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022年高考北京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42699206 上传时间:2022-09-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2022年高考北京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言文阅读-2022年高考北京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2022年高考北京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2022年高考北京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2文言文阅读一、(2022 北京海淀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辨骚南北朝刘勰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 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假设离骚者,可谓兼之。”王逸以为:“诗 人提耳,屈原婉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 无匹者也。”及汉宣嗟叹,以为“皆合经术”。扬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 方经,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将核其论,必征言焉。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禹汤之祗敬,典诰之体也;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 颠陨,规讽之旨也;虬龙以喻君子,云蜕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

2、之九重, 忠怨之辞也:观兹四事,同于风雅者也。至于托云龙,说迁怪,诡异之辞也;康回倾地, 夷羿射日,谪怪之谈也;依彭咸之遗那么,从子胥以自适,狷狭之志也;娱酒不废,沉湎日夜,举以 为欢,荒淫之意也:摘此四事,异乎经典者也。故论其典诰那么如彼,语其夸诞那么如此。固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乃雅 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观其骨鳗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旨,亦自铸伟辞。故离 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慧巧; 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轶古,辞 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其

3、叙情怨,那么郁伊而易感;述离居, 那么怆快而难怀;论山水,那么循声而得貌;言节候,那么披文而见时。故才高者挑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假设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 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那么顾盼可以驱辞力,效唾可以穷文致。 (有删改)【注释】宋玉九辩中有“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兮九重!”句。屈原天问中有“康 回凭怒,地何故以东南倾? ”句。彭咸:相传为殷商时的贤大夫,因谏君不听而投水自杀。L以下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仪表:形式 B.故其陈尧舜之耿介,称禹汤之祗敬耿介:光明正大 C.观其骨鲤所树

4、,肌肤所附骨鳗:正直、刚强 D.那么顾盼可以驱辞力,欢唾可以穷文致顾盼:指极短的时间 【答案】c薄弱却能旷日持久的东西是没有危险的。D.臣窃以为厚之而可耳我个人认为宽厚地对待他们就可以了。【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而”,连词,表并列,而且;“殆”, 表推测,大概。句意:薄弱且能旷日持久的东西,大概是没有的。应选C。14.以下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段中“前车已覆,后车不知戒”与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所表达的感慨一致。 B.段中“牛之为胎细假设霰鼠”与老子中“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都有“大与小”的辩证思考。 C.段中“染之

5、蓝那么青”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在语意上有相同之处。 D.本文语言颇有特色,句式以四六言为主,汲取民间谚语、俚语,使语言简约凝练、生动形象。【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在语意上有相同之处”错,“染之蓝那么青”是说 染上什么颜色就变成什么颜色,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强调变化。二者在语意上不同。 应选Co.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答案】善事不能说因为它小就没有好处,不善的事不能说因为它小就没有害处。【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善”,善事;“谓”,说;“无益”,没 有好处;“无伤”,没有

6、害处。15 .本文与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都是臣对君的谏言,请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概括分析二者在内容 上的相同点。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 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缺乏,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那么纵情 以傲物。竭诚那么吴越为一体,傲物那么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那么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那么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那么思谦冲而自牧,惧 满溢那么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那么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那么思慎始

7、而敬终,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那么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那么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那么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 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答案】(1)都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因而强调为政者要守道慎行。贾谊在文中以民叛纣的事 例,魏征用“载舟覆舟”的事例,都在说明如果君王背道弃义,与民为敌人,就一定会灭亡。(2) 在治国理政方面都强调君主要施行宽厚仁爱之政。贾谊文中陶朱公以“二白璧”为例解决梁王有疑 狱的疑感,魏征那么从“知足自戒”“思作知止”等角度,劝谏唐太宗要正己安人,厚积德义。(3) 在选拔人才方面都强调慎选左右。贾谊在文中以“染丝”为例,即便是“中主”必须慎选左右。

8、魏 征那么强调“正身黜恶”“虚心纳下”简能择善。【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本文“然苟背道弃义,释敬慎而行骄 肆,那么天下之人,其离之假设崩,其背之也不约而假设期,夫为人主者,诚奈何而不慎哉? ”以民叛纣 的事例,谏文“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用“载舟覆舟”的事例,说明民 心向背的道理,如果君王背道弃义,与民为敌人,就一定会灭亡。本文“然臣家有二白璧,其色相 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故疑狱那么从去,赏疑那么从 予“,谏文“诚能见可欲那么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那么思知止以安人”,在治国理政方面 都强调君主要施行宽厚

9、仁爱之政。本文“似练丝,染之蓝那么青,染之缁那么黑;得善佐那么存,不得善 佐那么亡,此其不可不忧者耳”,谏文“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那么思正身以黜恶”“简 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在选拔人才方面都强调慎选左右。【参考译文】纣王,是圣天子的后代,拥有天下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如果背弃道义,放弃恭敬谨慎的态度而 采取骄横恣肆的做法,那么天下的人,他们离开他就像山陵倒塌,他们背弃约定就好像约定一样, 那些君主,怎么能够不谨慎呢?纣王将要与武王战斗,纣王陈列士兵,左翼右翼的兵士,击鼓也不 前进,都掉转他们的刀剑,回过头来对着纣王。纣王逃跑,回到宗庙,在搏斗中战死,身边的人没 有肯帮助他的。纣王的护卫

10、用车装着纣王的尸体,把他扔到玉门之外。观看的百姓都用脚踩踏,踩 他的肚子、肾、肺和肝,周武王就让人用帷幕遮挡守护着,观看的百姓就掀起帷幕进来,用石头砸 他的人还不肯停止,可悲呀!那形势是百姓的主人,简直就是百姓的仇敌,像这样仇恨他!我私下 听说:“善事不能说因为它小就没有好处,不善的事不能说因为它小就没有害处。”那牛形成胎的 时候,小的像辗鼠一样;纣王损害天下,从象牙制作的筷子开始。因此,小恶大恶是一样的。过错 虽然小,都是自己罪过呀。周谚说:“前车倾覆,后车就要引以为戒。”如今前车已经倾覆了,而 后车却不知引以为戒,不能不明察啊。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

11、是无罪。梁王道:“陶 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 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 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 ”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 断案,那么,(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 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王说:“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 金,为什么? ”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王说:“好。”所 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奖赏有疑问就赏与,梁王非

12、常高兴。以我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 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薄就容易毁坏,酒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 长时间的,大概还没有。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我认为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 了。我又听说,有圣明明君,有一般君主,有昏庸的君主。圣明的君主。可以引导他向上,不可以 引导他向下;昏庸的君主,可以引导他向下,不可以引导他向上;一般的君主。可以引导他向上, 可以引导他向下。所以圣明的君主,尧舜就是这样的,夏禹、契、后稷和他一起做善事就推行,稣、 Ml兜想要引导作恶就被诛杀。所以他们就是可以一起做善事却不可以一起作恶的人。昏庸的君主, 是夏桀、纣王之类,推行奢侈

13、、作恶就进官,一起作恶的就任用,比干、龙逢想要引导他做善事就 被杀。因此他们就是只能一起作恶却不能一起做善事的人。所谓的一般君主,是齐桓公这样的,得 到管仲、隰朋就成为霸主,任用竖貂、易牙就饿死在胡宫,死而不得归葬。因此才能品行称得上圣 明君主的,贤能的人一定辅助,而没有才能的人就一定远离,国家一定安定太平,没有可以忧虑的 事。如果才能品行处于下等的君主,邪恶的人一定近身,贤能的人一定远离,坐着等待死亡,没有 什么可忧患的。所以值得忧虑的,只有中等君主,好像未染色的熟丝,染上蓝色就变青,染上黑色 就变黑;得到好人辅佐就长存,得到怀人辅佐就灭亡,这就是他不能不忧虑的。所以我认为:就像 未染色的丝

14、一样的君主的身边的人,是最要紧的。四、(2022 北京东城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答外舅兵部杜侍郎书晁补之补之再拜:昨自苏公以尚书召,适与左右兵部同事,意两公平日未尝相与处,往未必合,故尝 为苏公极言左右居家行己、莅官及物之意。苏公固不以补之言为过。及辱赐书,道联职甚亲,远闻 欣喜不已。补之于苏公为门下土,无所复赞。然刚洁寡欲,奉己至俭菲,而以身任官责,嫉邪爱物,知无 不为,尤是不忽细务,其有所不得尽,视去官职如土芥。凡规模大较,与左右近者,非一事也。来 书犹怪其尚气好辩,此非补之所能知。自非圣人,各有所长,亦有所短。然伯夷班圣人之列矣,而 孟子尚以谓伯夷溢,君子不由。夫孟子所谓君

15、子者,必假设孔子,无可无不可而后可也,不然,望 望然去之,假设将去焉者。苟病其未和,那么凡能虑祸忍垢、摧刚为柔,熟视出胯下者,皆可以免夫此 议矣。隘者见排,而不害其并列于圣人。那么孟子之心盖可见笑。西汉名臣,惟汲赔、郑当时。汲黯好直谏,多大体而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士亦以此不 附。而郑当时,性长者,常引丞史,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惟恐伤之,山东翕然称郑庄。黯以倨 得不附,而庄见誉长者,似庄胜也。然至于淮南有邪谋,数汉庭臣,惟惮黯,而庄乃获讥趋和承意, 不敢甚斥臧否,庄于此不反愧黯哉?虽然,汲黯为直不为性郑当时为和不为谀,故良史同称推 贤。那么汲黯、郑当时此其大体皆有所长,而亦皆有所短。故

16、补之以谓自非孔子无可无不可,未免于 见议者。君子以同而异,假设是可也。方今老成,言行足以矜式后进者,非左右乎!俗异教离,党同门,蠹道真,十室皆是。补之以 谓众贤和于朝,那么幽远趣向自一,而事无不可为。不识左右以为如何?复赐一言,幸甚幸甚! 注释:【1】杜侍郎:指杜纯,晁补之的岳父。下文“苏公”指苏轼。【2】无可无不可:这里指孔 子行事,达于时变,懂得变通。【3】汲黯、郑当时:汲黯字长孺,郑当时字庄。二人同为汉景帝、武帝时名臣。【4】伎:嫉妒、 17.以下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A.凡规模大较 B.来书犹怪其尚气好辩 C.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D.性长者 【答案】B武帝时名臣。【4】伎:嫉妒、 17.

17、以下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A.凡规模大较 B.来书犹怪其尚气好辩 C.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D.性长者 【答案】B忌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规模:指人物的才具气概尚气:崇尚气节面折:当面指责人的过失 长者:恭谨敦厚的人【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尚气:意气用事。句意:在来 信中还是责怪他意气用事,好与人辩论。应选B。18 .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苏公固不以补之言为过B.隘者见排C.与官属言D.山东翕然称郑庄 【答案】B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见犯乃死,重负国(班固苏武传)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既然已,勿动勿虑

18、,去不复顾(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为:是。句意:苏公本来就不 认为我的话言过其实。为: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尾,呢。句意:还辞别什么呢? B.见:被。句意:气量小的被批评/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C.与:介词,跟、和。句意:与自己的下属谈话。与:动词,结交、亲附。句意: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D.然:助词,用于词尾, 的样子。句意:靖山以东的士人们一致称赞郑庄。然:代词,这样。句意: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 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头看。应选B。19 .以下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假设将浇

19、焉者B.不敢甚斥臧否C.言行足以矜式后进者D.那么幽远趣向自一【答案】B 好像将要被污似的 不敢严厉地申斥坏人言语行动足以让后进敬重效法的人那么地方的志趣自然(与朝廷)一致【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 “甚斥”,明确地表达;“臧否”,好坏, 指中间的意见。句意:不敢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应选B。20 .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晁补之在信中赞美了苏轼的美德,并说苏轼与杜纯相似之处多。B.晁补之引用孟子对伯夷的评价,说明即使是圣人,也是不完美的。C.晁补之认为,淮南王谋反时只忌惮汲黯,汉廷臣子都应感到惭愧。D.晁补之作为苏轼门生、杜纯女婿,

20、此信措辞表达得体,入情入理。【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汉廷臣子都应感到惭愧”错,原文“庄于此不反 愧黯哉? ”意思是,郑当时在这个时候与汲黯相比不感到惭愧吗?是说郑当时应感到惭愧。应选C。 21 .请根据文意,回答以下问题。(1)晁补之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晁补之在这封信中提到汲黯、郑当时用意何在?【答案】(1)目的:为苏轼辩白,调解杜苏关系。(2)类比苏轼、杜侍郎(杜、苏二人也像汲、关B,性格、行事方式上的差异,都是贤臣);劝导杜 纯求大同、存小异,与苏轼和睦相处,共同尽职朝廷。【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意两公平日未

21、尝相与处,往未 必合”“凡规模大较,与左右近者,非一事也。来书犹怪其尚气好辩,此非补之所能知。自非圣人, 各有所长,亦有所短”可知,晁补之写信的目的是为苏轼辩白,调解杜苏关系。结合“汲黯、郑当 时此其大体皆有所长,而亦皆有所短。故补之以谓自非孔子无可无不可,未免于见议者。君子以同 而异,假设是可也”可知,作者以汲黯、郑当时来类比苏轼和杜侍郎,认为他们都是君子,和而不同, 应该求同存异,共同为朝事尽力。【参考译文】补之拜两拜:之前自从听说苏公以兵部尚书的职位被朝廷召还,正好与您在兵部共事,我料想 您二位平时不曾相处过,苏公去了兵部不一定能与您相处融洽,所以曾极力对苏公陈述您日常生活 的立身行事、

22、到官任职时恩及万物的情形。苏公本来就不认为我的话言过其实。等到您写信给我, 说与苏公共事,关系很亲近,我远在扬州听到您这番话非常高兴。我是苏公的门生,没有再要称赞他的话了。但是他为人刚正廉洁欲望少,奉养自己极为节俭, 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做官的职责,憎恶邪曲,爱惜万物,知道是应该做的,就一定尽心竭力去做,特 别是不忽视琐碎的小事,总之他的才略气概大概看来与您相近之处不止一件。您在来信中还是责怪 他意气用事,好与人辩论,这不是我了解的。本来就不是圣人,各自都有长处,也有短处。但是伯 夷排在圣人之列中,孟子还认为伯夷气量小,君子不应如此。孟子所说的君子,一定耍像孔子那样, 行事达于时变,然后才可以。不

23、这样,就失望地远离他,仿佛将要被玷污一般。假如认为不和气是 一种毛病,那么但凡能够忧虑祸患、忍受耻辱,放弃刚强变成柔弱,把出人胯下看作常有之事的人, 都可以免去“尚气好辩”的批评了。气量小的被批评,却不妨害他与圣人并列。那么孟子本意就可 以想见了。西汉的名臣只有汲黯和郑当时。汲黯喜欢直言进谏,重视原那么但性格傲慢不讲礼数,当面批评, 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士人也因此不愿意靠近他。而郑当时是性情谨厚的人,常常称引自己手下的 官员,认为他们比自己贤能。与自己的下属谈话,惟恐伤害他们,靖山以东的土人们一致称赞郑庄。 汲黯因为傲慢使得土人不愿靠近,而郑当时被称为长者,似乎是郑当时更胜一筹。但是到了淮南王

24、 谋反时,那么多汉庭的臣子,他只害怕汲黯,而郑当时却被讥讽随声附和、应和君意,不敢明确地 表达自己的意见,郑当时在这个时候与汲黯相比不感到惭愧吗?虽然这样,汲黯正直不嫉妒,郑当 时随声附和但不谄媚,所以司马迁同时称赞他们俩贤能。那么汲黯、郑当时他们大概都各有长处, 也都各有短处。所以我说他们本来就不是像孔子那样达于时变,也就不免被议论了。君子在大的方 面相同,在其它的细节方面有不同,像这样就可以了。现在年高德重的人中,言语行动足以让后进敬重效法的人,不是您吗!风俗和教化背离正道, 同门结党,损害道德真理,家家户户都是这样。我认为各位贤者在朝廷和睦,那么地方的志趣自然 与朝廷一致,就没有什么事做

25、不成了。不知您认为怎么样呢?希望能荣幸地得到您的答复。五、(2022 北京昌平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那么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 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洪范日:“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 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 主,不阿一人。伯禽【1】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日:“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 S: “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 ”孔子闻之日: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日:

26、“复 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那么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 *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日:“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 ”管仲对日: *“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 ”桓公日:“此大事也,愿 *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日:“公谁欲相? ”公日:“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日:“不可。 夷吾【2】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假设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勿己,那么隰朋其可乎? ”“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假设黄帝,而哀不己假设者。其于国也, 有不

27、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那么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 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日: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 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假设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 舜弗能为。(取材于吕氏春秋贵公)注释:【1】伯禽:周公之子,鲁国的第一位国君。【2】夷吾:管仲,名夷吾。22.以下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尝试观于上志志:记事的书或文章B.万物皆被其泽被:受到C.寡人将谁属国属:连接*D.大匠不斫斫:砍、削【答案】c我将

28、把国家托付给谁呢?应选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C.属,托付。句意:23,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闻人之过*视不己假设者犹未足以知之也其长也智A.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B.有得天下者众矣 *C.其得之以公D.那么隰朋其可乎【答案】B助词,的。句意:从前先代圣主【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之,助词,取独;治理天下/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B.者,都是代词,的人。句意:曾经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了/看 到不如自己的人。C.以,介词,因为;连词,用来。句意:他们取得天下是因为公正无私/还缺乏够 用来知道托付国家的人选。D.其,语气副词,大概,表商榷

29、语气;代词,相当于他;句意:那么隰 朋大概可以吗/他长大了就变得聪明。应选B。24.以下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不长一类不生长任何一种物类8 .利而勿利也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C.渍甚,国人弗讳病非常严重了,百姓都不忌讳说您的生死了D.丑不假设黄帝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A. “不长”是“不只生长”,句意:不只生长 种物类。应选A o25 .根据文意,以下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第一段作者提出治理天下一定要公正无私,并引用洪范的语句来支持自己的观点。B.第二段荆人遗弓的故事,“孔子闻之”与“老聃

30、闻之”的“之”,指代的内容有所不同。C.第三段结尾处将齐桓公的显赫功绩与悲惨结局对照,指出行公与行私会导致不同结果。I).作者认为人在年轻时愚昧,随年龄增大会变得聪明,是因为在行为上摒弃私而选取公。【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是因为在行为上摒弃私而选取公”,原文是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假设愚而用公”,意思是人年轻的时候愚昧,他长大了就 变得聪明。所以,聪明了却用私情,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这里强调要“用公”,而不是“是因 为,强加因果。应选D。26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答案】伯禽将要前往鲁地,临行前请求用来治理鲁国的方

31、法。【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得分点:“行”,前往鲁地;“所以”,用来的方法。27 .管仲不同意由鲍叔牙继任齐相,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说明其原因。【答案】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和人家亲近。会有损同僚间的团结(或傲慢、不接地气),危 害国家稳定。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会因小失大,错失人才(或没有容人之 量、偏执),危害国家开展。【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由原文“视不己假设者,不比于人”,意思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 便不和人家亲近。这样的话,国相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会有损同僚间的团结(或傲慢、不接地气), 进而危害国家稳定。由原文“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意思是一旦听到

32、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 能忘记。这样就会会因小失大,错失人才(或没有容人之量、偏执),危害国家开展。这两点都是从“私”出发,有失于“公”。因此,管仲不同意由鲍叔牙继任齐相。【参考译文】从前,先代圣主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做到公正无私,天下就安定了。天下获 得安定是由于公正无私。曾试着从古代记事的书或文章中看到,曾经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了,他们取 得天下是因为公正无私,他们丧失天下一定是因为偏颇有私。大凡君主确实立,都是出于公正无私。 所以洪范中说:“不要偏私,不要结党,王道多么平坦宽广。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 的法那么。不要有时逞私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有时逞怨怒,遵循先王的正

33、路。”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相和,不只生长一种物类;甘露时雨, 不偏私一物;万民之主,不偏颇一人。伯禽将要前往鲁地,临行前请求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有个楚国人丧失了弓,却不肯去寻找,说:“楚国人丢了它,反正 还是被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他的话中去掉那个荆字就合适了。” 老聃听到这个事以后说:“再去掉那个人字就合适了。”像老聃这样的人,算是到达公的最高 境界了。天地是多么伟大啊,生育人民而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孙,成就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万物 都受到它的恩泽,得到它的好处,然而却没有谁知道这些是从哪里开端的。这就是三

34、皇五帝的德政。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非常严重了,百姓都不忌讳说您的生死 了,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 ”管仲回答说:“以前我用尽力量和智慧,还缺乏够用来知道托付国 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 ”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 指点我。”管仲恭敬地容许了,说:“您打算让谁担任相呢? ”齐桓公说:“鲍叔牙行吗? ”管仲 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便 不和人家亲近;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 大概可以吗? ”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追慕贤达的人

35、,劝勉后进之辈,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 羞愧,怜惜赶不上自己的人。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 过问;他对于人,无关大节的,就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吧。” 一国相,是重要 的职位。位于高位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手艺高超的工匠不亲自动手砍、 削;高超的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排列食器;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格斗厮杀;正 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劫掠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管仲,终成五霸之首; 而齐桓公徇私情偏袒自己偏爱的人,任用竖刁以至死后尸身腐烂得蛆都爬出门来了。人年轻的时候愚昧,他长大了就变得聪明。所以,

36、聪明了却用私情,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 天天喝得醉醺醺却要整饬丧纪,利欲熏心却想树立公正,贪婪暴戾却想称王天下,就是舜都不能做 到。六、(2022 北京丰台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K太后(武那么天)欲周知人间事,鱼保家上书,请铸铜为1S以受天下密奏。其器共为一室,中有 四隔,上各有窍,以受表疏。可入不可出。太后善之。乃铸铜瓯四,涂以方色,列于朝堂:青靓日“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眺日“招 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白I1日“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靓日“通玄”,在北, 告天文、秘谋者投之。常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一人为知鼠使,专知受状,以达其事。事或要 者,

37、当时处分;余出付中书及理15使据状申奏。理既使常以御史中丞及侍御史一人为之。知瓯使 掌申天下之冤滞,以达万人之情状。未几,其怨家投IS告保家为敬业作兵器,杀伤官军甚众,遂伏诛。太后自徐敬业之反,疑天下 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 密之门。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縻 于客馆。所言或称旨,那么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武后末年,太子虽还东宫,政事一不与,大臣畏祸无敢言。苏安恒投融上书日:“陛下膺先圣 顾托,受嗣子揖让,应天顺人,二十余年,岂不闻虞舜褰裳、周公复辟

38、事乎?今太子孝谨,春秋 盛壮,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身抚天下哉!胡不传位东宫,休安圣躬? ”书奏,后虽猜克,不能无 感,乃召见赐食,厚慰遣之。穆宗长庆三年,理既使谏议大夫李渤奏:“今后有投跳进状者,请事之大者奏闻,次申中书门 下,小者各牒诸司处理。处理不当,再来投吸者,即具事闻奏。如无理妄诉,本罪外加一等。”从 之。文宗开成三年八月,谏议大夫知觎使事李中敏奏:“应旧例,所有投肌进状及书策文章,皆先具副 本呈眺使。臣以为本置18函,意在使冤滥无告有司不为申理者,或论时政,或陈厉害,宜通其必达之路,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假设使有司先见,裁其可否,即非重密其事,俾壅塞自申于九重之意也。 臣伏请今后所有进

39、状及封章,臣但为引进,取舍可否,断自中旨,庶使名实在兹,明置眺之本意。” 敕旨,依奏。(取材于资治通鉴新唐书唐六典唐会要,有删改) 注释:【1】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谏官。【2】御史中丞及侍御史:监察官。【3】行在:天子所 在的地方,这里指武太后住地。【4】縻:供应饭食。【5】不次:不依寻常次序。犹言超擢,破格 提拔。【6】褰裳:提起衣服,喻帝王让位。【7】中旨:皇上的诏令。28.以下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太后欲周知人间事周:遍,尽。B.那么不次除官除:授,拜。C.陛下膺先圣顾托膺:接受*D.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聪明:智力兴旺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

40、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聪明:视听。句意:用来(为 皇上)广开言路,处理好冤案。应选D。29,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乃铸铜随四乃召见赐食 B.事或要者或论时政 C.虽农夫樵人后虽猜克 D.太后自徐敬业之反请事之大者奏闻 【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乃:都是,副词,于是。句意: 于是,(太后下令)铸造四个铜匾/于是召见他,赐给食物。B.或: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或者。 句意:上奏的事如果是(非常)紧要的/或想要议论时政的。C.虽:即使/虽然。句意:即使是樵夫 农人/太后虽有猜忌。D.之:助词,取独/助词,定语

41、后置标志。句意:太后自从徐敬业造反之后/ 请只把重大的事情上奏给皇上。应选A。30.以下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陈抑屈者投之想要陈诉冤屈的投给它B.余出付中书及理既使据状申奏腾出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让中竹令和理既使依据情状申奏皇上C.小者各牒诸司处理小事交给各有关部门处理D.即非重密其事,俾壅塞自申于九重之意也既不能引起重视也不能为其保密,达不到让被堵塞言论的人能自己向皇上申诉的目的【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 余剩下的申诉;“出”,拿出;“付 交给;“申奏”,申报上奏。句意:剩下的申诉拿出来交给中书令以及理靓使,(然后)依据情况 申报上奏

42、给皇上。应选B。31 .根据文意,以下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IS由铜铸,共四个,分涂青丹白黑四色,列朝堂东南西北四面,对应接收四种不同类型的诉状。 依据瓯制,鱼保家的怨家应投丹吸,苏安恒应投黑队。【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C.句意:看构成它骨干的主要内容,以及 附在其上如肌肤的辞藻。骨颐,文章的骨干。应选C。2.以下对句中加点词所指代内容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故论其典诰那么如彼,语其夸诞那么如此 其:指楚辞彼:指“观兹四事”中“四事”的具体内容B.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其:指九怀之:指屈宋C.故其叙情怨,那么郁伊

43、而易感其:指楚辞D.故才高者挑其鸿裁其:指楚辞【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楚辞中)九怀 以下的作品,都追随屈原、宋玉的足迹,但屈原和宋玉超绝的步伐,没有人能追得上。其,代词, 他们的;之,代词,代屈原和宋玉超绝的步伐。应选B。3.以下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自风雅息声,就没有人再延续创作那样的诗了。B.将核其论,必征言焉要考查楚辞的内涵主旨,必须揣摩楚辞的语言特点。C.固知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因此知道楚辞,内容上效法三代的经书,但也夹杂着战国的风气。I).故能气往软古,辞来切今所以楚辞

44、的气概压倒古人,辞藻超越当今世人。【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B.句意应为:要考查这四家的观点,必须核对 楚辞的文辞。句中的“其”代指四家的观点,“征”的意思是“核对”“验证”。应选B。4.以下对作者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四家”对离骚无论褒贬都流于外表,赏鉴不够精当,未加以认真考查。B.楚辞的内容和艺术形式,或庄重同风雅,或虚夸怪诞异于经典。C.离骚九歌等篇章各有其特色,说明楚辞精彩绝伦,独步古今。D.楚辞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过后人只学到了它的皮毛。【答案】A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无论褒贬都流于外表

45、”错误,根据文意刘B.鱼保家建议创置靓,自己也不能幸免,遭反噬成为投11制度的牺牲品;苏安恒投置建议太后让位 于太子还能得到敬重对待。1S上发生的史事耐人寻味。C.知既使由谏官担任,其职责是受理诉状,下情上达,使言路畅通;理既使以监察系统的官员充使, 其职责是负责处理投书事状,或将投状申奏给皇上。D.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吸制度也在不断地作出调整和完善,如出台分类处理投状的方法,打击无理 妄诉的行为,取消不符合置映初心应先具副本的规定。【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推断的能力。A. “鱼保家的怨家应投丹队,苏安恒应投 黑队”错,鱼保家的仇家投18控告鱼保家(曾经)替徐敬业制作兵器

46、,应投黑啦;苏安恒投书上奏 的是有关时政得失的奏章,应投红随。应选A。32.提取、综述有关“限”的核心信息,给“断”拟写一那么说明性词条。词条须包含:性质含义; 背景目的;效果影响。【答案】(1)瓯是唐朝统治者为鼓励民间“言政得失”和表达自己的见识或申诉冤情而专设的铜质 意见箱。(2)产生于武太后为尽知人间事而盛开告密之门的背景下。设断的目的是想广开君王的视 听,让求告无门之人有申诉之路,洞悉民间的情状。(3)投啦制度在实际中得到执行,两那么史事证 明投映制度在举报、论时政得失等方面确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也产生了泛滥告密的弊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乃铸

47、铜11四,涂以方色,列于 朝堂:青IM曰延恩,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丹I曰招谏,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 之;白队申冤,在西,陈抑屈者投之;黑瓯曰通玄,在北,告天文、秘谋者投之”可知,是唐朝统治者为鼓励民间“言政得失”和表达自己的见识或申诉冤情而专设的铜质意见箱。结合 “太后自徐敬业之反,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且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 欲大诛杀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可知,既产生于武太后为尽知人间事而盛开告密之门的背景下; 结合“本置18函,意在使冤滥无告有司不为申理者,或论时政,或陈厉害,宜通其必达之路,所以 广聪明而虑幽枉”可知,设18的目的是想广开君王的视听,让求告无门之人有申诉之路,洞悉民间 的情状。结合“未几,其怨家投跃告保家为敬业作兵器,杀伤官军甚众,遂伏诛”“武后末年,太 子虽还东宫,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