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复习课件【课件】.ppt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317495 上传时间:2021-08-20 格式:PPTX 页数:74 大小:16.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复习课件【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七年级下册复习课件【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复习课件【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复习课件【课件】.pptx(7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单元复习,本学期我们依次学习了哪些朝代?,每个朝代都有什么统治措施?,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什么时代特征?,纵观中国古代史,它的发展脉络是什么?,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繁盛一时的隋朝(581618),一、隋的建立与统一 【掌握】,581年,杨坚(隋文帝),长安,589年,南朝 陈,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二、隋文帝的治国措施:【了解】,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币制和度量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2、。(开皇之治),605年,隋炀帝(杨广),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洛阳、涿郡、余杭,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三、开通大运河 【掌握】,掌握运河的概况,1、中心、起始点: 2、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 3、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以洛阳为中心, 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海河、黄河、淮河、 长江、钱塘江。,洛阳,涿郡,余杭,永济渠,通济渠,江南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江都,长安,邗沟,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

3、多。 皮日休:汴河古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增汴水 材料三: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辩证看待,有利有弊,反对派,认为有弊无利,隋亡皆由于此,拥护派,认为利大于弊,要懂得判断题目材料对开通大运河的态度(肯定、否定、辩证看待),四、开创科举制 【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维护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门第 才学,成为历朝选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推动

4、了教育的发展。,五、隋朝的灭亡 【掌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辽东。,618年,隋末农民起义,隋朝和秦朝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统治时间短,都是二世而亡。 都结束了我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 都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秦:万里长城;隋:大运河。 都制定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秦: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隋: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都是因为暴政,引起了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的。 所处的地位,都是承上启下。,繁盛一时的隋朝(581618),隋的建立 与统一,开皇之治 国力强盛,隋炀帝 的统治,确立科举制 营建东都洛

5、阳 开凿大运河 修筑长城和驰道 多次巡游 三次东征辽东,隋炀帝 有功有过 亡于暴政 江都被杀 隋朝灭亡,唐朝的兴盛与灭亡(618907),唐朝的兴盛与灭亡(618907),一、唐朝的建立与灭亡 【知道】,681年,李渊(唐高祖),长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二、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知道】,注意:开元盛世是太宗贞观以来盛世局面的继承与发展,科举制,诞生:隋,完善:唐,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进士科(正式诞生),唐太宗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三、唐朝的衰亡 【知道】,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

6、破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外重内轻,安禄山、史思明,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地方:藩镇割据,藩镇具有割据性,它在行政、财政、军政以及节度使职位的继承等方面都独行其是,不受中央节制。所以,藩镇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是独立的小王国。,危害:藩镇割据局面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削弱了中央的兵力和财力。特别是到了唐朝后期,朝政更加腐败,农民起义爆发,中央彻底丧失了对藩镇的控制, 唐朝最终走向了灭亡。,三、唐朝的衰亡 【知道】,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

7、繁重,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生活困苦。,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注意:没有灭亡唐朝!,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亡后,北方黄河流域 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特点,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武将建国),政权更迭,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历史根源,相继存在、同时并存,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

8、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北方,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朱温夺权,由盛转衰,致命打击,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四、唐朝前期的内外发展 【掌握】,发展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对内 (盛唐气象),对外,四 、 文 化 多 彩,一 、 经 济 繁 荣,二 、 民 族 交 融,三 、 社 会 开 放,1 、 遣 唐 使 来 华,2 、 鉴 真 东 渡,3 、 玄 奘 西 行,对内:盛唐气象经济的繁荣(表现),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

9、具。 耕作农具? 灌溉农具?,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品工艺水平最高。,陶瓷生产: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陶器,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坊市分开,整齐划一,严格管理】,对内:盛唐气象 民族交往与交融(表现),处理民族关系方式:,设置机构、册封、联姻、战争,对内:盛唐气象 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表现),比较开放、充满活力、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社会风气兼容并包,衣食住行等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胡汉文化

10、的交融,社会开放、兼容并包,对内:盛唐气象 多彩的文学艺术(表现),唐朝,遣唐使 (学习中国),日本,鉴真东渡 (传播中国文化),天竺,玄奘西行 (学习外国),对外: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开放性、兼容并蓄的特点,发展了中国佛教; 口述大唐西域记,唐朝的兴盛与灭亡(618907),内外发展,由盛转衰,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民族政权的并立),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了解】后周世宗柴荣的改革 P26,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国力大增,为以后北宋的

11、统一打下了基础。,背景,人民渴望统一;本人宏大志向,措施,影响,后周,一、辽宋夏金元的建立【掌握】,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内重外轻); 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削弱 相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皇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4、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臃肿,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和财政权,A、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

12、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B、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困局,形成“内重外轻”的局面。,二、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掌握】,三、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掌握】,“轻武”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宋朝对军队极为重视。,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四、宋朝政治的特点【知道】,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最明显的特点。,2、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内重外轻),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3、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五、北宋

13、与辽、西夏的对峙【知道】,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保持友好和平,宋攻辽失败,采取防御政策,辽大举攻宋,寇准力劝亲征,签订澶渊之盟,北宋与辽的关系,1、对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负担。 2、从中华民族发展来看,它结束了战争,使辽宋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便利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发展。,评价 澶渊之盟(抄在P35),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辽宋约为兄弟之国。,五、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知道】,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争,双方损失惨重,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双方重开榷场。,宋夏边境贸易兴旺,有利于

14、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双方为什么会议和?,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约有什么影响?,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 1、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西夏向宋称臣。 2、同: 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宋朝要交纳岁币。,六、南宋的偏安【知道】,西 夏,北宋,辽,西 夏,西 夏,北宋,南宋,金,金,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环境遭到严

15、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四:南宋政府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将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抄在P41课题旁边,政治因素: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策因素:宋代统治者政策的推动,经济因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和大量的劳动力,(5)人民的辛勤劳动,七、宋代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掌握】,水稻,茶树,棉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越南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北宋“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棉布成为

16、衣着原料,瓷都:江西景德镇,五大名窑,广州、泉州、明州世界领先;,南宋海船配备了指南针,商业城市的发展。,开封、杭州;经商范围、时间;草市,海外贸易的发展。,著名大商港?最远去到哪儿?管理机构?,纸币的出现。,北宋四川出现“交子”,大大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北方,南方,北方,南方,南方,北方,唐中期 开始南移,南宋 南移完成,魏晋南北朝 奠定南移基础,南移过程,从黄河流域移至长江流域,“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江南地区不断在开发,八、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灭南宋实现统一。【掌握】,1276年,南宋灭亡。陆秀夫、文天祥等人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

17、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英雄?,九、元朝的统治。【掌握】,元朝疆域和 民族交融,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回族开始形成,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地方,掌管全国行政和“腹里”: 掌管全国军事: 掌管监察: 掌管西藏地区和全国佛教:,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行省制度(10个),路、府、州、县,边地管辖,中央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中央对西藏正式形式行政管辖,澎湖巡检司,宣政院,不是行省,不是行省,台湾称谓的变化【知道】,三国时期,隋朝,元朝,夷洲,流求,琉球,十、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掌握】,宋元时期的都

18、市和文化,繁华的都市生活,元曲,宋词,词的特点:长短句、有词牌,词的发展:唐朝出现、宋朝主流,组成及艺术特点:散曲、杂剧、南戏;综合性的艺术,宋元大都市: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大都,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瓦子”、“勾栏”、杂剧,代表人物及写作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关汉卿窦娥冤;元曲四大家;王实甫,史学,司马光、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史学两司马”,传统节日习俗流传至今:元旦(春节),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李清照、柳永),十一、“四大发明”【掌握】,广泛传播 造福世界,十二、宋元时期的海陆交通【知道】,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期来华。回国后口述形成了马可波罗行纪。该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

19、世界的极大向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政权并立;从“战与和”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强化;民族交融增强;南方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显著;中外交流频繁。,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一、明朝的建立【掌握】,元末政治腐败,导致社会动荡,引发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应天府(南京),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分封诸子监察地方,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加强了君主专制,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朱元璋设立锦衣

20、卫 (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二、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八股取士,禁锢思想,培养顺从者,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三、明朝的经济发展【知道】,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形成了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 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三、明朝的对外关系【掌握】,郑和下西洋: 时间:14051433年(明成祖时) 前提:明朝国力雄厚。 主要目的:宣扬国威。 特点: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国家多(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评价

21、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局限:经济效益低,国库开销过大,难以持久。,三、明朝的对外关系【掌握】,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戚家军” “倭患”是戚继光抗倭的原因。【倭?】 经过: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 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

22、英雄(在反侵略战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三、明朝的对外关系【掌握】,v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体现了国力的变化,四、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掌握】,v 书画艺术:书法董其昌; 绘画徐渭。 v 戏剧: l 代表:汤显祖的牡丹亭(明朝后期) l 特点: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 l 内容: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 l 评价: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v 明末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丹霞地貌的考察和记述,居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作者写景写物具体形象,情景交融。这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名著。,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土地兼并越发疯狂,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

23、廷不断加派赋税,阶级矛盾 异常尖锐,明朝政府,李自成起义军,广大人民,土地兼并,不断加赋,均田免赋,民心丧尽 导致灭亡,赢得民心 得到支持,军纪严明 发放钱粮,得民心者得天下,五、明朝的灭亡【知道】,陕北起义,进军_,攻克_,攻克_,明朝灭亡,中原 (河南),”均田免赋“,西安,大顺,北京,1644,崇祯帝,李自成农民起义,1、满洲兴起: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定都盛京(今辽宁沈阳)。 3、清兵入关是明末农民起义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1644年,明将吴三桂降清并引清兵入山海关

24、,顺治帝迁都北京。李自成遭吴三桂与清兵联合夹击,起义军最后失败。 1644年,清朝开始统治全国的时间。,六、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知道】,七、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掌握】,一、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设置台湾府(康熙) 二、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一)对西藏:确立册封制度(顺、康);设置驻藏大臣(雍正);建立金瓶掣签制度(乾隆) (二)对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康熙);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乾隆);设置伊犁将军(乾隆);安置土尔扈特部(乾隆) 三、反抗外来入侵: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康熙),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

25、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 南海诸岛,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清朝,清朝前期,中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八、清初的经济发展康乾盛世【掌握】,落日的辉煌,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颂和自豪的,它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都有显著发展,其盛世局面超过前代任何一次,确实值得赞扬。,但从世界历史横向发展来看,却不宜夸大评价。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盛世已显得暗淡无光了。,九、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掌握】,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社会恐怖 摧残人才 阻碍进步,自卫作用 落伍于世界,我国古典

26、小说的高峰,明朝发展,清朝前期达到顶峰,清朝中期,陷入困境 ,国粹、国剧,红楼梦,昆曲,京剧,十、清初的文学艺术【知道】,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世界在进步、中国在落后。,中国古代史发展特征,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经济上:传统农业经济(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主导地位日益巩固;文化成果丰硕。,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科技上: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对外关系上:以和平交往为主流;由开放到闭关锁国。,中国古代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什么时代?,这个“新”时代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人民在此“新”时代作出了哪些努力?,血泪交加的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