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常识.doc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308285 上传时间:2021-08-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常识.doc(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1:关于年龄与寿辰度:小儿初生之时。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九龄:9岁。指数之年:9岁。黄口:10岁以下。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外傅之年:儿童10岁。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

2、岁。及笄(jj):指女子15岁。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二八:为16岁。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24岁。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半老徐娘:女子30岁。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六九年:即54岁。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下寿:古人以60为下

3、寿,指60岁以上。还历寿:61岁的寿辰。从心之年:70岁。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中寿:指80岁以上。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上寿:90岁为上寿。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期颐:指百岁高寿。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双稀、双庆:140岁。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

4、岁的两倍140岁。【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

5、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6、。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每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

7、黎。【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3.古代谦辞(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愚见,称自己的见解。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

8、的姓。【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后专指大臣面对皇帝时的自称。【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或者妻子。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

9、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等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老】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2)其他自谦词有: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从秦始皇开始专作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10、11)常用作敬辞的还有:【“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

11、: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离开原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任职):委屈就任。【“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

12、方来临。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年男子。【“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雅”字一族】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正批评。【“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如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

13、4.古代学校【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xing】周代时代学校的名称。【序】殷商学校的名称【庠序】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14、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国子监】参见“太学”条。【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监生】国子监的学生。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成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古代学官:【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

15、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为学官名。汉唐后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牺牲】古代祭祀用

16、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

17、之礼仪为“朝仪”。【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

18、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

19、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坐法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对人不敬。【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

20、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

21、三日,宿于内室。“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正月十五,称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十月十五,称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