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教案.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42834018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国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殇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及能力目标 (1)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并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容。(2) 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屈原其人其事及其诗的影响,培养信息整合能力。2.过程及方法目标(1)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诗歌的内容。(2)体会诗歌深沉而激昂的思想情感。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中死而不已的执着精神,树立为实现理想坚定不移的决心,弘扬诗中所歌颂的爱国主义、牺牲精神。二、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描绘的场面,体会英雄形象及精神。三、教学难点通过本诗感受诗人的博大胸怀。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们在端午节吃粽子插艾叶

2、佩香囊,大家可知道端午节是专门为纪念一位古人而设置的节日?他是谁?为什么我们全民族都要纪念他?对!他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今天就满怀仰慕之情走近他,并通过他走进一段战争频仍的历史,瞻仰一群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英雄打开课件。新课学习1、放录音。要求:认真聆听,正确注音。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3、信息交流,认识屈原,了解背景(看幻灯片)。(1)走近作者 屈原,(约前340年前278年),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 九

3、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2)释题,殇,指人夭折或在外而死。所谓“国殇”,就是指悼念为国牺牲的将士。国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如东皇太一(天上最尊贵的神)、东君(日神)等;有地祇,如湘君、湘夫人(湘水水神)、山鬼(山神)等。唯独国殇一篇所祭既非天神,亦非地祇,而是人鬼。将为国牺牲的将士和天神、地祇同等祭祀,已足可见出作者对这些牺牲了的爱国英雄们怀着多么祟高的敬意,而诵读全诗,我们更能感觉到诗人胸腔中沸腾的热血。4、带着对屈原的了解再读此诗

4、(朗读比赛)5、分析(学生先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最后师生统一认识。)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闪耀的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全诗可分两大部分。(1)前十句为第一部分,是叙写将士们及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首句“操吴戈兮被犀甲”。全副武装,披挂上阵。吴戈,是吴国制造的戈,吴国在古代以制造锋利的武器著名。犀甲,是犀牛皮制作的铠甲。作者此处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而描绘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这是一群英雄战士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

5、殊死的战斗因此,开头这一句对楚国将士雄姿的描绘,对全诗悲壮气氛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车错毂兮短兵接”三句,初战。“旌蔽日兮敌若云”是说敌人的旌旗遮天蔽日,他们人数众多,远远超出了我军之上,像是被狂风驱赶的满天乌云,黑压压地向我方阵地涌了过来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同时也是用浓笔重墨,描绘出了浓烈的战场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尽管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楚国的将士们仍旧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冲上前去,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我们的耳中仿佛听到了沉闷的战车相撞声,戈剑相击的叮当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这是多么无惧无畏的将士们啊!

6、这是一场多么惊心动魄的厮杀! “凌余阵兮躐余行”六句,激战。描写毕竟敌我力量悬殊,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楚国的将士渐渐力不能支了“,描写了他们作最后的殊死格斗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战阵被冲乱了,行列被冲垮了,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为国家献身的时刻到了!楚军的统帅,拼尽全力,擂响了最后的战鼓。这震天撼地的鼓声,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都是英雄,他们至死不会恐惧,更不会退缩!但是,鼓声终于沉寂了,在广阔的原野上,楚军将士们的尸体横陈,血流成河,战场变成了屠宰场进而变成了坟墓,他们全体壮烈牺牲,为国捐躯了。请同学们简要描述战斗过程: 初战 激战 战斗结束 (开头14句) (58句) ( 910句 )

7、(2)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部分,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及颂扬.“出不入”四句紧承上文,写出了作者对“严杀尽兮弃原野”的将士们无比沉痛的悼念:祖国的英雄们呵,你们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四句的感情色彩并不仅仅是沉痛,更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因此,在沉痛之中又充满了悲壮.“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二句写战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怒目金刚,宁死不屈,拼尽最后力气及敌军殊死搏斗,更加深了这种悲壮气氛。 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对为国牺牲的将士作了热血沸腾的颂扬。既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这最后四句,是写实,

8、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请大家梳理作者的感情线索 哀悼歌颂 (1114句) (最后四句)6、 小结 (1)全诗结构 披挂上阵 叙 两军相逢 依据 (前十句) 浴血奋战 为国捐躯国殇 赞 视死如归 (后八句) 威武不屈 深化 浩气长存(2)主旨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织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这首先是由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决定的。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但是,

9、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殇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的爱国志士,因此他才能写出“首身离兮心不惩”“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正因为屈原自己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

10、和悲悲切切的同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殇是一首悲壮的爱国主义的赞歌,是千年祭文之绝调! (3)艺术成就 这首祭歌之所以如此悲壮动人,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作者能抓住最有代表性的外部特征,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一写生前,一写死后,均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通过战场景象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楚军将士牺牲的英勇悲壮,是本诗的又一成功之处。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外,还有“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二句“严杀尽兮弃原野”虽然景象很悲惨,但“天时坠兮威灵怒”一句使人想象此时战场上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好像天神在为楚军将士的壮烈牺牲而悲怆,而愤怒呼号这就有力地渲染烘托出了一种悲壮的气氛,接下去读“严杀尽兮弃原野”一句,感觉上就不是悲惨、不是恐怖,而是一种英勇献身的悲壮。 7、作业 (1)背诵国殇。(2)补充说明你认为在你所知道的历史人物中谁还能称为“鬼雄”,并说出你的理由。(3)查找屈原名句,大家共享。 参赛作品国殇 南阳工业学校郭 爽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