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308751 上传时间:2021-08-1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解析版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杜甫不作海棠诗,引多少猜测杜诗虽然取材广泛,诗料无所不入,却并没有对海棠的书写,可以说杜甫与海棠了不相涉。而对于杜诗何以不写海棠,文人们有许许多多的猜测。最早发

2、现这个问题的,是晚唐诗人郑谷。他在蜀中赏海棠一诗中说:“浓淡芳春满蜀乡,半随风雨断莺肠。浣花溪上堪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郑谷在诗后特地加上了一条注释:“杜工部居西蜀,诗集中无海棠之题。”杜甫何以无诗及海棠,降及宋代,各种说辞不可胜数。梅尧臣在海棠诗中说:“当时杜子美,吟遍独相忘。”这意味着杜甫所咏之物虽多,但独独忘记了海棠的存在,所以诗中不曾道及。吴中复说:“子美诗才犹阁笔,至今寂寞锦城中。”傅察也认为:“杜陵不是无心赋,才薄难工奈若何。”释了惠也说:“见说家山富海棠,杜陵才短没篇章。”这些说辞认为杜甫心有余而力不足,自知诗才疏浅,面对海棠才尽词穷,所以便只得回避了。王十朋指出:“杜陵应恨未

3、曾识,空向成都结草堂。”在王十朋看来,杜甫没咏海棠,是因为不认识的缘故。杨万里认为:“岂是少陵无句子,少陵未见欲如何。”杨万里认为杜甫未曾见过海棠,当然无从写起。喻良能则指出:“无情长笑杜陵老,不识海棠春意好。”喻良能肯定杜甫见过海棠,只因为对海棠缺乏审美感知,海棠没能成为他的审美对象,所以就没有题咏。曾几则认为:“杜老岂无诗,应为六丁取。”所谓六丁指的是道教传说中的六位丁神,曾几认为杜甫咏海棠诗被六丁神祇取走了。这种思维诗歌史上不乏先例,韩愈调张籍一诗称赞李白、杜甫诗歌道:“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在这里,曾几摭拾了前人现成的神话来解释杜诗何以不写海棠。陆游在海棠一

4、诗中说:“拾遗旧咏悲零落”,杜甫曾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陆游认为杜甫应该写过海棠诗,只不过都散佚了。北宋王令曾在读老杜诗集中说:“镌镵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也就是说杜诗原有三千多首,现存只有一千四百余首,有关海棠的诗作恰被遗失了。宋代诗评汇编古今诗话于“海棠诗”条则提供了另一种说法:“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依这样的解释,杜甫是因为避家讳而不咏海棠了。王柏则认为杜甫是出于愤慨而不作海棠诗的。他在独坐看海棠二绝其二中说:“沉香亭下太真妃,一笑嫣然国已危。当日杜陵深有恨,何心更作海棠诗。”宿醉未醒的杨贵妃曾经被玄宗皇帝称作“海棠睡未足”,杜甫对杨贵妃媚主倾国深有不满

5、,所以便不作海棠诗。这样看来,杜甫之于海棠倒是有恨屋及乌之嫌。可见对于杜甫何以不咏海棠,众说纷纭,言人人殊,使得缺席的海棠反而成了突出的存在。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说法都充满臆测的成分,只是表明诗人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绝不意味着他们得出了定于一尊的结论。诗人们认为杜甫不写海棠实属遗憾,便禁不住有为杜甫补诗的冲动。这无疑是一种冒险,所以诗人一般只是喊得响,很少有付诸行动的。杜甫主张“清词丽句必为邻”,崇尚“语不惊人死不休”,于诗歌别有创获。欧阳修曾在六一诗话中讲过一个故事,陈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

6、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为杜诗补一个字,尚且不能到;为杜甫补诗,无疑更是一种高难度的挑战。补诗云云,不过是诗人借着杜甫的由头自说自话而已。唐人最早写海棠的,当属褚遂良。他说:“远山酋萃翠凝烟,烂漫桐花二月天。游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海棠成为诗人普遍的审美对象,则要到中唐时期。究其原因,有人说海棠为世人所重视,缘于贾耽编著的百花谱。该书在古代文献中不仅较早使用了海棠这个称谓,还誉海棠为“花中神仙”。由于贾耽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都身居高位,且博学多才,故由他编撰的百花谱很有影响,此后唐人才逐渐对海棠重视起来。

7、尽管杜甫诗歌有“诗史”之称,尽管杜甫诗料无所不入,但是一个人的诗作毕竟有限,而作为诗歌的审美对象无穷无尽,以有限追无限,当然不能穷尽世间万有。所以海棠不入杜诗,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只是被有海棠情结的文人无限放大,便成为了问题。这虽然是指瑕,但也有点莫须有的意味。清代车万育还将“杜陵不作海棠诗”编入声律启蒙,供幼儿启蒙诵读,更加扩大了此事的影响。(朱美禄光明日报2021年06月11日有删节)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标题中“不作”二字使表述简洁,并不表明作者态度。B郑谷最早提出杜甫不作海棠诗问题,并作出了自己的解释。C韩愈关于杜甫不作海棠诗的解释,也不应该置之不理。D本文分类罗列

8、了历史上关于杜甫不作海棠诗的解释,很有条理。2文人关于杜甫不作海棠诗的原因的解释,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吴中复、傅察、释了惠从才情角度作了解释。B梅尧臣、王十朋、杨万里从客观角度作了解释。C曾几、陆游、王令的解释相近,王令更言之凿凿。D古今诗话、王柏都从个人情感角度作了解释。3下列关于第、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饶有趣味,为读者增添阅读情趣。B间接解释了杜甫不作海棠诗的原因。C佐证文人普遍关注杜甫不作海棠诗话题。D借题发挥扩展关于杜甫诗作的认知。4请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4分)5本文作者对于杜甫不作海棠诗一事有何见解?请作简单归纳。(6分)(二)现代文阅

9、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李娟在呼蓝别斯,大片的森林,大片的森林,还是大片的森林。马合沙提说,走夜路要大声地歌唱。在森林深处,在前面是悬崖边的大石头下你看!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大棕熊在睡觉,在马蹄声惊扰到它之前,请大声歌唱吧!远远地,大棕熊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它侧耳倾听一会儿,沉重地起身,一摇一晃走了。一起唱歌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闭着眼晴,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唱歌吧!呼蓝别斯,连绵的森林,高处的木屋。洗衣的少女在河边草地上晾晒鲜艳的衣物。你骑马离开后,她就躺在那里睡着了,一百年都没有人经过,

10、一百年都没人慢慢走近她的面孔。她一直睡到黑夜,大棕熊也来了,嗅她,绕着她走了一圈又一圈。这时远远的星空下有人唱起了歌。歌声越来越近,她的睡梦越来越沉。大棕熊的眼睛闪闪发光。夜行的人啊,黑暗中你们一遍又一遍地经过了些什么呢?在你们身边的那些暗处,有什么被你永远地擦肩而过?那洗衣的少女不曾被你的歌声唤醒,不曾在黑暗中抬起面孔,在草地上支撑起身子,循着歌声记起一切夜行的人,再唱大声些吧!歌唱爱情吧,歌唱故乡吧!对着黑暗的左边唱,对着黑暗的右边唱,再对着黑暗的前方唱。边唱边大声说:“听到了吗?你听到了吗?”夜行的人,若你不唱歌的话,不惊醒这黑夜的话,就永远也走不出呼蓝别斯了。这重重的森林,这崎岖纤细的

11、山路,这孤独疲惫的心。夜行的人啊,若你不唱歌的话,你年幼的阿娜尔在后来时光的所有清晨里,再也不能通过气息分辨出野茶叶和普通的牛草了。你年幼的阿娜尔,你珍爱的女儿,她夜夜哭泣,她胆子小,声音细渺,眼光不敢停留在飞逝的事物上。要是不唱歌的话,阿娜尔将多么可怜啊!她一个人坐在森林边上,听了又听,等了又等,哭了又哭。她身边露珠闪烁,她曾从那露珠中打开无数扇通向最微小世界的门。但是她却再也打不开了。你不唱歌了,她便一扇门也没有了!要是不唱歌的话,木屋边那座古老的小坟墓,那个七岁小孩的蜷身栖息之处,从此不能宁静。那孩子夜夜来找你,通过你的沉默去找他的母亲。那孩子过世了几十年,当年他的母亲下葬他时,安慰他小

12、小的灵魂说:“亲爱的宝贝啊,你我缘分已尽,各自的道路却还没有走完,不要留恋这边了,不要为已经消失的疼痛而悲伤”但是,你不唱,静悄悄地经过他的骨骸,你的安静惊动了他。你的面庞如此灰暗,他敏感地惊疑而起。他顿时无可适从。要是不唱歌的话,黑暗中教我到哪里去找你?教我如何回到呼蓝别斯?那么多的路,连绵的森林,起伏的大地。要是不唱歌的话,有再多的木薪也找不到一粒火种,有再长的寿命也得不到片刻的自如。要是不唱歌的话,说不出的话永远只能哽咽在嗓子眼里,流不出的泪只在心中滴滴悬结坚硬的钟乳石。我曾听过你的歌声。那时我站在呼蓝别斯最高的一座山上的最高的一棵树上,看到了你唱歌时的样子。他们喜欢你才吓唬你,他们说:

13、“唱歌吧,唱歌吧!唱了歌,熊就不敢过来了。”你便在冷冷的空气中陡然唱出第一句。像火柴在擦纸上擦了好几下才“嗤”地引燃一束火苗,你唱了好几句才捕捉到自己的声音。那时我就站在你路过的最高的那座山上的最高的那棵树上,为你四面观望,愿你此去一路平安。我也曾作为实实在在的形象听过你唱歌。还是在黑夜里,你躺在那里唱着,连木屋屋檐缝隙里紧塞的干苔藓都复活了,湿润了,膨胀了,迅速分裂、生长,散落肉眼看不到的轻盈细腻的孢子雨。你躺在那里唱,突然那么忧伤,我为不能安慰你而更为忧伤。我也想和你一起唱,却不敢开口。于是就在心里唱,大声地唱啊唱啊,直到唱得完全打开了自己为止,直到唱得完全离开了自己为止。然后我的身体沉沉

14、睡去。但这样的夜里,哪怕睡着了仍然还在唱啊,唱啊!大棕熊你听到了吗?大棕熊你快点跑,跑到最深最暗的森林里去,钻进最深的洞穴里去。大棕熊你惊讶吧,你把歌的消息四处散布吧!大棕熊,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亲爱的,哪怕后来去了城市,走夜路时也要大声地唱歌,像喝醉酒的人一样无所顾忌。大声地唱啊,让远方的大棕熊也听到了,静静地起身,为你在遥远的地方让路。你发现街道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选自李娟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湖南文艺出版社,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巧妙地选择“在夜晚行走”的生活化的具体场景,用行走一路上的见闻感触,串联起呼蓝别斯的

15、自然景象和人文生活,展现了呼蓝别斯之美。B连绵的森林,高处的木屋,洗衣的少女,年幼的阿娜尔,远方的大棕熊,这些都是作者一路上见到的景观和人物、动物。C“夜行的人,再唱大声些吧!歌唱爱情吧,歌唱故乡吧!”爱情和故乡是歌词中永恒的主题,它永远给人以动力。D“你发现街道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城市里空旷的街道和陌生的人群,是另一种“黑暗”,使人倍感孤独,面对如此情境,应放声歌唱。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的开头说“大片的森林,大片的森林,还是大片的森林。”读来并不觉得重复啰嗦,突出了呼蓝别斯到处森林密布一片林海的样子。B文章创作中,将读者作为交流的对象,在一次次“

16、夜行的人啊”的呼告中,既与读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也进行自我回望与反思,情感真挚浓烈。C李娟的文字,若是追根寻源可以找到游牧文学的特色,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活灵动,贴近生活和心灵。D全文结尾处,用城市“空旷的街道”与“放声歌唱”的呼蓝别斯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对工业化文明下传统生活方式式微的隐忧,思想底蕴深刻。8李娟善于用最纯净朴素本色的语言,描绘阿勒泰的迷人美丽。请以文中划线部分为例,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4分)9 刘亮程曾这样评价李娟的作品:“她笔下的文字,呈现出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字的高贵。”请结合这篇文章,简要分析这样说的依据。(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

17、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阿龙者,姓陈,名一龙,东莞人。年十八,鬻身于余。余问若何名,曰:“父命之曰一龙,今乃一猪矣。请更名。”余怜其意,俾仍故。龙拙木无他长,命之司茶,即妙解烹法。取水必佳,虽不知茶经,而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涤器必洁,无有腻鼎腥瓯以损清况。天启五年乙丑六月,余出山,炎暑中走数千里,龙负鼎以从。困顿风尘,藉以雪昏滞、解烦躁,龙之力也。他苍头辄为鲜衣美食,龙自甘菲恶,即一蔬一布必珍惜。曰:“吾有老母弱弟赖吾以免于冻馁,吾何忍厚自俸以冻饿其亲?”丙寅冬,余南归罗浮,龙累纤积微得钱二缗,悉以奉阿母。丁卯春再出,龙专理茶具无改。无何,余复归,至虔州而龙病,甫病

18、,即虚不起,泣语其侪曰:“吾虑不及见吾母也!吾为母制衣一称,兼得布若干,安得尽以遗母?”至小溪驿,病革,泣曰:“吾命也。夫安得以未尽之年增吾母寿?”余怜之,令人归其榇,并封识所遗,召其母畀之。嗟乎!龙从余五载奔驰南北强半车尘马足间每得一锾半缕即曰以遗母念母劬劳持家夫非贤人之子与?世之凶狠愚痴,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博弈游冶不顾父母之养者,乃真猪耳!阿龙固非龙也,乌反哺,羊跽乳,庶几此类也乎?龙死后,诸苍头治茶者烹法皆不及龙,余每烦闷辄念龙,为作阿龙传。(韩日缵阿龙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龙从余五载/奔驰南北/强半车尘马足间/每得一锾半缕/即曰以遗母念

19、母/劬劳持家/夫非贤人之子与B龙从余五载奔驰/南北强半/车尘马足/间每得一锾半缕/即曰以遗母念母/劬劳持家/夫非贤人之子与C龙从余五载奔驰/南北强半/车尘马足间/每得一锾半缕/即曰以遗母/念母劬劳持家/夫非贤人之子与D龙从余五载/奔驰南北/强半车尘马足间/每得一锾半缕/即曰以遗母/念母劬劳持家/夫非贤人之子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苍头,古时用来指以青巾裹头的军队,又指头发花白的老人,也用来代指奴仆,本文取第三种意思。B缗,原指穿铜钱的绳子,一缗钱即一串钱,俗称一贯、一吊,古时一缗钱一般是一千文。C丁卯,干支纪年法,丁居天干第四位,卯居地支第四位,按照推算

20、,此处丁卯年应当是“南归罗浮”后四年。D羊跽乳,跽即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小羊羔跪着吃奶,旧时多用来隐喻子女对父母知感恩、明孝道。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龙弱冠之年卖身到韩日缵家为奴,因名字中有“龙”字,自觉对主人不敬,请求主人为他改名。B阿龙洗涤茶具时一定会洗得很洁净,不会让茶鼎和茶瓯油腻有腥气而损害了主人清净的心境。C其他的奴仆总想着穿华美的衣服、吃好的食物,阿龙却为家中老母亲和弱小的弟弟考虑,自甘于恶衣恶食。D阿龙虽然自称成了一猪,但作者认为世上凶狠愚痴、贪图享乐而不顾赡养父母的人才真是猪。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龙拙木

21、无他长,命之司茶,即妙解烹法。取水必佳,虽不知茶经而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2)至小溪驿,病革,泣曰:“吾命也。夫安得以未尽之年增吾母寿?”14博罗韩日缵官居一品,曾参修国史。阿龙传突显了阿龙的什么特征?(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病后登快哉亭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花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15下面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雨后蝉鸣起兴。“得

22、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B颔联病后的频频把盏,不知满足,睡梦醒后,倚楼远眺,心中生起无限情,可见情之深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C颈联化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句子“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诗和贺诗都借荣而复枯的秋草来抒发情感。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给人以寒冷之感。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天寒更觉衣被薄,故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

23、“_”、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_”的相似体会。(2)赤壁赋结尾两句“_,_”既照应了开头,又生动地描绘了主客和衣而卧、乐而忘归的场景。(3)韩愈师说文末用“好古文”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同时还以“_”一句,交代了作者作此文的直接原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玉石王国”:中国是一个产玉大国,中国有着悠久的采玉、治玉和用玉历史。目前考古发掘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柄青玉斧,可以确认为是我国用磨制钻孔工艺加工出来的最早的玉器。世界各国中只有日本、欧

24、洲、毛利、玛雅以及阿拉伯等地有过一定的用玉历史和碾玉技艺,但与中国相比较,都是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玉器简练朴拙,粗犷大气;良渚文化玉器工丽繁缛,精细秀气,共同代表着这一时期玉雕工艺的最高水平。春秋战国的玉器精工巧作,奇美无比,是高古玉器工艺水平的代表。清代的的大型玉山子和“乾隆工”的玉雕件,则是中国古玉器在气势上发展的顶峰。当代的玉雕工艺更是,美不胜收。主要的流派有北京作、扬州作、苏州作。据专家考证,推测在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用以加工玉器的机械。中国的玉雕工艺,传承有序,这一切都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望

25、尘莫及气势恢宏百花齐放薪火相传B望尘莫及气度不凡百家争鸣薪火相传C望其项背气度不凡百花齐放生生不息D望其项背气势恢宏百家争鸣生生不息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柄青玉斧,可以确认是我国最早的用磨制钻孔工艺加工出来的玉器。B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柄青玉斧,可以确认是我国用磨制钻孔工艺加工出来的最早的玉器。C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柄青玉斧,可以确认是我国最早的用磨制钻孔工艺加工出来的玉器。D在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柄青玉斧,可以确认我国用磨制钻孔工艺加工出来的最早的玉器。20

26、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B线路老化,游客口味不一:我国旅游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C黄山有四大奇观: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D各位领导:请大家稍后移步主席台就坐。(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22深圳某社区宣

27、传打新冠疫苗的标语是“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请从语用修辞的角度分析评论这条标语。(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网友在国家民政部网站咨询读音问题: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字发音有改动嘛?是不是依然读六(L)安呢?2021年5月19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回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20中,六安市拼音为“Luan Shi”。为一地留一音,并不鲜见:除了“六安”的“六(L)”,还有江西铅山中的“铅(Yn)”、安徽蚌埠中的“蚌(Bng)”,河北乐亭中的“乐(Lo)”、浙江丽水的“丽(L)”这些地名中的特殊读音,应不应该保留呢?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

28、的思考、意见和建议。要求:自行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解析版1C2B3B4提出杜甫不做海棠诗的问题介绍历代文人对杜甫不作海棠诗的原因的猜测介绍文人为杜甫补写海棠诗的尝试提出作者自己对于杜甫不作海棠诗的解释。5杜甫没有将海棠作为审美对象(所以不作海棠诗)杜甫不知道海棠名称(所以不作海棠诗)杜甫不作海棠诗本身不应该作为一个问题对于杜甫不作海棠诗的原因的解释都是不可靠的猜测【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C.“韩愈关于杜甫不作海棠诗的解释”错误。由原文“这种思维诗歌史上不乏先例,韩愈调张籍一诗称赞李白、杜甫诗歌道: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

29、芒。”可知,韩愈并非解释杜甫不作海棠诗问题,而是“曾几摭拾了前人现成的神话来解释杜诗何以不写海棠”。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梅尧臣、王十朋、杨万里从客观角度作了解释”错误。由原文“梅尧臣在海棠诗中说:当时杜子美,吟遍独相忘。这意味着杜甫所咏之物虽多,但独独忘记了海棠的存在,所以诗中不曾道及”可知,梅尧臣认为是主观疏忽。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B.“间接解释了杜甫不作海棠诗的原因”错误。文章第、段没有解释杜甫不作海棠诗的原因,只是阐述了为杜甫补诗的想法。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段,由关键句“而对于杜诗何以

30、不写海棠,文人们有许许多多的猜测”可知,提出杜甫不做海棠诗的问题。文章第段关键句“郑谷在诗后特地加上了一条注释:杜工部居西蜀,诗集中无海棠之题。”和第段关键句“杜甫何以无诗及海棠,降及宋代,各种说辞不可胜数”,可见文章段介绍历代文人对杜甫不作海棠诗的原因的猜测。文章第段关键句“诗人们认为杜甫不写海棠实属遗憾,便禁不住有为杜甫补诗的冲动”和第段关键句“为杜诗补一个字,尚且不能到;为杜甫补诗,无疑更是一种高难度的挑战”,可见文章段介绍文人为杜甫补写海棠诗的尝试。文章第段关键句“唐人最早写海棠的,当属褚遂良”和第段关键句“尽管杜甫诗歌有诗史之称,尽管杜甫诗料无所不入,但是一个人的诗作毕竟有限,而作为

31、诗歌的审美对象无穷无尽,以有限追无限,当然不能穷尽世间万有。所以海棠不入杜诗,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可见文章第段提出作者自己对于杜甫不作海棠诗的解释。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由原文“海棠成为诗人普遍的审美对象,则要到中唐时期”和“由于贾耽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都身居高位,且博学多才,故由他编撰的百花谱很有影响,此后唐人才逐渐对海棠重视起来”可知,到了中唐时期海棠才成为诗人普遍的审美对象,才逐渐对海棠重视起来。杜甫是初唐到中唐阶段的诗人,杜甫当时没有将海棠作为审美对象,所以不作海棠诗。由原文“尽管杜甫诗歌有诗史之称,尽管杜甫诗料无所不入,但是一个人的诗作毕竟有限,而作为诗歌

32、的审美对象无穷无尽,以有限追无限,当然不能穷尽世间万有。所以海棠不入杜诗,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可知,尽管杜甫诗料无所不入,但是一个人的诗作毕竟有限,杜甫不知道海棠名称,所以不作海棠诗。由原文“所以海棠不入杜诗,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只是被有海棠情结的文人无限放大,便成为了问题。这虽然是指瑕,但也有点莫须有的意味”可知,海棠不入杜诗,其实再正常不过了,所以杜甫不作海棠诗本身不应该作为一个问题。由原文“可见对于杜甫何以不咏海棠,众说纷纭,言人人殊,使得缺席的海棠反而成了突出的存在。需要指出的是,所有这些说法都充满臆测的成分,只是表明诗人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绝不意味着他们得出了定于一尊

33、的结论”可知,所有这些说法都充满臆测的成分,只是表明诗人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绝不意味着他们得出了定于一尊的结论。可见对于杜甫不作海棠诗的原因的解释都是不可靠的猜测。6B7D8多用修辞,生动形象。综合运用拟人,如大棕熊“从睡梦中醒来”“侧耳倾听”;比喻,如“嗓子眼开最美的花”,描绘夜行的画面,展现歌唱的力量。语气急切,情感激烈。连续使用多个感叹号和“吧”等语气词,用“你看”“一起唱歌吧”等表现愿意与读者分享“放声歌唱”力量的急切心理。铺陈排比,气势磅礴。“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等处,运用排比与反复的技法,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气势磅礴。9作者选择“歌唱”这一形象鲜明的意

34、象,置于“走夜路”的特定情境下,在“明”与“暗”的对比中,凸显生命困境之中应该勇敢坚强、乐观豁达,是一种昂扬的精神。作者走进了自己的内心,把真实的自己呈现出来,让读者看到了她的恐惧和忧伤、挣扎和成长,利用真切的文字,展现一种心灵的袒露,使得情感自然流淌,是“文字的高贵”。【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远方的大棕熊,这些都是作者一路上见到的景观和人物、动物”错误。由原文“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可知,是作者猜测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表明作者路上并没有见到大棕熊。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突出对工业化文明

35、下传统生活方式式微的隐忧”缺乏依据。刻意拔高文章主旨,描述去往城市后的生活,无“传统生活方式式微的隐忧”。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风格的能力。鉴赏语言风格主要从修辞、句式、抒情特点等角度分析。从修辞上看,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子“远远地,大棕熊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它侧耳倾听一会儿,沉重地起身,一摇一晃走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睡梦中醒来”“侧耳倾听”赋予大棕熊人的动作情态;句子“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夜行的画面,展现歌唱的力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从抒情特点分析,句子“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大棕熊在睡

36、觉,在马蹄声惊扰到它之前,请大声歌唱吧!”和“一起唱歌吧!唱歌吧!”连续使用多个感叹号和“吧”等语气词增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情感,用“你看”“一起唱歌吧”等表现愿意与读者分享“放声歌唱”力量的急切心理。语气急切,情感激烈,激荡人心,引起共鸣。句式上,把排比与反复的技法结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气势磅礴。比如“一起唱歌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闭着眼晴,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唱歌吧”等处铺陈排比,语言一气呵成,气势磅礴。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文章题目为“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作者选择“歌唱”这一形象鲜明的意象,置于“走夜路”的特定情境下,文中反复强调要

37、唱歌:“夜行的人啊,若你不唱歌的话”“要是不唱歌的话”“要是不唱歌的话”“她的睡梦越来越沉”“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在“明”与“暗”的对比中,凸显生命困境之中应该勇敢坚强、乐观豁达,是一种昂扬的精神。作者用文字走进心灵深处,袒露自己的内心:“若你不唱歌的话,不惊醒这黑夜的话,就永远也走不出呼蓝别斯了。这重重的森林,这崎岖纤细的山路,这孤独疲惫的心要是不唱歌的话,阿娜尔将多么可怜啊!她一个人坐在森林边上,听了又听,等了又等你不唱歌了,她便一扇门也没有了你不唱,静悄悄地经过他的骨骸,你的安静惊动了他。你的面庞如此灰暗,他敏感地惊疑而起。他顿时无可适从”作者用这些绚烂

38、的景象将真实的自己呈现出来,从中能看出她的恐惧和忧伤、挣扎和成长。文字情真意切,展现一种心灵的袒露,情感自然流淌,纯真明净,是“文字的高贵”。10D11C12A13(1)阿龙笨拙木讷没有其他的长处,我让他主管烧茶泡茶,他就很懂得烧茶泡茶的方法。取来的水一定是很好的,他虽然不知道茶经,却知道烧茶泡茶的水山上的水为上等、江中的水为中等、井里的水为下等。(2)到了小溪驿,(阿龙)病势危急,哭着说:“这是我的命啊!怎么才能用我未尽的阳寿来增加我母亲的寿命呢?”14善于烹茶,尽心孝母。【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南北”是“奔驰”的地方,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C;“念母”的主语

39、是“阿龙”,省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选项A。故选D。句子翻译:阿龙跟着我前后五年,奔走于南北,大半时间都是在乘车马奔波的路上,每每得到一点钱一点布就说要留给母亲,想起母亲在家辛劳主持家务,这难道不是贤德人家的儿子吗?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此处丁卯年应当是南归罗浮后四年”错误,应该是“南归罗浮”的第二年。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阿龙弱冠之年”和“自觉对主人不敬”错误。由原文“年十八,鬻身于余”可知,年龄十八岁,卖身到我家为奴,十八岁不是弱冠之年。由原文“曰:父命之曰一龙,今乃一猪矣。请更名。”可知,他说:“我的父亲给我取名一龙,现在

40、成了一猪。请让我改个名字。”由此可知,并非“自觉对主人不敬”。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拙木:笨拙木讷。长:长处。司:主管。妙解:很懂得。上、中、下:上等、中等、下等。(2)革:危急。吾命也:判断句,“也”表判断。安得:怎么才能。以:用。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龙拙木无他长,命之司茶,即妙解烹法。取水必佳,虽不知茶经,而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知,阿龙笨拙木讷没有其他的长处,我让他主管烧茶泡茶,他就很懂得烧茶泡茶的方法。取来的水一定是很好的,他虽然不知道茶经,却知道烧茶泡茶的水山上的水为上等、江中的水为中等、井里的水为下等。

41、由此可知,阿龙善于烹茶。“每得一锾半缕,即曰以遗母,念母劬劳持家,夫非贤人之子与?世之凶狠愚痴,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博弈游冶不顾父母之养者,乃真猪耳!阿龙固非龙也,乌反哺,羊跽乳,庶几此类也乎”可知,每每得到一点钱一点布就说要留给母亲,想起母亲在家辛劳主持家务,这难道不是贤德人家的儿子吗?世上的凶狠痴笨、好吃好喝、大手大脚花钱、赌博贪玩游手好闲而不顾赡养父母的人,那才真是猪啊!阿龙固然不是龙,乌鸦能反哺,羊羔能跪乳,大概和这差不多吧?由此可知,阿龙尽心孝母。【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

42、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阿龙姓陈,名叫一龙,是东莞人。年龄十八岁,卖身到我家为奴。我问他

43、叫什么名字,他说:“我的父亲给我取名一龙,现在成了一猪。请让我改个名字。”我同情他的心意,让他还是用原来的名字。阿龙笨拙木讷没有其他的长处,我让他主管烧茶泡茶,他就很懂得烧茶泡茶的方法。取来的水一定是很好的,他虽然不知道茶经,却知道烧茶泡茶的水山上的水为上等、江中的水为中等、井里的水为下等。洗涤茶具一定做到很洁净,不会让茶鼎和茶瓯油腻有腥气而损害了清净的心境。天启五年乙丑六月,我重新出山为官,在炎热暑气中奔走几千里,阿龙背着茶鼎跟从。一路风尘仆仆,疲惫困顿,借以解除心中的昏乱不顺和烦躁,这是阿龙的功劳。其他的奴仆总想着穿华美的衣服、吃好的食物,阿龙却自甘于恶衣恶食,即便是一点菜一点布也一定很珍

44、惜。他说:“我家中有老母亲和弱小的弟弟依靠着我来免于受冻受饿,我怎么忍心自己穿好吃好而让我的亲人受冻受饿呢?”丙寅冬月,我向南回到罗浮,阿龙一点点积累了两贯钱,全都拿出来送给了他的母亲。丁卯年春我又出山为官,阿龙专门备办茶具茶事没有改变。没过多久,我又回乡,到了虔州时阿龙得病了,一生病,就因体虚而不能起身,他哭着告诉同伴说:“我料定来不及见到我的母亲了!我为母亲置办了一套衣裳,又得到了一些布匹,怎样才能把这些全都送给我的母亲呢?”到了小溪驿,病势危急,哭着说:“这是我的命啊!怎么才能用我未尽的阳寿来增加我母亲的寿命呢?”我同情他,(阿龙死后),我让人把他的灵柩送回家,并把他留下的东西封存做好标

45、记,叫来他的母亲把那些东西送给她。唉!阿龙跟着我前后五年,奔走于南北,大半时间都是在乘车马奔波的路上,每每得到一点钱一点布就说要留给母亲,想起母亲在家辛劳主持家务,这难道不是贤德人家的儿子吗?世上的凶狠痴笨、好吃好喝、大手大脚花钱、赌博贪玩游手好闲而不顾赡养父母的人,那才真是猪啊!阿龙固然不是龙,乌鸦能反哺,羊羔能跪乳,大概和这差不多吧?阿龙死后,其他奴仆烧茶泡茶的技艺都比不上阿龙,我每次心中烦闷的时候就想起阿龙,为他写了这篇阿龙传。15C16失意之恨。首句“得意”二字,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怀乡思归。“征尘断处见归程”,秋雨新洗,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怀乡情重,思归

46、心切。多病之愁。“病来把酒不知厌”,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为借酒浇愁,可见愁之深重。迟暮之感。“斜阳”落日斜晖,“秋风发上生”,秋风萧萧,鬓发的斑白,都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白诗和贺诗都借荣而复枯的秋草来抒发情感”理解错误。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远还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不同之处则是白居易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借喻别情之满、之盛;贺铸这里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经雨清蝉得意鸣”:“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表现了人生失意的哀伤之情。“征尘断处见归程”: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病来把酒不知厌”: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