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默写学生版.doc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309191 上传时间:2021-08-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7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默写学生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6.7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默写学生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7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默写学生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7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默写学生版.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必修上下册名句默写训练班级 姓名 劝学1.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2.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 ,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3.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 , ”。师说1.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

2、终导致的结果是“ , ”。2.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4.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5.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赤壁赋1.苏轼在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

3、子是“ , ”。4.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句子是“ , ”。5.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 ,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 ”。2.在登泰山记中,“ , ”两句,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朗了。3.在登泰山记中,写泰山的高峻,先用“ ”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 ”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4.在登泰山记中,“ , ”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4、。梦游天姥吟留别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蔑视权贵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 ,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 ”。 5. 描写天门山打开的雄伟气势的句子是“ , ”。登高1.杜甫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诗句是“ , ”。2.杜甫登高一诗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落叶和长江气势的诗句是“ , ”。3.杜甫一生失

5、意漂泊,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些诗句是“ , ”。4.杜甫登高一诗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诗句是“ , ”。5.杜甫登高一诗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 , ”。琵琶行(并序)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 ”。2.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 ,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4.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 , ”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

6、激越、雄壮。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 , ”。 念奴娇赤壁怀古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一句描绘了周瑜的运筹帷幄。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声声慢1.李清照声声慢中“ , , ”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2.李清照声声慢中“ , ”两句,写倍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

7、,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3.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到“ , ”,说明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4.声声慢中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起居、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兀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有“ , ”。5.声声慢表现作者的愁苦太多太多,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诗句是“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是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心

8、中思绪万千,于是发出了“ , ”的慨叹。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和孙权风流余韵的英雄业绩,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6.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归园田居(其一)1.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 ”。2.归园田居中透过“ , ”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 ”。4.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的诗

9、句是:“ , ”。5.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曹操短歌行1.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 , ”。2.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的句子:“ , ”。3.短歌行中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 , ”。4.短歌行中比喻用人要“多多益善” 的句子:“ , ”。5.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

10、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 , ”。谏太宗十思疏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中心观点是“ ,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 , ”。3.谏太宗十思疏提出“ , ”。意思是说,要做合格的领导人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必须努力加强自

11、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5.在谏太宗十思疏用“ , ”说明了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够坚持到最后。阿房宫赋1.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之高的句子是“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和“屋檐”的特点的两句是“ , ”。4.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 , ?5.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描写了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

12、、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六国论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中“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2.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

13、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答司马谏议书1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 。2、_ ,_ ,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3、作者以“_ ,_ ”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4“_ ,_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5.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_ ,_ ,_ ”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