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4212276 上传时间:2021-05-3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9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3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拓展阅读三: 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中国茶礼仪及其文化内涵 摘要:摘要:中唐以后,饮茶风俗普及,中国茶礼仪渗透到待客、宫廷、婚嫁、祭祀等社会生活领 域。茶礼仪具有亲朋和乐、君臣和乐、亲族和乐、天地人和乐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增强团体 的合作精神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折射出中华民族对温和平静、 秩序井然的礼乐精神的崇 尚。 关键词:关键词:茶礼仪;文化内涵;和乐文化;中国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13)01006103 茶本为山间普通一草木,可日常食用而性俭朴,在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渗透 和主导下, 饮茶这种有限的口腹之欲不断寓有超乎具体物质享受以外的精神

2、内涵, 衍生出多姿多彩的内容,特别自唐中后期以来,饮茶礼俗逐渐渗透到中华大地各 阶层、各民族的各个生活领域。中国人因茶相交,习礼以茶,通过茶饮这一媒介 交朋结友,品味茶一般的人间冷暖清浊、甘苦浓淡,共同创建着既与现实社会并 行不悖,又真正让自己身心安顿的空间,对于增强团体的合作精神与社会秩序的 和谐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寻常百姓家,以茶礼示恭敬之心;宫廷中,以茶 礼顺君臣之序;婚嫁中,以茶礼寓坚贞之情;祭祀中,以茶礼表虔诚之意纵 观各种饮茶礼仪,无一不折射出其“和乐”文化的价值与内涵。笔者拟对中国茶 礼仪及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一、待客茶礼仪: “亲朋一、待客茶礼仪: “亲朋 和乐

3、和乐 中国传统的待客之“礼” ,强调以内在的仁、敬、诚、让为质实,行为上以 遵循一定的仪节为表征,以构建一种“和乐”的人际关系。 “来客不筛茶,不是 好人家” 。来客奉茶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最起码的待客礼节,表达出主人 热情友好、诚挚尊敬的心意,从而在宾主之间营造出温暖快乐的交往氛围,如在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七十七梦二 1中记载的唐代奚陟(745799)与客饮茶中 可窥一斑: 时已热,餐罢,因请同舍外郎就厅茶会。陟为主人,东面首侍。坐者二 十余人。两瓯缓行,盛又至少,揖客自西而始,杂以笑语,其茶益迟。陟先有痛 疾,加之热乏,茶不可得,燥闷颇极 “陟为主人,东面首侍。 ”指的是座次安排合乎“礼

4、” 。 礼记乡饮酒义 指出:“宾主,象天地也。 ” “四面之坐,象四时也。 ”因“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 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 ”为显示主人的仁德,故 “坐主于东南” ; “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 地之义气也。 ”为表达敬意, “坐宾于西北” ;此外,坐介(辅宾)于西南,坐馔(辅 主)于东北。行茶时“揖客自西而始” ,经西北向南而行,经西南、东南、最后至 东北方位的主人奚陟,以充分表达对客人的恭敬。尽管奚陟身患痛疾(糖尿病), 天气燥热,二十余人仅用两碗茶行茶礼,速度缓慢,于情来说,奚陟可以先行饮 之,但这不合乎礼,所以奚陟虽“燥闷颇极”

5、 ,却依然依礼行茶。由是观之,中 国古代以茶待客,对于“礼乐”精神的追求远远超出口腹之欲的满足。 明代朱权茶谱所描述“礼”也十分周到:童子焚香、备具、汲清泉、碾 茶、烹茶、量客投茶、分茶、献茶、童子接瓯而退,其间主客“礼陈再三” 。 258 这一过程最终实现的并不限于茶的物质享受,而是“泻清臆” 、 “破孤闷” ,将心 灵释放,在茶香袅袅中,话久情长,其乐融融。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一 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精彩描述了妙玉的待客之道,通过茶杯的选择表达不 同“礼”意,用华美贵重的成窑五彩小盖钟表达对长辈贾母的尊重与恭敬;用珍 藏的“王恺珍玩”的茶杯表达与宝钗、黛玉的知心之情;用自己所用之绿玉斗给

6、 宝玉暗示内心的爱慕;对普通的客人,则用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表达敬意。 在当代以茶敬客时,除要求参与者着装整洁大方、神情谦恭自然外,倒水、 续水都按礼宾顺序和顺时针方向进行, 基本原则是: 客先主后; 先主宾, 后次宾; 先女士,后男士;先长辈,后晚辈,且在敬茶时,茶水添至七八分即可,喻示着 “七分茶三分情” 。 3如果不尊重敬茶的习俗和细节,添茶续水不当,则被视为 待客无礼和失礼。例如用未沸的水冲泡茶叶会被认为是无意待客,没有礼貌;用 一次性茶杯比用精致的专用茶具待客更为简易方便, 但却有失对客人的那份敬重, 更谈不上赏心悦目。 4另外, 不同地域和民族也形成了不同的待客茶礼: 白族 “一

7、 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藏族“香甜可口”的酥油茶、蒙古族“奶香四溢”的 咸奶茶。 5尽管不同地区的茶礼仪形态万千,但其文化本质和内涵是永不变的, 那就是以茶表礼敬,以茶诉真情,这也是茶礼仪一直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 二、宫廷茶礼仪: “君臣”和乐二、宫廷茶礼仪: “君臣”和乐 中国古代宫廷礼仪的根本要求是时刻体现出君臣双方的各自身份, 构建一个 反复呈现和不断强化君臣秩序的合法空间, 使皇帝在这种仪式中获得极大的心理 满足和至高无上的身份认同。 6如果说百姓日常生活中待客茶礼是实现“平等和 乐”的途径,那么宫廷茶礼仪则是感染了茶的清廉与和美,将君上臣下的等级关 系转化为一种相对融和,甚至具有一

8、定审美艺术感的形式,从而实现君臣之间的 “相对和乐” 。 为显示皇帝的威严与天子的尊贵,宫廷茶礼仪势必在茶具、茶品、仪礼上更 为繁复。陆羽茶经描述了饮茶所需的二十四种用具,并强调“王公之 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 。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一系列银质鎏 金的唐代宫廷茶器, 鲜明体现出茶器在使用功能之外所承载的 “礼意” :“茶碾子” 槽身两端为如意云头状,两侧饰以飞雁及流云纹,寓意“万事如意” ; “茶罗子” 盖顶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罗架两侧饰执幡驾鹤仙人和飞翔的仙鹤,寓意“快 乐似仙” ; “龟状银盒”是以“龟”寓意吉祥和长寿,这些茶器无论质地、造型还 是饰纹皆合贡品之礼,体

9、现皇家气派。此外,茶品优劣也是身份等级的标志,据 苏鹗杜阳杂编载: “唐德宗每赐同昌公主馔,其茶有绿华、紫英之号。 ”可见 皇帝赐茶时根据官阶级别不同茶品等级也有相应的区别。 鄂尔泰、 张廷玉等奉敕编纂的 国朝宫史 记载了清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初九、 初十召见“安集延额尔德尼、伯克拨达山汗、素尔坦沙等陪臣”的过程 【7】 ,其中 记录了皇帝与众大臣在宫殿中赐茶、饮茶的礼节: 传旨召见王公理藩院尚书引入殿西门於班末一叩,坐。赐茶:尚茶以茶 案由中道进至檐下,进茶大臣恭进皇帝茶,王公以下暨陪臣成行一叩礼,侍卫等 分赐茶,各於坐行一叩礼,饮讫复叩坐如初。 君臣见面一如民间主客相见,以茶招待,但却是赏赐和

10、被赐的尊卑关系,皇 帝是茶礼的中心人物,敬茶变为赐茶,还要按官阶等级分赐,饮用时皇帝先请, 臣子要叩谢圣恩后饮用。小小的君臣茶礼,在皇帝制度的渗透下俨然成为表现朝 廷尊卑秩序的神圣仪式。就这样,通过宫廷茶礼仪的举行,皇帝与臣子们在饮茶 这种相对温和的氛围中进行微妙的情感交流,构建和谐稳定的君臣关系,也拓展 了茶饮的文化内涵,赋予茶礼仪更高的使命和责任。 三、婚嫁茶礼仪: “亲族”和乐三、婚嫁茶礼仪: “亲族”和乐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节之一, 因为这一礼仪标志一对男女将合法组成一 个新的家庭,共同担负建设家庭的义务和履行社会的责任。中国古代结婚礼大致 可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部分,仪式

11、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请期、亲迎”被称为“六礼” 。 8 三茶六礼”是古代婚姻各种仪式的总称,寓 意明媒正娶,语见清李渔蜃中楼姻阻 : “他又不曾三茶六礼,行到我家来。 ” 9 “三茶”是伴随“六礼”的三次敬茶礼,简单、欢乐而慎重的仪式之中体现着 人与人之间亲疏远近、身份秩序的相互认可与融和。一茶为“求婚时敬甜茶” 。 即当男家客人入座后,待嫁女儿奉上甜茶(一般是茶叶加上冰糖或金橘等冲泡而 成),按辈份、年龄、先男后女的次序敬茶。客人回赠红包表示答谢,俗称“压 茶杯” 。这一次敬茶的举止相当重要,如有失礼或不当,则可能婚事告吹。二茶 是“结婚时请喝茶。 ”即婚礼当日新娘对前来祝贺的男

12、方家的亲朋好友敬甜茶。 受茶者用“喝甜茶,明年生后生”等吉言贺之,并在茶盘上放红包表示回礼,祝 福新郎新娘财丁两旺。三茶为最隆重的“公婆前新娘拜茶” 。即新郎新娘举行拜 堂仪式后,新娘向公婆或长辈敬甜茶,而这时公婆或长辈一般以贵重的金银首饰 或珠宝钻石回礼以示隆重。 9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时代,唯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的正妻才与丈夫拥有同等的家庭地位。许慎说文女部 : “妻,与夫齐者也, 从女,从中,从又。又,持事,妻职也。 ” 10只有初婚的正妻才有资格履行和接 受“三茶六礼” , 春秋云: “女为人妾,妾,不聘也。 10迎娶妻子之外的妾侍 虽然也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礼仪,但不施受茶礼。总之,

13、“三茶六礼”这种仪 式在亲族好友中宣告了正妻在家中比较尊贵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 正因为茶具有“移植不生、结籽多丰、四季常青”的特性,完美表达了人们 对美满婚姻“从一而终” 、 “儿孙满堂” 、 “白头偕老”等愿景,所以茶在婚嫁中显 露出独特的意味。 “吃茶”即是“定亲” ,订婚定金称为“茶金” ,聘礼称为“茶 礼” ,闹新房喝“合合茶” ,敬长辈需“拜茶” 、 “跪茶”等 11,茶贯穿了恋爱、订 亲及嫁娶的全过程,成了婚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与信物。 四、祭祀茶礼仪: “天地人”和乐四、祭祀茶礼仪: “天地人”和乐 古礼中最大的祭祀礼也离不开茶。祭祀茶礼是用茶作为祭品的宗教仪式,祭 献者通过祭献茶

14、的形式来表达对祭献对象的敬畏之意,期待天地人和谐相处,各 司其职,各尽其责。以茶为祭的最早记录见于梁萧子显南齐书 ,其中记载齐 武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炊、干饭、酒脯而矣”之语。 其后“以茶为祭”一直沿习下来。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祭礼用茶十分 讲究。同治十年(1871 年)1 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的记载,在光绪 五年(1879 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 12,选用贡茶中 的上品 “松罗茶” 为祭品足见对神灵的敬畏。 宗教活动中, 茶也是重要的祭祀品: 佛教颂茶为神物,向佛祖献茶以表达虔诚与恭敬;道教把茶看作是通向神仙世界 的“天梯”

15、 ,视茶为“仙草” ;伊斯兰教尚茶禁酒,认茶为正心之物,符合真主旨 意。因为茶是高洁、脱俗的象征,以茶祭祀祖先和神灵,更能表达祭祀的神圣和 庄严。 13在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 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这二者结合的基础上,张履祥 发出了“孰劳者不免饥寒,孰逸者肆于衍乐”的时代质问。他虽然不能够提出有 效改变不公社会制度的良策(这是那个时代的任何思想家都做不到的), 但确实通 过自己积极参与乡村生活、总结农业知识、揭示社会不公的根源,为减轻民众的 饥寒困苦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清明祭祖扫墓时,将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 前,或在坟前斟上三

16、杯茶水,以祭祀先人。 14 总之,在祭祀中,茶是纯洁无邪、充满灵性的灵草,用茶祭祀先祖,祭天谢 地, 告慰神灵, 是向天地、 神灵、 祖先表达敬意的祭品奠物, 期望得到神灵庇佑, 求得国泰民安,家庭和顺美满,也即借茶的清灵实现“天地人”和乐。 注释:注释: 张履祥有联: “四海良谋惟井牧,六经大叉俱耕耘” 。(参见(杨园先生全集,第 405 页。) 也就是既坚持道学家的六经立场,又重视力耕的实践理路。 参考文献: 1王夫之船山全书:第 12 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3 2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史(初稿):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4陈恒力

17、补农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赵翼廿二史札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6范金民鼎革与变迁明清之际江南士人行为方式的转向J清华大学学报: 参考文献: 1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七十七梦二EBOLhttp:/wwwshukunetnovelsclassic taipinggjtpgi277htm1 2王秀萍明清茶美学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58 3张东商务茶水礼仪刍议J秘书之友,2011(10):4145 4陈蓉晖, 屠阳 从待客礼看现代文明与传统礼仪之冲突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7(5): 2526 5杨东峰茶文化中的茶礼J东京文学,2009(6):7678

18、6雷戈廷议程序与君臣秩序后战国时代的一种思想史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5(10):7l75 7施由明明清中国皇室的饮茶生活明清中国茶文化研究之二EBOLhttp: /wwwdocinCom/p-549405265htm1 8宋轶兰浅议传统人生礼仪J阴山学刊,2003,16(6):70-72 9尾生三茶六礼含茶成语J福建茶叶,2003(1):42 l0李都荣从“妻、妾、威”看女性的尊卑差别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2):26-27 11曹雨话说我国民间的茶礼仪和茶俗J 贵州茶叶,2011,39(3):45 12李利 中国的茶祭风俗EBOL 20110417http: /zjnews zjol tom cn05zjnews system20110417017447910shtm1 13陈茜云南少数民族茶祭祀研究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143-145 l4杨江帆 入乡随俗茶先知中国少数民族及客家茶文化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