁荣;“重农抑商”政策宽松;海外贸易繁荣;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技术。 思想文化:程朱理学;科技走在世界的前列;知识分子的地位提高,市民阶层的兴起与扩大。元杂

21、剧成为我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前221年,魏晋南北朝,先秦,明清,隋唐,秦汉,宋元,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政;清朝设立军机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220年,581年,960年,1368年,1840年,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农业上:赋税制度变化,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租佃制度进一步发展,永佃制;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激化;高产作物引进,缓解人地矛盾。 手工业:专业化发展,江南市镇兴起;民营手工业占主导;雇佣关系和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长途贩运贸易,商帮出现。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前221年,魏晋南北朝,先秦,明清

22、,隋唐,秦汉,宋元,思想文化: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体现君主专制的色彩;儒家思想活跃,明清民主思想萌芽;市民阶层壮大,市民文学发展。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与近代自然科学。,220年,581年,960年,1368年,1840年,对外关系:明清辉煌与社会停滞。 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中西差距拉大; 西学东渐带来冲击; 受到西方的殖民势力的冲击(台湾)。,(2020年全国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

23、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示例一:书名:“重文轻武”的确立与积贫积弱:宋朝。论证:宋太祖通过兵变的形式建立了宋王朝,为确保王朝的长治久安,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出现,宋代削减武将权力,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确立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并且对文官和文人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宋代科举制完善,文官政治得到极大发展,理学开始形成,出现了文治昌盛的局面。但由于“重文轻武”政策使宋王朝在军事实力和国防实力出现积弱的情况,在与周围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中处于防御状态,没有完成版图的大一统对外的武功始终是弱势的。,示例二:书名唐朝:封建社会的繁荣;论证:政治:国家疆域辽阔,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方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曲辕犁和筒车等使农耕经济快速发展,唐朝长安成为工商业经济繁荣的典范;思想方面,雕版印刷术的发展,火药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唐诗的繁荣等影响深远,示例三:书名可取明朝的辉煌与悲哀古代中国。论述:可以从明朝的辉煌在于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手工业、商业繁荣发展,科学技术得到发展。然而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导致了明朝的悲哀,八股取士、“海禁”政策导致人才凋敝、国家闭塞,东方逐步落后于西方,因此明朝是一个辉煌与悲哀交织的朝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