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docx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4294798 上传时间:2021-08-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3.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展现了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古诗三首描写了山水美景,富饶的西沙群岛表现了海疆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海滨小城描绘了南国美丽的风光,美丽的小兴安岭展现了北国四季迷人的景色。山水美!海疆美!南国美!北国美!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42个生字,会写52个字和46个词语,读准6个多音字。 2.能说出“蝌、鲤”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3.能说出“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相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

2、句子。 4.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5.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阅读:1.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3.摘抄文中写得好的句子,能够有自己的阅读体会。 4.背诵课文中的3首古诗和日积月累中的1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表达:1.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文中的景物或场景。 2.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3.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 4.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17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这首

3、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

4、,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

5、读促思,以读悟情。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

6、色调淡雅。在朗读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可以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在想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朗读的指导。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庭

7、”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读懂诗题1谈话导入。(1)课前大家进行了韵味十足的古诗诵读,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2)简介李白。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预设: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夜宿山寺。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山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兴致勃勃乘舟顺江

8、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课件出示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诗题)2读懂诗题。(1)学生读诗题,指导正确停顿:望/天门山。(2)解题。解读“天门山”。谁能猜猜天门山是怎样的山?大家猜得对不对呢?请看注释,说说“天门山”在哪里。“望”能换成别的字吗?要点:“望”有往远处看的意思。激趣:李白“望”到了什么?“天门山”又是怎样的一座山呢?让我们随着李白去“望天门山”,一起去欣赏天门山的美景吧!【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古诗诵读,把学生带到特定的古诗学习氛围中,相机介绍李白为人及成就,调动学生原有古诗积累,背诵李白的诗,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

9、兴趣。整个板块的设计既有趣味性又有文化性。板块二读通诗句,读出节奏1自由读望天门山,要求:读通诗句,读好停顿。学生自由读,教师相机正音。2个人展示读,课件相机呈现七言诗2/2/3的节奏划分。提示学生拿起笔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画。3引导:读古诗,不仅要读出节奏美,还要读出它的韵律美。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i韵。5学生各种形式地练读。(1)教师用手势提示诗句的节奏起伏,学生做手势读。(2)叠读,感受古诗的韵味。提示:读古诗的方式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尝试叠读,怎么读呢?就是你们每读一句,老师重复后面的三个字。(3)男女生各读一句,全班齐读后两句。【设计意图】优秀诗作是文化经典

10、,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血液。学习古诗,首先必须会读。朗读先于义理,需要放声读。熟读成诵,是习得古诗之道,是培养、呵护民族精神之道。板块三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1理清景物,整体感知。(1)同学们,一首诗就像一幅画。如果这是一幅画,那画里画了什么呢?现在请大家默读,找一找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用你的笔圈出来。预设圈画: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2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1)引导:同学们,前三句诗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天门山、楚江,你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聚

11、焦“断”“开”想象画面。根据“断”的构字特点想象画面。这是“断”字的小篆,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就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到天门山是怎样被分开的吗?说说你脑海里出现的画面。预设:天门山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被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启发:江水的这种气势你们感受到了,你们想用哪个词来形容江水的这种气势?预设:波涛汹涌、风号浪吼。聚焦“开”字想象画面。引导:(在黑板上贴“山”的卡片)假如这是天门山,那么那双把天门山给分开的有力的大手是什么?(教师演示动作)启发: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天门山被奔腾

12、不息的长江给冲断了;长江波涛汹涌,把天门山给冲断了。指导朗读:高高的天门山被浩荡的长江水冲断了,一分为二,形成了水冲山断的画面。这样的气势谁来读?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学生读,教师指导,全班读。(3)理解“至此回”。引导:一个“断”,一个“开”,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李白还看到了楚江的什么气势?理解“回”。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回”字,这个“回”字很有意思,是个象形字,本身就像旋转的漩涡,老师这里有“回”字的两种解释。(出示课件)回:a.到原来的地方。b.回旋,回转。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谁来说?并说说你的理由。(是“回旋,回转”的意思)出示天门山的图片,了解“至此回”的原因。滚滚东流的江

13、水经过两山夹道处时水面变窄,碰到山壁时回旋,在这里翻滚咆哮,遇到山时,只能绕山而流,这样回旋徘徊。天门山能够把浩荡的长江水给调转方向。说说读第2句诗时你脑海里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设计意图】圈画诗中景物,是为了知道全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抓“断”“开”“至此回”想画面,是因为从这些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天门山的雄峙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同时也是渗透古诗学习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画面。板块四品词入境,感悟诗情1品“出”“来”,想象画面。(1)诗人乘船离天门山越来越近了,他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想象第3、4句诗的画面。(3)相机质疑:两岸的青山是怎么“出

14、”的?孤帆是怎么“来”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4)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2由“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链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3总结。(1)回顾学法: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2)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感受到了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汹涌的江水回旋奔流的画面,也感受到了诗人李白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设

15、计意图】“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学生不易理解,怎么办?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它能帮助学生体会到:一个“出”字化静为动,逼真地表现了行舟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链接相关诗句,通过对比读,品词入境,更能感悟诗情。板块五积累背诵,指导书写1背诵积累。(1)齐读全诗,男女生比赛读。(2)填充诗句,指导背诵。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_中断_楚江_开_,碧水_东流至此回_。_两岸_青山_相对出_,孤帆_一片_日边_来_。(3)出示相关诗句的图片,学生配相应诗句。2指导书写。(1)出示“断、楚、至、孤、帆”5个字,学生观察字形。(2)重点指导书写“断”“楚”。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断”

16、字强调笔顺:左半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米”的捺变成点。“楚”字上半部分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的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缓舒展。3指导默写整首诗。指导古诗书写格式:第一行居中写古诗题目;第二行居中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四句诗分行居中写,标点符号占一格。4推荐学生自主阅读李白的其他山水诗。【设计意图】规范地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所以要重视书写的指导,有的放矢,让学生获得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古诗的背诵和默写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板书设计第2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

17、“饮、初”等8个字。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3用自己的话说出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1背诵望天门山。2回顾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3提示学法。(1)读通诗句,读出节奏;(2)借助注释读,抓关键字词想画面;(3)品词入境,感悟诗情。4明确学习任务:今天我们要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另外两首诗,去领略西湖和洞庭湖美丽的风光。【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遵循的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回顾学法是为了激活储存在大脑里的学习方法,为后两首古诗的学习做好铺垫。板块二迁移学法,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过渡揭题,读诗题。(1)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18、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色美丽,所以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范读诗题,指导停顿:饮湖上/初晴后雨。指名试读。按节奏齐读。(3)读诗题,猜诗意。猜猜看:诗中会写什么?2简介诗人及背景。(介绍苏轼)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诗的孩子。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3运用学法自学古诗。(1)课件出示学法,学生自主学习。(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指

19、导读准字音:读准“潋滟、亦、抹、宜”,开火车读诗,一人一句。相机指导读出节奏。饮湖上 / 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这首诗写什么大家都读懂了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晴天西湖。你想到了哪个词语?(板书:潋滟)“潋滟”二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想象说话:金色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引导朗读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课件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

20、好”;我们也不禁赞叹(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西湖之雨”你们又是抓住什么关键词感受到的? (板书:空蒙)出示雨天西湖,想象说话:轻纱似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人又一次赞叹道(点击课件出示诗句)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也情不自禁再赞叹(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个性赏读“晴、雨西湖”。晴、雨两种天气,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生自由练读,展示读,师激情引读。(4)引导学生交流“西子”比喻的巧妙,入境体会赞美之情。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启发: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

21、怎么赞美她的呢?淡妆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指导朗读:难怪诗人说出示诗句学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5)链接两首写西湖的诗,感受“淡妆浓抹总相宜”。课件出示下面两首写西湖的诗,学生读完后谈感受到了西湖怎样的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学生交流。小结回扣“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西湖的“浓抹”,那么“白雨跳珠乱入船”应该是它的“淡妆”,但我们都感受到西湖是那么美,难怪作者说(出示诗句)“欲把西

22、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生有感情地读)4背诵、积累古诗。(1)指名读,齐读。(2)填空搭支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_潋滟晴方好_,山色_空蒙雨亦奇_。_欲把西湖_比西子,_淡妆浓抹_总相宜。(3)根据描述说诗句。(4)齐背全诗。【设计意图】勾连已经习得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学习新的古诗,在自主学习中锻炼学习古诗的能力。设计两处看课件想象说话,由想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句意境,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让学生插上想象之翅,使西湖晴、雨之美鲜活灵动起来。板块三运用学法,学习望洞庭1学习单助学,小组合作学习。(1)谈话导入: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壮丽,西湖的西子神韵,我们再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脚

23、步望洞庭。(2)简介刘禹锡。(3)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单,运用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4)课件同时出示学习单。望洞庭学习单1我能读好停顿,读出节奏美、韵律美。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1)画节奏。(2)读一读。2我能想象画面。(1)结合注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我猜测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未打磨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2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1)学生按学习单交流。(2)相机引导。抓住“和”字想

24、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诗句。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宁静。一起来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此时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诗眼。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进一步品味“和”。引导:这洞庭湖有着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3链接雍陶题君山,对比阅读升华美。题君山唐雍陶烟波不动影

25、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1)学生读一读,交流:两位诗人不同的比喻,表达出相同的感受君山的秀美。(2)教师引读。点点银光跳跃,君山翠绿迷人,诗人不由赞叹(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君山倒映在洞庭湖,是那么妩媚,美如仙女,楚楚动人(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4配乐朗读全诗,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及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引导:“白银盘里一青螺”,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体会到了什么?5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背诵。学习单的设计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路径,为学生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提供支撑,更能为学生运用“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

26、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学法进行合作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的相机指导,能让学生抓住诗眼,感受奇丽美景和作者的豁达胸怀。板块四指导书写,交流学习所得1指导书写“饮、初、镜、未、磨、遥、银、盘”。(1)归类指导。左右结构的字:饮、初、镜、银上下结构的字:盘半包围结构的字:磨、遥独体字:未(2)总结要点:左右结构的字中,“饮、初、镜”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银”的末笔捺要写舒展。(教师范写“银”)范写“磨”,“广”的一撇要拉长,“林”要写得扁一些,捺要舒展,“石”也要写扁一点,撇不能超出“广”的撇。(3)学生练写,师生共同评价,没写好的字再写一个。2交流学习所得。(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

27、么收获?(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谈收获。3总结引领。今天,我们运用“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三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领略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独特的美景。在古诗的王国里,山水诗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继续去领略祖国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交流学习所得,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将内化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固着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板书设计 教学反

28、思本课我把古诗教学放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展开。开课前让学生朗读熟悉的古诗,由古诗说到唐诗,由唐诗聊到李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中。每首古诗的学习,我都会找到一个链接点,链接相关古诗或诗句,让学习古诗的过程丰满起来。如由“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链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饮湖上初晴后雨学习中链接了两首写西湖的诗,感受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望洞庭学习中,链接雍陶的题君山,在对比阅读中升华美,感受洞庭湖的秀美迷人。三首古诗教学之后,告诉学生古诗王国里山水诗还有很多,鼓励他们继续去领略祖国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整个思路的设计意在

29、点燃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三首古诗的教学,我做到了梯度训练,形成能力。在第一首诗望天门山的学习中教授古诗学习的方法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第二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则聚焦学法,运用学法自学。到学习望洞庭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单,借助平移式的练习,让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内化”“显化”,力争教与学相融无痕。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我会填。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 和 时的湖光山色。

30、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 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 ”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阅读能力大提升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

31、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思维创新大拓展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2.(1)湖面的光芒。(2)指湖光和秋月。(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4)指湖面。(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

32、、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二、1.宋 苏轼 雨天 喜爱和赞美 1. 李白“诗仙” 2. 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三、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2)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1)遥看洞庭山水翠,

33、白银盘里一青螺。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四、望洞庭改写秋高气爽,明月当空,诗人刘禹锡乘着马车去来到了洞庭湖边。刘禹锡静静地站在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月光洒在洞庭湖湖面上,那皎洁的月光和洞庭湖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色。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诗人远远望去,在皓月银辉下,湖中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白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刘禹锡被眼前这美景陶醉了,于是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第 23 页 共 2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