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浙教版)(61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43127313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3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浙教版)(6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浙教版)(6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浙教版)(6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浙教版)(61页).doc(6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浙教版)-第 61 页第一章 粒子的模型、符号第1节 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教学目标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重点难点分析体验使用符号与建立模型的思想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地球仪、PPT图片、细胞模型教 学 预 设调 控 对 策【引入】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用用过的符号(略)。【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用这些符号来表示实物?【板书】一、符号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引语】除了符号,我们还使用模型,请举例。 如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等。【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模

2、型呢?1、因为地球太大,难以认识,所以人们常用地球仪。 因为细胞太小,难以观察,所以人们画出了细胞模式图。 由于眼球构造太复杂,难以表达,人们制造了眼球模型。2、读图:液态水与气态水的状态模型通过读图,可知:一、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4、模型的不同表示方法:【练习】【补充】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马龙老师备课】 【引入】在我们已经学完的三册科学书里,我们接触了很多新的东西。例如: 运动学:v t s 电学:R I U 单位:m/s s m 单位: A V请同学用一个次来概

3、括一下以上的内容,可见这些都是一些符号【新授】一、请同学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二、请同学门讨论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符号? 讲解:例如时间,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文字表示,为了减少这种语言文化带来的差异,我们就用T来表示时间,再如一些复杂的事物,如电路图中的元件,如果都要用实物表示,那么电路图会变的十分复杂,所以我们就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可见符号的作用:1、简单的表明事物 2、避免混乱三、模型1、请同学描述一下对地球的认识2、请同学在地球仪上找到一些相应的位子,并描述一下。3、同学们都知道,任何生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请同学说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画出细胞模式图 再请一位同学根据细胞模式图来分析

4、一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4、眼球的结构很复杂,所以我们通常用人们制造的眼球模型来认识其结构5、请同学们填写书本第二页的填空地球仪、细胞模式图、眼球模型就是用模型来表示一些我们通过肉眼直接很难观察很难认识清楚的对象时采用的方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号也是一种模型。四、请问同学水有几种状态? 水用符号表示为“H2O”也就是说它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用模型表示水分子 从三态说明三种模型(略) 请同学在书上填空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直观的区分出水的三态,从模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水在三态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分子间的距离,需要强调一点,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张图,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对一个复杂

5、的对象或过程的 示意,如光合作用,我们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概括的写成一个简单的表达式就是一个模型,包括我们以后要学的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五,综述 通过学习同学们应该建立一种使用符号和模型的思想,它可以帮我们形象的认识事物的共同点,免去一些外因的科学研究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符号和模型就是中间的纽带,所以我们建立了模型和符号的概念对我们以后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是很有利的,同学们通过学习后经常去使用一些符号和模型,也可以去设计一些符号和模型,只要方便使用就可以。当然你设计的符号如果没有经过有关机构的认同,千万不要公开发表!包括你的作业和试卷。 第2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学目

6、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用橡皮泥和牙签让学生制作分子模型实验:称量米的质量教 学 预 设调控对策【复习】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多少?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引入】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分析】水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水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原子构成。由这个实验还可以知道: 1、分

7、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资料打印)【读图】我们用模型来认识分子、原子,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结论】一、物质分子原子 宏观微观物质组成的层次性【了解】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 金属由原子构成;石墨由碳原子组成; 说明哪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和固体非金属二、不同种类的物质【读图】【思考】不同物质的模型(

8、1)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2)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网状,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层状,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状。重点讲解:金刚石和石墨在性质上的区别:物理性质上: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上:一样。【举例】科学家做过的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分别放入金刚石和石墨,结构都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三、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认识】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质量。【学生活动

9、】感受1027千克质量大小。称量1克米,数出米的粒数。【补充】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实验,课外资料教 学 预 设调控对策【作业讲评】:摩擦起电的原因:物体中本来就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通常情况下正负电荷的数量相等,物体是中性的。当两个物体摩擦时,电子从束缚较弱的物体

10、转移到另一物体。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注意:摩擦起电都是带负电的电子转移,而不是带正电的正离子或质子等的转移。【引入】1、练习: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2、复习:物质的构成、电流的形成【新授】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介绍】实验:粒子轰击原子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

11、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带负电2、原子核大小与核外电子运动范围(原子大小)的比较。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读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2、质子、中子核电子的质量

12、比较 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8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8个、9个、10个。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13、。氧的同位素原子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思考】氧的3种同位素其核外电子应各有几个?8个。如:氢有3种同位素原子:氕、氘、氚。汞有7种同位素。3、同位素元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等。【阅读】利用碳14同位素测定年代五、带电的原子离子【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学生实验】估计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说明:这是一个思想实验。目的:让显示感受到离子的存在,利用

14、简易可行的实验估计构成物质的粒子离子大小的数量级。基本操作技能:固体药品的取用;毫米刻度尺的使用;液体体积的测量;振荡。主要科学方法:估计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对比方法。实验设计思路:已知经过多次按1/10稀释后,最后能看到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每100毫升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钾离子。根据稀释的次数克推算出高锰酸钾晶体中含有的高锰酸钾离子数为N。溶解前,先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并估算出离子的大小,这是一种通过宏观现象推测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 第4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从组成物质元素角度出发理解物质初步分类思想。2、知道组成人体、地球的主要元素。重点难

15、点分析重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难点:区别单质、化合物、混合物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教 学 预 设调 控 对 策【引入】讲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新授】一、元素的种类1、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元素分类: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在自然界含量极少,性质非常稳定)2、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氧气、金属铁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举例:二氧化碳、水等。【注意】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分类依据【阅读】元素名称的由来:进一步来了解元素的分类二、元素的分布1、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

16、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2、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阅读】人体种元素的作用【校本课程】营养与各元素的摄取;广告与生活3、在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是氯元素和钠元素(氧85.5%,氢10.7%,氯2.0%,钠、镁等1.5%),还有贵重的金属等海洋是资源宝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课外探究】海水中氕、氘、氚的利用4、生物所含的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如血糖、植物纤维主要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5、人造元素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一部分人造元素核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有利有弊:对人体有害;利用放射性可以治疗一些疾病。第5节 表示元素的符号日 期 教

17、学目标1、认识常见元素符号(H、0、C、S、Si、Na、Fe、Cu、Cl、Ca、Ag、Al、I、K、P),会查阅元素符号。2、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分布。3、阅读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及应用的地形、典型历史事实,体会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认识常见元素符号难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简单运用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教 学 预 设调 控 对 策【复习】元素的种类、分布以及与物质、原子、分子间的关系【新授】一、元素符号1、元素符号是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通常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当元素的第一个字母与其它元素重

18、复时,克写上该元素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示区别。2、元素符号一般表示:一种元素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这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练习】“2N”等的意义;与“N2”的区别二、元素周期表【介绍】简单介绍元素周期表7个周期(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0族、第8族);112种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探究】寻找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之间的联系和规律1、提出问题:2、建立假设: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性质上;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种类上;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质量上;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质子数上;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中子数上;规律可能表现在元素的发现史上;3、设计方案:研究课本上的

19、元素周期表4、记录考察结构5、验证假设6、交流【小结】第6节 表示物质的符号 教学目标1、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2、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能根据化学式区分单质和化合价、金属和非金属。3、能用;表示离子或带电原子团。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难点: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教 学 预 设调 控 对 策【复习】1、默写元素符号2、说明符号的意义【新授】一、化学式1、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称化学式2、化学式的确定依据:由实验测定组成,如水的电解实验测定水的组成。不能凭空想象,一种物质只有一种化学式

20、。3、化学式的书写原则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双原子分子:稀有气体:多原子分子:固态非金属(结构复杂,习惯上用元素符号表示):金属(同上):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按一定顺序写出组成化合物的所有元素符号,然后在每种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用数字写出化合物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一定顺序:氧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左边;氢元素与另一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氢元素写在左边;金属元素、氢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般要把非金属元素写在右边。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的最简单整数比表示。【例】【练习】4、化学式的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做“某化某”;或者要指出一个分子里的个

21、数。5、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物质(纯净物)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物质分子的构成表示分子的质量【例】【练习】【补充】1化学式能代表某种质,如CO2这个化学式就代表二氧化碳。因为一种物质只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2化学式能表示物质组成。如H2O这个化学式能表示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3化学式能表示物质中原子或离子个数比。如NaCl这个化学式表示在氯化钠中氯离子和钠离子的个数比为11。4通过化学式可计算式量。如水的化学式是H2O,H2O的式量=1216=185通过化学式可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如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等于:32:162=116通过化学式可

22、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二、离子的符号【引入】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离子时,怎样用符号来表示呢? 1、离子符号是在形成该离子的原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2、离子符号的意义:3、常见的离子(包括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三、化合价1、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用化合价来表示。2、常见化合价: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氢、氧元素的化合价规律;常见原子团(根)的化合价。3、原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4、单质的化合价为零。5、标价方式与离子表示方式。6、应用: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推出各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例】第7节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教学目标1

23、、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3、能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含量、所含元素质量比。重点难点分析重点: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相对原子质量的了解及查阅;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质量比。难点: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质量比。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PPT课件教 学 预 设【引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元素符号表示的量,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C”表示的意思 表示碳元素C 表示一个碳原子表示碳元素的质量关于前面两层意思我们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其中的第三层含义【新授】我们知道“C”这个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且由相关的表中可以查

24、得 C:1.99310-26千克 H: 1.67410-27千克 O: 2.65710-26千克由此可见,原子的质量非常小,所以直接用它的真实质量会使计算复杂,且数据不容易记忆,所以我们取他们相对的值。在取这个相对的值之前我们必须先有一个标准。就像画地图时用的比例尺,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国家按比例缩小画到一张纸上,现在我们的原子质量太小了,所以我们要让它按比例扩大,而且扩大后的数值要尽可能易记,实际上这就是建立原子质量模型。找出了原子质量的标准,我们就把其它原子的质量与之相比,把比值就定义为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下面就来规定这个标准C-12(提问:1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是12,由

25、于碳有两种同位素,即C-12,C-14,所以必须指明是哪种碳原子。)C-12 M=1.99310-26千克1/12C-12 M=1/21.99310-26千克=1.66110-27千克先留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取1/12C-12作为标准?找到了标准,我们就可以给出任意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了例如:O: 2.65710-26千克/1.66110-27千克一、相对原子质量 以C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练习】查找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阅读】张青莲教授与相对原子质量激发爱国热情二、相对分子质量1、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

26、是该原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例题】注意规范及计算方法。H2SO4、3CO2、CUS04.5H2O等2、化学式的意义:5点(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5)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讲解】及【练习】三、元素质量分数和质量比的确定 1、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的质量比【例题】H2O、NH4NO3【练习】Fe2O3、CO2、H2SO4、NH4HCO3、 2、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例题】讲解例题。提醒学生注意:各元素的质量比跟原子个数比是不同的。例如NH4NO3中氮、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7112,而

27、它们的原子个数比是243。计算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时,【练习】【补充】计算5t氧化铁中含铁多少吨。解氧化铁的化学式是Fe2O3氧化铁的式量是562+163=1605t氧化铁中所含铁的质量是:570%=3.5(t)答:5t氧化铁中含铁3.5t。复习教案1、同种原子里 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2.同一种元素的离子里 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质子数+中子数3.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离子里电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该微粒为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该微粒为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

28、电子数=阳离子的正电荷数(元素正价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阴离子的负电荷数(元素负价数)质量关系:与原子、离子相同4.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一个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例题讲解】例1:一种四价元素硫化物的式量与此元素氯化物的式量之比为100202,确定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名称。解:设此元素为M,则硫化物的化学式为MS2,氯化物化学式为MCl4,由已知条件知:MS2MCl4=100202 (M+64) (M+142)=100202 (M+142)100=(M+64)202 M=12.47 答: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47,是碳元素。例2: x和y两元素组成的A和

29、B两化合物,A的分子组成为xy2,其中x的质量分数为44.1%,B分子中x的质量分数为34.5%,B的化学式为 B Ax2y Bxy3 Cxy Dx3y例3:一包氯化铵(NH4Cl)化肥中,混入了少量某种其它化肥,此包氯化铵化肥中的含氮量为27.5%,则入的化肥可能是 ( A )A、CO(NH2)2 B、(NH4)2SO4 C、NH4HCO3 D、KNO3例4、 当氨肥硝酸铵NH4NO3和尿素CO(NH2)2所含氮元素质量相同时,它们的质量比是A、11 B、83 C、43 D、23 ( C )例5、R、X两元素形成多种化合物在RX中R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9.7%,则下列化合物中R元素质量分数大于

30、43%的是 ( )(A)RX2 (B)R2X3 (C)R2X (D)R2X5【练习】1、已知n个银原子的质量为mkg,a个碳原子(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一种碳原子)的质量为bkg,则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 A A12am/bn Bam/12bn C12bn/am Dbn/12am2、已知K2MnO4的式量为m,若钾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则锰的相对原子质量(表达式)为x=m-2a-4b。3、某元素R的氧化物化学式为R2O3,若R与氧气化合时的质量比为98,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C A9 B13 C27 D564、某物质的化学式是RH4,其中含氢25%,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

31、质量为_。5、由C2H6和C2H60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第1节 大气层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2、 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3、 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4、 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教 、学 预 设 一、 大气的重要性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补充】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

32、讨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大气作用: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二、大气的温度【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特点: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4、在1255千米之间,气

33、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三、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上) 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四、对流层的特点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

34、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探究实验】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1 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2 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现成器材,现象非常明显。结论: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小结】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所以,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

35、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拓宽】冷空调应该怎样装?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第2节 天气和气温 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的概念2、 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3、 学会测量气温4、 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气温的观测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教 、学 预 设一 天气是什么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读图】26、27感受天气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讨论题】1、判别描述天

36、气与气候的词语2、说说当天的天气状况二、气温1、 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2、 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3、 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设问】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探究实验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时间 上午 中午 下午 晚上温度(百叶箱内)温度(百叶箱外)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探究实验

37、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4、 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举例】1、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2、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出示图或实物,略作讲解构造与原理、用途等引导学生在课外用连续观测的方法得出结论,而且晴天的观测效果比阴天好。轶事记录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提了出来,但是教师真的很难搞懂,何

38、况学生。课后反思限于学校的实验条件,气温的观测只能放在课后或者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的难度较大,学生尽管测出了温度,但很难达到教学所要求的整理和比较能力。故而也难以得出结论。如果能够补充气候的有关知识,通过对比教学,学生更易于掌握天气的描述词语课内探究实验,两人一组轶事记录利用高锰酸钾来演示对流实验(用对流管),现象清晰明了。学生颇感兴趣,对于分析对流的成因非常易于接受。线香的实验也是在玻璃钟罩内进行,效果很好。课后反思 通过实验来了解对流层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补充大气的作用,使学生对大气与生活的关系更了解。对于飞机和卫星在大气中的分布学生很难理解。其实,包括老师也能以理解。第3节 大

39、气的压强教教学目标1 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2 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压强计和空盒压强计。3 3能说出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之间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气压的观测 2、大气压存在的证明 3、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难点:1、大气压的大小2、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教 学 预 设调 控 对 策一、 大气压的存在【实验引入】1、器材:一杯水(染成红色),一个空杯,一个胶头(或橡皮套),一根玻璃管(两端开口,粗细均匀,长20cm,内径约510mm均可)2、演示过程1)出示玻璃

40、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2)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3)教师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学生微笑,齐答:因为管底被手指堵住了。笔者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由于管底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承住了水柱。接着置疑:若此时将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学生纷纷猜测,形成悬念。4)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5)接着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使下面的管口露出。这时可见红色水柱并没有流出来! 学生大吃一惊!教师自言自语:咦,为什么水没有

41、流出来呢?(可用左手倒拿着管,夸张地放到眼底瞧一瞧)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了重力吗?难道是老师会气功,发功将管内的水吸住了吗?学生轻笑,同时产生了想获知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6)启发: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学生茅塞顿开有空气存在。因势利导: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管内的水竟然无可奈何地呆在里面。这说明了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承着水柱。7)这时,仍有学生半信半疑,可进一步说明:因为现在管内的水只有下面受到了大气压强的支承作用,所以很难流出;但如果同时有大气作用在管的上水面,那么上、下作用的气

42、压相互抵消,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8)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落下。(学生开始相信大气有压强)9)改用胶头,套住玻璃管的一端,再做一遍,同样获得满意效果。大气压强确实存在.液体在各个方向上存在压强,气体是否也一样呢? 【学生实验】探究大气压强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向上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倒立玻璃杯,纸片不脱落,如图1说明向上有大气压向下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口瓶中说明向下有大气压猜想向左、向往是否也有大气压,如何证实?(让学生自己证实)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及日常生活经验得知在气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解释】图214、215、216(学生动手实验体会吸盘的

43、作用)倘若没有大气压强作用在液体的表面,各种液体就不可能被抽吸起来。从这个含义上讲,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其实都是大气压强将液体“压”上来的过程.【演示实验】抽出可乐瓶中的气体 实验现象:可乐瓶变瘪实验结论:气体向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设问】大气压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那么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实验现象:两个半球需用很大的力才能拉开提出疑问:是什么力使两个半球合得那么拢?讨论后得出:是大气的压力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的,进而让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地球的吸引,即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大气对浸在其内的物体就有压力、压强。如果半球内为真空,那么要拉开半球需要的力约为7065牛。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说明大气压是很大的。【阅读】人体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合同协议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