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3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解析版).docx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4194389 上传时间:2021-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3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3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3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3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解析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03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技巧点拨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

2、姝。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答案】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第二首侧重于

3、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解析】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二、(2019四川成都上学期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1)(2)题。(9分)满江红咏竹陆容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

4、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问华胄,名淇澳。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华胄:旧指贵族的后裔。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答案】竹的特点:翠绿、姿态可爱、高洁、不畏冰霜。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对竹的喜爱赞美之情,希望具有像竹一样的高洁品质。【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概括竹的特点,先从词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如“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性孤高似柏”“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

5、玉”等,然后加以概括即可。这首词是托物言志类的诗歌,作者一是表达对竹的喜爱,二是希望自己能具有像竹一样的品质。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注释:莫,莫非。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概括形象特点)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到哪里去。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

6、爱春、惜春之情。(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解析】楼外杨柳垂下千万条如丝的枝条,好像要系住那春天,但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天空随风舞的柳絮,是否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碁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声,杜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吗。我只好举酒送春归去,春却没有回答。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细雨。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咏笼莺清纳兰性德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注】 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啭:鸟鸣叫

7、声。诗人刻画“笼莺”这一形象,有何实际意义【答案】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黄莺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以自比,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及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解析】这首词运用了借物(笼莺)抒怀(或:托物言志)、反衬(以“梁间臙”等乌的自由反衬“笼中莺”的苦闷)、对比(以美好愿望与残酷现实进行对比,想告诉人们春天的好消息却不能自由飞翔,想直冲云霄一展胸怀却囚禁鸟笼不得自由)的手法,表现了作者烦厌官场、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 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8、。【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案】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解析】月亮照在离家万里之遥的瞿唐峡的上空,是春天初六的上弦月。月光皎洁,时时照亮幽暗的居室,像往常一样洒满清幽幽的天空。这四句是写月的,

9、表现的是环境的清幽。天气凉爽,衣襟下垂不动,月亮高悬,对着流满泪的脸。这里的“泪脸”很直接的表明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忧国之愁。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乌鹄向南飞,在这深深的夜里,它栖落在江边。实战演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寒 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郑思肖是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诗人借寒菊表达了什么情怀?【答案】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 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

10、死的不屈坚贞。抒发了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以及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可贵精神。【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为两问,“寒菊”的形象分析,“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诗人借寒菊表达的情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诗名有咏菊,但菊

11、花实为自已的真实写照,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鼠屡败吾书偶得狸奴捕杀无虚日群鼠几空为赋陆 游服役无人自炷香,狸奴乃肯伴禅房。昼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鱼飱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注)胡:中国古代称北边或西域的民族。飱:同“飧”。4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形象。【答案】4陪伴作者,给人温暖;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不求待遇,尽职尽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猫的

12、形象”,然后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概括其特点。本题中,从“狸奴乃肯伴禅房”可见:陪伴作者,给人温暖;从“贾勇遂能空鼠穴,策勋何止履胡肠”能看出猫的勇猛善战,功绩非凡;从“鱼飱虽薄真无愧,不向花间捕蝶忙”可见:不求待遇,尽职尽责。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素香丁香【宋】王十朋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词中刻画的丁香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答案】词中刻画的丁香具有高雅、香气素淡、与世无争、满怀愁绪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由“琉璃叶下琼葩吐”可以看出“高雅”的形象特征;由

13、“素香”可以看出“香气素淡”的特征;由“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可以得出“与世无争”的形象特征;由“结愁千绪”可以得出“满怀愁绪”的形象特征。考生依此组织答案即可。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目。西江月红梅【宋】王安石梅好惟嫌淡伫,天教薄与胭脂。真妃初出华清池。酒入琼姬半醉。东阁诗情易动,高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杏花疑。惟有青枝不似。【注】真妃:唐朝贵妃杨玉环。琼姬:传说芙蓉城中仙女。东阁:古代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杏花:一种春花,枝直。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答案】质朴、自然、清纯、妩媚【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的能力。事物的形象有时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

14、。因此,在作答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其次挖掘事物内涵,要由表及里地把事物的含义挖掘出来。本题要求“用四个词语归纳红梅的特点”。“梅好惟嫌淡伫”,意思是梅花虽好只是嫌它素淡挺立,写出了梅的质朴;“天教薄与胭脂”意思是梅花红中微淡的色彩,是上天给它施予了一层薄薄的胭脂,写出了梅的自然(雅致);“真妃初出华清池”意思是梅花像贵妃出浴,写出了梅的清纯;“酒入琼姬半醉”意思是梅又像喝了仙子醉酒,写出了梅的妩媚(娇媚)。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伤愚溪【注】刘禹锡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注】愚溪,在湖南省永州市西南,本名冉溪。唐柳宗元谪居于此,

15、改其名为愚溪,并结茅树蔬,筑堂而居。此诗作于柳宗元去世三年后。本诗和晏殊浣溪沙词中都有“燕”这一意象,它们的作用是否相同?请具体说明。【答案】不相同。伤愚溪中的“燕”体现了自然永恒不变的特性,衬托人事变迁,斯人已没。浣溪沙“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中的“燕”象征生活中循环往复、永远存在的美好事物,与“花落去”相对,寄托了词人对自然、人生乐观通达的观照。【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再联系燕子的象征意义,进行综合思考。六、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

16、风误!【注释】回塘:曲折的水塘。 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 红衣: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苦:指莲心有苦味。返照:夕阳的回光。潮:指晚潮。骚人:诗人。(1)此词咏荷,词上片刻画的荷花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上片最后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5分)【答案】(5分)上片中荷花具有孤寂、悲苦的特点。(2分)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将荷花比作亭亭玉立、孤芳白赏的美人(1分),表现了它处境寂寞和芳华零落的悲苦(1分)【解析】词人在上片通过对周围的环境和荷花“红衣脱尽芳心苦”的正面描写,突出了寂寞地开落、无人欣赏的荷花形象特征;下片将荷花比作美人,似与骚人语,不肯嫁春风,曲尽它的情态风神;显示了荷花

17、的幽洁高雅。七、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解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

18、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一题。 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答案】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解析】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鸭確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全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次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风格蜿曲细,清丽含蓄

19、,为杜牧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咏琴 刘允济(注) 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注)刘允济,初唐诗人。武后在位时嘉其文才,中宗即位后贬其为地方官员。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琴”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诗人塑造了一把最初意外受到器重、终被束缚与抛弃的古琴形象。人们用良材做成一把高贵的古琴,而琴欲为高张之曲,却被人反弹成了“下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琴的形象?请简要分析”,然后到诗中找到直接写“琴”的诗

20、句,理解其意思,借以分析“琴”的形象。由“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可知,琴的前身是梧桐树,能招来发天籁之声的凤凰;由“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可知,琴的前身梧桐树被商人制成谋利的琴,弹奏的音乐不由自己;由“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可知,琴本可以奏出精妙高亢的曲调,但巴人楚客对此并不赏识,由此可以看出,诗中的“琴”由重视到遭弃,展示了“琴”的不自持。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来分析“琴”的形象。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 风王 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注】涧户:涧边的人家。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赏析。【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风”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水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解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如“凉风”“驱烟”“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为君起松声”不难概括出“风”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高中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