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2010-2020年全国卷、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完成.docx

上传人:半** 文档编号:4194833 上传时间:2021-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2010-2020年全国卷、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完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2010-2020年全国卷、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完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2010-2020年全国卷、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完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2010-2020年全国卷、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完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MKY整理 (人教版)必修二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2010-2020年全国卷、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共20题(其中选择题12题,非选择题8题)1(2011海南11)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答案】C【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对工业革命前后的社会阶级变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菲尔丁

2、生活的年代看,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社会状况、因此可以排除D。从贵族与君主竞争而乡绅还在企盼获得贵族的地位,可知A项错误,联系所学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商业资本获得了发展,在接近工业革命开始的时代,应该是商业资本获取成功空前活跃的时代,故答案为C,至于B项则不是材料所反族的内容。2(2011海南12)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答案】C【分析】本题的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代欧洲走在世界发展的前

3、列,工业文明对于世界其他她区的农耕文明的优势在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更为突出。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至20世纪初最终形成。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主要原因而言,显然A,B、C三项都是由D项所推动的,从最优选择角度看,故答案为D。3(2014全国新课标卷高考33)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

4、英国工业革命的掌握与理解,并进而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思考工业革命的社会历史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实质上是人类历史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飞跃,是生产方式的一种革命性变化,所以选项A是正确项。机器的采用使得生产活动摆脱了原始的手工操作,使得妇女可以走出家庭,进人工厂,参与纺织业等社会生产,但纺织机的使用只是提高了劳动效率,并没有提高纺织女工的社会经济地位,当时女工的工资相对较低,在政治上毫无权利,在家庭生活中仍然低于男性,故选项B是错项。第一次工业革命重点在轻工业,虽然也促进了钢铁、交通运输、机器制造等重工业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国家经济总体上仍以轻工业 为主导,尤其在19世纪初,

5、那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情况更是如 此,故选项C是错项。机器生产的出现取代了许多传统的手工业生产,但有些行业机器生产只能完成主要生产流程,某些次要生产环节仍需要手工来完成,何况有些特殊的行业只能靠手工完成。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及其以后,部分家庭手工业依然存在,故选项D是错项。4(2015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分析】该题重点考查工业革命前到工业革命初期英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属于主干知识。国内外

6、市场的扩大既是工业革命发生 的前提条件,也是其结果,茶叶消费量的迅速增长是此一时期英国内外市场急剧扩大的缩影,故D项为正确答案。而此时英国传统的等级结构并未根本变化,等级观念依然如故,且题干中没有任何等级观念淡化的信息,故A项是错误的。单从喜欢饮用东方的茶叶,不能得出崇尚东方生活方式的结论,故B项是错误的。在工业革命的初期,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一度出现扩大趋势,故C项是错误的。5(2015海南高考11)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18001830186018801900欧洲280341536620630中国33329819712562据此可知()A

7、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阅读历史材料并提取有效信 息,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推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干提供的是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 份额,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欧洲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中国则越来越小。 原因是这一时期正是欧洲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而中国的工业化 则刚刚起步,所以D项为正确项。这一时期传统手工业在中国仍然 占据优势,但说“越来越”却是不对的,所以A项错误。中国制造业 根本就没有发展起来,谈不上衰退,所以B项

8、错误。工厂在1800年之前早已出现,所以C项错误。6(2016海南高考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增加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工场手工业进入鼎盛时期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最早萌芽于 14 至 15 世纪的地中海沿岸;地理大发现后,资本主义生产在西欧获得迅速发展,考生可以据此得出 A 是错项。 18 世纪 60 年代起,以纺织业为起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了。考生根据

9、教材可知,纺织业生产领域出现一系列发明创造,传统的手工工 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从而能判断 B 项不成立。随着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和工厂制的建立,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在 90 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增长了 180 多倍, 在英国版图和人口没发生大变动的背景下,考生分析后肯定能知道,英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 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可以排除。7(2016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城市环境极其恶

10、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分析】本题以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死亡率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题干说明了进入 19 世纪后英国死亡率上升的情况,而且给出了工业集中地区死亡率上升的数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人口向工业城市集中。与 18 世纪死亡率明显下降相比,显然 19 世纪死亡率上升的主要是城市,工业集中地区死亡率上升也佐证了这一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工人阶级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据此,能够判断 A 项是正确项。B 项所说的化学工业兴起于第二次工业革命,C 项所说的“人口膨胀”一般是指全国性问题,不会只导致城

11、市死亡率上升,D 项所说医疗技术水平下降与工业革命期间科技发展事实相悖,故均可以排除。此题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弊端,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8(2016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3)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特定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题干设置的情境是 19 世纪 60 年

12、代美国铁路建设的情况及其反映的关国经济发展状况。19 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从英国扩散到美国。到 50 年代末,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在美国主要工业部门中都已占主导地位,第一次工业革命大体完成。不过,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南北经济差异很大,西部开发尚在进行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 19 世纪 30 年代起, 美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修建铁路的热潮。题干材料讲述了美国铁路建设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全国范围内铁路的轨宽不统一这一现象。问题的设定,是要找出这种现象反映、说明美国经济中的某一问题、现象。结合题干中的时间点,思考工业革命对产业的影响、交通运输体系与市场发育成长的关系、南北矛盾和美国内战等因素,美国

13、尚末形成统一成熟的国内市场。A 是正确的。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9(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3)表3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约1770约17901793约18301835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数427442487869综合表3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答案】 D【分析】 本题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国民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的变化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历史统计数据,考査考生

14、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工业革命期间国民收入逐年增加,而且增幅较大(两倍多),工人实际工资总体有所增加,但在1797年有所下降,增速有限(不到一倍)。依据二者的增幅数据比较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总收入增加较多而工人工资增加较少,表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据此,正确答案为D,A、B、C选项均与历史事实不符。解答本题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读懂表格数据。10(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

15、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分析】此试题以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认识为切入点,着设重考查学生阅读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独立思考,从所学主干知识中发现问题,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关于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研究,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形成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传统学者认为,英国较早具备了的技术、市场等有利的经济条件,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随着研究史料的不断充实以及研究视角的扩展,也有学者认为,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得以较建立是英

16、国较早发生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以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可以采取一系列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还有学者认为,英国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且便于开采利用是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重要因素。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与深入,从不同方面解释了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也使得对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认识更加全面。据此,正确答案是 B 项,A、C、D 项不正确。11(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

17、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分析】本题以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蒸汽机的发明过程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 透过历史事实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它的发明源于最初在矿 山中用于抽水的唧筒,瓦特在修理唧简的基础上发明单动式蒸汽机,后来义在工场主博尔顿的资助下完善 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诸如飞梭、珍妮纺纱机等也无一不是技工们在劳动过程中发 明创造出来的。因此,A项是正确的。科学理论的突破对技术发明的影响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所以

18、B可以排除。瓦特改进蒸汽机虽得到工场主博尔顿的资金资助,但是瓦特的成功并不取决于资金保障,同 期其他发明的取得也并不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故可以排除C。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并未产生社会各阶层广泛 参与的现象,D项可排除。【答案】A12(2020全国卷高考34)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答案】B (本题为张祖良老师解析)【命题意图】考察历史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回应热

19、点制度自信。难度较大。【解析】本题考查以巴黎公社为代表的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社会矛盾。时空定位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波旁王朝1830年被推翻,故A排除,19世纪封建王权已基本取代教会统治,故D错误。13(2010课标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

20、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6分)【答案要点】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分析】 本题考查历史学习的主干知识,材

21、料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题目在设问上呈现出梯 度,前两间分别考查中外相关历史知识,为最后一问开放做铺垫。回答最后一问既要有历史 知识的支撑,又要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对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 查,为考生展示洞察历史现象和阐释历史发展规律等历史学科的深层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 台。 本题第(2)问“说明 19 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要求考生根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说明问题。材料二主要是关于英国由”原工业化向工业化 发展的历史事实。其中有效信息是关于时间点的知识,19 世纪中期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 阶段,结合材料可得出此前阶段为“原工业化”阶段。关于阶段

22、性特征的问题,主要考查考 生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的能力。在“原工业化”阶段, 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广泛参与,大量使用雇佣劳动。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成为 更要形式,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正式形成。 本题第(3)问是“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其中要求 考生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这个问题需要考生在全面解读 三段材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并进行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都 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轨迹,但它的萌芽状态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就已经具备 并开

23、始孕育了,不过如果没有相应的历史前提,它也不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成熟的生产方式。 雇佣劳动就是一个例证。只有这样理解恩格斯的上述论述才能找到正确解答问题的钥匙。在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有雇佣劳动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史实,考生需要针对这些史实 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才能得出自己对恩格斯论述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是对“历史前提” 的内容,对“历史前提”的要素,对“历史前提”转化的条件和原因,对中外在“历史前提” 上的差异等等,总之,围绕“历史前提”的方方面面都可人题。在谈自己的认识时需要注意 题目的要求,即紧紧围绕“历史前提”这个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4(2012课标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

24、列各题。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分析】 本题以近现代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以城市交通的变化为线索对近代以来的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的进步等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对城市化及其带来的各种城市问题给予注意和进行分析。考生在作答时要对近现代历史有较好的宏观把握和整合能力,有

25、较强的思维能力,同时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材料提供了自 19 世纪 60 年代以来城市交通信号灯发展变化的历程,时间横跨一个多世纪,内容围绕一个主题,同时涉及了科技、人文等方面。第一问,主要考查城市交通信号灯产生的历史背景,考生联系所学知识如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流人城市、工业城市出现、城市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増多、城市交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忙而复杂等方面知识即可作答。本问考查的虽然基本是所学知识,但需要考生提炼和综合。 第二问主要考查考生对 20 世纪重大科技成果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内燃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汽车等新式交通工

26、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等。部通过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变化,体现出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密切联系。 任何历史问题最终是人的活动和人本身的发展问题,所以本题的落脚点还要回到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上。第三问集中考査了技术进步如何改变和改善了人们的杜会生活。这里需要考生考虑到不同层次,既有比较直接的问题,如解决日益突出的城市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也有较深层次的问题,如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还有更高层次的如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亦即提高人们的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等。这一问是对前两间的深化,也是回到了历史研究的本源,力图引

27、导考生既要注意到科技成果的巨大影响力与渗透力,也要看到人类社会生活和人本身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的。 总体来看,本题的考查,内容并不偏、难、深奥,主要集中于经济损域,要求的基本知 识亦多为主干知识但通过试题的合理设计,考生作答此题不仅要求有扎实的基本知识作依托, 在较大的时间跨度内,梳理和整合史实,而且要有比较宽阔的视野和敏捷、清晰的思路,以及层层深入的思维能力。这就体现出对历史素养的要求。在评分控制上,一、二问主要以考 查基本史实为主,赋分与知识量的比重不是很高,第三问需要有一定的抽象概括和提炼能力, 相对赋分比重较高,这也突出了对能力素养培养的要求。 【答案要点】 (1)背景:工业革命

28、;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増多)。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15.(2014海南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初,德意志仍然是一个政治分裂、经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1807年,德意志邦国之一的普鲁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率先踏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他一些邦也相继进行了类似改

29、革。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宣告成立,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德意志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开始,并对政治统一提出了迫切要求。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德国工业化启动的特点。(3分)【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提取材料信息,归纳概括材料,调动和运甩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考生在作答时要有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材料内容围绕着德国的工业化问题展开。 第一个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已学知识进行对比分析。从材料一可知,工业化之前的德国四分五裂,并未实现统一,但以普鲁士为代表的诸邦国纷纷实施

30、了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与英国相比,当时德国没有海外殖民地,其开展工业化所需要的 资本,主要靠自己内部积累而实现。因此,考生可概括出德国工业化的独特特点: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主要依靠内部进 行资本积累;缺乏有利的政治条件。 【答案要点】 (1)自上而下推行改革为工业化创造条件;主要依靠内部进行资本积累;缺乏有利的政治条件。16(2015新课标全国卷高考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

31、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分析】本题引用了历史学者在讨论生产力所含要素及其各 要素之间关系的一个公式,要求运用世界近现代历史史实,对这一公 式予以探讨。这种探讨既可以是对公式加以证实(论证),可以是完 善(修改、补充),也可以证伪(否定),还可以提出新的公式。从试题 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出开放性特点,给考生展示论证、思辨、独立思考 和创新等多种能力,提供了广阔

32、的空间。 用简单明了的公式表示社会科学内容,是一种并不多见的尝试。就本公式所表示的生产力包含的各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言,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考生并不陌生。关键是看考生运用什么样的史实,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对公式进行探讨。本题的材料中说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这就指出了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一种关系,突出了科学技术首要要素的地位,考生可以循着这条思路去证实或者证伪,或者列出新公式。而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中,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和放大作用,可以用很多史实加以说明,如两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国家如英国、德国、美国等。考生也可以对公式加以修改和补

33、充,如可以加上生产信息、职业教育等,它们和科学技术相联系,也有被放大的可能。当然,如果选择证伪和提出新公式,难度会相对较 大,但也更能展现考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本题在呈现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在以前此类试题要么用纯文字材料,要么用图表的呈现方式基础上,首次尝试引人公式,拓展了材料选取的空间;同时也给学生和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说明和解 释历史问题的角度和一条新的思路,引起人们注意,古老的历史学科 可以尝试与其他学科结合,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正是在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和相互融会的过程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 独立思考空间和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17(2016课标卷40)阅读材料,完

34、成下要求。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

35、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救济制度是中外社会都有的重要制度,体现的是中外社会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的共同目的。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很有代表

36、性,与中国古代的救济制度相比,在救济方式上,有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因类而异的相同性特征;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而中国的救济制度则体现了“仁政”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是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发展,本题第(2)问旨在让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本题是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结合,主要立意是通过中外救济制度的对比,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审视历史的相似点,以加深对人类整体文明的理解。本题暗含另外一种立 意,即济危扶困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通过中英救济制度的比较,揭示出近代英 国济贫法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被救济者带有

37、一定的惩罚性,这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本质,而中国的济贫制度则具有向贫穷的忠孝之士倾斜的特色,呈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由此 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另外,高考命题从不迎合热点,但也从不回避热点,本题也是对当前的社会热点精准扶贫的回应,并有助于考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答案要点】 (1)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 分)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 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 分)(2)发展: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

38、受惠多。(7 分)18(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表1 钟表的演变古代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末期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近代早期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

39、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学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钟表历史演变的年表,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独立提出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这是对考生能力最高层次、最全面的考查。钟表的演变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科学技术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本题以钟表演变为切入点,要求考生将其从更广阔的社会发展中加以考察分析。试题是开放性的,考生可以自主选择

40、角度,拟定论题加以阐述。试题的评分标准是等级分制,根据提取信息、拟定论题、史论结合等基本要素划分等级赋分。【答案要点】 评分标准:论题部分03分,阐述部分09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分值要求1012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涵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能够引用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准确,分析合理,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79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涵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能够围绕所拟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46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涵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

41、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03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示例:论题:物理学的发展与钟表近代早期,经典物理学处于形成时期,研究对象是物体,机械钟表计时不够精确;从19世纪末开始,物理学研究逐渐深入到物质内部,出现原子物理学,在此基础上制造出原子钟,精确度得到极大提高。这表明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钟表的进步和升级。19(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

42、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 16世纪开始, 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

43、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注重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解读、归纳和综合分析能力。上海与曼彻斯特都在近代以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从古老的地方性商业和行政中心,一跃而为大都市,城市区域空间迅速扩展。20 世纪中期,上

44、海和曼彻斯特所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基本相似,但就上海而言,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本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为例,对现代化历程中的城市及相关的重大事件进行比较视域下的重点考查。要求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注重落实依纲考试,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第(1)问主要考查对上海和曼彻斯特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的基本认识。结合所学可知,上海在近代以来的发展史是教学主干知识。但是,“回归教材不等于死记硬背”。材料一以时间为序,通过对 19 世纪 40 年代初、19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下半叶以及1949 年等关键时间节点的历史叙述,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重点反映了上海

45、19 世纪中期以来的发展历程。材料二同样以时间为序,对曼彻斯特在 16 世纪、1830 年、1838 年、19 世纪下半期、20 世纪初以及 20 世纪后期等关键节点的历史事实加以描述。两个城市的发展,都得益于便捷的交通,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化的推动,以及不断突破旧的管理制度等。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述上海市和曼彻斯特发展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第(2)问,通过比较分析,明确认识 20 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赢得的更多机遇和有利条件。虽然上海和曼彻斯特具有大致相似的城市近代化因素,但是,20 世纪中期以来,上海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更多得益于国家发展战略的

46、推动,尤其是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改革开放政策使上海具有持续强劲的发展动力,世界影响力日益提升。由此可见,该题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3)问旨在考查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认识。城市化问题也是上海和曼彻斯特必须面对的问题。材料二对曼彻斯特在 20 纪中期以来所面临的问题有所叙述。第(3) 问,立足于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仅要求以曼彻斯特为例,简要分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和合理解读,并灵活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所设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第(3)问以考查所学的主干知识和综合比较分析能力为重。通过考试提高和升华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