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巨匠人物素材.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308989 上传时间:2021-08-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17.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巨匠人物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化巨匠人物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巨匠人物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巨匠人物素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物素材 | 中国文坛三大巨匠中国文坛上那些如烟花璀璨的大家们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一份中国文坛大师合集,介绍三位文学造诣极高的巨匠:叶嘉莹、余光中、汪曾祺。 相信不少人都读过他们写的诗书,也被他们笔下那如春风般温润的文字抚慰过心灵,却很少有人将大师们的人生故事写进作文里。他们都是写作最亮眼的提分素材!Part 1 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 一 世 多 艰,寸 心 如 水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这是叶先生写在踏莎行里的开篇之句,也是她坎坷一生最好的写照。 当年国家战乱不断,她的父亲在不停迁移中逐渐失与音讯。而在她17岁时,她的母亲因子宫生瘤,手术后不久便去世了。失去至亲的她,一口气写下哭母

2、诗八首,这是她第一次感觉到生命的无常、阴阳相隔的痛苦。 后来在老师的介绍下,她结识了丈夫赵东荪,本以为等待她的是幸福美满的开端,殊不知等待她的乃是一段极为艰苦的遭遇。 1949年,叶嘉莹一家迁居台湾不久,赵东荪就被捕入狱,无依无靠的叶嘉莹只得带着年幼的女儿寄人篱下。 在无数个日夜的盼望后,她终于等来丈夫出狱的消息,结果此时的丈夫早已性情大变,动辄大吵大闹,甚至拳脚相加,无奈的她只能一人扛起生活的重担。之后,她又经历了大女儿和大女婿的车祸离世,一次次的生死离别,不断击碎她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然而,叶嘉莹并未从此消沉厌世,历经无数坎坷走来的叶嘉莹对人生之苦参透得十分清明。人生变数无数,与其沉浸小家

3、、小我之情感,不若以余生许给诗词而为传播古典文化尽心尽力。 叶嘉莹说,人要有一种“弱德之美”,但是“弱德”并不等同“弱者”,弱者被生活击垮,而具备弱德之美的人,有所承受,更有所坚持、有所承担。在其身上,弱德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适用主题:坚韧不拔、弱德之美、坎坷人生示例: 人生总是潮起潮落,而一个人唯有历经磨难,对之有深刻体验,灵魂方变得沉静透彻。叶嘉莹先生历尽一生忧苦患难,年少时与父分离,更遭遇丧母之痛;婚后生活并不顺遂温情,丈夫锒铛入狱,生活窘迫,孤苦无依之下又遭遇家庭暴力;人到中年更不幸遭丧女之痛但无数的苦难并不能将她击溃,即便被命运亏待,她仍保留自己的坚强,执着求索,用诗词滋养心灵,以文

4、学浸润人生,获取灵魂的平静与升华。“ 我 想 把 吟 诵 留 给 世 界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她在讲台上讲古典诗词,已整整70年。 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为了吸引、培养优秀学子投身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普及工作,96岁的叶先生捐出毕生积蓄设立了各类奖学金和学术活动基金。 叶先生曾说自己有两个最大的心愿:其一是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下一代的年轻人;其二是接续中国吟诵的传统,把真正的吟诵传给后世。她说:“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那些真正的诗歌爱好者。”适用主题:文人担当、社会责任感、师者情

5、怀、传承示例: 三尺讲台,一站就是七十余年;诗词研究,一钻就是七十余载。心许古典诗词,一生不休,叶嘉莹获得使古典诗词“再生”的赞誉,将古代士的精神品格“为往圣继绝学”发挥到极致。她曾站在远洋的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为学子点拨中国诗词的玄妙;她曾放弃海外高校的优厚待遇,请愿回国教学,长途奔波只为将一系中国古典文脉传承;她一生简朴节约,却将毕生积蓄全部捐赠出来以支持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从青春到暮年,叶嘉莹将一生的热望与挚爱寄予诗词,倾尽心血,只为将这古老的吟诵、深蕴的字句留给世界,不愧是当代中国的女子士大夫。Part 2 余光中赤子情怀总是诗 “云只开一个晴日,虹只驾一个黄昏。” 余光中是匆匆逆旅中

6、的文字剑客,在世间畅快游行,每至一处就写下一个段落,直至终了完成一本悠然的诗篇。 如今他虽已身故,但他的魂还留在笔墨文字里,他的人生故事也在无数书迷心中长存。赤 子 情 怀 总 是 诗 余光中热爱祖国,也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满满深情无不流露在他的作品中。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不知感动了多少海外游子华侨。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2006年,余光中在采访时曾说:“这几十年来,我努力用中文写作,不但把文言的长处融入白话,更把唐魂汉魄召来字里行间,常与李杜韩柳欧苏对话,常在西化的滔滔浪潮之中撑住中国文学的砥

7、柱。” 他说:“凡我在处,就是中国,中国读书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只要不放弃中文,这个文化同心圆的半径就始终在延续。” 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对母语文化的自信和骄傲贯穿了余光中的整个写作生涯,他用无与伦比的文字艺术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深刻的内涵。适用主题:爱国、思乡、传统文化等示例: 中国范儿是文化的范儿,是源远流长的范儿,它从秦皇汉武的小篆中走来,历经千年逐渐演化为形音义相配合的文字系统,方正,圆合,是一切历史记述的开始,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乃一大圆,圆心处无所不在,圆周无处可寻,而以中文为其半径,半径有多长,圆周就有多大。” 圆心是每一个写着中国字的你我,圆周是方块字的无穷尽的组合。我

8、们要以自己的脚下为圆心,脚步不断延伸,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圆周的半径,给予中国文化新的生命力。不 做 古 板 的 读 书 人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文学之外,他也爱音乐和艺术,放到如今完全是一个“斜杠青年”. 1958年他到美国留学时,经济虽不宽裕但还是买了唱机。回到台湾教书时,有时候会带唱机到学校,放唱片给学生听。那时的唱机体积庞大,不易携带,他便抱在怀中视如珍宝。举家住在香港时,周末还会播放肖邦的波兰舞曲当起床曲,浪漫无两。 余光中还有着令人艳羡的爱情,与妻子范我存结婚61年,两人相知相惜,携手一生。年轻的余光中,在那段炙热的爱情时期,曾用一柄小刀,

9、在厦门街自家院子里的枫树干上,刻下“YLM”三个英文字首,Y代表余,L是爱,M是咪咪(范我存的昵称)。 1955年,余光中开始翻译梵高传。他在白纸的正面写译文,反面写情书,然后寄给范我存,由她誊写后再寄回来。前后11个月,全文30多万字全由范我存陆续誊写在有格稿纸上,之后才由余光中送往大华晚报发表。作家张晓风曾这样形容:“余光中是众人汲饮的井,而范我存就是那位护井的人。”适用主题:博学多知、深情爱恋、斜杠青年等示例: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条件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他们被称作“斜杠青年”。苏轼在工作之余常游山玩水,写诗作画,不仅是一名杰

10、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文学之外,他也爱音乐和艺术,又将音乐中的体会浸入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中。由此可见,斜杠青年符合社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拓宽视野,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Part 3 汪曾祺骨灰级吃货的五味人生 小时候,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名叫端午的鸭蛋。时至今日,还记得当时那透过书面扑来的蛋黄香味,浮在眼前的红油喷流。 很好奇,是谁能写出这样勾人味蕾的文字?朝作者处一看,从此便记住了他:汪曾祺。 越长大越喜欢他笔下那极富烟火气的文字,读着读着总会不自觉地感受到生活的清新欢乐。今天就一起来了解这最惹人喜爱的

11、“吃货”汪老!万 事 有 心 ,人 间 有 味汪曾祺是最懂生活的作家,他热爱美食在文学圈已是一段佳话。他写过许多关于美食的散文,还编纂成集,从时蔬野菜、街巷小吃到地方名菜,全写了个遍。 他笔下的高邮鸭蛋“敲破鸭蛋一角,筷子头一扎,红油就吱冒出来”;他的香椿拌豆腐“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令人一箸入口而三春不忘,他总能用三言两语将美食写活了,食物的香气仿佛跃然纸上。 热爱食物的人,往往是热爱生活的人,他们总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里找乐子。汪曾祺曾说过,他到一个新地方最爱去逛当地的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菜

12、市场在他的笔下,吆喝叫卖、人来人往的嘈杂感被剔除了,增添了别致的烟火气。正如他所言,万事有心,人间有味,人生必须有热爱之事,才能发现生活的意义。除了美食,他还喜欢画画、写字、听戏,他总是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令自己舒服的空间,沉浸其中,自得其乐。他将日常化为诗意,从家常菜中吃出人间美味,细碎日常在他笔下变成闪着光芒的生活佐料,点缀着平淡的人生,飘着动人的滋味。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被汪老那闲适、幽默的写作风格洗脑,人们总是忘了他是生于民不聊生的抗日年代。当时,汪老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就读,因为日军飞机的轰炸,人们常常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但即使在这样艰苦的黑暗时期,他依然懂得苦中作乐。他欣赏昆明

13、的美景,研究昆明各类花卉。他还在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里看书、茶馆里写作,记录下当时昆明的风土人情,写下昆明的花昆明的吃食等名作。他笔下的花朵生动可爱,“茶花开时,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汤碗口大。碧绿的厚叶子,通红的花头,使人不暇仔细观赏,只觉得烈烈轰轰的一大片,真是壮观”;他笔下的食物美味诱人,“鳝鱼米线,鳝鱼切片,酱油汤煮,加很多蒜瓣;叶子米线,猪肉皮晾干油炸过,再用温水发开”他的作品中没有过多着墨枪林弹雨、生离死别,而是表达一个普通人对普通生活的热爱,在艰苦卓绝中的不屈。建国后,为了生计,他也需做些农活,本是看书写字的手,这时却要下田挖地、砍柴挑粮,但他依然保持自有的乐观,晚上干完活,在屋里看

14、书、画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文如其人,汪老的人生虽然浮浮沉沉,经历了无数苦难与挫折,但依旧宠辱不惊,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忱与豁达,创造着积极乐观的文学人生。适用主题:坚强、乐观、积极人生观等示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人能一生顺遂,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决定你过什么样的人生。汪曾祺即使在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的抗战时期,依然苦中作乐,不减对生活的热爱,他寄情于昆明的美景、美食,用文字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艰苦岁月。恰如泰戈尔所言“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不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下,汪曾祺都选择用积极对抗一切的悲哀,用一生书写积极、乐观的处世哲学,就像他对待美食一样,酸甜苦辣,均嚼出滋味。 喜欢他们的文字,更喜欢他们的灵魂,庆幸有他们的存在,让中国文坛更加熠熠生辉。 这么高级的人物素材,用在作文里老师怎能不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