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教案.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42832758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荆轲》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教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荆轲教案主备教师:冯超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本堂目标】 1、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了解荆轲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3、梳理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字。【预习内容】1.关于刺客列传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

2、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足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歌颂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2相关背景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

3、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课堂学习案【课前检查】翻译下列句子1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2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学习过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淬(cu)徵(zh)陛(b)卒(c)创(chung)揕(zhn)拊(

4、f)樊於(w)期 夏无且(j) 2.通假字 吾曩者目摄之通“慑”,震慑 荆轲嘿而逃去通“默”,沉默 祸必不振矣通“赈”,救 北购于单于通“媾”,和好 心惛然通“昏”,迷惑 恐不能须臾通“耐”,经受得住 太子送至门,戒曰通“诫”,告诫 其意不厌通“餍”,满足 莫敢合从通“纵”,合纵 使悉反诸侯侵地通“返”,返还 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右手揕其匈通“胸”,胸膛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通“拊”,拍 请辞决矣通“诀”,告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摄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捧着 图穷而匕首见通“现”,露 卒起不意通“猝”,突然3.古今异义 尽及其贤豪长者相结古义:性情谨厚之人今义:年长辈

5、分高的人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且至于燕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古义:获罪今义:招人不快或怀恨 足为寒心古义:内心恐惧今义:因失望而痛心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处境困难今义:经济困难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消除借口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 死知道内情的人 太子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 合别人的心意 不知臣精已消亡矣古义:消耗尽今义:消失 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古义:有很高修养的人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 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古义:表示原因今义:表结果(连词) 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古义:表示依据,用来今义:表结果(连词)

6、【反思总结】课后练习一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A.曩者吾及论剑有不称者 合适B.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 占有C.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攻取D.而丹质于秦 质问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A.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B.足为寒心C.田光坐定,左右无人D.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A.因而刺杀之贺毕,因问信曰B.尽纳其地 使将将其军归魏C.盖聂怒而目之 终不以监们困故而受公子财D.且非独于此也 拊手且歌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例句:齐威王欲将孙膑A.函封,燕王

7、拜送于庭B.臣海内之王者C.必入臣D.群臣怪之5.下面句子中补出的省略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D)A.归而求为(太子丹)报秦王者B.可及(田光)谋C.使(秦王)悉反诸侯侵地D.欲及(秦舞阳)俱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略秦王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略第二课时课前预习二【本堂目标】1、熟读本文,把握荆轲人物性格。 2、梳理文中一词多义字。 【预习内容】荆轲刺秦论凡留名于后世的英雄豪杰,莫不是有一番常人难以做到的惊天地的壮举。正是因人成事,而因事名人!战国时期的武林高手荆轲,正是放弃了杀手生涯,选择了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义而扬名后

8、世的。只是可惜的是,他为了完成使命而过早地暴露了自己,贻误刺杀秦王之机,而给秦王以反攻的机会,令自身重创而亡,以致计划彻底失败。不论结果如何,他必定还是英雄,就像日后“百日维新”及“太平天国”运动一样,不论什么原因终以失败告终,这种过程都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当然,论英雄人物及论历史事件并不能等同。这件刺秦事件的主人公成了英雄,但这刺秦事件却不值得称道:一个垂垂危矣的小国,面对横扫八荒的强秦,灭亡已成定局,而将反攻的历史重任系于一人之身,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又错误地估计双方形式,采用生擒和刺杀的方式,就更是下下之策。试想 ,在威逼的情形下,即使盟约订立,秦王获得安全之后,谁又能保证他言而有信,言出必

9、行毕竟那个时代的君王,为争城夺地,为一统天下,盟约常常是缓兵之计,本身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作保障,无论联盟还是刺杀都只是一时之计。况且,杀了一个秦王,还会有另一个秦王,而剩下的几个诸侯国又是目光短浅之辈,想趁其国力大乱之机联合诸侯破秦,想必也是徒劳无功!刺秦的举动多半是因燕太子丹而起,且他并非完全出于公心。因他曾受秦辱于“见陵”,为雪耻,也为保住燕国,保住王位,他想到了刺秦,于是他就不惜施以重利网罗人才他选择了荆轲!对人才,他倒是表现的十分尊敬及爱惜,可是骨子里却透着专横吃穿用皆是我所赐,人即当为我效全力!所以他几次催荆轲行事;而荆轲,正是有侠士的胆略及义气,有爱国报国

10、的热忱。一方面,他想为国家出力,为国解忧;另一方面,他晓得“君子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受太子丹礼遇,他不能忘恩负义而推托恩人所差,所以,尽管时机不尽成熟,他还是起身了,他要凭他的胆略完成这件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然而,功败垂成。他在临死之前还能笑出声来,又见其刚烈及无畏的英雄主义。之所以受到后人的尊崇,是他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人格魅力使然!在刺秦告败之后,反而激怒了秦王,加速了燕国的灭亡,太子丹也引火烧身,被自己的父王斩杀而献及秦王,可谓“偷鸡不成反蚀米”!然而历史终究已逝,天下大统也是历史必然,尽管诸侯国土沦丧,百姓受苦,但这只是暂时的,他们毕竟也希望天下早日统一,而结

11、束地方割据,社会动荡的局面。如此,燕太子丹费尽心机的刺秦计划也只是徒劳无益的,而荆轲则成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牺牲的可惜,却也值!课堂学习案【课前检查】翻译下列句子1.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於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2. 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3.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学习过程】一词多义卫人谓之庆卿他(代词)而之燕到(动词)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的(助词)居顷之起调节音节作用(助词)擅巴、汉之饶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田先生不知丹

12、之不肖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而之燕承接关系连词盖聂怒而目之修饰关系连词民众而士厉并列关系连词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假设关系连词使使往之主人派(动词)使使往之主人使者(名词)使者还报出使(动词)使得至前致使(动词)使得毕使于前让(动词)使得毕使于前使命(名词)其后秦伐魏那(代词)然其为人沈深好书他(代词)尽及其贤豪长者相结那些(代词)其后乃可图也这(代词)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以及(连词)及政立为秦王等到(介词)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做(动词)及政立为秦王担任(动词)归而求为报秦王者替(介词)复为羽声慷慨变成(动词)故尝质于赵以前(名词)故丹怨而亡归所以(连词)以术说卫元君用(介词

13、)酒酣以往而(连词)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来(目的连词)易水以北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助词)柰何以见陵之怨因为(介词)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凭借(介词)以次进按照(介词)固去也本来(副词)北有甘泉、谷口之固险固(形容词)固请毋让坚决(形容词)荆轲虽游于酒人乎虽然(转折连词)虽有管、晏即使(假设连词)徙于卫到(介词)荆轲游于邯郸在(介词)北购于单于跟(介词)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被(介词)言足下于太子也向(介词)其先乃齐人是,表判断(副词)其后乃可图也才(副词)乃造焉于是(副词)且至于燕将要(副词)且非独于此也况且(递进关系连词)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友善(动词)所善荆卿可使也熟悉(动词)柰

14、何以见陵之怨被(介词)偻行见荆卿会见(动词)荆轲尝游过榆次经过(动词)愿足下过太子于宫拜访(动词)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通过(介词)因遂自刎而死于是(副词)因而刺杀之趁机(介词)足为寒心足够(形容词)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值得(动词)而欲不可足也满足(动词)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能够(能愿动词)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几(数词)数困于兵屡次(副词)又举兵南伐楚兴起(动词)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全(形容词)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得到(动词)诚得劫秦王能够(动词)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承接关系连词则不可如果(假设连词)擅巴、汉之饶占有(动词)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独揽(动词)以其间诸侯得合从时机(名词)异

15、物间进间或(副词)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副词)终已不顾回头(动词)不顾国家之大害顾及(动词)遂发出发(动词)发尽上指冠头发(动词)秦王发图打开(动词)然其为人沈深好书然而(转折关系连词)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这样(代词)【反思总结】课后练习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16、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摄。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

17、,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既祖,取道祭祖 B.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回头 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料想 D.其所

18、奉药囊提荆轲也掷击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A.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不忍杀之,以赐公 B.北蕃蛮夷之鄙人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燕王拜送于庭 精兵锐卒必竭于外 D.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愿为诸君快战3.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果敢勇决”的一组是(A) 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左手把秦王之袖 秦王环柱而走 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A.B.C.D.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C) A.易水送别,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怒发冲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

19、壮气氛的场面,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 B.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C.见秦王时,秦武阳变了脸色,害怕得发抖,“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刻画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大义凛然。 D.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

20、,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略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略第三课时课前预习三【本堂目标】 1、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2、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预习内容】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从河北来到陕西,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赢政。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一个英雄。荆轲的事迹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而流传千古的。在史记的刺客列传里,司马迁描写了五个刺客,他们是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比较一

21、下这五个人的业绩,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我们发现荆轲竟然是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及其他四人相比:曹沫,挟持齐桓公,迫使其归还了被占领的土地;专诸,刺杀吴王僚,成功,自己也被杀;聂政,刺杀韩国宰相侠累,成功,自杀;豫让,刺杀赵襄子,不成,自杀;荆轲,刺杀秦王,不成,被杀。荆轲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荆轲被杀外,还搭上了秦舞阳、樊於期的性命、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及后来燕国遭到秦国的报复等等。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个人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刺客,有人甚至称他为“中国千古第一侠客”。这到底因为什么?表面看来,是因为司马迁对荆轲的偏重。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

22、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描写荆轲呢?这里面有着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刺客的地位是由对手的地位支撑的。这也是司马迁的历史观。荆轲之所以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刺的四个人高出一筹:荆轲的分量之所以超过其他四个刺客的总和,是因为秦王的分量超过其他刺客要刺的四个人的总和。更加了不得的是,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了中国,变成了秦始皇。连荆轲自己都不会料到的是,他的生命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联系在了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荆轲的英雄形象是他的敌人秦始皇塑造起来的。两

23、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刺秦失败而扼腕叹息,纷纷分析这次行动没有成功的原因,有人认为其运气不好,荆轲刚进咸阳宫,助手秦舞阳就因恐惧,荆轲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追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只有活捉秦王,荆轲自己也才有生还的希望。说荆轲有贪生心理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不过这

24、也是正常的,因为这件事情本身的难度实在太大。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说来说去,是因为大部分人在潜意识里是希望荆轲刺秦能够成功的。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赢政还没有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他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及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甚至滑稽,但这是事实。荆轲的英名及成败无关。重要的是荆轲敢于越过寒冷的易水,又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了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他无法预料结果,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谁都

25、知道这次挑战生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将会一去不复返,就是去赴死的。荆轲自己早已高歌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然有人对荆轲有各种各样的分析甚至怀疑,但没有一个人怀疑过他的胆略。当那个号称十三岁就杀过人的秦舞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荆轲还能谈笑自若。当荆轲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是孤独的,然而他并不畏惧。荆轲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他知道,当他最后出手时,自己的生命也将完结。荆轲倒下时,咸阳宫已被他搅了个天翻地覆。荆轲显示了人类个体勇气、胆略的一种极致。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课堂学习案【课前检查】翻译下

26、列句子1.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原足下更虑之!2.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3.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学习过程】一、常见实词卫元君不用采用(动词)曩者吾及论剑有不称者先前(名词)曩者吾及论剑有不称者合适(动词)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离开(动词)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逃跑(动词)其少时及丹欢交好(动词)欲批其逆鳞哉触犯(动词)然则何由办法(名词)委肉当饿虎之蹊小路(动词)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迅速(形容词)旷日弥久长久(形容词)乃造焉前往(动词)却行为导退(动词)明不言也表明(动词)致光之言传达(动词)敢有所道陈述(动

27、词)尽纳其地接受(动词)赵不能支秦抵抗(动词)舍上舍客舍(名词)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夺取(动词)微太子言没有(动词)臣愿谒之请求(动词)今行而毋信信物(名词)秦王购之金千斤悬赏以求(动词)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严酷(形容词)人不敢忤视逆(动词)请辞决矣辞别(动词)既祖祭祀路神(动词)持千金之资币物用作馈赠的帛(名词)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抵抗(动词)比诸侯之列并列(动词)比诸侯之列位次(名词)至陛台阶(名词)前谢曰谢罪(动词)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副词)愿大王少假借之迁就(动词)轲既取图奏之呈献(动词)若曹沫之及齐桓公好像(动词)自引而起伸长(动词)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兵器(名词)王负剑背着(动词)轲

28、被八创遭受(动词)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判罪(动词)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等级(名词)二、常见虚词及盖聂论剑同(介词)人或言复召荆卿有的(代词)荆轲既至燕已经(副词)酒酣以往以后(名词)相乐也互相(副词)荆轲虽游于酒人乎表示肯定,相当于“也”(语气助词)其所游诸侯置于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行短语(助词)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正赶上(副词)稍蚕食诸侯逐渐(副词)是固丹命卒之时也这(代词)是固丹命卒之时也终(动词)燕国莫不知没有谁(代词)不知吾形已不逮也达到(动词)幸而教之曰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光窃不自外谦词,私下方急时正在(副词)三、词类活用盖聂怒而目之目视(名词活用作动词)会燕

29、太子丹质秦亡归燕作人质(名词活用作动词)必入臣称臣(名词活用作动词)太子前顿首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於期乃前曰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天天(名词作状语)稍蚕食诸侯象蚕一样(名词作状语)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北面(名词作状语)南有泾、渭之沃南面(名词作状语)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用匣子(名词作状语)函封,燕王拜送于庭用匣子(名词作状语)发尽上指冠向上(名词作状语)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向西向南(名词作状语)又举兵南伐楚向南(名词作状语)太子受而舍之使居住(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知道(使动用法)臣海内之王者使称臣(使动用法)太子迟之以为迟(意动用法)群臣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四、特

30、殊句式荆轲者,卫人也判断句曩者吾及论剑有不称者省略句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省略句归而求为报秦王者省略句置之匈奴省略句可及谋省略句驽马先之省略句使悉反诸侯侵地省略句以试人省略句欲及俱省略句而为治行省略句待吾客及俱省略句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省略句日及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状语后置故尝质于赵状语后置窥以重利状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定语后置南有泾、渭之沃定语后置擅巴、汉之饶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定语后置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判断句【反思总结】课后练习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

31、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

32、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及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及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

33、族;及得赐宫人,多及子弟,而丰皆以及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D)在邺下名为清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得赐宫人,多及子弟,而丰皆以及诸外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ABC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及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第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