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说课稿.pdf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4288384 上传时间:2021-08-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7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说课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说课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说课稿.pdf(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4古诗三首说课稿 山行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 幅由“寒山” 、 “石径” 、 “白云” 、 “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 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 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 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 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词义理解,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重点) 2.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话激趣,营造气氛。 2.握方法,主动学习。 3.味想象,欣赏意境。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小朋友,秋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身边,睁开你明亮的眼睛看看,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 么?(播放课件) 生交流。 师小结:秋天,天

3、蓝得像蓝宝石一样透亮,让人神往。菊花怒放,千姿百态。树叶呢,有 的黄了,像缀满了金子,有的红了,红得像火一样,有的仍旧青翠,显得很顽强多么迷人 的秋色啊!在古代,诗人们为秋天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今天,我们学的山行就是其中 精彩的一首。 1.板书:山行,读题,猜猜山行的意思。释题:在山上行走。 2.简介作者: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 有数,有的放矢。 (三)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 2.出示学习指导: 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异义字。 动一动:运用

4、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想一想: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请画出这些景物。 (四)自学古诗。 (给予一定的时间)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了解。 (2)合作学习,完成自学的任务。 (3)自学反馈,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我会读_我知道_我不明白_ (五)感知诗意,体会诗境 1.诗人杜牧仅用了 28 个字,就描绘出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这么多美景!你 们还想读一读吗?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吧!随范读跟读古诗。 (出示图片,出示诗句“远上寒 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 ) 深秋,诗人杜牧坐着的马车慢慢驶来此时,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时值深秋,阵阵秋风向你吹来,想象一下你看到的山

5、是什么样?站在山坡上的你会有何 感受?诗人用哪个字准确地写出了这种感受? (深秋,天气寒冷,山上草木一片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所以称“寒山” 。 ) 在你的面前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 (理解 “石径” : 石头小路。 ) 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 (借助课件理解“斜” :曲折) 此时仰望蓝天,是什么感觉?感觉白云怎么样?人家在什么地方?(和你想得一样吗? 出示插图) 读读这两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 思吗? 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诗。 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你对诗句的感悟? (2)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美丽的秋景让人陶醉,诗人也不

6、得不停车驻足观看。诗人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二月花是什么季节的花?春天的花什么样?(欣赏春天的花的图片) 春花是五颜六色的, 是多姿多彩的, 可是, 这么美的春花却远比不上那似火的霜叶。 (欣 赏秋天的红叶的图片) 同学们,欣赏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读后两句) 理解重点字的含义 爱:舍不得 坐:因为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 “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同学们带 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千古佳句吧。 (六)指导朗读古诗。 1.多种方式的朗读古诗。

7、(1)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 (2)配乐朗读。 (创设诗情画意) (3)再次欣赏美丽的图片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七)小结延伸: 1.试着唱一唱歌曲山行 。 2.小结:这首诗用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向人们却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图,置身其间, 让人留恋往返。作者写“秋景” ,全诗却不露一个秋字,真实让人折服。我想,称这首诗是“千 古之绝唱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 夜书所见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夜书所见是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 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 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

8、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重点) 2.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接近文本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 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 学古诗的热情 (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 1.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 (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

9、的书是什么意思?(古 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2.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3.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 多音字“挑” ,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 深 注意平、翘舌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这是渗透课标第二 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 的机会。 4.指名三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三)深入文本,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

10、) 梧叶 灯 儿童捉蟋蟀 2.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 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借助注释知道的。对,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帮手。现在开始我们要善于 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这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的习惯。 3.作者是怎么看到儿童的?(因为看到了灯)原来是孩子在捉蟋蟀。你们捉过蟋蟀吗?捉 蟋蟀有趣吗?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儿童的快乐,有趣。表情朗读诗句, (这一环节是渗透课 标中提到的在读中积极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体验。 )听你们一读勾起了 老师的童心, 老师也读一读好吗?提个条件: 闭上小眼睛, 边听边想象画面, 好象看到了什么?

11、(儿童捉蟋蟀) 4.捉蟋蟀这么好玩,那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秋天)适当表扬:同学们有一双慧眼,那 我们再找一找秋天的影子。读出秋天的句子,你们见过梧叶吗?(对比想象学校的梧桐)秋天 的梧叶变黄了变干了。 5.秋风吹落梧叶,让我们感觉到秋天的寒意,冷。我们一起捧起书读出秋天的冷和寒意。 这里利用语言,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起读书的热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牵动了一个人的情怀(诗人) ,有一个词,你发现了吗(动客 情),客:客人,客商,旅客,漂泊在外的人。这个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人叶绍翁(讲小故事, 简介作者) 。江上的秋风,萧萧的梧叶会牵动诗人想起什么?(亲人,家乡

12、)就是诗人的思乡 之情。 就在诗人想家的时候,看到儿童捉蟋蟀会想到什么?(儿时的伙伴在哪,家乡也有儿童在 捉蟋蟀,小孩生活的多么快乐啊,无忧无滤,可我孤单一人)思乡之情就更浓了,更深了。我 们来把浓浓思乡情深深的读一读。 (四)挖掘文本,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背诵古诗(齐背,分组比赛背, )注意字音。 这也是落实课标的第二学段的古诗学习目标: 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领悟内容。 赠刘景文 说课稿 一、说教材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苏轼。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 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 富有生气。

13、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 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擎、残、犹”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 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4.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 领悟、感受全文。 (重点)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14、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 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有关秋天的古诗,不仅达 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 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深信,只有能够去 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 “读”的基础上, “悟”出精髓

15、。因“文”悟“道” ,因“道”学“文” 。 “文章乃天成,妙手偶 得之。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定数量的古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不 打算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后主动学习。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 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 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 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五、说教学过程 (一)

16、牵手秋天,诵读秋诗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瞧,深秋正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 2.出示关于深秋的图片。 3.看,这深秋时节,满山的枫叶红了,让老师想起了一首诗山行,我们还背过一些和秋天 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 (生吟诵山行 、 暮江吟 。 ) 4.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 读流利。 (二)研读诗句,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 加以引导: 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荷花谢: 引导一个“

17、尽”字。 (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 诗中也出现过, “白日依山尽” ,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荷叶枯: 引导一个“擎”字。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比划比划。 菊花残: 寒冷的深秋让人忍不住缩成一团,可是诗人感受到了残菊的与从不同,你觉得诗人他感受 到了什么? 虽然天气很冷,菊花可能都快凋谢了,但它的花枝像个小战士在和风霜在做斗争,它们一 点都不怕冷。 (想象说话:这些残菊想跟这寒冷的天气说些什么呢?) 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你知道君表示什么? 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引导“最是”的理

18、解。 (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 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 诗人为什么认为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 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三)介绍背景,感受深意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这是一位北宋的大

19、 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 的笔下。 2.对了, 苏东坡, 苏轼。 苏东坡的这首诗是送给一个即将远行的朋友, 他的名字叫刘景文。 读读他的诗,猜测一下刘景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 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

20、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 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 苏轼想用这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 的黄金阶段。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四)指导诵读诗句 1.是啊,苏轼就是这样鼓励刘景文的,虽然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 吟诵这首诗 2.受到了苏轼的鼓励, 刘景文终于崭露了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

21、,做了官, 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十四字的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 佳句。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3.多元吟诵: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现在,让我们把这富有哲理的诗也送给你的同桌 吧 让我们也把这首勉励的诗送给自己吧 也让我们把这首激励人们乐观向上的诗送给在座的老师们 (五)情境迁移,感悟深秋 1.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教师配乐范读 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 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是深秋来了。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 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 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2. 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3.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4.是啊,是深秋告诉我们: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